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现在发展怎么样?为什么满大街都找不到鲁菜?

四川丹兒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鲁菜之所以能成为四大菜系之首,在于其选材讲究、烹饪手法多样和注重于咸鲜的调味。而这些鲁菜的优点,也恰恰成为了鲁菜不能流行起来的原因。

01

选材讲究的局限性

鲁菜分为两大派,叫法可能不尽相同,但大抵分为以海味为主的胶东菜一派和以山珍为主的孔府菜一派。就选材而言,前者多讲究新鲜质优的海鲜入菜,后者多选用野生当季禽蔬入菜。

这就造成了离开当地,很难找到可以符合鲁菜入菜标准的食材。

而且即使食材合格,鲁菜对于食材的处理也颇费功夫,譬如炒双脆,为了增加口感多一点点的脆度,处理鸡胗时要多花一个多小时来去膜,这对于现在普通餐馆显然是不合算的。

02

烹饪手法的复杂,出师时间长

在厨师的培养方面,四大菜系中川菜出师最快,鲁菜出师最慢。

川菜师傅培训三月就可出师了,而鲁菜师傅三年都不一定能出师。

出师慢,学的人就少,自然也就制约了菜系的发展。

03

味精的发明替代了鲁菜的调味秘诀

鲁菜讲究一个咸鲜,精于各种高汤吊鲜,就算做一个大白菜,他们也能调出鲜味来。但是这样做耗时久、成本高。在没有发明味精之前,菜中提取出味精这种鲜味后,被人们大为赞誉,吃了还想吃。

在味精发明之后,鲁菜中核心的“鲜”味,只需加一点味精就能简单达到。


就四大菜系而言,鲁菜是官府菜,只有那些有闲有钱的人才有时间精力来做来吃,现在的鲁菜也不算太落寞,只是就像鲁菜曾经也多是皇家和官府之人所吃的菜一样,现在正宗的鲁菜也多出现在高端的餐饮场合,因此在生活中,远不如川菜有名气。


美食部


鲁菜不行川菜好,这似乎成为很多吃货的共识。尤其是大量的外地游客来到济南,吃到盛名之下的鲁菜后,纷纷吐槽:我可能吃到了假鲁菜,怎么那么难吃?还有人直接在网上留言——鲁菜94回锅菜。

鲁菜真得不行了?随着90后一代的成长,这种说法更是十分流行。抓住年轻人的口味就是抓住了未来,对于鲁菜来说,如何抓住年轻人的胃是最重要的。而川菜呢?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馆就已说明了一切。

讲究技法的鲁菜

鲁菜还行不行?川菜果真比鲁菜强?对于这个问题现来看看网友是如何判断的:

综合一下,说鲁菜不行、川菜很强大的网友认为:

1、鲁菜口味太重,不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咸乎乎(放盐多)、油乎乎(放油多)、黑乎乎(放酱油多)

2、传统鲁菜一直以宫廷菜、八大菜系之首自居,导致发展创新跟不上朝代,与年轻一代的饮食时尚相左。

3、不是吃的人少了,是会做的人太少。川菜粤菜简单易学所以学厨的多,做鲁菜太难了。

4、鲁菜对食材的要求太高,所以成本高,售价也高,导致年轻人消费不起。

5、鲁菜制作流程繁琐,不适合现代人的快餐节奏的生活。据说一道完整的九转大肠需要半天的时间做。

……

烧海参也被加入了很多新食材


网友的声音

网友的声音

网友的声音

网友的声音


当然也有人力挺鲁菜,观点主要有:

1、鲁菜的烹饪技法高,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其中清汤和奶汤的制作,出汤率都是1斤料出1斤汤,双吊汤1斤料可能出不来1斤汤,而它们仅是鲁菜的配料。

2、成菜的炒制难度高,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一道爆双脆欠一分钟不熟,过一分钟不脆。九转大肠先煮再炸,用高汤煨透,一道菜用3种技法,做出5种味道。葱烧海参从发制,到制汤、煨炖、熬葱全是讲究。

