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亡于精明能干的崇祯手里而非28年不上朝的万历?

Three-C


因为崇祯皇帝造成了明朝国家管理体系的崩塌,故而亡国。

中国的道家学说比较有意思。

所谓道家人物,只是指的围绕帝王的心腹之人。

以前是专门册封的贵族阶层,为了保证其治理效能,基本上是博学之人,以进行国家管理职能的督导为己任,同时中国也有儒教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所以道家人物地位很高,相当于同时兼任儒教的祭司。

他们是儒教国家的“三公”之一的太师,比如姜子牙就是太师,他是帝王的老师,被尊称为“尚父”,但帝王尊是尊重了,对于自己来说,应该老是觉得有些不自在,所以一直有淡化道家人物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地位的企图。

到了秦始皇时期,韩非子主张把道家的祭司功能取消,秦始皇就把道家三公的太师变更为监察太傅行政职能的御史大夫,这就形成了特殊的道家---法家,但只出现了10多年,就灭了国,说明单纯靠法家学派的思想难以单独成事。

所以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原来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儒家扶正了在儒教当中的地位,让其成为皇帝册封的儒教教主。

但是,单纯依靠儒家治理国家行政,容易形成外戚当权,比如篡汉的王莽,皇帝为了对付外戚,只有利用身边的力量,就是太监,因为他们的优点是不会淫秽后宫,而且毕竟是男人👨,体力上有优势,但使用的效果并不好,又形成了宦官专权。

但后来的唐代晚期,又发现单纯的儒家管理国家行政,容易形成党争的恶果,当时就启用了太监作为道家人物,以行使国家的监察权,这时太监的忠诚应该说获得了帝王的口碑,著名的大太监有高力士,当权时风光一时,但后来主动降格居于落魄地位服侍更落魄的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明朝的时候,帝王越来越感觉道家人物的不可或缺,传统的道家人物又流落民间创立了道教,无人可用,用起来又不放心,所以早期的帝王就以太监为主体建立了完整的监察制度,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由他们协助帝王选拔好,监控好具体的儒家行政管理人才。

结果崇祯皇帝是个愤青,他本来是个儒家的知识分子,运气好当上了皇帝,可以说对帝王权力体系维持方法一窍不通,所以对天启皇帝对他的政治交代,说魏忠贤可堪大用,可以说是感到不可思议,心想魏忠贤不过一介阉人,那里可能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可见皇帝也是一种职业,必须经过培训,崇祯皇帝当上皇帝纯属偶然,就像一个孩童突然按动了核武器按键,不知道怎样收场才好,因为收回给予太监的监察权容易,要又在儒家人物的口诛笔伐过程中再形成一个太监特务机构,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亡国之前,崇祯皇帝终于悔悟自己干了一件太幼稚的事,不仅对不起一直对明王朝忠心耿耿的魏忠贤,而东林党人假自己之手,却一步到位解散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太监特务机构,动了明王朝的统治根本。

万历皇帝叫大智者若愚,是真正的“无为”。

崇祯皇帝叫玩火者自毙,是典型的“有为”。


河东来


明朝为何亡于崇祯而不是万历,这就好比问:清朝为何亡于宣统而不是慈禧。

一个树大根深的王朝的衰亡,不是一触即溃,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昏庸懒政的万历,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传统史学观点,认为明实亡于万历而非崇祯,万历后期荒怠朝政,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导致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朝廷各部门缺员严重,甚至连六部长官也人数不足,万历根本视而不见,整个朝廷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这还仅仅只是万历懒政带来的危害。更不必说,万历在位后期,穷奢极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派出的矿税使无恶不作,像瘟疫一样祸害百姓,以至于全国各地到处爆发反抗矿税使压迫的起义。

万历这种难看的吃相,连朝鲜使臣李恒福也看不下去:穷极侈靡,以龙脑沉檀屑杂以椒末涂屋壁,又督珠市,尽纳其珠……又遣太监采珠于外,南方贡以珠,其重四两,天下所贡无于此。此外大者不过三四钱,取之不遗余力。

可以说,在万历末期,明朝就已经危机四伏。取代明朝的清朝,正是在万历末年崛起,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国号“大金”;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在萨尔浒大败明军,而万历面对后金的崛起,束手无策。

