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金融进阶


从大人的角度看,觉得这就是个小事,至于赔上自己的生命吗?

但是对小朋友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说。

自己不小心撞碎玻璃,老师要求赔偿,在回家的路上,无数次在心理的重复着,可是,到家还是不敢跟父母说。

孩子恐惧感由何而来?

孩子做错事,心理上会害怕。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人在过去受到某种刺激,大脑中形成了一个记忆点,当再遇到同样的情节时,过去的经验就被唤起,就会产生恐惧感。

孩子犯错误了,是不是父母可以随时随地批评他?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是孩子犯了错,为什么批评他还不肯接受?

其实,孩子虽然是孩子,但是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和性格,并不是父母想怎么批评就可以的。

小新妈建议,这5种情况下千万别批评孩子,不仅毫无效果,还可能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情绪激动时别批评孩子

如果是家长情绪激动,愤怒之下的你,心情恼得像一堆火,而你说话的声调就像风,风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教育的效果也越糟糕。

心理学家曾说过:你说话的声调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意味着你缺少足够的技巧、耐心去处理孩子犯的错误,你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暴力让孩子屈服而已。

而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同理,如果孩子此时的情绪也异常激动,那么肯定也不是恰当的教育时机。

吃饭时别批评孩子

吃饭是家人们都聚在的一起的时刻,这个时候饭桌上应该是一家团圆齐乐融融的景象,应该是开开心心地进餐。

人的食欲,受心情的影响比较大,心情愉悦时,自然胃口比较好,吃得也多;

心情压抑时,便“食不甘味”,没心思吃饭。

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父母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忙,也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饭的时候全家能聚在一起。

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想着能在轻松的进餐氛围中教育一下孩子。

可是,聊天的内容动不动就是“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听话”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吃饭的欲望呢?

而且时间一久,孩子就会把“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变得对吃饭、批评比较排斥。

睡觉前别批评孩子

曾经闺蜜就向我吐槽过这件事。

每次到了睡觉的点儿,孩子还在玩乐高、看ipad、吃零食。疲劳的老母亲苦口婆心无果,就只好开始「河东狮吼」了。

导致孩子最近经常半夜做梦嗷嗷的叫,跟人吵架。还以为是白天太累,原来是晚上睡前自己经常和她吼有关系。

睡前批评孩子,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却把痛苦沉在心里。

父母也不好受,要么内疚后悔,要么还浸在愤怒里不可自拔。

睡眠,是一天的结束。孩子的情绪,在睡前凝固。孩子被打骂,最主要的表达就是哭。

哭很消耗精力,特别是晚上,孩子很快哭累,不由自主睡着。

这意味着,孩子委屈、害怕、愤怒的情绪来不及处理,都淤积在心里了,日后肯定更难消除。

别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英国凯特王妃的妹妹结婚,小王子乔治和小公主夏洛特一起做花童,然而小孩子毕竟调皮,乔治蹦跳着踩到了新娘的婚纱。

凯特王妃看到这一幕,当即把乔治带到一个角落里,严肃认真地批评了他,看乔治抹眼泪的动作就知道,他肯定被妈妈训得不轻。

孩子犯错误了,父母必须教育孩子,但是父母却应该注意一点,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父母应该找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批评,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好。

父母还要注意不把孩子做错的事情告诉别人,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不在孩子悲伤、自责时批评孩子

曾看到过许多让人哭笑不得却又非常心疼的新闻报道:

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不敢回家或离家出走;

孩子在学校闯祸了,怕被父母责骂,不敢回家。

.....

很多中国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哪怕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离开校园,当他们回忆起小时候的上学时光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恐惧:害怕老师请家长。

为什么?

因为很多孩子知道,不论自己做了什么,不论自己有没有闯祸,家长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多半是对自己批评甚至打骂。

当孩子做错事后,很多家长也不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听孩子的心声。

其实,大多数孩子犯错后,心里都会非常的自责并且伤心,而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们所需要的不过也只是心平气和的关心与理解。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一直是很多中国家庭奉行的教育铁律。

但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他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他想要的沟通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却少有人关心。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批评孩子时,应该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无条件接受你,我们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

父母也一定要牢记:批评孩子,要明白你真正的原因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批评是父母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艺术,一旦处理不好, 很可能伤害孩子或者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这5个批评底线,希望所有父母都不要再碰触了。


科学育儿创新社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4月17日晚上21:56分,上海黄浦大桥,一名17岁男孩与母亲发生争执后,跑出车外跳下大桥,当着母亲面跳桥轻生,母亲反应不及没有抓住孩子,120到场确认已死亡。



十七岁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评了孩子,车子在黄浦大桥停下后,孩子就打开车门冲到马路对面,头也不回从桥上跳下去了。

这个事情首先让人感到惋惜,十七岁,花季的年龄,本该在篮球场上,开心的挥汗如雨的年龄,在自己的人生日记中写下梦想的年龄,就这样匆匆逝去,这一走毁的是一个家庭,却让更多为人父母的人,如梦中惊醒!

