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这个问题要从整个诗歌的发展来看。

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诗的发展从来与音乐脱不开关系。最早的诗都是用来唱的,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文化开始普及,文人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但是音乐的发展没有跟上,诗这种形式才逐渐脱离了音乐,开始独立吟诵。

虽然平仄格律是在唐朝近体诗形成的时候提出来的,但古体诗并非没有韵律,在格律诗之前的永明体就已经开始遵守四声韵。而且在千年淘汰下来,随着汉以前那些古诗附着的音乐散佚,那些读起来不顺口,没有语言美感,不便于吟诵流传的诗就慢慢淘汰忘却,不存于世了。但是有些有文字记录的还在,我们今天拿出来读,就会发现平仄不顺,因为在歌唱的时候,字词会发生变调,不用遵守汉字本身的音调,当然也可能千百年来汉字的音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点和现在的歌词极其类似。流行歌曲,除了尾字押韵之外,考虑更多地是符合音乐的音调,而不考虑汉字本身发音的影响。

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而到了魏晋时期,曹植开发梵呗,沈约的《四声韵》开启了“平上入去”在诗歌创作中的使用,初唐的宫廷诗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声韵要求,对仗要求,字数要求,创造了绝句、律诗和排律这几种格律体形式。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相对来说,近体诗虽然后来成为科举的主要手段,强行推动了平仄格律的发展,平仄格律也确实是适合诗词创作、语句通顺的好工具,但是在个人创作中,像李白这类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诗人,在诗心爆发的时候并不会在乎平仄格式。诗以言志。平仄的规范虽然好,但是把所有的表现形式局限在四句、八句自然是不必要的。所以格式自由的古体诗和精雕细琢的近体诗一直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格律成熟之后的古风,多多少少都会遵从平仄相间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本身就是从古体诗上总结出来并精细化的。古体诗不能做到字数对等、对仗、一韵到底,但是平仄上还是得遵从人们吟诵时的腔调变化,如果连这一点也要反着来的话,你的古体诗就是反人类,是会被唾弃淘汰的。

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严格来讲,那种自由的古体诗还是没落了的。它的没落是在于它本身的古拙意境随着人类社会的精细、精致化而无法回归。

唐以后的古风,其实有两个走向,一个就是律古,就算不守平仄格式,不一韵到底,但是文字句式整饬,不再有杂言、长短句。

另外一个就演变成了“诗余”,从乐府歌行体直接生出了“宋词”这另一个辉煌的格律体。宋词除了押韵比近体诗宽松之外,平仄字数可是死死地,对音乐的附着也是很紧密的,只是音乐经过隋唐大融合,胡乐不断入侵汉化,近现代全球音乐文化大融合,产生宋词、元曲、现代诗、歌词这些长短、随性的新文体是历史必然。

至于现代人写的所谓“古风”(古体诗),大都是想写古诗,又不愿意钻研格律,写出一些似古非古的东西,堆砌一些辞藻,自己图一乐而已。

也没什么不可以。

近体格律诗为何并没有取代古体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