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八十年代初,我刚结婚,农村人进城,一无所有。每天三顿饭,做饭烧媒成为最大的问题。

当时,做饭有吹风机的人家很少,岳父家送给我们一个风匣,成为了宝贝,伴着我们走过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

风匣,我不知道谁发明的,我在农村的时候,看见过铁匠炉有风匣的,有一个大箱子,一个人来回反复地推拉,让炉膛火苗烧得很旺。没有想到,我到县城工作以后,在家做饭拉了好几年风匣。

风匣的结构很简单,形状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风匣两头底处都带有一个木托板的进风口,箱内结构是用木质做的推拉横木板,横木板四周都是用水胶把鸡毛沾在上面,横木板是用两根横圆木来固定,然后用人工来进行推拉,当往外拉时,木托板张开把风从进风口吸进来,当往外推时,进风口木托板就自行关住,而另一个进风口木托板又自行张开,又将风吸进来,吸进风箱里的风从风匣的出风口处输送到灶膛内,将炉灶煤渣引燃,进行生火做饭。

我和爱人都是双职工,当年年轻人上进心非常强,上班早,下班晚。同时,又是计划经济时期,没有个体饭店,小吃部,吃饭都要在自家做。早上,天刚麻麻亮就起床,爱人负责锅台上的活,我负责锅台下的活。我首先要做到的是引火柴草放在锅底下点着,然后,扬上少许的煤,马上一只手拉风匣,眼睛盯住锅底下的柴草,在风箱里鼓出来风的作用下,柴草把煤引着。火着旺了,爱人把菜已经切好,下锅开始烹饪。这个时候,比较轻松了,我可以一手拉风匣,一手往锅底下填煤,风匣便“呱嗒呱嗒”地响个不停,听起来是有节奏的音乐。根据经验,当锅盖边开始往外冒气,拉风匣节奏便可稍稍放慢一点。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拉风匣是个力气活,那时煤炭供应跟其他生活用品一样,实行按年计划供应,如果遇上煤店里供应的是优质煤,烧起来火苗就旺,火力也硬,既省力,又省时,很快就把锅烧开。如果遇上卖的是劣质煤,那就麻烦大了,它不仅不耐烧,火力弱,废渣还多,往锅底下填煤的频率也高,格外费力,做一顿饭烟熏火燎,累的呼哧带喘。

拉风匣最急人的时候,是煮饺子,锅里的水一时半会烧不开,饺子不能下锅。这个时候,必须加大频率拉风匣,锅开了,力气也用差不多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住,否则,一锅饺子就煮成片汤。一次,爱人刚贴上玉米面大饼子,我一不小心走了神,把风匣的杆弄断了。这下子,可坏了,刚贴上去的大饼子,全滑到菜锅里。多少年过去了,爱人还讲给孩子们听,有忆苦思甜的味道。

后来,有了吹风机,我家的风匣也别淘汰下来,我也结束了这份当了几年的苦力。我将它规规矩矩放在一个地方,因为我已经对它日久生情。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家生活的燃料早已换成洁净的天然气,大锅灶台已无影无踪,风匣更是很难看到了,它伴随着那个年代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深锁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乡情散文:拉风匣做饭的日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