其实,完整的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可知,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几个画面就怒骂这位母亲,显得也不太妥当。



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这跟母亲的批评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母亲陷入深深的自责,自责还有意义吗?

生命逝去无可挽回。但是,我总感觉,这个孩子,即使今天不跳桥,也早晚会出现一些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承受能力太差,仅仅是跟同学闹了矛盾,就放弃了生命。以后步入社会,竞争总是残酷和激烈的,他将如何承受。或许之前父母包办的过多,生活在蜜罐中的无忧无虑,也或许他还没有完全明白生命的可贵,不明白生命不能重来。

对于家长来讲:

工作了一天就已经筋疲力尽,每天供你吃,供你喝,给着零花钱,你还给我惹事,让我在老师面前丢人,骂你两句怎么了?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但是,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叛逆期的孩子,心灵是多么脆弱,甚至反常,他们需要家长用更多的耐心帮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虽然家长每天很辛苦,都是为了孩子,骂他是爱他的表现,但是你让孩子感受到爱了吗?如果有,孩子也不会那么失望。在学校已经不开心,受了委屈,结果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帮着自己,感觉到世界与我为敌,活着没什么意义,不如一死了之。

无论事情是怎样的,都值得家长们思考,如何做父母。其实,当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不仅积累大量的育儿知识,还需要学会自我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然教出来的孩子会跟你一样暴躁!


丁妈亲子时光


很痛心,看到这个新闻,4月17日晚上,上海黄浦大桥,一名17岁男孩与母亲发生争执后,跑出车外跳下大桥。当着母亲的面跳桥轻生,母亲反应不及没有抓住孩子。120到场与确认死亡。

据说孩子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评了孩子,随后孩子从桥上跳下去。

17岁多美好的年龄,本该在欢歌笑语的年龄就这么结束了。作为母亲一定很悲痛吧!假如这位母亲在接到孩子的时候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先保持冷静下来之后再开始教育孩子,事故就不会发生。不能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上来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这样肯定是会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伤害的。

比如孩子都比较喜欢模仿大人,看见妈妈平时做饭很辛苦,孩子想帮妈妈做饭,结果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的,妈妈就会嫌孩子碍事捣乱,不允许孩子再进厨房。其实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一片爱心和好意,他也想做饭给爸爸妈妈吃,类似这样的事不能说犯错,只要孩子能力能达到,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并鼓励帮助孩子去做好这样一件事。

当然如果涉及到原则,道德,安全方面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及时组织孩子,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话去解释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但是一定要注意语气和语速,尽量平和的和孩子说清楚,不然还是会被你的大吼大叫吓到,根本没听进去你说的道理和理由。

最后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凡事冷静下来后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语嫣语泽妈妈


不可否认养育一个孩子的确不容易。

事件回顾:4月17日22时许,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子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据记者了解到,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据其母亲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又遭母亲批评后跳桥。



不管孩子有多少错,难道就不能等回家了再批评……17岁多美好的年龄,就这样没了,我感到特别的惋惜,同为人母,也能体会母亲的悲痛。或许是孩子的压力太大,无处发泄,或许是孩子内心太脆弱。今天同一前同事聊天得知,她家女儿现如今上三年级,报了四个兴趣班,每天都很忙碌,比上班的都忙,没有周末可言,每每到周末,孩子想看会电视都没有机会,更不要说在外郊游了。她说“不报兴趣班了,孩子能有时间,可是别人的孩子都学着呢,和别人一聊天,总是会问到你家孩子学的啥兴趣班,现在学的怎样”我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怎样。



我希望父母可以养育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帮孩子建立内心的准则,引导他们成为更有能力,更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当孩子放学归来时,抱怨另外一个孩子的行为,父母可以让他从那个孩子的角度重新考虑这个情况。换位思考下“他为什么会生气,又为什么会那样说呢?”鼓励孩子通过现象看本质,父母作为聆听者一定要等孩子说完在做评价。一位父母和一个气愤的孩子,首先必须让愤怒的倾诉者和倾听者冷静下来。如果事件中的母亲能冷静的听孩子说完,回到家在帮孩子分析,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悲剧了呢?


