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老冒574


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救时名臣于谦,原因其实就一个字:蠢。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很蠢的皇帝↑<strong>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经用了很重的笔墨篇幅写了朱祁镇,尤其是夸赞朱祁镇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让周围人为之倾倒,佩服。

很多读者听完朱祁镇的故事之后,都觉得此人真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很倒霉罢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明英宗可完全谈不上“英”这个词,他不配。

就看诛杀于谦这件事吧。当时于谦的个人威望是没得说的,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可于谦这人,非常廉洁,性格清高,绝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他不贪财,不图利,也不求虚名,就是想给国家和老百姓干点事实。

↑于谦完全可以跻身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顶尖最优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没人掌舵的危难之际,于谦果断支持并且说服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时,于谦朝堂上强烈主战,声称:“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旦迁都,就会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他义正言辞,说服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贞,在朝堂上声称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谦上面那句话,直接打脸徐有贞,从此徐有贞成为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是胆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徐有贞更是断了前途。

↑徐有贞是害死于谦的直接凶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折腾,脸皮厚,徐有贞通过讨好大学士陈循(此人也是主战派,但明显不是于谦那种清廉之人),得以升迁。徐有贞还特意拉拢于谦门人,于谦不知内情,但他还是替徐有贞说话了,奏请景帝朱祁钰让徐有贞担任国子监祭酒。

于谦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徐有贞的贿赂,而是他打心眼里就不认为徐有贞有多坏,尽管徐有贞提议迁都逃命,但当时情况危急,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钰不干了,他对徐有贞印象深刻,反问于谦:“这家伙就是提议南迁的那个徐有贞吧,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的判断是对的,徐有贞真的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一直信任于谦,和于谦的君臣关系相处融洽↑
<strong>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当时太子已死,而朱祁钰无后,身后事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策划了夺门之变。

那么,于谦呢?夺门之变这一晚,于谦在干什么? 实际上,于谦几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于谦明英宗复辟时,于冕吓得语无伦次,于谦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而是严厉警告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的是,于谦在朱祁钰病重期间,不断游说让朱祁钰复立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经的太子。

毫无疑问,于谦绝不是什么景帝死党,他心里装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苍生祸福。 所以夺门之变后,于谦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他其实已经预料到,因为他当初在支持朱祁钰称帝时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镇心眼小,怪罪于他,他迟早会获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镇比较重感情,但绝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镇就要杀了于谦。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印象并不差,大明江山毕竟是于谦保下来的啊,可徐有贞却一定要于谦死,于是在朱祁镇犹豫表示:“于谦毕竟对国家有功啊”,可徐有贞回复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徐有贞的逻辑陷阱是:于谦意欲谋反,谋谁的反呢?当然是阻止朱祁镇继位,谋朱祁镇的反。可是这个逻辑的致命点在于,于谦谋反是为谁呢?为他自己吗?当然不是!因为当时朱祁钰还活着而且宠信于谦,那么于谦想在朱祁钰死后自立为帝?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徐有贞通过这个逻辑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钰继位不合法统,而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有理。 朱祁镇夺门有理,徐有贞们当然就有天大的拥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逻辑,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镇绕晕了,直到很久以后,李贤找机会向朱祁镇指出:“您被徐有贞骗了!”

↑明英宗发现自己成为徐有贞们眼里的傻子后,再也不提夺门之事了↑

明英宗还听不明白。 李贤不得不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钰病重不治,又没有儿子,帝位空悬,那么唯一具备太子资格的,当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当时才十岁,他如果继位,不就相当于让朱祁镇继位吗?何况还有孙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还能旁落吗?”

李贤继续打脸明英宗朱祁镇:“相反,夺门之变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风险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轻则被废黜皇室身份,重则当场暴毙,还会连累子孙!”

