何为小聪明,何为大智慧?

真空道人


乍一看,还以为是最年轻的学者“曹原”出问题了呢?

吓我一跳,赶紧从百度热搜里点开,所谓的“真相”和“问题初步查明”——

一瞬间觉得豁然开朗,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优秀的青年,而是“曹园”;

这是花园的园,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某记者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专项调查组关于牡丹江“曹园”违建问题已初步查明。

原来是关于违规建筑的,爆料称涉事企业黑龙江曹园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存在违法采伐、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

根据这一问题,采取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呢?

实地勘测、调取相关文书、对比卫星图片和测绘数据,并向涉事企业法定代表人曹某及举报人了解情况。

领导部署: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立即作出批示。

相关实施组织队伍:

迅速成立督查组到牡丹江市开展督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项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沈阳局、国家林草局驻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也到现场进行核查督察。

调查处罚:

对已建成项目要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区分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对已确认按法律规定必须拆除、无法通过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16处建筑物和构筑物,责令涉事企业立即自行拆除并尽快恢复植被;

对与项目功能密切相关或具有公益属性,且对生态没有影响或通过改正措施能够消除影响的,责令涉事企业限期整改、补办手续,如逾期不办,责令其拆除

已初步认定相关部门和中农发集团牡丹江军马场部分工作人员涉嫌失职失察,建议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同时根据进一步调查结果,追究涉事企业黑龙江曹园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违法责任。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真相大白了,生活需要脚踏实地,莫要耍小聪明

小聪明是一时的得意,可能后续会有沉重的代价。

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共同构建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或组织就可以完成的——


雪林君


国学在今天有一热门涉及到管理、人事、做人、交友等方方面面,此热门主要引鬼谷子之说,并加以引申,其中多谈阴谋诡计,当然他们管这个叫谋略,而且鬼谷子之学的精髓也不是阴谋诡计!不过今天的文章主要想说以下四件事:

一 鬼谷子之学在国学中是作为辅助学问,而不是专修。专修此学放弃儒道之学就像仍金子捡芝麻一样。

二 苏秦张仪的下场大家应该了解一下。

三 为什么做人要少耍小聪明,少整阴谋诡计。

四 最好的谋略是什么?

鬼谷子今天某些网文中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伟人了,当然历史上的鬼谷子的确是成就很大的贤者,但公论在哪里,他的学问并不没有儒道两家的好,普及型也不高。

如唐代的柳宗元就曾写下《辨鬼谷子》一文,文中柳宗元认为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一书应是后人托名。

宋濂《潜溪集》认为《鬼谷子》是蛇鼠之智,又谓其文浅近,不类战国时人,又抑之太甚。在纪晓岚看来现存的《鬼谷子》文字奇变诡伟,应是前人所做,但《鬼谷子》中所言的方法不足道也。

简单来说《鬼谷子》中的学问并没有儒道经典深厚,同样如果大家了解历史就会发现苏秦张仪所师者非鬼谷子一人。

以此学辅助谋略、阴谋等等皆可,但需要儒道的学问为主,此作为辅才能成事,但阴谋过多下场自是不好。

如苏秦因刺杀而死,张仪不被秦武王信任仓皇逃魏,后在魏国一年而亡。这些下场不可谓好吧?

为什么会这样,此处就不谈如何大道理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怎么对人的吧?绝大部分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敌人对自己堂堂正正,自己如果出阴谋诡计就会愧疚,反之如果敌人是蛇鼠之智,对你用非常下作阴谋诡计,你出阴谋诡计不会有如何愧疚。

这种人于人心来说就是被人排斥的,他们走的是悬崖险途一失足便是万劫不复?什么是失足?就是让人知道这人喜欢耍小聪明,喜欢玩阴谋诡计,从此之后便不为人信。

小聪明也好,阴谋诡计做一时之用的确很少报应立显,但以此为主,就不可能不失足!故道家认为好阴谋者必有阴报,此生不报也要在子孙身上应验,并不好。

如果大家要学谋略,最好的谋略皆是阳谋,没有一个是阴谋的!张仪帮秦国统一的六国吗?不是啊!是法家之人振兴的秦国,让秦国有以一敌六的势力,法家这些人是在搞阴谋吗?都是明明白白的法令。

