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失利後李鴻章想要保船,那為什麼在旅順失陷後不令所有艦船去福建水師躲避呢?

jiaoyangdier


1894年日本在豐島海域襲擊了北洋海軍朝往朝鮮運送陸軍的的艦隊,濟遠艦詐降之後開炮擊傷吉野艦之後不顧運兵船私自逃往威海衛軍港,致使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魚雷擊沉,操江號被俘。在日本軍艦擊沉高升號之後日本軍艦在救起高升號的英國船員後對落水的清軍士兵進行了炮擊,同年光緒皇帝向日本宣戰,明治天皇向中國宣戰。在隨後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清軍陸海軍全部失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陸軍在佔領朝鮮後跨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軍在護送清朝陸軍在朝鮮牙山登陸之後返航,在途中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北洋海軍旗艦定遠和鎮遠艦憑藉遠超日本聯合艦隊軍艦的射程率先開炮,中日黃海大海戰正式爆發,這一戰北洋海軍將士奮勇殺敵,對日本聯合艦隊造成重創,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更是被平遠艦發射的260毫米炮彈擊成重傷,失去了對整個艦隊的指揮能力,只有打出旗號讓各艦各自為戰。而北洋海軍更是損失慘重,五艘軍艦沉沒,主力定遠和鎮遠也是傷痕累累。此戰進行了五個小時,日本艦隊率先撤退,北洋海軍殘餘的軍艦隨後展開追擊,由於艦隊鍋爐過於老化航速遠遠落後日本艦隊,才放棄追擊,全艦對返回旅順軍港休整。

北洋海軍在旅順短暫對受損艦隻維護檢修之後趁大霧瀰漫悄悄在日本艦隊的監視下安全返回威海衛軍港,在威海衛軍港北洋水師經過彈藥補給之後就開始出海尋找日本艦隊準備再一次和日本艦隊對決,但是天公不作美,北洋海軍多次出海尋敵都是無果而終,隨後李鴻章下令讓北洋水師待在軍港和陸上炮臺相互配合準備面對日本艦隊的圍攻。這一命令遭到北洋海軍將領的質疑,他們認為海上作戰當出海尋敵,和敵人決戰,而全艦對待在軍港是海上作戰的大忌,這樣容易讓敵國艦隊封鎖出海口把己方艦隊圍在軍港裡。

可是這是北洋艦隊首領的命令北洋海軍只有服從。隨著戰局的發展越來越對北洋水師不利,在陸地上日本海軍陸戰隊在花園口登陸一路長驅直入,先後佔領拱衛北洋海軍的南幫和北幫炮臺,至此北洋海軍處在日本陸海軍的夾擊之下,直到這時李鴻章才緊急下令讓北洋水師撤往煙臺,但是為時已晚,在海上日本艦隊40艘軍艦把渤海圍得水洩不通,北洋海軍已經沒有衝出包圍圈的可能,丁汝昌再給李鴻章的電報中曾說“事已至此,唯有船沒人盡而已。”丁汝昌下令炸沉剩餘軍艦後自殺殉國。北洋海軍的建立就是用來拱衛京師重地來自海上的威脅,倘若在旅順失陷後李鴻章就下令讓北洋水師撤離渤海和黃海,那麼他無疑會受到慈禧和光緒的責難甚至滿門抄斬,他之所以那麼做也是無奈之舉!


愛的人lxl


保船不是逃跑,渤海灣是北洋海軍的防區,如果去福建無異於臨陣脫逃,李鴻章不可能下這樣的命令,丁汝昌也不敢執行這樣的命令。直到北洋海軍被日本海陸軍包圍在威海衛之後,光緒帝才下令讓北洋海軍突圍,撤往煙臺或上海,但是北洋海軍已經沒有能力執行這個命令了。

光緒帝下令讓北洋海軍前往上海的時候,北洋海軍已經被三萬日本陸軍和三十餘艘日本軍艦包圍在威海衛劉公島,無力執行這個遲來的命令

其實所謂的保船,也就是西方的存在艦隊戰術思想,是建立在己方海軍雖然弱勢,但仍能對敵方局部造成威脅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北洋海軍的保船戰法,只有在大東溝海戰之前才有可能有效執行。

大東溝海戰之後,損失慘重的北洋海軍無法保持威懾力,沒有執行保船戰法的基礎了

而在大東溝海戰之後,本來就只有12艘作戰軍艦的北洋海軍損失5艦,餘艦除濟遠外無不帶傷,失去了對日本海軍的有力威脅,保船戰法已經沒有意義了。

而在大東溝海戰之前,保船戰法也執行得很不順利。

在北洋海軍執行保船戰法初期,日本運輸害怕遭到襲擊,只能走釜山

本來北洋海軍多次出海尋找日軍弱艦進行打擊,雖然尚無戰果,但是其行動對日本形成了很大威脅。日本海軍公開表示,在北洋海軍沒有消滅之前,不能負責前往仁川的海路安全,迫使日本增兵只能走半島最南端的釜山,極為不便。