李贤没有进一步说出的是,当时于谦掌管兵部,兼总督军务,牢牢控制京城兵权,于冕跑来告诉于谦夺门之变的时候,以于谦的能力和权力,完全能够扑灭叛乱,还能把朱祁镇徐有贞等人肉体消灭,因为朱祁钰当时可是活着的,是正宗的事实上的皇帝,朱祁镇凭什么去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却是民族脊梁↑


可是于谦什么都没做,当做没事似的,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谦默认了既定事实,因为他扶立朱见深的目的就是让朱祁镇复位啊,他不是为了朱祁镇,不是为了朱祁钰,他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镇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贞忽悠的很惨,最终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于谦。

徐有贞坏,朱祁镇蠢,最终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谦却被残酷杀害,但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于谦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我见青史多妩媚


于谦于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于明英宗个人的“家”却是大大不利,这就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国家国家,在统治者眼中,统治者的家就是国,或者说是放在国之前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蒙古大军直逼大明首都,在大明面临亡国之危的险峻情况下,于谦力主英宗之弟继位,使国家有主心骨,然后主持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于谦此举可谓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及民族与危亡之中,相当于再造大明。

然而对于明英宗来说,他的国保住了,但是他的皇位丢了。

人都是有私欲的,对于皇帝来说,他的私欲往往就当成国家利益来考虑。

当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上帝位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于谦的下场。

于谦之死,是明英宗和一些大臣联手制造的,明英宗假大臣之手处死于谦,大臣们察言观色利用明英宗的心思杀死于谦。

简单说,是皇帝和大臣相互利用,处死于谦。

明英宗复辟当日,于谦即被逮捕下狱,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又阴谋迎立襄王。石亨,徐有贞等人就利用这个罪名,以谋反罪判处于谦死刑。

石亨,徐有贞等人要杀于谦,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谦不满,要借英宗复辟杀死于谦。这里面带着私怨。比如徐有贞,在土木堡之变后曾建议南迁,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更被于谦斥责为“罪当斩首”,以至于终景泰帝一朝徐有贞都不受重用,仕途受阻。其中也曾通过于谦的门生求于谦向景泰帝举荐,于谦也确实举荐了,但景泰帝对他的印象很不好,一听其名想到这不是那个主张迁都的小人吗?没有采纳于谦的建议,但是徐有贞认为是于谦作梗对于谦怀恨在心。

徐有贞是带着私人恩怨的。当明英宗看到对于谦的定罪,还假惺惺说“谦实有功”,有所犹豫,徐有贞劝说“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打消了明英宗的犹豫。

这里有一点是需要指出的,明英宗也是想杀于谦的,只是不好直接明言,最终以徐有贞这一句为借口,顺势杀死于谦,徐有贞也有点背锅的意思。

于谦“忧国忘家,志存宗社”,他在土木堡之后“重社稷,轻君王”,造成了他日后的悲剧。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一在他可以在景泰帝病危之际带头迎立英宗,但是他重名节,轻名利;二在于明英宗可以宽恕他,然而明英宗并非明君,心胸并不宽阔。

明英宗对待弟弟景泰帝的八年统治也是否定的,景泰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连庙号也没有,更没有将他葬在皇家陵园,根本就是不承认他的合法性。

对延续了大明江山的弟弟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于谦了。


微史春秋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这好像是历史公认的一个评价。明英宗对自己身边的人很好,废除了殉葬制度,对弟弟朱祁钰也只是废除帝号,恢复其郕王身份,并能照顾朱祁钰的女儿。

明英宗这样的好人,为什么要杀于谦?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按照明史记载,明英宗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杀于谦,是大臣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夺门之变没有理由啊。于是明英宗同意处死于谦。

明史的记载是干巴巴的,而实际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承认,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为挽救明朝做了很大贡献。但是,于谦也有很多问题,加之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杀于谦绝不是出于一是的愤怒,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于谦


第一个原因:于谦的功劳没有后世传说的那样大

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朝建国才81年,距离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征才25年,明朝国力雄厚,这个是历史事实。明英宗出发时,给北京留了10万部队守城,以备不测,这也是历史事实,也符合常理,总不可能将首都作为空城。而此时击败明英宗部队的也先大军,只是分裂后的蒙古的一个部落,总共只有五、六万骑兵,打野战,实力还可以,要想攻下北京,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原因:向孙太后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本来孙太后对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已经做了应对,一是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立明英宗2岁的长子朱祁镇为太子。这样的应变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比较稳妥。但是,朱祁钰想当皇帝,暗示于谦等人向孙太后要求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在当时情况下,孙太后只得同意。这样明英宗就失去了皇位,这一点让明英宗比较生气,但不是于谦的死因。