大家看那些坑蒙拐骗等等作奸犯科之人有正儿八经赚钱的人活的爽吗?有他们赚得多吗?没有吧?这些是个人都可以看到的,玩阴谋的下场并没有讲阳谋好。

话说的有点重,但都是现实,希望沉迷于小聪明的人可以因此惊醒,堂堂正正做人,莫要沉迷于蛇鼠之智。


全真道士梁兴扬


关于在聪明与智慧之间,孔子有一段话说得好,孔子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人言,失人;不能与人言而与人言之,失言。”所谓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很多时候在于有些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里,分享一段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如是我说》中的探讨:

印安说:
莫言说:“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启迪人们:家长的聪明才智要半用于事业,半用于孩子。事业是现在,孩子是未来。

印竹说:
这让我想起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专门有一段故事,名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里的苏学士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虽为一代名儒,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甚高,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但却因为其太过聪明,而仕途之路坎坷。在晚年,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的便是他一生不断遭贬、四处流放的过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里的故事讲的便是苏东坡因自恃聪明,而在王安石那里所遭到的羞辱和被贬的小故事。

王安石曾经因变法而成为当朝宰相,他作有一部书叫《字说》。王安石认为汉字之妙是每一个字都能解作一义。王安石是非常看中苏东坡的才华的。有一次他跟苏东坡讨论关于《字说》,他说,比如说波涛的“波”字,便是三点水一个皮,当水面起了波浪,那便是“水”之“皮”。苏东坡听了非常的不以为然,他带着一些讥笑的反问:“那如相公所言,‘滑’字不就是‘水’之‘骨’了吗?“

王安石并没有在意,继续跟他讨论说:四匹马曰驷,一个马旁边一个四;天虫为蚕,蚕字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古人制字,定非无义。王安石还是希望得到苏东坡的认可,他认为每个字都是有它的意义的。没想到,苏东坡拱手进言:那鸠字是九只鸟,丞相可知有故?王安石还认以为真,欣然请教:鸠字有何典故?苏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爹,共是九个。”这是对王安石的讥笑。王安石因此默然,厌恶其轻薄之举,不知分寸。于是将其降职为湖州刺史。

这正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东坡到湖州去做官,三年任期已满,回京复命。回到京城,首先要拜见丞相,于是他来到丞相府。丞相府的人对他非常恭敬,尤其有一个叫徐伦的管家,一见是苏东坡来了,便将他请入老爷的书房。当时王安石正在午休,下人们不敢打扰,因此苏东坡就在书房中等候。他闲来无聊,看到桌上有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那是王安石的笔迹,题为《咏菊》。苏东坡看了,又笑了,心想:士别三日,换眼相待。过去我曾在京为官时,见到王安石下笔就是数千言不加思索,怎么三年以后就变得江郎才尽了呢?两句诗都写的不对。这两句诗是怎么写的呢?“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不对,是乱道呢?一年四季,风各有名:秋风常被称为”西风“,秋天的”黄花“自然就是菊花了,而一般的菊花跟其他的花不同,它的花瓣是不会落下的,直至花干枯了也不会落下来。王安石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不知道菊花是不落瓣的吗?苏东坡兴致所发,不能自已,举笔撇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了以后,他便骑马回去了。

不多时,王安石出堂,来到书房,看到苏东坡续写的这两句,心想:“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还敢来讥讽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但是转念又一想:“且慢且慢,因为他不晓得黄州的菊花是会落瓣的,也怪不得他!”于是就叫徐伦取来了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刚好看到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个团练副使,王安石暗记在心。命徐伦将诗稿贴于书房柱上。转天的早朝时,王安石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应迁往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就这样被贬到黄州了。

<strong>

光阴迅速,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苏东坡坐在书斋,突然想到:“定惠院长老曾送我黄菊树种,栽于后院,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足犹未动,恰好陈季常相访。苏东坡大喜,便拉着他一同往后院观菊。到了菊花盆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这让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季常跟他说:“子瞻见菊花落瓣,缘何如此惊诧?”苏东坡说:“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在王相国府上,见他《咏菊》诗的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是让我来看菊花也!“陈季常笑道:”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当然,接下来还有苏东坡继续耍小聪明,然后继续被王安石所识破,继续挨整的故事,在这里便不细说。《警世通言》为这段故事还说了这样几句话:“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苏东坡就是那个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因此使自己道路坎坷的一个佐证。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才,尚因为巧用聪明而遭到了恶果,何况我们呢!万不可在人前耍小聪,万不可信口开河。