崇祯只不过比较倒霉,遇上了万历留下的危机四伏的烂摊子,正如宣统接下了慈禧留下的烂摊子一样,两者均虽有亡国之名,却无亡国之实。

但现在有种很逆反的观点,认为崇祯志大才疏,如果不是崇祯蛮干,明朝根本不会亡。而万历,非但不是昏庸之主,反而是英明之君。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工作(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骄傲的!这就好比学生不去学校上课,在家里读了几本故事会,是不是就算刻苦学习了?),何况万历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呢!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全部发生在万历中期,这与万历晚年怠政并不矛盾。而且,打战就是打钱,如果没有张居正改革,积累大量财富,以改革前朝廷年年财政赤字的情况来看,万历很难打赢这三战。

然而即便如此,比如万历朝鲜之战,也打得比较艰难,打打停停,时战时谈,远不如唐代白江口之战酣畅淋漓,直接将日军杀得鬼哭狼嚎,一败涂地。

万历的三大征,并不足以让万历摘掉昏庸之主的帽子,也无法使其摆脱亡明的责任。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万历和慈禧:

万历有抗日援朝之战,慈禧也有镇南关大捷。

万历平定内乱,慈禧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万历有张居正新政(张居正主导,万历打酱油),慈禧也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而且,慈禧还更善于驾驭群臣,也没有放纵太监乱政。如果按照某些人评判万历的标准,慈禧岂非更是英明之主?


赵营平


中国古代的亡国之君多为昏聩荒淫之辈,唯有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最遭人同情。后世很多人认为明朝实亡于天启,更有甚者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乃至嘉靖。在现在很多人眼里,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悲之人必有无能之为,崇祯皇帝真的如此无辜吗?其实崇祯皇帝犯了以下几个错误,直接导致大明亡国。


一、与清廷议和失败。

崇祯刚一登基,皇太极就与辽东督师袁崇焕接洽,希望与明廷议和。此时皇太极实际是想为解决女真内部权力斗争和朝鲜问题赢得时间。崇祯五年时,皇太极再次提出了议和建议。崇祯皇帝听从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派人与清朝秘密接触,但最终议和还是失败了。这与崇祯皇帝对局势的错误估计有关,当时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投降,剿匪局势一派大好。崇祯过于乐观地认为此时关内匪患已除,可以一门心思对付清朝。但是他不知道李自成、张献忠是两个多么厚颜无耻的货色,归顺不久之后再次扯起反旗。而此时关外也是连吃败仗,明朝陷入两线作战。

二、重用宦官

崇祯皇帝上台除掉了魏忠贤的阉党,赢得了大明臣民的欢心,自己也把皇权紧紧抓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党争在明廷存在日久,朝廷官员大多不过是只知党争,而不知有国家的自私自利者。自诩为清流的东林党开始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崇祯皇帝为了能够抗衡这日益污浊的外廷,请用了一批太监。这批太监就成了一群害群之马,名将卢象升先是被太监高起潜诬陷,随后高起潜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卢象升战死。

三、滥杀大臣

崇祯皇帝很多疑,因为一个蹩脚的反间计,崇祯就能把辽东督师凌迟处死。在杀死袁崇焕之后,崇祯的疑心更重,对大臣彻底不相信,在他在位期间杀了多少封疆大吏,罢免了多少任首辅,整个明朝都没有能超过他的。

四、频繁加税

在崇祯在位期间,明朝的税收达到了顶点,三饷的征收,逼反了无数的良民百姓。崇祯皇帝曾经寄望于皇亲国戚能带头捐献银两,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但是那些勋贵各个都是铁公鸡,他们宁可与自家的窖藏金银同生共死,也不愿为大明皇朝的生存贡献财宝。除了这些为富不仁者该骂,还有一个人咱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崇祯皇帝本人,他的内帑里还存放着几千万两白银和大量黄金。当时也有大臣请求动用内帑储积,但崇祯皇帝就是不予理睬。因此朝廷只能向百姓加税,结果就是匪越剿越多。

此乃本人的一丝愚见,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游在路上的鱼1986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崇祯帝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清写明史崇祯帝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这种讲法终明之世并无所本,仅流行于乾隆之后。一些学者倾向于相信崇祯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崇祯帝生性多疑,所以仅擅杀毛文龙一事,便足以使崇祯帝心存忌惮。再者毛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于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后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于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袁崇焕不能不为此负责。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崇祯帝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被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崇祯帝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又想和满清议和而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商议计划,后来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崇祯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和不情愿负责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事后崇祯帝指责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后来,崇祯再次跟李明睿和左都御李邦华复议南迁的计划,并要大学士陈演担当责任,陈演不情愿,于是在不久后被罢职。第二次南迁计划失败后,崇祯让驸马巩永固代口要求重臣守京师,并以“圣驾南巡,征兵亲讨”为由出京,诸臣唯恐自己因皇帝不在京城而变成农民军发泄怒火的替死鬼,故依然不让崇祯离京。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SeaArm