第三个原因:没有阻止朱祁钰废太子

当上皇帝后的朱祁钰并不满足于当个打工皇帝,当上皇帝的第四年,他废除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有些大臣有出面阻止,但于谦没有阻止。这下,明英宗不但自己失去了皇位,连儿子的皇位也失去了,这个让明英宗非常非常生气。一年后,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夭折,朱祁钰再也没有儿子,大臣们纷纷上疏要求复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为此还有人被朱祁钰打死,最著名的的就是御史钟同,而于谦始终没有参与要求复立的太子的事情,这事让明英宗太寒心了。



于谦的第一个行为对国家安全有功劳,但是不可夸大其词,明英宗并非笨蛋,也会分析形势,没有于谦,大明朝完不了。

于谦的第二个行为破坏了祖制,明英宗有儿子,不要求立明英宗的儿子,而要求立明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这种行为,有违祖制。

于谦的第三个行为表明了自己是朱祁钰的忠臣,于谦自始至终站在朱祁钰一边,完全没有考虑明英宗的利益和感受,于谦是朱祁钰的忠臣,不是明英宗的忠臣。至少,明英宗完全可以这样想,明英宗这样想完全有道理。当年朱棣靖难成功,看看朱棣对建文帝的旧臣是什么态度,此事换做朱棣,于谦也难以活命,换做谁都难以咽下这口气,不知道明孝宗朱祐樘有没有这个气量忍得了这口气?


坐看东南了


任何一个权臣到了顶峰都会是最高统治者的眼中钉,于谦虽然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良臣,但依然逃脱不了封建帝王固有的权位思想。于谦的死是必然的。

明英宗杀于谦其实是一种必然,甚至说就算明英宗不杀于谦,景泰帝不死,也是有可能杀了于谦的。因为此时的于谦权力太大,名头太盛了。

于谦的功绩离不来明朝中期非常著名的两件大事——土木堡之变和南宫复辟

土木堡之变让于谦非常偶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在那个时期权掌大明中枢,也正是于谦的浩然正气和力王狂澜,让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明得以转危为安,而此时的于谦行了“立皇帝”的事情,立皇帝在古来也不少见,如霍光、杨廷和等等,那些权臣都立过皇帝,但别忘了,他们立的皇帝都是在前皇帝死了之后立的,只有于谦立的景泰帝是明英宗还在蒙古瓦剌部

“北巡狩猎”呢。

虽然于谦立新皇帝是与太后商议定夺的,而且此时的局势必须是另立新君才能稳住局面,但是如果明英宗一旦还朝清算,于谦肯定是首当其冲的。明英宗不可能去清算自己的妈。

明英宗好不容易从蒙古回来了,此时的政治格局已经完全改变,景泰帝已经稳坐皇帝位,而且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哥俩已经从感情上完全切割了,弟弟把哥哥软禁在了南宫,哥哥虽然有怨气,但也毫无办法。


机会终于来了,景泰帝病重,要驾崩了,可是他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了,此时的朝廷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因为不知道谁当皇帝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要进行站队的,只有你的站队才能决定你未来的生死。

于谦也要站队,而且是必须站队,谁让他那是如日中天呢,于谦的意见具有决定性的,此时的他又与孙太后进行了商议,提议就藩长沙的襄王接皇帝位,继承明宣宗朱瞻基的法统。对于谦和大明来说,这样的处理是相当正确和完美的,此时虽然明英宗回来了,但他耻辱的被俘经历已经不再适合作大明的皇帝了。


而被景泰帝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也不适合,毕竟自己的亲老子明英宗还在,如果让朱见深继位,明英宗又如何安排,襄王虽然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叔叔,但为人成熟贤良,继位皇帝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于谦和孙太后这么考虑肯定是出于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考虑,但是有些大臣就不这么想了,他们更多的是想进行政治投机,在新君登基前捞足政治本钱。徐有贞、石亨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发动了南宫政变,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了。


朱祁镇复辟登基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都还没死呢,他有一句话就决定了于谦在他心里的位置,他听闻新君登基上朝的鼓声,问:于谦耶?是于谦吗?