关于在聪明与智慧之间,孔子有一段话说得好,孔子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人言,失人;不能与人言而与人言之,失言。”所谓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很多时候在于有些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不该说的时候,我们逞强好胜,耍一时聪明,会为自己留下无尽的后患与烦恼;而有些时候,在原则性的事情面前,我们必须站出来说的时候,我们便一定要说,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

而从苏东坡和王安石的这个故事来看,他的错误便在于他完全没有必要去用话、用诗去讥讽一个当朝宰相,更何况他的讥讽源于他的孤陋寡闻,这便是太过失言。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聪明不能用尽,要用——要用我们的智慧,最好是发自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是以般若智慧去说、去做,便皆符合中道了。

<strong>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萃辰天心书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老子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什么是小聪明就是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了,他要不笑那就不是道了。按现在说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自己说的就是真理,不去学习,抄进道,耍小聪明,嘲笑那些踏实肯干的人。

而有大智慧的人就象老子说的上士一样,坚持真理,踏实肯干,勤勉上进,努力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所以老子说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知道黑暗的尽头是光明,才能知道成功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往直前的,才能在坎坷的道路如履平地。大智慧人的胸怀象山谷一样,明白隐忍才能成功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不足虚心的学习,虽然在别人眼里看上去木讷、不懂走捷径,可是大智慧的人知道琢玉的道理。所以大智慧的人会在勤而行之中磨去棱角,知道时间和成功之间的道理勇敢前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走自己的路,然后成功自然而然的到来了,一切都那么的自然!所以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知晓道的道理,坚持真理,勇敢前行,获得成功!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一切自明!


挂在明堂射古今


聪明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不同层面。而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悟性,一种大彻大悟的精神风貌,表现在生活状态,就是品德境界,表现在商业状态,就是品牌形象,它不会注重短期效应,而是谋划长远未来影响与效果。如中国成语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大气磅礴 。全局观念……。这是我的个人看法,理解,不一定是对的,见到问题,有感而发。


岁月如梭水如歌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的“人之道”,指的正是世俗人之道。

如老子所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所以顺应天道而行的人,才会“独异于人”,总是表现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的运用,在“聪明”人眼里就是愚蠢;“大巧”的方法,在“聪明”人眼里就是笨拙。因为二者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

《庄子·外篇·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子贡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子贡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

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子贡为何羞愧,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起了机巧的心思。而有了投机取巧的心思,内心就会失去沉稳扎实,纯洁空明;有了依赖外物的心思,精神就会游移旁骛,而不能再保持完备专一。失去了这些,也就相当于失去了“道基”。

所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依赖于剑的锋利和招数的精巧来战胜敌人,自身的内在就必然还不够充实。所以“不滞于物”,仅局限于适用某物,自己的根基就必然还不够扎实。

所以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如果依赖于车才能行走,依赖于语言才能进说,依赖于筹策才能算数,依赖于门栓才能封闭,依赖于绳结才能打结,那又如何能称之为“善”呢?道生天下万物,行走八荒六合,可从来没有依赖过这些东西。

因此《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虽然表现出很轻盈很美好的样子,能一直飞行十五天才落地,但其实他对于追求幸福之道还仍然不能算是尽善。因为御风虽然能够免除行走的劳苦,却仍然是“有所待”的。也就是他必须依赖于有风才可以飞行,如果无风,不还是要遭受行走的劳苦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

所以过于依赖外物的,极力表现出“巧”的,往往反应的是自身的缺陷。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老是失败。后来他在孙膑的指点下,以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终于取胜。

田忌虽然使用智巧赢得了赛马,但并不能掩盖他的马整体素质低于齐威王的马这个事实。而如果因为投机取巧取得了胜利,就去依赖智巧而不再重视提升马的素质,这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

