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30年前,在湖北隨州城郊一個名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大事,沉睡於地下2430年的曾侯墓得以重見天日。曾侯乙墓於1978年發掘於湖北隨州擂鼓墩,這是戰國早期的一位姬姓曾國君主曾侯乙的墓葬。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此墓在發掘之初即發現有古老的盜洞,似已被盜。然而,當人們揭開墓頂的蓋板時,發現十多具棺材飄浮在滿池的濁水之中,正是這些地下滲入的水,讓盜墓者無計可施,從而使這些有著二千四百餘年曆史的國寶,完整地保存下來。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面積為220平方米。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曾侯乙墓共出土玉器372件(含玉料),絕大多數出自內棺內墓主屍骨的周身,少數出自陪葬棺內和墓主內棺的蓋上。其種類繁多,主要有玉璧、玉環、玉琮、玉珩、玉璜、單體玉龍佩、雙龍形玉佩、龍鳳形連環玉掛飾、玉虎、玉人、玉劍、玉環首、玉韘、玉帶鉤、條形飾、玉玦、玉梳、玉鐲形器、玉管、玉唅、玉片、玉料等。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曾侯乙墓年代明確,出土玉器的年代亦較單一:大多數同墓葬年代接近,屬戰國早期晚段:玉器表面裝飾有減地浮雕龍首紋,及其分解、簡化而成的浮雕雲谷相雜紋、捲雲紋,風格雖尚有春秋晚期繁複之風,然已趨向於疏朗、規整;器類以玉璧、玉珩、玉龍佩最為常見,相比春秋晚期,此期造型較複雜,尺寸明顯增加,鏤雕工藝應用普遍;以上都是戰國早期玉器的典型特徵,這批玉器可作為戰國早期玉器斷代的標準器群。曾侯乙玉器之材料特徵較統一,以白色、青白色透閃石軟玉為主流,目測其主要產地可能為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東周獸面紋玉琮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高5釐米,寬6釐米。琮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祭祀時可作為溝通天地的法器。這件玉琮外方內圓,上下貫通,直觀地展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它出土於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淺雕獸面紋,莊嚴而不失優雅。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東周雲紋玉梳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長9.6釐米,通寬6.5釐米。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頭部下方,梳背雙面陰刻雲紋,上端中間有一個小孔,可能是絲線系綁之處。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東周玉琀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最大者2.1×0.2×1釐米。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認為堅固溫潤的玉石可令屍身不腐。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豬、狗、鴨、魚等共21件玉琀。這些小動物只有黃豆大小,卻刻畫入微、簡練逼真,堪稱微雕技術的鼻祖。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東周金縷玉璜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長11.8釐米,寬2.7釐米,厚0.25釐米。這件玉璜用3道金絲穿綴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見先秦時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為新疆和田軟玉,質地優良。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曾侯乙16節龍型玉掛飾 掛飾整體為一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1個玉環和一根玉鎖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雕成37條龍、7只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 出土時這件玉飾置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其特色之表現主要有如下幾例:第二節玉璧上的雲紋,是採用壓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龍,這種形制是到戰國晚期才廣為採用的; 第十一節雕成三條蟠龍相連的玉佩狀,龍身為"S"形,是春秋後期在中原開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節玉飾卻巧妙地把它們用在一條大龍身上; 第十二及十三節的玉飾,分別由雙首相向和雙首相背的蟠龍構成,每條龍身上各刻有一條龍;第十五節玉飾的兩端,分別刻有立鳳和鳳鳥銜蛇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方楚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在漆器等繪畫品中屢有發現。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曾國屬姬姓諸侯國,曾侯可認為是周天子本家,也正因此,曾侯乙墓中多數玉器與三晉兩週地區戰國早期玉器(如太原金勝村251號墓所出者)的風格總體相近。但另一方面,曾為小國,長期受控於南方強大的楚國,文化受其影響甚大,故該墓出土玉器又反映出不少戰國早期的楚式特色,這主要體現在繁縟細密網格紋、綯索紋、鱗紋的廣泛使用上。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此外,曾侯乙玉器中早期舊玉遺留及舊玉改制現象較為突出。如玉虎,一面琢有春秋中期常見的雙線紋樣,故推測此物是春秋中期作品,流傳至戰國早期。有數件玉片飾,表面雕琢有雙鉤寬線龍首紋,其目、鼻距離較寬,額部為“︶”形,顯系春秋晚期之物。一件雕有紋飾的完整玉琮,察其形制、玉料本為龍山—齊家文化遺物,但紋飾卻具戰國作風,當為流傳至戰國早期加琢的紋飾;另有一件雙龍形玉佩、一件鐲形器、兩件立體鉤龍,也可能為史前玉琮改制而就。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一位古代國君留給世人的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