这说明在景泰帝的心里还是相当的防范于谦的,此时的局面他认为整个朝廷只有于谦有那个能力进行左右,也只有他能够另立新君,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于谦的权力之盛,已经让景泰帝很忌惮了,他要是不死,继续当政,也是要处理于谦的。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复辟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废了景泰帝(景泰帝的称号直到明英宗复辟了一个多月后才被废),而是逮捕了于谦。明英宗上位后就立刻处理于谦,不是出于私情,而是政治需要,因为此时的于谦还是有那个权势和可能翻明英宗的盘的,明英宗以及徐有贞等人控制于谦主要是要保证朱祁镇复辟后巩固朝政。

明英宗在稳坐皇帝位后,此时已经不害怕于谦了,他就没有动杀于谦的心思,只是由于当时的复辟红人徐有贞与于谦有私人过节,上奏明英宗以不杀于谦,南宫复辟师出无名的借口,明英宗才最终杀了忠臣于谦。

于谦之死的根源其实是他太过于公心了,一切以国家为重,无论是国家危难之际力排众议立朱祁钰为帝,还是在国家关键的转折点时期打算拥襄王继位,这都不是为他个人打算,而就是因为这样的一心为公,伤害了当权者的个人利益,一旦当权者有能力的时候,就一定会杀他的。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如果单说明英宗为何要杀死于谦?那原因很简单,仅仅是这句“ 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绝情话,就足矣。如分量还不够,再加上那长达八年的物质匮乏、精神孤寂的南宫生涯,就足以令明英宗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杀掉于谦。

那么于谦为何会死?这原因就稍微要多一些,于谦是死于大明的皇权之争、死于自身清高的忠君爱国情怀、死于石亨等人的精心陷害、死于皇帝的昏庸柔弱等等原因。如果于谦不死,那中国历史上会多一位“仁君”朱祁镇。

于谦,公元1398年生,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他从入仕为官至夺门之变之后被杀,共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公元1457年,于谦含冤遇害。现代学者大多称其为抗敌保国的民族英雄。 于谦有高洁的人格与远大的抱负,他对大明王朝有再造社稷的盖世功勋,诠释了他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目标。

于谦之死分析如下

如果孤立地看于谦之死,乃是由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小人的报复与陷害。但如果我们更深入一点,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土木堡之变后的京城保卫战,这无疑成就了于谦的盖世英名,显示了他的耿耿忠心与临危不惊的气度与才能,但同时也埋下了他被杀的种子。因为他再一次陷入了在大明王朝最为敏感也最为危险的皇权之争中,这是主因。于谦令人悲愤的是,他深知陷入这个旋涡的尴尬与凶险,但却又义无反顾地加入进去。

当瓦剌首领也先带着朱祁镇要挟明朝廷时,以于谦为核心的大明政府采取措施,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郕王朱祁钰为辅代总国政,决不接受也先以朱祁镇为要挟的议和条件。于谦表明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决绝态度。随后决定以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改元景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彻底断绝也先的念头。

当也先欲将朱祁镇送归大明时,代宗朱祁钰害怕英宗回归后自己失去帝位而一再拒绝,此刻又是于谦从容地说:“大位已定,孰敢他议!”于谦完美的解决了英宗回归难题。于谦可以说对大明王朝,对英宗、代宗均无不利,尤其是对英宗的回归来说更有促成的作用。但可惜的是英宗不仅不会领情,反而种下了诛杀于谦的种子。

据《明史郭登传》记载,当时也先带着英宗到大同城下索要财物,谎称得财物便可送回英宗,守城都督郭登断然拒绝。 英宗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那么对于主战而不议和,且声称“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于谦,英宗能不“衔之”?

于谦主动选择了拯救大明危局而置自我性命于不顾,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正如他事后感慨万分地说:“此一腔血竟洒何地!”于谦所面对的是两位皇帝:一位是无权的昔日旧帝,一位是在位的现任新帝,他的选择异常艰难。在大明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抉择。但是在危机过后二帝并存时,他却表现得那么犹豫不决。立太子一事则更能说明于谦的犹豫不决。

于谦之死的一些感触

直到代宗病危之际,于谦才不得不与朝臣上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为时已晚,还没议出结果时,石亨等人已拥立英宗复辟,等待于谦的也只有是死。于谦并非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危险,而是无可奈何,但他似乎早已为那不幸结局做好了一切准备。看一下于谦临终遗言便可知:“文愤怒,目如炬,辩不已。 谦顾笑曰:辩生耶?无庸,彼不论事有无,直死我耳!”他面对死亡如此平静,他是对一切的绝望。

