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包罗万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道家那种遗世独立的仙风道骨和对现世的借鉴意义。

我尤其被第十九章所吸引,而在这其中我尤其喜欢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两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

这章的大意差不多是这样的: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的前三句话所强调的与我们的时代正好相反,圣、智、仁、义、巧、利这六者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遵从和追求的。圣智是指所谓的精英政治,仁义是精英们对百姓的所谓道德教化,巧利是指机巧和与其有关的利益。而老子所要的对立面,民、利、孝、慈、盗贼无有,则全部都是现代社会所严重缺少的。由此可见老子这三种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值得人们深思。老子从上面所提社会的三个方面,为其中心思想的提出做了铺垫,然后提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原则:回归自己朴素的本质,少思虑,并节制自己的欲望,弃绝智巧的学问就不会有什么困扰。

这段话的意思无非是告诉人们要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克制欲望。内在的实际要比搞那些虚伪的外表形势更加重要,也会因为这种质朴而越加智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是指人刚出生时没有被世俗污染的那颗纯净的心。白纸、生丝、原木用掉以后已经不能够回归自己的本原,但是人的心地是可以回归自己本来纯真的心态的,这是老子所要强调的。即使你的心一时被迷了眼,走错了道,只要你正视错误,真心悔改,还是能够找回原来的那颗本心的,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的态度,愿不愿意去改变。

人只有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判断失误才不会有任何成见,才不会被心中已经载满的人间世故所左右,人生才不会迷茫,才会有真正的信仰,才不会因为私利私欲而干出违法乱纪之事。

而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脚步跟不上物质脚步的年代里,很多人的心已经被社会上的很多金科玉律所充满,因而已经无法从毫无瑕疵的角度来思考判断问题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黑心馒头,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令人叹息的小悦悦事件,才有了“扶还是不扶?”这样的社会热议话题。才有了复旦大学投毒案中,两个“天之骄子”的陨落。心在变质,道德在滑坡。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历史上道家避世与出世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们会尽量在自己的生活中造就一种淳朴的生活环境,这种做法显然对于人保留一颗纯真的心是很有帮助的。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学会见素抱朴,努力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努力去营造一种简单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活得快乐,去真正地享受生活。

少思寡欲是很多人从老子这里获得的生活哲学,很多人都把他理解为一种追求清净的生活态度。优生劣汰不仅适用自然界而且同样适用人类社会。现代社会崇尚竞争,人往往要处心积虑,为职位,为奖金,为住房等。一切超过度和超过量的欲望,都是私欲在支配、在作祟、在作怪。人生是有限的,私欲是无尽的,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尽的私欲,好比饮鸩止渴。一个个高官正是没有限制自己的私欲,不满足于本已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沦为阶下囚。一些商家正是由于想牟取暴利而干出丧尽天良之事。

少思寡欲的目的其实还是要“见素抱朴”,在人生中能够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能够少思寡欲,简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减少世俗对自己的干扰,这样的生活要容易把握得多。

所以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的精华,提倡生活要简单化,思想简单化。以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心态面对诱惑,面对复杂。行正道,道真言,做真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自此步入了刚强,坦然,豁达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