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日内瓦“破冰之旅”,还有这些惊人的历史细节

1954年的日内瓦“破冰之旅”,还有这些惊人的历史细节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其非凡的领袖风范折服了在场的外国人。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为了解决停战后的朝鲜问题,以及和平解决中南半岛问题,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瑞士日内瓦出席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第一次亮相。面对以美国为首的16国集团,周恩来在大会期间表现出的才智、风度与和解精神,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典范。

一出有武戏的文戏

不论是首次步入国际舞台的新中国,还是周恩来,对于在国际会议上如何行动,如何展现新中国的国际形象,都是一种挑战。根据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周恩来在对代表团成员讲话时说:“开第一次会时,我心也在跳,面对杜勒斯(美国国务卿、美国代表团团长)到底是对他凶些还是缓和些都要考虑。” 鉴于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性,毛泽东、周恩来非常重视。自1954年2月底到3月,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周恩来挤出相当多的时间,开始了系统而认真的准备,他指导有关人员研究朝鲜和中南半岛问题,阅读有关召开日内瓦会议的文件,并组织模拟会议,搞翻译练兵。

出发前,周恩来还向代表团成员做了仔细的叮嘱:“中国是一个大国,到日内瓦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

为唱好这出“文戏中有武戏”,周恩来交代:给每人做两套服装,一套是灰色的西装,一套是中山装。整齐统一,简洁明快,干净利索。没曾想,这两套服装后来却引起了国际舆论对初登国际舞台的中国外交官的注意……

一份独特的介绍材料

4月24日,中国代表团抵达日内瓦。当周恩来出现在机舱门口时,记者们纷纷向前拥近。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向西方派出的大型外事代表团,中国总理端庄的风采和潇洒的举止,成了西方新闻记者抢拍的画面。随后,记者们还从中国代表团新闻宣传组那里得到另一份独特的有关周恩来的介绍材料,这是一份仅1800字左右的中英文对照的书面简历,上面写道:“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这份简历,就连中国代表团的许多成员事先都未见过。它的起草者是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这是经中共中央直接批准的,一份少有的以个人简历为内容的对外宣传材料,意在通过宣传周恩来而宣传新中国,并首次使用了“最亲密的战友”这种提法。

第二天,在关于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报道中,西方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些语句:“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为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

使外交成为艺术

4月26日下午3时,日内瓦会议在国际联盟大厦(即有“小联合国大厦”之称的万国宫)理事会会议厅拉开了序幕。在参加会议的20个国家中,东西方阵营的力量对比为4:16。杜勒斯认为西方阵营将稳操胜券,所以故意将自己发言的时间由27日改为28日,与周恩来在同一天发言。28日,不可一世的杜勒斯旁若无人地走上发言席,把发动和进行朝鲜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要求中国军队撤出朝鲜。杜勒斯讲完后,径直走出会场,扬长而去。接着,周恩来健步走上发言席,用语调平和、富有哲理的发言对杜勒斯的言论进行了批驳,提出了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主张。周恩来的发言立即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不同反响。

在随后举行的小型会议上,周恩来开始“反击”。他当面对杜勒斯说:“我们到这里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跟你们吵架的,不要摆出一副指责别人的架势。你的讲话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你究竟准备怎么解决,把你的方案拿出来嘛。”杜勒斯被“将”了一军,顿时乱了阵脚,慌乱之中提不出任何合理建议,只是语无伦次地强调必须经由联合国监督朝鲜选举。对此,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联合国已是朝鲜战争的交战一方,根本无此资格。杜勒斯被驳得哑口无言,这才感觉到了周恩来的厉害。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留下副国务卿史密斯应付门面。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以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娴熟的外交才能,使美国第一次在“二战”后的国际舞台上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从而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挽救法国总理

6月12日,深陷中南半岛战争泥潭的法国拉尼埃政府倒台,在日内瓦的法国代表团一时群龙无首,无心谈判。正是由于法国在“二战”后卷土重来,在越南重新发动了战争,才会有这个旨在解决朝鲜和中南半岛战争的日内瓦会议。闻听法国政府的突然倒台,在日内瓦的各国代表团有的惊慌失措,有的甚至做好了打点行装回国的准备……

针对法国政局的变化,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6月17日,法国组成了新政府。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履新之初便公开宣布:如果在一个月内不实现中南半岛的和平,他就率领政府辞职。选民往往喜欢说狠话的政治家。问题是,法国在中南半岛战场上和日内瓦谈判桌上陷入的困局,并不是几句狠话就能够解决的。

两天后,周恩来与艾登就上述问题再次会晤。周恩来提出了协助法国从中南半岛抽身,及处理好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与柬埔寨三国未来命运走向的问题。这次会晤之后,周恩来离开日内瓦,亲赴瑞士首都伯尔尼,会晤了法国政府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这次会场外的见面是日内外会议在中南半岛问题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最终促成了法国成功地从中南半岛抽身。

事关重大,这次秘密会晤除两国总理在场外没有译员(周恩来早年留学法国,与法国人可以自由沟通),所以,在中国外交部的解密档案中,这次秘密会晤没有详尽的记录打印稿,而是一份周恩来写在薄薄三张有装订孔的普通宾馆信笺纸上的铅笔手书文件。

将目光瞄准美国

周恩来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的真诚和机敏,不仅为新中国打开了国际局面,而且与许多原本意识形态上的敌手转变为朋友。1954年7月21日,艾登离开日内瓦前夕,专程前往花山别墅,向周恩来辞行,感谢周总理所给予的帮助。他说英国极其重视此次中、英两国已建立的联系,希望两国今后抱着信心维持这一联系。

次日,孟戴斯-弗朗斯又专门写信感谢周恩来总理:“对于您的好意我非常感动,昨晚由您的代表送来的纪念品,我感到极大的快慰。我确信,我的妻子亦会像我一样受到感动。总理先生,请接受我的崇高的敬礼,以及我个人的情谊。”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场内外还不断寻找与美国人接触的机会,美国政府也向新中国政府秘密传递信息,想解决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美军和在华因违法而被拘的美国人问题。美国代表团通过参加会议的英国驻北京代办汉弗莱·杜威廉提出解决被扣押人员问题。得到这个消息后,周恩来立即召集代表团会议,认为不应该拒绝与美国接触,在美国对华政策如此强硬的情况下,应该抓住机会建立沟通渠道。5月27日,中国代表团发言人主动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就被押人员问题与美国举行直接谈判。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举行了4次会谈,为日后持续15年之久的中美华沙会谈开启了序幕。(来源|读者报 作者|张伟 李亚平 任晶晶 刘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