光緒帝的愚蠢命令導致北洋海軍只能在渤海灣巡邏,主動放棄了保船戰法



但是八月之後,由於日本第一遊擊隊襲擾登州,渤海灣內各港驚弓之鳥,到處虛報日艦出現,光緒帝下令北洋海軍必須確保日本軍艦不進入渤海灣,這意味著北洋海軍只能放棄保船戰法,巡邏於大沽、營口、登州等港口,實際上放棄了黃海制海權。

當時登陸方法簡陋,大軍登陸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在北洋海軍被重創之前,日本不敢進行登陸戰


而李鴻章讓北洋海軍護航海上運兵,又不注意保密(奉天給平壤送信提及此事,信件被日軍查貨,才引來日本海軍襲擊大東溝),導致北洋海軍不得不與日本海軍主力決戰,損失慘重,徹底失去了黃海制海權,日軍才敢於在遼東半島進行幾萬人規模的大型登陸。如果北洋海軍實力無損,日軍是不敢如此冒險的。


海軍史研究會員


福建水師?很遺憾的告訴你,福建水師早在十年前,也就是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全軍覆沒,自打那場中法戰爭結束過後,福建水師再也沒有真正的進行重建,中國的東南沿海更依靠實力不濟的南洋水師來支撐。



為什麼說實力不濟?一方面從海軍質量來說,1885年在中法戰爭結束過後,清王朝已經把海軍的投資重點放在了北洋水師身上,南洋水師不斷地被放置到邊緣地位,隨著投入的壓縮,南洋水師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甚至在十年後的甲午戰爭期間,南洋水師整個艦隊也沒有一艘鋼鐵軍艦,僅有的幾艘主力裝甲巡洋艦,也不過是鋼皮木殼巡洋艦,戰鬥力只能與19世紀70年代日本首批購買的扶桑金剛等,鐵皮木殼巡洋艦相媲美,面對著日本隨後引進的吉野等現代化巡洋艦,雙方的實力對比則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



甚至在甲午戰爭前夕隨著北洋海軍的經費也受到了限制,李鴻章開始把北洋艦隊的擴展放到了南洋艦隊的身上,後期原本想安置在南方艦隊的平遠、廣甲、廣乙、廣丙等軍艦,紛紛被李鴻章通過各種手段編入北洋艦隊的序列中,本來發展能力就有限,又被內部供血,到了甲午戰爭前夕,南洋艦隊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外作戰能力,保障東南沿海的近海巡防已經是最大的極限。

所以指望北洋艦隊在遭受威脅的時候,下南方躲避是一件不合實際的主張,一方面缺乏有力的海上支援,另一方面男方並沒有像威海衛、旅順這樣的現代化海防要塞,北洋艦隊即便躲在南方,在缺乏陸上要塞和海上艦隊的保護下,根本就無力應對日本艦隊的追殺,而在北方,遼東地區有大連灣,旅順港等要塞,山東有威海要塞,有這麼多的海防保護圈,北洋艦隊何苦下南方去躲避?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北洋艦隊建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答案自然是拱衛京津地區甚至北方的海防,現在日本艦隊殺過來了,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吃虧過後反而跑路到南方,那這隻艦隊建立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果北洋艦隊或者李鴻章真的敢這麼幹,那日本海軍就犯不著進攻北洋艦隊的駐地威海了,他們會直接兵臨天津城下,到時候直隸總督李鴻章就不是保船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掉腦袋的問題!


遼寧資深球迷


首先,早在清政府建設近代化海軍之時,就已明確了“精煉北洋水師一支”的方針,本來打算與北洋一同發展的南洋水師也因為這樣的命令,在此之後的發展一蹶不振,甚至到了清朝滅亡時期仍未達到海軍成軍的規模。那麼,清政府大力發展北洋水師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就是為了拱衛京畿地區,避免出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直上渤海灣佔領大沽口殺進北京的慘痛局面。


黃海海戰後的李鴻章確實是要北洋水師“禦敵保船”

眾所周知,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締造的,除了自己創辦的淮軍之外,北洋水師也算的上是李鴻章在朝廷之中保存自己實力的一張好牌,更何況在1891年,清政府根據戶部的意見,更是下令停購外洋軍火兩年。在經過了黃海海戰之後,北洋水師更是損失了超勇、揚威、經遠、致遠以及廣東水師的廣甲五艦,剩下的以定遠、鎮遠為主的殘餘主力戰艦中,又多在海戰中遭受日艦的重擊。此時殘存的北洋水師,擺在整個艦隊前面的形勢可謂是岌岌可危。