3、鲁菜代表了中国的饮食国粹,做一道鲁菜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川菜适应现在快节奏社会,靠佐料调味,味道鲜美。懂行的都知道川菜上不了国宴。

4、最喜欢鲁菜,吃不了辣的,感觉任何菜一放辣椒都一个味。

5、川菜主要是小吃,炒菜没有鲁菜讲究,麻辣味把其他口味都遮住了,严格讲不该算主流菜系,因为没怎么炒啊。

……

以辣鲜为主的川菜

网络上的两种声音在争论,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用脚做出投票:川菜馆里、川菜摊前的90后一堆一堆的;鲁菜馆里多是中老年人在用餐。

果真像有些人说的:鲁菜终究会被90后所淘汰吗?

鲁菜被称为四大菜系之首、八大菜系之首。这跟它的历史、文化、食材、制作技法有关。

鲁菜的渊源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宠臣易牙被公认为厨师的鼻祖。历经上千年发展,明清时期鲁菜成为宫廷菜,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均是地道的鲁菜,并旁生出了京菜。

鲁菜从诞生起就充满文化色彩,无论是管子的饮食礼仪、晏子五味调和说,还是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文化由此成为中国在全世界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

鲁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食材的因素,齐鲁大地、胶东半岛、鲁西平原、沂蒙山区……处处都物产丰富,有强大的食材为基础,造就了鲁菜的历史地位。

鲁菜的历史作用已被世人公认。

鲁菜的烹饪技法更为人惊叹:咸鲜口味,符合多数北方人的口味;精于制汤,擅长用汤。最精妙的是,中国烹饪的集大成技法在鲁菜中全都有展现:1、炸 (清炸、软炸、酥炸等11种)。2、熘 (滑溜、软熘、醋溜、糖熘等7种)。3、爆 (油爆、酱爆、葱爆等7种)。4、炒 (清炒、滑炒、软炒等7种)。5、烹(炸烹、煎烹、醋烹等5种)。6、烧 (红烧、葱烧、酱烧等6种)。7、扒(红扒、白扒2种)。8、烩 (奶汤烩等3种)。9、焖(红焖、油焖等3种)。10、炖(清炖、红炖等3种)。11、靠(炸靠、煎靠2种)。12、煨(红煨、白煨2种)。 13、煎(煎烧等3种)。14、氽(清氽、混氽2种)。15、蒸(清蒸、扣蒸等3种)。16、烤(明炉烤、暗炉烤2种)。17、糖粘 (蜜汁、拔丝等4种)。

鲁菜也是最讲究刀功的

叹为观止的烹饪技法!这还没有算上贴、塌、熬、涮、酿和其他凉菜技法。知道这些就知道为什么,鲁菜号称是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首了。

再回头来看看川菜,两者做个对比。

川菜,起源于古蜀国。成型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期川菜出川,独立成系。随着清朝时期辣椒被广泛运用于川菜中,古典意义上的川菜渐被近代意义上的川菜所替代,“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最终也被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

现在想想,为什么网友都热衷把鲁菜和川菜进行对比,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双方都号称为四大菜系之首吧。

川菜的发源地、四川成都则被联合国教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这是对川菜的世界性认同。

川菜讲究百菜百味

川菜又被称为百味菜,常用的有24种口味,最著名的有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等,烹调方法达到了54种。

如今的川菜馆遍布全国、全世界,是大众化的菜品,造就了“民菜”、“百姓菜”的美誉。

川菜也被称为四大菜系之首

正如网友所说的,3年可以出个川菜厨子,10年也出不来一个鲁菜厨子。

川菜的便利性使烹饪技法更容易掌握,入行门槛没有那么高,使从业人员可以快速复制川菜的经营模式到全国各地。鲁菜入行的门槛较高,哪怕一个寻常的鲁味小吃,也要从师学艺三四年。学师的成本高、烹饪的成本高、食材的成本高……所以鲁菜无法像川菜那样,把经营模式迅速加以复制。