中国古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玩出了很多精巧的花样。比如诗里有“堆絮体”、“联珠诗”、“藏头诗”、“十二属诗”,再难有“离合诗”、“宝塔诗”、“盘中诗”、“连珠体”、“回文体”,更离谱的是还有“璇玑图”。

璇玑图作者苏若兰据说是魏晋三大才女之一,整图回环反复读起来,可得诗3752首。明朝又有人推出4206首,再后竟有人推出7958首之多。

但众所周知的是,在诗坛里名垂千古的是李白杜甫,不是苏若兰。尽管她将文字游戏做到了极致,但终究只是文字游戏。璇玑图得诗三千多首,却没有一首能比得上《将进酒》。

《韩非子》说:“依靠外在形貌来表达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根据外在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因此智和巧的兴盛,其实是道和德的缺失,是人们失去了自然的心态、丢失了朴实的根基的结果。

中华历史数千年,其间开发出多少争与斗、攻与防的技巧招术;我们从懂事到长大成人,其间又经历过多少“骗”与“防骗”的更新换代,那真是数也数不清了。为何生活就不能过得再朴实一些,自然一些,轻松一些,简单一些?

简单自然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自然界的素材才是天下之至巧,天然的容貌才是天下之至美。自作聪明地对自然风光进行修饰、装扮甚至重建,只不过是在变美为丑而已;自作聪明地对素材进行雕刻、切削、分割甚至重塑,只不过是在变巧为拙而已。

我们开创的这些修饰手法,就是常人眼中的“聪明”。其实它不过是大道的秕糠,大智的渣滓,是自身灵性受到污染的表现,是天赋秉性(天性)遭到损害的结果。此等聪明之害,世人知者希矣。

堆砌山水,最高境界是使之具备“道韵”,浑若天成。而科学,正是在天地自然中发现规律,为我所用。但它最终的发展方向,也必然不是一味迎合人的主观,而是应和于自然。

我们应当承认,我们“仿生”而制作的器物,并没有真正的生命那么精妙;我们运用几何元素而建造的建筑,并没有自然的韵律之美,这其中仍然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而重点在于,需要我们放下唯我独尊的心态,懂得放下身段,去以天地自然为师。

在这里提出一个小问题:老者从一个修行者的角度出发,批评子贡心存机巧。但桔槔算是机巧,打地道、以瓮抱水就不能算是机巧了?我们固然可以说老者修为不够,尚且不能做到不为物累而机巧不入心中,那如何才能既不存机变之心,又能有效地提高灌溉效率呢?


傻傻吴的生活录


名博汇~定义智慧

自私的人,都是小聪明。

无私的人,才有大智慧。

自私之人的所有言行,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谋取私利,一心为己,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他如何伪装,最终都会露出他的狐狸尾巴。只要是谋取个人权利、个人利益至上的人,都是自私的人。

何谓无私?天地之道,谓之“无私”,天地都是无私的。只有“通达天地”,才知道何谓无私;只有做到无私,才能“通达天地”。行天地之道,就是无私,就是大智慧,大智慧之人,人生之追求,就是造福于全人类。


罗无声永不落幕名博汇


聪明,实指六根之二利器,耳聪目明,是为聪明。

“六根”系指眼、耳、鼻、舌、身、意。

智慧

指统摄六根之利器,了义世间万物本来性味,因果关系及运化摄受的道法。

也就是通过实践反复渐进证明了的,通识证悟而来的大识叫智慧。

天资较高,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智能佳,懂得为人处世,品质高尚,知识渊博,令人敬佩。多言、得瑟、显摆、好胜、极速、激进之人多是小聪明,是故,这些聪明再多都是小聪明,了义因果,摄受自如的智慧再少也是大智慧。小聪明如能统摄六根,精进得当,亦易生智慧。

聪明与智慧间是一个次第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提到“般若”,般若是智慧的一种。般若是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来自百度百科)

小聪明是建立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比如修理工,他的技术来源于多修实干,人家会说他很聪明,聪明可以帮助他更好的生活工作。他可能没有多少文化,他细心而勤劳,比别人赚更多的钱。抛开修理,他可能不懂得说话的技巧,没有几个知心朋友,聪明只是表现在修理技能上罢了。智慧就不一样,那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系,所谓大智若愚。智慧是有善恶之分的,科学家制造了飞机轮船等等东西,这种智慧用于战争就是恶的。般若是绝对的善,是由身心两个方面通过实践求证得来的,它的基础就是要认识自身本性,六祖说:“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现人人本来就有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能够使人获得快乐,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