于谦的悲壮殉国,代宗已无法看到。尽管代宗也做过利国利民的实事,但其人格中充满了自私和狭隘,千方百计地阻止身陷敌国的英宗归朝,残酷无情地囚困英宗于南宫,不择手段地更易太子,心狠手辣地摧残持异议的大臣。在这场皇权之争中,没有正义,没有是非,只有政治权力的争夺与个人私利的算计。于谦是这场闹剧的牺牲品。于谦死前的笑是绝望的笑,是他对朝廷失望的笑。他的死与其说是石亨等人的陷害,倒不如说是代宗的性格狭隘和英宗的悲愤释放所导致。


野史也是史


明英宗杀于谦,是明知杀错了,却不得不杀——瞧瞧,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棘手。

为什么说杀错了呢?

因为于谦是一个对大明江山社稷立下过巨大功劳的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可谓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谦立下了什么功劳呢?这要从大明正统十四年开始说起。

其时,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从年号可以看出,他已经在位十四年。但由于继位年龄较小(9岁),所以此时的朱祁镇只有20多岁,算是个毛头小伙儿。

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发难,向大明边疆发起了攻击。这其实是常态,瓦剌是游牧民族,并没有地盘要求,无非是抢点东西。按照常态的处理,派一员得力干将领兵教训一下就是了。

可明英宗朱祁镇是毛头小伙儿啊,毛头小伙儿最容易冲动。冲动的结果就是御驾亲征。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啊,于是,御驾亲征的结果就是,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抓获了大明皇帝,瓦剌很兴奋,乘胜兵临北京城下。

这时候,于谦出场了。当时,于谦的官其实并不大,只是个兵部侍郎。但紧急时刻靠的是本事,与官大官小的关系不是很大。

明英宗被俘后,大明朝廷乱作一团,主流的观点是,北京城难保了,立即迁都南京。

但于谦说,不必迁。我能守住北京城。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先要立一个新皇帝。

太后一听,靠谱。便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史称明代宗,把明英宗朱祁镇尊为太上皇。把于谦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护北京城。

于谦确实有才能。一战成名,打跑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瓦剌败退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他们手里的烫手山芋。本来打算挟天子以令大明,讨点便宜,可人家大明立了新皇帝,朱祁镇的话根本没人听。

杀了呢?瓦剌又不敢。因为大明的整体实力远远胜过瓦剌。真要杀了大明天子,大明怒了,也够瓦剌喝一壶儿的。

思量再三,瓦剌做了一个英明决定:把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去吧。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地位十分尴尬。因为他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上瘾了,根本不愿意归还帝位。而且朱祁钰已经控制了大明朝廷,没人替朱祁镇说话。于是,朱祁镇就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注意,此时,于谦也没有替朱祁镇说话。毕竟,作为迎立新君的功臣,于谦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再说得露骨一点,于谦是朱祁钰的人,而不是朱祁镇的人。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朱祁镇还没死。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心腹的。更何况,迎立新君这种天大之功,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诱惑力是相当大的。

于是乎,在失去皇位足足八年后,大臣石亨等人趁着朱祁钰病重,突然发难,救出了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把他推上了皇位。

石亨告诉朱祁镇:皇位要想坐稳,必须清算朱祁钰的势力,首当其冲,就是于谦。

就这样,朱祁镇下令杀了于谦。同时被杀的,还有曾经效忠于明代宗朱祁钰的诸多大臣。


趣谈秘史


看到下面答的那么长,我就说的简单点了。

夺门之变是为什么?明代宗重病,而且没有儿子,皇位肯定要传给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实际上还是要把皇位还给明英宗这一支。

但是,有三个政治投机分子编造了一个谎言,这三个人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人送外号夺门三杰。编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谎言呢?大意就是说要大臣于谦另外寻找藩王,继承明代宗的位置。所以就夺门之变事后的合法性就来源于此。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回事。因为找藩王入京是要诏书的。但是夺门之变成功后也没有找到这个所谓的诏书。

英宗当时是很犹豫的,到底该不该杀于谦。因为于谦的功劳太大,风评太好。但是我们的徐有贞同志就比较有本事了,说了一句话,直接让英宗下定决心处死于谦。这句话是什么呢:不杀于谦,夺门无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这件事情是没有名分的。毕竟夺门之变编造的谎言里,起因就是于谦。