一个伐木工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去砍伐一棵粗壮的百年大树,在大树即将倒下的时候工人因为其他事情,不得不离开。之后,一个三岁孩童来到树跟前,轻轻地碰了一下树,结果这棵已经即将被砍倒下的树因为这轻轻一推,轰然倒塌。就结果而论,的确是小孩子最后这一下推到了大树,但实际上,这棵树的坍倒,得益于工人几个月的砍伐。


明朝的灭亡,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万历皇帝多年的恶治,使得大明王朝这座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他的孙子崇祯,只不过是刚好赶上了大厦的倒塌而已。

万历皇帝,在现代网上一些人的口中,成为了“明君”,至于究竟何出此言,就不得而知。

万历年间,万历虽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管,但是他对于政务,的确非常懈怠。根据记载,由于万历皇帝本人长期不对官员的任命做出批示,导致了明朝当时很多职位的空缺,无论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帝国形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整套严密的官僚体制得以维持,一旦这个体制遭到破坏,那么朝廷对于整个国家的统治便会出现问题,税收无法得到有效的征收,治安难以维持,朝廷的决议无法得到实行,这一系列的恶果,都是由于万历皇帝的“佛系”治理所造成的。


万历皇帝不仅仅是“佛系”,他的某些举措,可以说是“恶政”,比如派遣宦官到处非法征收矿税,导致民怨四起,矿主和矿工极力反抗,甚至诉诸武力,这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矛盾。

万历的佛系,不仅仅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使得明朝自建立之日起便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加深,最终走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比如土地兼并。张居正时期曾经重新丈量过鱼鳞图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张居正死后,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没有能够延续下去,此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朱翊钧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坐视这种情况愈发严重;同时,明朝的军户制和卫所制度,导致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大幅度下降,到了嘉靖时期,明朝正规军的战斗力已经非常差,边境地区的军队,如戚继光的戚家军(戚继光在蓟州时将戚家军调到蓟州),以及李成梁的辽东铁骑,都是将领私人招募的军队。而万历皇帝对于这一问题,也毫无解决办法,于是加剧了明朝情况的恶化,

可以说,万历皇帝,已经将明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至于崇祯皇帝,他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崇祯真的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即使不能拯救明朝,但至少也能让明朝多延续几年。,可惜的是,崇祯是一个虽然努力但没有天赋的皇帝。崇祯不信任任何大臣,这表现在他随意杀害大臣,以及频繁地更换内阁首辅之上。一旦皇帝与整个官僚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一个王朝自然是难以延续下去,虽然皇帝掌握绝对的权力,但官僚可以选择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来抵制皇帝权力的行使。所以,崇祯皇帝到了最后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吊死在了煤山。

总体来说,明朝灭亡固然有崇祯本人的原因,但更多地是由于自嘉靖时期以来的积弊未能得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越积越深,到了崇祯时期已经无法调和,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王朝,已经是神仙难救。


庭州行者


明亡于万历,这基本是历史共识,崇祯只不过是明朝末代皇帝而已。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造成朝纲混乱 。泰昌皇帝当了一个月不明不白死了,换了个天启皇帝,只知道做木匠活,造成大权旁落。这时的大明这颗大树已从心里烂了。

崇祯继位正好赶上小冰河期,灾荒不断,百姓过不下去了,纷纷起义,恰恰这时后金崛起,与大明为敌,雪上加霜,崇祯能力有限,无力扭转乾坤,最后大明灭亡。



换作万历接手明末局面,以他的怠政懒政面对危局,除了灭亡也不会有其他结果。

崇祯面临严峻形势,没有逃避,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危局。挽救失败,崇祯选择了“君王死社稷”,他的行为让人敬重。

我们可以把崇祯和万历调换,明朝没有内忧也没有外患,崇祯会干得很好,不会这么快灭亡。



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起因是他要立宠爱的郑贵妃的生的孩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反对,要求立长子朱常洛,双方僵持不下。大臣们经常上书请求立朱常洛,万历以不上朝来对抗,从而开启了几十年不上朝的历史。崇祯很早就立了太子,国本既定,不会出现立太子之争。崇祯本来就是很敬业的皇帝,不可能出现几十年不上朝情况。