爱科学说


胜利是一切道理的基础,只有胜利了的东西才能存在,才可以流传,才有多数人去学习。而要胜利只有势力强大和以多胜少,毛主席曾经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把大多数人团结在你的周围,你就要有道德和正义。所以道德是取胜的最终极法宝。\n小聪明就是以一小段时间的胜利和一小范围的胜利为目标的聪明,就是小聪明,他的结局是在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区域内失败。而大聪明就是在小段时间的失败和小范围的失败换取大时间段和大范围的胜利,就是大聪明,大智慧。所以小聪明就是指灵敏机动,多能善变,大智慧就是不计较小得失,争取大胜利。大小以比较的不同而不同,越大越远智慧越高越大,最高就是圣人了。\n胜利和存在是目的和根本,道德是为争取胜利的工具,如果把道德做目的和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必将失败。


董艳临


谢谢大师兄的分享。我也试试回答,作为某种交流。

对于小聪明和大智慧,老子早就在道德经有所定义,大师兄也给大家做了详细的分享。

我也理了理思路,所谓的聪明可以从二个纬度上来看,当然可能不止这些,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耳聪目明,做人做事的八面玲珑,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特征之一就是中国麻将,那可真是聪明人玩的。

再比如,我们的科技,分解组合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进入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时代,各种精密机巧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快赶上人类了。

关于智慧,在我的意识里,那不是人间的东西,更接近大师兄所说的道,也就是万事万物演化背后哪个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人类都是它的产物,你说它不智慧的话如何能够孕育出如此聪明的人类。至于人类的聪明能不能够超越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很多人连自己都超越不了,连自己都不了解,掌控不了,又如何超越我们聪明,又何谈智慧。当然这不妨碍我们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就像我们很多人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样。这是人性,是人自然不可避免,包括我也是如此,所以也大言不惭的在这里论聪明,智慧。要超越看来还需要时间和修行。

给大家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我以为的智慧,毕竟用人间的文字难以表达,只能被意会和感受到,那也是千丝万缕的某一缕的影子。

如果宇宙就像某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大魔方,那么这个魔方的游戏规则就是道的某一部分。万事万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则自动自发,在被触发和触发之间沿着道给它规划的基因路线推演着。老子说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就是它在为,以为看不见,摸不着,通过(有)来体现,所以称它为(无),在贴切不过了。

所以在我意识当中,人类的智慧可能就是某种开悟,或者觉醒,以及超越。意识到人毕竟是道的产物,脱离了道,人就作死,哪怕你再聪明,不作死就不会死。人可以超越自己,但永远超越不了道,但可以努力接近它,这就是某种智慧的体现。当然这也具有了某种超越大部分人的格局,境界和能力。

正是这种觉悟和觉醒,才让人人类可以超越自我的纬度,人类的纬度,占在某个更高的纬度上看待宇宙这个大魔方是如何运作的。一切不符合这个游戏规则的万事万物是如何灰飞烟灭的,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在于它千方百计的努力契合着宇宙这个大魔方在运作,努力改变着自己,以期获得更多的能量,机会,繁衍着自己。而这种内在本能的机制我们可以称呼它为聪明,你不聪明,你就可能活不下去,这是人类进化的宿命和本能。是一切生物进化本身都应该具有的本能。而人之所以高于它们可能就是某种灵,是它指引着我们,感应接收着宇宙背后的大道,这是最不可思议的。

于是我们终于有机会超越自我,俯瞰自己和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推演,才有可能契合宇宙的大道调频共振,到天人合一的同频共振。我们完全可以放弃那些小聪明,随着宇宙的最高智慧,无忧无虑,安享生命的韵律。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继续耍小聪明,千方百计去契合宇宙的万事万物,累不说,还可能变成画蛇添足,聪明反被聪明误,物极必反。哈哈。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当然个人水平有限,道是不可能说明白的。

当我们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以什么走位去什么地方时,你是不是很淡定,是不是可以顺便享受一下路上的风景,或者找一些乐趣,当生就生,当死就死,当日就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