果果爱妈咪


关于孩子跳桥事件无论哪个角度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1、首先是家长和孩子的距离问题,在父母的批评下赌气跳楼的现象首先就表现出父母和孩子有严重的隔阂,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即使遇到困难交流也是希望父母多体谅孩子而孩子得到的完全是相反的批评和责怪,连世界上最亲的人都无法体谅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有多崩溃,亲子间最好的关系就是朋友关系,得到孩子的诉说并且体谅孩子很重要,永远站在家长自己的角度替孩子想只能让亲子间越来越有距离感导致最后的叛逆,家长记住,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孩子出现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都会主动想你诉说,而你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体谅孩子,这是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不知道各位家长做到了没有。

2、其次涉及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逆商。何为逆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为什么说逆商对孩子很重要,一个逆商高的人会想办法解决挫折困难而不是逃避,当孩子遇到困难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不至于很快崩溃,而是振作起来想办法解决,学会向他人求助,倾诉至少心理上来说不会出现问题,让孩子先成长后成才,“徐钰钰案”中的徐钰钰如果家庭教育中多一些逆商培养孩子就不会那么脆弱了,再到跳桥孩子也是一样,父母不仅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亲子关系,逆商的培养更是没有,好的逆商非常重要这会对孩子一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成绩再好学业再好谁能保证一生不会遇到挫折呢,父母记住教育孩子应先教育成人后教育成材。

3、孩子教育当以疏导转移为主,以封堵禁止为辅,娇生惯养溺爱的教育方式非常不提倡,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任何一种东西都需要孩子去付出的,让孩子知道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轻而易举,让孩子体验努力到失败到成功的成就感才是正确的培养方式。

亲子教育涉及的方式非常多,篇幅有限今天就说到这里,各位家长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回答,有许多亲子间教育的技巧,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遇到问题也可以@跳鱼亲子文化






跳鱼亲子文化


发生这样的事情都是感觉很可惜,虽然是由于批评教育造成的,但是也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相信他们之间肯定有过争吵,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理念不和造成的。父母的要求简单,直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更多的父母却没有正真的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他们要什么,想什么,当他们和你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耐下心去了解一下,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引导。更多的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耐下心来好好讲解引导。长此下去极有可能让孩子有种不受重视的即时感。而一旦出现与父母思想理念不和的念头,就会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谁施以压迫,让孩子的情绪无处宣泄。

作为父母要努力和孩子处好关系,作为父母是伟大的。但是,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一切不可能重来。作为孩子需要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父母也是同样的需要。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皆是第一次,不要把为人子的苦难作为说教的理由,让历史重演。





铜钱一文


这一类的问题真的不想回答,教育!教育!成天就是教育,我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整天自己谈,看别人谈,听专家谈,都各有一套,套数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出事的孩子越来越多,到底怎么回事?

一个孩子被妈妈批评几句,跳桥自杀了,于是跳出大把的人来分析研究,无外乎就是这娘俩的都有问题,再就是社会有问题,环境有问题,是有,可是,因为环境因为社会自杀了的还是少之又少,那么话说回来,其实就是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没有这一念,他躲过去了,这个17岁少年可能以后还是个优秀青年,到那时,谁都没问题了。

人都有怒向心头的那一瞬,撇开那些教育不提,难道没有这个一时想不开的原因吗?他想不开就扯上所有人都有问题?

今天不想提教育,教育家已经满大街都是了,可是我们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原因,也许我们都找错了源头。

刻意的使用任何方法都是在修正,修正就意味着不自然,我们本身都是充满了各种欲望私利的人,使用的方法再专业,也沾染了“不正”之气,我们本来就应该只负责他们自然生长发育成人,太多的功利性在里面,教育手段能谈得上无欲无求自然而然吗?

不说了,他自杀了,没办法我们无从得知这个孩子怎么想的,他妈妈也许永远不会说出娘俩最后诀别的原因,究竟是哪句话哪件事引起的,所以我们的分析推测也就只是分析推测,任何观点都不足以服人。


鸡蛋壳里的蜗牛


这个悲剧,孩子身亡,我们看到的是多方影响的结果,单一地去讨伐父母的过错,就太主观了。

就事论事的看,这是一个集多重原因为一体的极端事件。

一,特定的情境。

青春期孩子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他内心必定是不平衡的,是杂乱的。

此时母亲,作为孩子最亲最依赖的人的指责,让孩子本就彷徨的内心,更加绝望或者说失去理智。

二,特定的场地。

汽车里,狭小的密闭空间,会放大愤怒焦虑和绝望。

两个情绪都不好的人,互相不理解的情况下,一方强行压制,另一方很容易失控,像炸药在铁桶内爆炸,威力剧增。

所以,有了情绪,需要到开阔的自然的环境中发泄释放,要远离高楼,桥梁,水域。

三,平日里就存在不接纳与不被接纳的不平衡关系。

现代社会的青年,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会对他倾注很多希望和压力,却不一定能很好的和孩子交心。

