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精准介绍一下有关我国武汉地名的历史?

匹夫之责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它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统称。

武汉的城市名称起源,要从近代历史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随即公布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合并作为新首都,并定名为武汉。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新中国解放后,政府将汉口、武昌、汉阳行政划分给合并为武汉市,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三个地方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称为武汉。

之所以称为武汉,其中有包含地理的因素.文化经济和历史原因。

武昌:三国时期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现在鄂州市互换的。经过历史的发展到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曾成为革命中心。辛亥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武昌也因此划时代事件名扬海内外。武昌一呼,天下响应”和“民国开创,武昌实为首功”的美评之称。

汉口:汉口之前叫江夏。因为地理处于在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处。让这个地区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在此地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商人中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而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因此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江夏这个称呼晓得的人倒不多了。都觉得比叫江夏更为合适。“ 汉口” 就成了正式的叫法。

汉阳:隋朝统一南北朝后,按照对重新行政划分“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对重新划分汉津县的地理处于汉水流域的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取名汉阳。唐朝时期文化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晚清时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昭示着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正式兴起。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在中国近代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一段汉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holddown爷们


武汉别名江城,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城组成。商朝时是方国盘龙城所在地,战国时期是楚国辖地,未建城,古地名未知。西汉时期使设地方建制,为江夏郡沙羡县。东汉末年汉阳地区建城却月,鲁山二城。武昌为夏口城,南朝时期,扩为郢州。

隋朝时置江夏县汉阳县。两宋时期,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民国时期,江夏改名武昌,夏口,汉阳合并为汉口市。民国十六年,汉阳,汉口,武昌合并为武汉,沿用至今。

所以总结下来,武汉古地名有盘龙,却月,鲁山,江夏,郢州,鄂州等名。



那搁夹里的草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

“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至民国,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而武汉也继承了这一美称。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华民国诞生于此。

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

同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迁到武汉,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城市。

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扩展资料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于1980年11月13日发现的小行星3206命名为“武汉”。

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得天独厚的优越位置,其内层与湖北省的宜昌、襄阳以及中部长沙、南昌、株洲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

中层与省内的十堰以及邻省的郑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600公里左右,外层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天津、重庆、成都、青岛、西安、贵阳等主要城市均相距1000公里左右。中国大陆80%以上的城市和人口都在以武汉为中心,1000公里为半径的这个圆圈内,所以武汉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汉平原东部,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的洪湖市、仙桃省辖市、孝感的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黄冈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





湖北一孝感


武汉这个地名的来历,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一座即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这里有千年的历史,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但武汉作为城市的名义,是始于近代,1927年初,国民政府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开始办公,并将武汉三镇首次合称为武汉,这也是历史上武汉首次成为地名。

武汉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

武昌,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吴蜀两国争夺军事重镇夷陵(今荆州)221年吴国的都城从建业城(今南京)迁到湖北的鄂县,并更名为武昌。

汉阳,来历与汉水息息相关,古代汉阳在汉水之北,又因“山南水北谓之阳”,日照阳光丰富的地方可称为阳,便有了汉阳这个名字。

汉口,由于汉口与汉阳的地理位置较近的缘故,在历史上,二者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一块同步发展。直到明朝时的成化年间,得于汉水改道,汉口便才开始独立发展,汉口虽年轻,但在明清时期,汉口成为商业重镇,频繁的通商,使之成为新兴商埠,名声以及发展远超武昌与汉阳。

那么,掌握了武汉三镇的地名来历,武汉的名字也便好理解了,武,自然指武昌,汉,指的则是汉阳和汉口,只是把武汉三镇的简称结合在了一起。



小小的史虫


武汉的城市名称起源,要从近代历史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随即公布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合并作为新首都,并定名为武汉。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新中国解放后,政府将汉口、武昌、汉阳行政划分给合并为武汉市,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三个地方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称为武汉。

以下是武汉三镇具体的名字由来:

1、武昌:三国时期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现在鄂州市互换的。经过历史的发展到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曾成为革命中心。辛亥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武昌也因此划时代事件名扬海内外。武昌一呼,天下响应”和“民国开创,武昌实为首功”的美评之称。

2、汉口:汉口之前叫江夏。因为地理处于在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处。让这个地区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在此地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商人中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而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因此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江夏这个称呼晓得的人倒不多了。都觉得比叫江夏更为合适。“ 汉口” 就成了正式的叫法。 

3、汉阳:隋朝统一南北朝后,按照对重新行政划分“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对重新划分汉津县的地理处于汉水流域的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取名汉阳。唐朝时期文化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晚清时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昭示着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正式兴起。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在中国近代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一段汉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八斗纪录片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特别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0年,武汉市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

1959年,原孝感专区所属孝感、通城、应山、蒲圻、大悟(驻二郎店)、嘉鱼、黄陂、汉阳(驻蔡甸镇)、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云梦、崇阳、安陆等16县划归武汉市领导。

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辖12县。1961年,将孝感、应山、大悟、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崇阳、安陆等12县划归孝。



热心的台州市民老王


现学现分享:武汉地名的历史:其中有个历史又含有地理位置的因素。

先说武昌吧,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七郎嗅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同年4月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特别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影像浮萍


武汉的城市名称起源,要从近代历史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随即公布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合并作为新首都,并定名为武汉。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新中国解放后,政府将汉口、武昌、汉阳行政划分给合并为武汉市,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三个地方才名符其实地合而为一称为武汉。之所以称为武汉,其中有包含地理的因素.文化经济和历史原因。

武昌:三国时期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现在鄂州市互换的。经过历史的发展到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曾成为革命中心。辛亥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武昌也因此划时代事件名扬海内外。武昌一呼,天下响应”和“民国开创,武昌实为首功”的美评之称。

汉口:汉口之前叫江夏。因为地理处于在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处。让这个地区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在此地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商人中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而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因此陕西人就开始把江夏叫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江夏这个称呼晓得的人倒不多了。都觉得比叫江夏更为合适。“ 汉口” 就成了正式的叫法。

汉阳:隋朝统一南北朝后,按照对重新行政划分“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对重新划分汉津县的地理处于汉水流域的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取名汉阳。唐朝时期文化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晚清时期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昭示着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正式兴起。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在中国近代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一段汉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名是回家的路标,承载着亦浓亦淡的乡愁;

地名是历史的记忆,叙说着或长或短的故事;

地名是特色的传播,蕴含着或新或旧的文化;

地名是动人的传说。深入浅出地讲叙了地名文化的来历,通俗中明哲理,启迪人生。


咔嚓也有人抢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86--1487)年初,汉水改道入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 “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硚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多次在此卷起巨澜。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寿辉与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亲临武汉。在近代,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目前,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来为水陆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1986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中心城区以及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6个远城区。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总面积8400平方公里。东与黄冈、麻城、大冶、鄂州为邻,南与咸宁、洪湖、嘉鱼接壤,西与汉川、仙桃毗连,北与孝感、大悟、红安为界。跨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东经113度42分—115度4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