崇祯不但敬业,还很简朴,懂得稼穑艰难。他带头节衣缩食,穿补丁衣服。一个皇帝穿补丁衣服,难道是为了当守财奴吗?不是,而是有爱民之心,能体会百姓疾苦。崇祯不会向万历那样去征矿税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造成动乱。



崇祯最大的问题是疑心重、没有担当。可是大明朝自朱元璋开始有几个疑心不重的,又有几个有担当的。有人说崇祯爱杀人,其实,不是面临危局,着急,思想跑偏,思维扭曲,他不会那样,国家平稳运行,崇祯有啥理由随随便便杀人。

把崇祯和万历调换,四十多年下来,兢兢业业工作,崇祯交出来的大明一定比实际上万历交出来的大明好很多。

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明朝不亡,那是因为明朝还没乱透,外界没有力量取代他,不是万历厉害,是气数还在。崇祯亡国了,不是崇祯多么不堪,是气数已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从万历皇帝于1572年登基到崇祯皇帝于1644年自缢于煤山大明朝一共经历了72年。短短的72年大明朝经历了从中兴到灭亡的过程。这72年一共经历了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四位皇帝。其中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大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大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也是大明朝的亡国之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明朝的兴亡是以万历15年这一年左右这为转折点的,从这一年开始皇帝开始不上朝了,也正是因为皇帝不上朝才引发了大明朝的慢慢崩塌。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文官集团与皇帝争权。第二、皇帝与大臣争皇太子。

万历皇帝少时聪明好学,机智过人,10岁登基为帝。刚刚登基的时侯有嘉靖皇帝留下的大臣进行辅佐,那时的内阁首辅是大明朝最有能力的政治家张居正,同时张居正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

明朝的内阁制度到张居正任首辅时已经达到了顶峰。按照惯例皇帝在批阅奏章时只需亲自批几份奏章就可以,其它的都是秉笔太监根据皇帝意思代写。到后来皇帝在批阅奏章时内阁在拿给皇帝看的奏章上贴上附有批示的纸条,皇帝只需用红笔照着写一便就可以了。后来万历皇帝闲费功夫,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做,于是宦官就得到了“批红权”,获得了权利,这也是明朝太监干政的根源。那时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名叫冯保和张居正有一定的交情,因此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的权利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现在首相的权利了。在加上张居正作为老师对万历皇帝的教育是很严格的,万历皇帝实际上是很惧怕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做首辅时已经被以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架空了。也因此张居正的改革能够顺利地实施下去,在万历朝的头十年时间里国家发展不错,内忧外患皆平。后世把这段时间和嘉靖朝时期合称为大明朝的“中兴之期”。张居正虽为制世能臣但也为权臣,他在做首辅的时候彻底限制了皇权,开了先河。后来申时行等首辅也依照他的办法来做。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彻底进行了清算,查抄了张居正和冯保的家。



万历皇帝在万历29年的时候才不情不愿的立了大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明光宗。万历皇帝在万历14年的时候宠幸了郑贵妃,生下了福王朱常洵,因为万历皇帝宠信郑贵妃因此便想封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坚持立长不立幼坚决不同意(这里面牵扯了“东林党争”)。万历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以不上朝为手段和大臣们进行对抗,最终在坚持了15年之后失败了,在万历29年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此后便一直不在上朝。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他赋予了内廷(宦官)极大地权利,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权利。这也为后来的党争买下了隐患。

朱元璋为了吸取元朝教训保证言路畅通设立了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这两个部分负责检查百官和皇帝,觉的什么地方不对可以上奏章进行弹劾,但是有的言官为了能出名经常胡乱抨击。万历33年被革职的官员顾宪成和好友在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讽刺朝政、品评人物、抨击当权派。而一部分在职官员如赵男星等也与之遥相呼应,“东林党”因此而的名。后来渐渐形成了“浙党”、“鲁党”等党派。这些党派于地方豪绅互相勾结,互相之间为争权利益相互攻讦。因“东林党人”上书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一事,其它党派群起攻之,于是“东林党人”与他的反对派展开了长达22年的争论。



明熹宗天启年间,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愈演愈烈。开始是“东林党人”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掌权的宦官)之间的争斗到后来“阉党”和其它党派之间互相合作对抗“东林党人”,于是“东林党人”也把和“阉党”合作的其它党派称为“阉党”。各掌握权利的党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致国家利益于不顾。此时,百姓民不聊生,各地流民四起。关外的满洲人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

