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的意思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获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学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许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欲”结束,把“绝学无忧”作为下一章的开端。我们还是按"绝学无忧"作为本章结束句的文本分析。“绝学无忧”这样可以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归纳后老子给出的观点。

学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其实,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与人互相攀比,比物质比学问,比完学问比道义,比道义生厌了便又比凶狠,比凶狠比累了,便比善良,比善良比到无趣了,比这比那。我们完全没必要去比去争,我们应该把仁义和道德当作人必需有的品质,没必要去搞排名攀比,不要去弄什么贵族贱民,人物高下,尊圣盲从,人人平等,一切都能以已度人,大家都去尽自己的力量互相帮助的善良本性做事,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生烦恼,当然这是老子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想,现实中很难做到。

学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对于“绝学无忧”一句,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认为,“绝学无忧”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这种解释认为老子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这种意义认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是倡导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另一种意见认为,“绝学”,指抛弃那此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其实就是绝招的“绝”,也就是独门绝技,是指至深、独到的学问,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无私无欲,真正做到无为。这种意见认为老子正是这样独到绝学人,也表明老子的学习态度。

学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放到人的本真中去思考,便是片面的执着,不合自然的,不能恒久传承的。 如果 生活中若少些排名,少些比较,就少了很多争论,也能多些生活感悟,人生的多彩生活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风光,而应来自本性的发现,这样更让人感觉生活的真实。 现在的人们追求的名誉,地位,金钱等等过剩的欲望,基本上脱离了人生活的本质和实在意义,这就是人性弱点,人人都难以避免,但不能让其欲望泛滥,力争与之断绝,努力做到老子的所倡导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心感悟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才能真正体现人的幸福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