相较于“民菜”、“百姓菜”,鲁菜缺乏创新也是实情,除了人们能叫得上来的九转大肠、葱烧海参、布袋鸡等,代表菜多数情况下平头百姓吃不起。而一些所谓的鲁菜馆里,速成班出来的厨师倒是把菜价降下来了,但是菜品也降了。所以常常让人觉得吃到了——假鲁菜。

川菜自身的定位优势,让它更具有平民化的色彩,更符合时代快节奏的需求。加工的快捷、低成本的特性,使年轻人更喜欢,平头百姓更热爱。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包罗万千

争论谁是“之首”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实际意义。

争论鲁菜不行还是川菜更好也没有价值!

谁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变化,谁敢于推陈出新、时与俱进才是广大吃货最需要的。


指动济南


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鲁菜在餐饮市场的优势渐不明显。

只要一提及“糖醋鲤鱼”、“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爆炒腰花”等传统鲁菜菜式,人们总是条件反射,认为“黏呼呼、油呼呼、咸呼呼”。

在我国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远在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渊远流长。

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地主、富豪出则车马交错,居则琼台楼阁,过着“钟鸣鼎食,征歌选舞”的奢糜生活。根据“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中国菜的英文名称,可以看到上面挂满猪头、猪腿、鸡、兔、鱼等各种畜类、禽类、野味,下面有汲水、烧灶、劈柴、宰羊、杀猪、杀鸡、屠狗、切鱼、切肉、洗涤、搅拌、烤饼、烤肉串等,各种忙碌烹调操作的人们。

这幅画所描绘的场面之复杂中国体菜,分工之精细,不啻烹饪操作的全过程,真可以和现代烹饪加工相媲美。

北魏的《齐民要术》对黄河流域,主要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不但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糟等烹调方法,还记载了“烤鸭”、“烤乳猪”等名菜的制作方法。

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经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东的“北食店”久兴不衰。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吴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饪高手或美食家,他们对鲁菜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元、明、清时期,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的珍品,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

清高宗弘历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给孔府。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经过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胶东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

四大菜系的现状(川鲁淮粤):

川菜:第一没有太大争议,简单一句话:好吃,过瘾,经典。不管色香味哪个角度,辨识度和接受度都是最高的。经典传统菜可以做到白吃不厌:回锅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口水鸡,巫山烤鱼等等。

粤菜:目前传承和发展也很好,在两广地区地位稳固,在全国各大城市也是站稳了脚跟。清淡雅致,食材丰富,环境讲究。其中烧腊,煲汤,甜点都是代表菜品。是不喜川湘之重口,不爱苏浙之甜口的人群的最佳选择。全国地位稳居第二,远超第三。

苏浙菜(包括淮阳菜):目前在长三角本土表现还可以,出了苏浙沪可以说是完全水土不服,中国人在餐饮上对”甜“的认同度总体还是低迷的,所以苏浙菜系基本还是没有摆脱“本帮菜"的局限。

鲁菜:可以说极度没落,别说是省外,省内的鲁菜行业也很惨淡。

其他:在全国范围看,湘菜算是异军突起,算是一股新势力。闽菜,徽菜,北京菜,东北菜,新疆菜偶尔一吃还是别有情调,但还没有形成大菜系的风范。

鲁菜没落的原因:

1.风格平庸。喜欢重口的,不如吃川湘;喜欢清口的,不如吃苏粤。鲁菜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不伦不类。

2.辨识度差。说起辨识度,想起北京马上想到烤鸭,想起广东马上想到叉烧,想起鲁菜真的没有什么是有口皆碑的,而且上一道菜服务员不专门介绍的话,你很难看出或者吃出这就是鲁菜。就鲁菜号称擅长的做的海鲜,爆炒,糖醋等,其实各菜系做法都差不多。

