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說起清朝末期的武林高手,我們大多數人會想到佛山黃飛鴻,一手無影腳名震江湖;還有天津霍元甲,一手迷蹤拳,為國揚名。可為國為民,能真正稱之為豪俠的僅有一人,那就是大刀王五。

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王五原名王正誼,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少年時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良好基礎。後來,為了學習更高的武藝,前去拜訪滄州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想拜他為師。可李鳳崗不願收他為徒,王正誼吃了很多次閉門羹,為了表明自己的誠心,他長跪在李府門前,他的誠意打動了李鳳崗,被收入門下,因排行第五,被稱為“大刀王五”。

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幾年之後,學藝有成,王五出來行走江湖,廣交英雄,光緒三年,在北京開了源順鏢局。因為王五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加上德義高尚,一時之間,鏢局和他聲名鵲起。

王五不僅武藝高超,還有一顆愛國的心,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御史安維峻上書,嚴懲誤國之人,卻遭貶職,王五毅然擔負起護送之責,自此之後,王五籌辦學堂,名為“父武義學”。並因此結識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

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召入京,王五陪行保護。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了喚醒大眾的思想,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拒絕王五的救援。

同年9月27日,“戊戌六君子”被斬於宣武門的菜市場門口,譚嗣同悲痛欲絕,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行動,終未成功。

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光緒二十六年,王五參加義和團運動,反抗滿清政府,同年,王五等人在順源鏢局被清兵圍困,寡不敵眾被捕,後被槍殺。王五死後,人頭被懸掛在城門之上,家人無法入殮。當時的武術大師霍元甲聽聞後,隻身趕來,在晚上將王五頭顱取下,埋葬。

清朝時期人人稱頌的豪俠,靖赴國難卻下場悽慘,得人相助才入殮

王五一身如譚嗣同一樣,希望國家強盛,不受侵佔,這種為國為民的行為不就是金庸老先生說的“俠”的精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