自從1889年光緒帝19歲時,慈禧太后這才“撤簾歸政”,但實際實權仍由慈禧掌控,此時的清朝朝廷中就形成了“後黨”與“帝黨”的矛盾。“帝黨”既無實權,又無軍隊,實力虛弱,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後黨”手中。而在地方的實力派系鬥爭之中,又形成了以湘系和淮系的長期矛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逐漸得勢,在整個清政府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李鴻章見慈禧的“後黨”勢力大,便又投靠了“後黨”。而光緒帝的帝師翁同龢則與李鴻章又有過節,翁對於李一手創辦的北洋艦隊,更是在軍費上嚴防緊守拼了命的來制裁李鴻章。恰逢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又是以慘敗而告終,自然而然地李鴻章就給整個北洋艦隊下令了“禦敵保船”的方針,在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政策面前,李鴻章一方面對日妥協,另一方面又祈求英俄出面“調停”。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原因,對中日戰爭採取默默無聞的旁觀態度,英國最後乾脆對日軍採取慫恿和支持的態度。

黃海戰後,李鴻章為何不讓北洋艦隊南下福建避難?

眾所周知,李鴻章可是直隸總督,而早在光緒帝下旨對日宣戰之時,更是在諭旨中強調“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於罪戾。”

整個北洋地區包括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整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慘敗後,等於就是將整個黃海的制海權拱手相讓給了日本海軍,況且日本海軍修船的速度超出了北洋水師官兵乃至李鴻章的想象速度。整個黃海海戰中被北洋艦隊重創的日艦,僅僅在五天後便再次遊弋在黃海海域附近,其中不乏在海戰中被鎮遠一炮轟成漂浮物的旗艦松島。前面說了,光緒帝下旨著李鴻章迅速進剿,難道李鴻章敢抗皇命?為了保留自己以及北洋水師的殘存勢力,下命令讓丁汝昌帶著殘餘的北洋艦隊南下福建?暫不當時的閩浙總督接不接受這支北逃的失敗艦隊,以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恐怕這些艦船在黃海之上也都成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活靶子了。


再回看北洋水師最後的戰役——威海衛保衛戰,在日軍大規模海陸夾擊進攻困守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之時。時任山東巡撫的李秉衡卻在此時目擊劉公島危急,按兵不動拒發援兵。最終威海衛失守,整個北洋水師覆滅。李鴻章手上最得意的一張王牌也就此毀滅,迫於“帝黨”與“後黨”之中為保存實力的李鴻章,卻萬萬未曾想到,“禦敵保船”到最後竟然將整個北洋水師推向了滅亡之路。

讓李鴻章更沒想到是,甲午戰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更是非他籤不可,讓其也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看到這裡,你認為北洋水師為了保存實力南下福建躲避,這還有可能嗎?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宇澤歷史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此戰之後北洋水軍喪失了制海權,別說去福建了,就是水軍出港都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甲午海戰只是中日戰爭的一個片段,日軍還在從東北和山東兩地入侵中國,如果是北洋水軍離開了旅順,那麼朝廷天津將直接暴露在日軍的覆蓋之下,這樣就等與敞開了北京的大門,慈禧也不可能答應這麼做,所以北洋水軍不可能跑到南方去。

北洋水軍是李鴻章的話語權,雖然甲午一戰戰敗,但是還是有實力,如果不是陸地上的據點相繼陷落,北洋水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滅,李鴻章如果把北洋遷到福建水軍,那麼李鴻章是否還能控制北洋艦隊就不得而知,所以李鴻章在旅順沒有攻陷前,也不會讓北洋艦隊南下。

北洋失去了制海權,北洋艦隊在沒有陸地炮臺的保護之下,出海很有可能被日本全殲,風險太大。所以北洋海軍去福建是躲避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沒啥意義,晚晴的衰敗不是靠幾艘戰艦就能挽回。


帝國烽火


甲午海戰失利後李鴻章想要保船是因為北洋水師此時無力和日軍艦隊決戰,所以要保存艦隊存在,避免日本海軍失去威脅以後過於肆無忌憚,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讓北洋水師南下避戰呢。

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就因為北洋水師船型陳舊,速度緩慢,難以和日本艦隊匹敵,因此提出了“保船制敵”的方針,但是這一方針的目的並非只是保存軍艦,而是防止日本艦隊進逼渤海灣,所以北洋水師不是躲在港內,應該“遊弋渤海內外”,以防禦日本艦隊。

在大東溝海戰以後,北洋水師損失5艘巡洋艦,其他各艦也有損傷,加上彈藥不足,更是無力和日本艦隊作戰。但是李鴻章認為北洋水師還是要經常出海,讓日本認為北洋水師尚有一定戰鬥力,還能威脅日本的海上運輸,“俾彼大隊運船稍有牽制”,從而達到牽制日軍攻勢的目的。