3.创新少。就鲁菜现状来看,传统都没有办法守住,创新明显更没有什么底气,造成产业的恶性循环,大家纷纷弃鲁投他。

4.齐鲁文化的衰落。鲁菜的兴盛很大原因是由齐鲁文化的兴盛起家的,在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早已经逐渐偏离齐鲁地区,其各方面的影响力的下降也是自然而然的,餐饮业尤其如此。

现阶段的鲁菜即比不上粤菜、淮扬菜的清雅、制作手艺上的崇尚自然;也比不上川菜注重大众化低消费要求。

另外,传统鲁菜讲究地道的原汁原味,缺少菜品样、式却的变化,也与目前消费者求新、求变的消费意识相去甚远,使鲁菜的推广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言三拍


鲁菜曾经风靡全球,可现在已经辉煌不在了。



几年前与一个鲁菜老师傅聊起鲁菜,他说他的很多徒弟混的都不错,唯有他对自己的手艺与现状感慨,因为现年代鲁菜已经不吃香了。



其实现在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对美食的选择也多了。

老师傅总结了几点鲁菜有胜到衰的过程。

当初开国一来,人们吃喝都愁,有的能吃上野菜就知足了,而鲁菜讲究,酱香,浓香,浓汁浓味,对于当时的世界都绝对是一种渴望啊。

可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提高,对健康的追逐,那鲁菜可就不是首选了,这时候粤菜站在了养生的高点,所以火的一塌糊涂,而鲁菜的不求上进又没有传承经典厨艺就渐渐被人遗忘。

来到新世纪可以说八大菜系个领风骚,可鲁菜的位置更为尴尬,你想随处可见的川菜馆,浙江菜,粤菜等,唯有鲁菜馆找不到啊。



后来青岛的烹饪协会会长高炳义开了家紫荆鲁菜馆,刚开业生意很火,几年以后经营不下去就转了出去,新老板接手后也没改路子,还是经营老鲁菜,像什么九转大肠,爆炒腰花,香酥鸡……

想想除了下货,就是油货,做的再正宗,去吃的人也不多,后来听说连工资都发不下来。

对于鲁菜的热爱,总是一个倒下,一个又来,这不又开了一家鲁味小馆,老板是名厨杨传玉,是高炳义的关门二弟子,也是开业火的要命,现在生意很淡,估计也撑不了几天了。

我想说的是,时代在进步,一切都需要更新换代,掌握现代人的需求才是鲁菜的劫后复生。


天地一家食府


我认识一个山东的客户,原来是鲁菜大厨,后来觉得太鸡儿麻烦了,现在主要做食品销售。

鲁菜的选材和烹饪都很讲究。这也导致鲁菜很难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先说选材,鲁菜发源于山东,山东这地方靠山临海,又有平原,所以,几乎所有的食材都能找到,因此就有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正宗鲁菜的选材必须要纯正,干的必须干的,活的必须活的,一样不对就不正宗,而且食材的处理也很麻烦,举个例子,海参,干的必须用淘米水发,而且看大小掐时间,多了少了都不行。

然后就是制作,这个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葱烧海参,这道菜最关键的是葱油的熬制,完全就是考验厨师的经验,火候过了葱就焦了,火候不到,葱香不出,没个十年八年,真的掌握不了。再说九转大肠,这道菜没其他讲究,就是步骤多,所谓九转,还真的就是三蒸三炸三煮( ̄_ ̄ ),九个步骤,一个出了差错,结果就GG了。

所以,鲁菜选材繁杂,处理繁琐,制作繁时,既耗人又耗时,而且对厨师的要求还很高,这就导致正宗鲁菜的制作成本非常高。

而不正宗的鲁菜跟正宗的鲁菜差距又很大,比如三转大肠跟六转大肠跟九转大肠的口味完全不一样,很难简化。

所以,因为鲁菜费工费时费人费钱,所以,逐渐被川菜这类简单易做的菜系取代了。


Double豆科技


鲁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起点颇高。

2500年前起源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鲁菜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厨师功力的菜系。