明思宗
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大力抓捕“阉党”,意图消除党争,但是为时已晚,几十年的内耗使大明朝的江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崇祯三年,金兵攻克永平四城。北京震动,诏天下勤王。

崇祯八年正月,农民军攻入凤阳掘皇陵。

崇祯九年,张献忠进入四川。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崇祯十五年,洪承轴被俘,降清。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

崇祯皇帝有力挽狂澜的志向,可他本身能力一般,适合在太平盛世做个中庸之君守成之君。

大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党争,而党争起于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造成的权利真空。嘉靖皇帝时期也出现过党争,但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嘉靖皇帝及时压制没有造成影响。万历皇帝不上朝实际上是纵容了党争的持续发展。大明朝灭亡的罪归祸首就是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只是个背锅侠而已。


进击的罗先森


首先说说万历皇帝这个人以及万历期间明朝的情势。

明万历皇帝朱翊钧,5岁立为太子,10岁当上皇帝,在位时间达48年。而在这48年间,除去年幼不懂事的那几年,事实上这个本该日理万机的纨绔皇帝不理朝政的时间长达35年之久。即使如此,明朝都没有亡于他之手,这要归功于他的先祖们的贤明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这两任皇帝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官僚体系和社会体系,而在之后的皇帝手里更是把这套体系发挥运营到了极致。所以到了万历时代,即使皇帝天天不上早朝,国家看似照样可以按部就班的运行。只是这运行也只是表面上的正常而已,内部早已矛盾重重,支离破碎了,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后再说说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灭亡。

万历皇帝是明朝16位皇帝中的第13位,而崇祯皇帝是第16位,看似这中间隔了两个朝代,其实从万历1620年驾崩到崇祯1627年即位,这中间仅仅隔了七年。这样来看是不是就更清晰明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躯体,早在万历手上,就已经是风雨飘零了。在封建时代,一个王朝的灭亡大都是农名起义的结果,明朝也不例外。万历年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农民们面临的就是生存危机,在出现灾难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有效的让农民们得到救助,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民起义,恰恰这样的天灾人祸就被崇祯遇见了。所以说即使崇祯皇帝多么的年少有为,精明强干也不可能拯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了!


盛说纷纭


明朝有一套完善的内阁制度,即使皇帝不作为,国家也会按照最起初的设定机制进行运转,所以对于国内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它都可通过内部的机制,进行自行消化。从而让国家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正因如此,万历皇帝即使28年不上朝,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崇祯皇帝就有所不同了,其本身对国家的形势,就没有深切的体会,却还要独断专行,所以才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平衡模式,出现了政局混乱的局面。


明朝之所以会亡于崇祯,原因也正在于此。由于对国内形势的不够了解,以及对自己错误方针的执行,才导致了许多固好的局面,出现了逆转,如杀死有能力的袁崇焕,却重用没能力的宦官高起潜,杜勋之辈等,也让朝堂的政局,变得乌烟瘴气。


有能力之人埋没,无能力之人跳梁,独断专行,却又刚愎自用,终于把偌大的王朝给折腾没了。这是他为君者的不察,也是他为君者的无能,虽然他励精图治,精明能干,但却没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黑暗中找准方向,而是自断臂膀,孤舟远帆,终于在风浪的席卷下,消散于云海之中,与世长眠。


森蚁聊史


量变引起质变。如果万历朝再延续五十年,明朝也会完蛋在万历手上。从万历朝开始,民生凋敝,官僚腐败,下情不能上达天听,皇帝也几十年不上朝,万历帝给他的孙子已经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几十年的胡闹,是真的要付出代价的。

崇祯皇帝17岁登基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登基伊始,大刀阔斧整顿宦官干政,处死魏忠贤等奸佞,不愧为有励精图治,阔清宇内之志。为政方面,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身亡。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明末天下大乱,但是于末世涌现出来的能臣干将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因为崇祯的猜忌和多疑,大多被弃用,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袁崇焕那段历史。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直接原因不在于崇祯,所谓积重难返,崇祯的悲剧是注定的。17岁登基,勤政17年,最终34岁的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死时以发覆面,意思是无颜见大明王朝列祖列宗。于国家朝代的末代皇帝,是一个悲剧,个人对于命运的抗争,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只可惜时运不济,英雄气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