既然是為了牽制日軍,那麼顯然北洋水師不可能離開渤海灣,而必須在威海附近活動。而等到威海危急的時候,北洋水師被日本聯合艦隊包圍,是想走也走不了了。

另外從政治角度來說,李鴻章也不可能讓北洋水師南下避戰。要注意一點,李鴻章在清末並非權臣,慈禧利用李鴻章,是要借用他的力量壓制地方督撫,同時又用地方督撫牽制李鴻章,所以他的權力並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麼大。特別是光緒親政以後更是一直想培植自己的勢力,加上翁同龢和李鴻章有私人恩怨,李鴻章也不得不小心做事,怎麼可能公然讓北洋水師南下。所以最後讓北洋水師突圍南下,也是光緒開口以後李鴻章才發電給丁汝昌,不過為時已晚。


不沉的經遠


確實有這回事。

當時,丁汝昌請求率艦隊巡海。李鴻章大罵:"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餘非汝事。"同時,清廷嚴令丁汝昌:"守鎮、定兩鐵甲艦無損傷。"造成北洋艦隊坐困劉公島的局面。

至於去福建暫避,一、光緒帝不會同意,他以為雖經黃海一敗,北洋主力尚存,若落荒而逃,要海軍何用,大國臉面何存?二、若駛出劉公島,極可能遇上日艦隊,打起來船又保不住。三、甲午戰爭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一場笑話!北洋軍和日本拚死拚活,南洋卻按兵不動,甚至在北洋艦隊投降後,南洋還派人傳話給日軍:其中有兩條船是北洋暫借南洋的,請歸還云云,連日軍也啼笑皆非!所以李鴻章發牢騷說:這場戰爭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據此看來,北洋艦隊即使要去福建暫避,閩方也未必同意!


大華273557151



黃海海戰以後,我方雖然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但日方也有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需要大修。中日雙方均需要對倖存戰艦進行維修、後勤補給、兵員補給,不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如同黃海海戰規模的海上戰鬥。這就是被某些人詬病的李鴻章“保船避戰”。


可禍起蕭牆,日本陸軍突襲旅順口,將北洋艦隊的母港佔領,北洋艦隊的傷殘戰艦隻有暫停於威海。但是旅順的陷落,也導致狹窄的渤海灣被日本控制,北洋戰艦無法以傷殘之軀突破岸防炮火和日本艦隊組成的火力網,這就是題主所問艦船為何不去福建的原因所在。


鬼行僧


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一下北洋海軍的職責。

清代的北洋海軍籌設於1875年,成軍於1888年。雖然名為海軍,但是在很多制度設計以及運用戰略上,實際還沿襲著陸軍式的思維,尤其是清末經制綠營軍隊的思維,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汛地”,即駐防地域。

按理說,海軍的防區應該是在茫茫大海上,但北洋海軍的主要汛地是基地。

根據《北洋海軍章程》的規定,北洋海軍採取綠營模式,下設若干個營,每個營的汛地是其所在軍艦,而集若干營於一體的艦隊,其汛地事實上就是旅順和威海兩處,也因此,北洋海軍實際上擔負著旅順和威海的防禦責任。所以旅順失守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會因此受到革職的嚴厲處分。

而在旅順失守之後,儘管北洋大臣李鴻章鑑於北洋海軍戰力大失,決定採取保船策略(或可理解為保存北洋海軍殘存的威懾價值),但這個“保船”是不能脫離北洋海軍的職責範圍的,即只是北洋海軍在履行職責時採用保船策略,而並不是李鴻章要北洋海軍放棄自己的職責。

在當時,北洋海軍的根本重地還剩下威海劉公島一處,因而旅順失守後,北洋海軍自然而然在威海佈防,準備威海的戰守。所謂的保船戰略,只是說採取依託炮臺進行防守的守勢,而不去外海上尋找日本聯合艦隊爭雄。


海研會


別說福建水師,別人會笑話你,福建水師早沒了,應該是南洋水師,首先,定遠鎮遠跟剩下的幾個遠因為受創嚴重,沒有遠洋的能力,航速慢,故障多,炮彈渣,完整艦隊尚且不能與日軍抗衡,更別說殘隊了,其次即使與南洋艦隊會和,也抵擋不了日軍聯合艦隊,因為南洋的木頭船沒有戰鬥力,而且裝備的都是老式火炮,黑火藥的爛炮,還有南洋沒有主力艦,都是三五門小小口徑的爛炮,舉個例子操江能打過吉野麼?!操江還有六門炮呢,你認為南洋漁船能比操江強到哪?還有最關鍵的,南洋怕引火上身,自己都不能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