虽然鲁菜起点很高,宴席规格很高,味道美味,且有很大的文化价值,但是说实话鲁菜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点模棱两可,变得不太有鲜明的特点,更像是北方菜系的一员,而有点没落了。

无论在中国北方还是南方都很少有菜馆直接打鲁菜的招牌,当然鲁菜对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来说还是很亲切,但鲁菜的特色不像过去那么鲜明。鲁菜的很多经典菜品比如:孔府豆腐宴,糖醋黄河鲤鱼、拔丝苹果,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油焖大虾等等,这些菜在中国北方很常见,大小饭馆也都会有,但是这些菜肴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强调是属于鲁菜菜系,所以现在鲁菜在中国南方和世界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

鲁菜火候精湛,精于刀工,善烹海味。鲁菜分为孔府菜,济南菜和胶东菜。胶东菜以烹调海鲜著名。

总体来说鲁菜文化更注重礼仪,文化更深邃内敛,更为传统,鲁菜和山东人民一样,勤劳朴实,重视家族礼教。

对于鲁菜,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把传统很好的保存至今。

可是时代在进步,菜系也要不断适应变化不断改革发展。在保留自身特点之余,大胆开拓创新,将菜系自身特点与当地气候环境,食客口味偏好相结合,这样菜系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好的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

从菜肴创新性,多样性,流行性来说,鲁菜现在有点需要加快追赶其他菜系尤其是川菜和粤菜的步伐了。


异域少女小渔


鲁菜虽然很有名,而且,追溯其源,还是各种菜系的鼻祖。以咸香为主要口感,做法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烹饪技巧。然而,同为八大菜系的川菜湘菜遍地开花,鲁菜却连正宗山东人都不知如何做。这里面,不仅有鲁菜做起来繁琐,用料严谨。更多的,是鲁菜传承的不作为,与大众的选择,时代的筛选。我为山东鲁西南人,在四川工作。在我看来,四川家家户户,做出几个川菜,都随随便便。而你让山东人做个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怕是难找几个。鲁菜多为大菜,做法考究,如要学习,不加以时日难以学会,然而现在人们多为浮躁,既然鲁菜难学,又那么贵,何必呢?另外,山东以鲁菜为主的社团,多是官府背景。就像山东商会,背景是政府。而反观浙商,虽然肯定有政府背景,但是基本话语权,还是由商人主导。我们常说,熟悉行业的人做这个行业才更好。而鲁菜协会,有几个真正审视过鲁菜的处境呢。鲁菜虽好,做法复杂,人才凋零,宣传不利,不符合现在人的快餐消费。如要鲁菜振兴,唯有宣传鲁菜,成立鲁菜研究组,把鲁菜真正变成老百姓吃的到,看得到,认得到的家常菜。才会更为大众接受。


琐碎片段


鲁菜为何失落,我想还是与当地厨师不创新有关。我来说说身边一事例,一个四川女嫁到山东,她婆婆都特别喜欢吃她做的菜,说好吃,实际上这个媳妇水平一般。再来说说川菜如何崛起的,上个世纪改革开放时期,川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注重味道不注重装盘,甚至是饭店环境都不注重,甚至粤菜都大举进入成都,走菜时都是粤菜走头川菜走后,川菜出事地位不如粤菜师傅。。。。。痛定思痛,川菜师傅们一样一样改,以适应市场,首先是装菜器皿,然后是饭店环境,随后是服务,再次是拿来主义,只要是顾客喜欢的食材,都可以用川菜烹饪方法加以烹饪,以前川菜食材方面海鲜很少用的,看看现在,川菜食材海鲜的菜式很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川菜有名的厨师们自发成立类似于沙龙的交流协会,在那里他们边喝茶边交流,比如张师傅今天有什么新的菜式,他就给大家说说他的做法与道理,大家一起来完善,明天李师傅在此基础上又悟出什么新的菜品,大家又一起毫无保留的交流,就这样,川菜菜品创新几乎是源源不断,无论食材或是做法或是味型。所以,你们现在明白了吧,现在川菜为何横扫全国了吧,无非就是:改革创新不保守!!!个人觉得鲁菜就是太保守,无论做法还是食材,没有兼收并畜,跟不上大众的需求,被抛弃也是难免的。(另:当时川菜食材的变化就引起了很大争论,例如海鲜,有保守的人认为川菜主料用了海鲜就不是川菜而是粤菜了,但是市场和顾客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说明川菜改革是正确的明智的)