大多数时候,只会以一种高姿态以说教的方法以为那是教育。

可那并不是教育,因为没有同理心,没有接纳,没有站在同一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支持,一味的指手划脚,已经不能轻易被下一代接受了。

不断涌现的极端案例,需要家长们思考并学习,先接纳孩子,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他找到解决他无力解决的问题的方法,这最重要。

比如,案例中的妈妈,如果能够先接受孩子和同学有矛盾的事实,不直接用怒气去压制指责孩子。

让孩子,在家长冷静克制的氛围里,回到家里,孩子看到你的态度,自然会选择倾诉或者抱怨。

注意,孩子的抱怨,也很重要,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了解到孩子的痛点,比事件本身的对错更重要。

毕竟,犯错也是成长的机会,关键看家长怎么利用这个机会。

能在先不评价对错的原则下,帮孩子回顾事情经过,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更好的方法,比让孩子低头认错,更能让他内心顺服与接受。

那么,今后孩子多此类问题的处理,会慢慢有意识地模仿家长的思路。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注意,教育是目的,是结果,不是手段。

真正的有力手段,不是指责和谩骂,那只会把无助的孩子推向绝望。

孩子最需要的是接纳,并愿意与他共同面对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父母。


用户Anita



跳桥事件很令人痛心。作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中所占的责任更多一些,毕竟我们是成年人了,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应该成熟一些。

本身,孩子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心态就还没有平复,加上他可能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接着又被妈妈责备,孩子的情绪是很激动的。无论孩子是否在与同学的矛盾中,有没有错。在他的心里,他必然也认为自己也有委屈的一面。


而当他面对自己最应该信任的人,却没有得到妈妈的支持。事件中的妈妈,应该先让孩子心情缓和下来,带孩子放松一下心情,然后再来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责备和批评孩子,放低身段,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帮助孩子分析与同学产生矛盾的原因,怎样去解决这个矛盾,和同学和好。当被老师批评后,又该如何在学校面对老师和同学。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因为身体和心理在急剧发展的阶段,情绪上很不稳定,对一些是非观念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他内心又自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自尊心非常强。这时候,家长还需要多些耐心和关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粗暴地干涉或者指责,甚至是命令。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还需要这样做:

第一,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把孩子当做朋友,爱护他,尊重他,凡事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特别是男孩,父亲要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给孩子做好榜样。培养孩子有勇气和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


第二,父母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一段良好的婚姻,是孩子成长的福气。好的婚姻中,家是温暖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是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直接榜样,他从父母的相处中就学到了与他人如何相处。同时,父母要带孩子多与人接触,带他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培养他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第三,加强家校联系。与学校和老师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个性尖锐,这样,老师可能会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平时,如果孩子的交际能力太差,父母也可以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一起玩,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朋友圈。这样孩子就懂得如何交朋友了。


第四,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的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及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程橙育儿谈教育


怎样做好父母,怎样在孩子如白纸般心灵上绘出美丽的图画,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模式和参考答案,也没有人告诉你对错,最怕当你知道错了的时候,已经一切无法挽回…

其实教育孩子的实质就是教育自己,最健康的成长方式就是家长在进行教育孩子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还是品德素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观察和模仿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

老威特曾经说过: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大人一样。

父母对人的尊重,是孩子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是磨炼孩子意志的最佳手段;父母对事业的执着,对学习的热爱,是孩子努力学习的标榜;父母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培养孩子对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家长要运用好手中的画笔,学习良好的方法教育和影响孩子的一生。

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正确影响孩子,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古语言: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的素质紧密相连。父母的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如同火山底下积累的岩浆。岩浆越厚实,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

其次,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想要孩子品德高尚,家长首先要要求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文明礼貌,是非分明,乐于助人。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长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想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知识和信息量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家长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更新知识量,以便对孩子进行辅导和教育,还可以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不但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益友还是求知的良师。

第四,家长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因此,父母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情绪好,家庭氛围和缓,孩子会在开心快乐中成长;父母经常怒气冲冲,孩子会一直处于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的状态中,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作为父母,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长。孩子的每个阶段成长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不同的,家长要从孩子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不能顾此失彼,只在单方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或者人际交往。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事塑造孩子的优秀品格,而孩子的优秀往往源于父母和他的生长环境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