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劫匪将销声匿迹;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复归稚子。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天人合一 回归自然


【原文】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小桥流水 苍松迎客


【注释】

①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为政者)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絶知棄辯,民利百倍”,汉帛本作“絶聖棄智,民利百倍”,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均作“絶聖棄智,民利百倍”,唐傅奕本均作“絶聖棄知,民利百倍”。“聖”,是先秦时期诸家流派思想家们的共同理想和至高追求,因此“绝圣”一说,荒谬至极,当属伪作,明者不取。“知”是“智”的本字,同义。因此,本文从楚简本。

【释义】“绝”,断绝。“知”,“智”的本字,智欲,智诱之欲。“弃”,捐弃,摒弃。“辩”,巧言争辩。“民”,黎民百姓。“利”,利益。“百”,十十,众多。“倍”,倍增,加倍。

② 絶巧棄利,盗贼亡有:(社会中)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无利可图,也就销声匿迹了。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絶巧棄利,盜賊亡有”,汉帛本作“絶巧棄利,盜賊无有”,汉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唐傅奕本均作“絶巧棄利,盜賊無有”。“亡”通“无”通“無”,因此本句各本义同。

【释义】“绝”,断绝。“巧”,机巧。“弃”,捐弃。“利”,暴利。“盗”,盗窃。“贼”,杀人劫财。“亡”,通“无”,没有。“有”,存在,出现。

③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国家间)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復歸稚子。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汉帛书本作“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仁”和“义”,是“无为而治”的自然内蕴,也是“以德治国”的核心价值,尽管老子认为“大仁不仁”,但还不至于要“绝”仁“弃”义,因此“绝仁弃义”当属伪作。而“绝伪弃虑”,则是无为而治的基本要求了。因此,楚简本最古,且合乎逻辑,故从楚简本。

【释义】“绝”,断绝,灭绝;“伪”,诈伪,伪善;“弃”,捐弃;“虑”,谋虑,私虑。“民”,黎民百姓;“复”,重归于;“季”,稚幼,年少,如《说文》“季,少称也”,《玉篇》“季,稚也”;“子”,子嗣,子息;“季子”,即“稚子”。

④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汉帛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唐傅奕本作“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不足”同“未足”,故差异在后半句。由楚简本最古,故从楚简本。

【释义】“三言”,上面三句话。“以”,用以。“为”,成就;“事”,事功。“不”,未;“足”,足够。“或…或…”,表选择,即“要么…要么…”。“命”,发布政令;“之”,臣民。“呼”,召唤,呼喊。“属”,读作“zhǔ”,聚众(以宣告)。

⑤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见素保朴,少私寡欲”,汉帛本作“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河上公本作“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王弼本作“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傅奕本作“见素褒朴,少私寡欲”。“保”与“抱”义近,故各本义近。楚简本最古,故从楚简本。

【释义】”,“现”的本字,表示由外看起来,呈现,显现。“素”:淳朴,质素,这里指外表淳厚素净、朴质无华的样子。“保”:通“抱”,表示内部持守,抱守,持守,安守,抱守。“朴”:真朴,质朴,这里指内心无知无虑、自然本真的状态。“少”

,减少,消除;“私”,指私藏的宝货;“寡”,减少,放弃;“”,指贪欲、物欲。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仁山智水 返璞归真


【译文】

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

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劫匪将销声匿迹;

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復歸稚子。

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

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

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

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

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清静自正 无为自化


【评述】

本章从“绝知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这三种施政举措所带来的便利,给出了为政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政治目标。这一做法,对于治国、修身同样有效。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是指为政者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正所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上善大德,躬自行道,是无暇也不屑于巧言争辩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辩者”,才会巧言如簧,争辩不已;真正的上智大德,含藏内敛,是无暇也不屑于卖弄学识的,反倒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所谓“智者”,才会自视甚高,哗众取宠的。

“絶巧棄利,盗贼亡有”是说,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无利可图,也就销声匿迹了。通过“绝巧弃利”,没有了奇技淫巧,商人也就无法通过奇巧的所谓“宝物”谋取厚利,也就不会激起世人的盗窃或劫掠之心,盗贼也就销声匿迹了。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前者是争名,中者是夺利,没了名利之争,也就没有了后者“可欲”,民心自然不乱了。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为政者断绝诈伪,捐弃私虑,天下百姓就会复归于稚子一般天真无邪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民风不复淳朴。实施诈伪最为老练的,是秦国丞相张仪,作为鬼谷子的弟子,张仪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数十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怜巴巴的楚怀王,便是死于张仪之手。因此老子认为,只有杜绝诈伪、捐弃谋虑,天下万民才能够重归于稚子般纯真无邪的状态。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是说上述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嫌不够,要么向民众发布政令,要么召集臣民进行宣告,才可以达到“见素保朴,少私寡欲”的为政效果。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三句话,“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亡有”,对于成就事功还不够,还要通过发布政令,或者召集百姓来宣告,以达到“见素保樸,少私寡欲”的目的和境界。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是说,外表呈现淳厚素净、质朴无华的样子,内心抱守无知无虑、自然本真的状态,减少府库和室家私藏的宝货,放弃物欲的贪婪追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是为政者,“不足”是黎民百姓。古代为政者的“有为”,大多是为了聚敛财富,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至于“苛政猛于虎也”。因此,老子对于“有为”,是持反对意见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财富的聚敛无度和挥霍浪费,不但会引发盗贼、劫掠,还会造成民心动荡,社会不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为政者应该顺应天道民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安定民心,实现大治。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这句话,各版本学人臆断极多,大违老子本义,愚以为当以楚简本、汉帛本为主,参照魏王弼本等其他版本及注译。如能阅读楚系文字,且参详楚简本身,当为上上之选,这样他人的臆断,可以大大消除。

例如,“三言以为事不足”的“”字,有解为“辩”者,纯属臆断,不知所云;亦有解为“使”者,虽“使”与“事”、“史”、“吏”甲骨文相同,但“使”字必然有“人”,楚简上无有“人”旁,则“人”旁从何而来?盖臆断也。“命”字,原简从“口”从“令”,自然是“命”字,却有人指为“令”字,尽管“命”与“令”义通,后合而为一,但作为原文,“口”旁又缘何减去?其臆断何其任性也。

《吕氏春秋•察今》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任何话语,都必须用心里的那杆秤掂量掂量,再作抉择,绝不能成为书的精神奴隶。特别是

对于古代经典,还是要读原著,最好是读原始祖本,不然,很容易被所谓的高人,给诱引到爪哇国去。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为政之道 修身亦可


【参考文献】

1. 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2018.03重印)

2. 老子古今. 刘笑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3.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陈廷敬,张玉书等. 北京:中国书店. 2010年6月第1版.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正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大美自然 大道至简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