歌声悠扬1


鲁菜作为各大菜系之首,的确显得很没落!导致鲁菜没落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市场法则所决定的优胜劣汰!

一直以来,在各大菜系中能称之为高端的菜系只有鲁菜和粤菜,其中鲁菜更是首屈一指。近代中国的华北大部分地区和东北地区曾经遍布鲁菜馆,但如今却几乎不见了踪影,相对于粤菜的影响力,鲁菜真算得上是末日黄花了,实在令人叹息!

鲁菜的没落首先很自身的特点有关,鲁菜注重五味调和,色重味浓,以咸鲜口味为主,很少有重辣、重酸、重甜等极端口味的菜品,在常人看来似乎没什么明显的特点,所以不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如今这个极端注重颜值和传播的年代,看起来没那么漂亮、也没有极端口味来刺激食客味蕾的鲁菜,自然也无法受到广泛的追捧!

其次,鲁菜的传承后继乏人。鲁菜烹饪从原料到技法跨度很大,想要真正掌握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钻研和历练,想要速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蓝翔式的培训好像并不适合鲁菜。相对来说,川菜湘菜等一些具有明显口碑烙印的菜系倒是显得很容易上手,比如川菜,小学徒会炒几个麻辣口味的菜就敢出来挣钱了!虽说川菜真的没那么简单,但快速出炉的一批又一批川厨至少快速推进了川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特别是鲁菜菜系中的孔府菜,带有浓厚的传统礼仪文化,对它的理解和吸收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而厨师行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肯下功夫钻研的更是凤毛麟角,要是学个手艺三年两年还出不了师,有几个肯学呢?

再之,鲁菜不善于学习,缺乏创新,没有将传统文化中融入流行文化的特点,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固守不创新,那么无论其曾经多么辉煌,底蕴多么深厚,最终都只能沦为小众文化,直至消亡!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至今,不是因为其伟大才传承至今,而是因为其能够传承至今才伟大!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态因为有着巨大的包容和创新性而一直在发生这着改变,但从不妨碍根基的牢固和顽强的生命力!那么,鲁菜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鲁菜,你 危 险 了!


文化夜笑


什么地方人吃什么地方菜 鲁菜不会断 只能说传统鲁菜少了 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味蕾 太多的东西被创新 川菜苏州也有很多 但是朋友吃饭什么的吃下很正常 但是很少说你一个苏州人结婚宴席之类的或者过年请亲戚朋友吃饭 一桌子川菜的 每个菜系每个地方都是这样的 江苏淮扬菜多但是恐怕同样是江苏的苏州无锡人可能更喜欢苏锡菜 现在菜系的融合 收到人员迁徙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有人爱吃也不会管你是哪个菜系的我都会去烧给你吃 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是首先分精品菜 家常菜 土菜 其次才会去分哪个菜系 除非在各个菜系发源地 像苏州 他会说我烧的是苏帮菜 淮安 他说我烧的淮扬菜 四川重庆的他说自己烧的是川菜 但是他不可能只烧当地菜 慢慢就开始融合了 并不是说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