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在臺州抗倭之戰,為何能九戰九捷?

獨行客地圖帝


元末明初,我國沿海地區屢遭倭寇侵擾,廣大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倭鬥爭,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明朝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戚繼光曾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今浙江台州臨海市)附近地區對倭寇作戰,九戰九捷,蕩平浙江一帶的倭寇,史稱“台州大捷”。

1561年4月,倭寇從奉化東南登陸,進至寧海(今寧波市寧海縣)以北地區,大肆燒殺搶掠。戚繼光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倭寇目的是想吸引台州府、松門、海門等地駐紮的明軍,調虎離山然後趁機侵犯臺州。戚繼光親自率領主力至寧海,同時聯合寧波海道總兵,兩路夾擊來犯倭寇。

倭寇探得戚家軍主力前往寧海,台州城空虛,於是兵分三路進犯臺州。一路犯新河,一路犯桃渚,一路犯健跳。為什麼分這三路呢?因為這三個地方是倭寇侵犯臺州府繞不過去的幾個千戶所。衛所制是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一般幾個府作為一個防區,設衛。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百戶所士兵人數為一百十二人。千戶所為一千一百二十人,一衛大約五千六百人。

明朝時,台州府下轄寧海、天台、臨海、仙居、黃岩、太平(今溫嶺)等縣以及松門衛、海門衛、健跳所、桃渚所、新河所等衛所。

台州府治所臨海,四面環山,西北部是天台山脈和西南部的是括蒼山脈,中部是斷陷盆地,交通不是那麼便利。倭寇要想侵犯臺州府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沿靈江而上,要麼棄船登岸。沿靈江而上,先不說逆水行舟的困難,單是扼守海門江口的那麼多士兵也不是吃素的。相對來說,棄船登岸兵分幾路,進攻人數較少幾個千戶所,對有人數優勢的倭寇來說,勝算還是比較大的。

多地遭侵犯,戚繼光決定先剿寧海之敵,然後再轉戰健跳、桃渚,殲滅來犯之倭寇,同時命唐堯臣率海門、台州之兵救新河。

戚繼光消滅寧海倭寇,立即救援台州,在花街遭遇從桃渚來犯的倭寇,將其殲滅。從健跳來的倭寇五月侵犯大田,在戚繼光強勢反擊之下,欲向西逃竄至處州(今浙江麗水)。結果被戚繼光埋伏在上峰嶺的伏兵殺得落花流水。

而後,戚繼光率軍增援新河,在長沙之戰中,將進犯倭寇一舉剿滅。在戚繼光的強勢打擊下,倭寇再也不敢大規模地進犯浙江沿海臺州、溫州、寧波等地。

此次九戰九捷,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和戚繼光採用正確的戰術密不可分。倭寇幾路進攻全面開花,如果應對不好的話,很容易顧此失彼,戚繼光集中優勢兵力,先將威脅最大的敵人迅速殲滅,然後快速機動,各個擊破,應對得當又快又穩又狠,真不愧是大名鼎鼎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將。

可能你會奇怪,既然是台州大捷,為何是發生在臨海市附近呢?這和台州歷史上區劃變遷有關。如今的台州市中心是在上世紀90年代,才從臨海遷到椒江區去的。在此之前的歷史上,臨海一直是台州的中心,不管唐宋元明清也好,台州是州、郡、路、府也罷,台州的治所基本上都在臨海。因此,今天你若想找台州古城牆、古建築,只有去臨海了。

古代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大都沒有築城的習慣,明朝時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地區倭患非常嚴重。為抵禦倭寇侵犯,信國公湯和南下,在松門、海門等地設衛所,築城派兵戍守,這些基礎防禦設施建設為戚繼光等將領的抗倭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