后来李贤揭破了这个谎言,英宗后悔万分。从此不准再提”夺门“二字。所以于谦的死,基本可以看做是夺门三杰直接造成的。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侃砍历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夺门之变”爆发,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密谋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半夜谋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龙椅接受百官朝拜,而当天晚上,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就被抓捕并判处死刑。

奏折上去,英宗尚犹豫,他说道:"于谦实有功。"政变策划者徐有贞说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一番对答,决定了一代名臣于谦的命运,八年前他临危不惧,拥护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维系了明室江山,仅仅八年,就沦为阶下囚,最终连性命也丢了,实在是冤屈。

但在当时,他的确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为代宗皇帝身体不好,且没有子嗣(太子朱见济夭折),京城中流传吏部尚书王文打算推举襄王的儿子继承大统。先不说这事是真是假,于情于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众人心目中,代宗不过是皇位上的临时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统,既然英宗已经回来了,你就应该主动让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让位,还打算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继承人,明显不符合皇位继承规则,而朱见济夭折后,又想着请藩王的儿子做继承人,要知道此时英宗才三十多岁,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也活的好好的,怎么也轮不到藩王的儿子来插一杠子。

这种情形下,作为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于谦不仅不阻止,竟然还是传言中的谋划者,自然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这个逻辑推算,无论是谁上位,于谦必然是托孤大臣,权倾天下。对于刚刚从王振专权中逃脱出来的群臣来说,不愿意看到这种场景,而于谦为官清廉、铁面无情的行事风格也为群臣所不喜。官场讲究规矩,于谦破坏了这种规矩,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辟,而于谦被赐死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因为大家都明白,杀了于谦的确冤枉,不杀于谦问题更多。

从历史记载来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错,不然也不会在杀伐决断的关头说出"于谦实有功"这种话语,但即便如此,他也对于谦有所不满。当年英宗被俘以后被当做人质来攻打北京城,于谦说出个“社稷为重,君为轻”,告诉守城的将领只管守城,不要顾忌英宗死活,这话放在当时的环境没有问题,但对英宗个人来说心里总是个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后被软禁多年,作为权臣于谦毫无表示。代宗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于谦也没有说话,诸多事情累计,在英宗那里,于谦好与不好都与自己无关,于谦越好,对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好与不好有什么意义?

而与于谦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贞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也说的很有分寸: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名就是复辟的借口,复辟是不合常理的权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须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责任人,这个责任人只能是于谦。

许多人把于谦的死归结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的诬陷,这明显是低估了当时的环境,作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谦可以轻松调兵平息这场半吊子复辟,但他没有做,因为他知道复辟看似不合理,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纠错,于理不合,于情有利。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不阻止别人做。这正是他名节高贵的地方,而那些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们,也不能都归结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继位这种谣言能够快速发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官场老油条,哪能看不透这背后的玄机,但他们听之任之,却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摆布不过是顺水推舟。

比如和徐有贞一起参与政变的杨善和王骥,一个早年毁家纾难,变卖家产顶住圣旨带回英宗皇帝,一个七十多岁带着儿孙一起参与“夺门之变”,他们年事已高,功勋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复辟后的功名利禄,而是他们所忠于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继承权的合法性,而作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于谦纵然有功,也必须受到惩罚。

如此这般,于谦就非死不可了,与其说他是死于阴谋,不如说是一场阳谋,这场阳谋的始作俑者就是专制社会的低下的政治伦理,胜者王侯败者寇,输了就的死。

至于后来宪宗皇帝为于谦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种纠错,那就是于谦所为于皇帝不利,于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经不在了,自然当以社稷为重。从这个角度来说,于谦的死是为朱家宫斗背了黑锅。



日慕乡关


于谦这个人,真正做到了忠于国家社稷,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所擒,瓦剌携明英宗进逼北京城,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不少人主张南迁避难。这个人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决保卫北京城,与瓦剌决一死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人心,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君,这个做法和春秋时期宋国公子目夷对抗楚国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妄图以仁义和周礼笼络人心,当上霸主,反而弄巧成拙,被楚成王俘虏,目夷眼见营救襄公无望,逃回宋国都城。楚人兵临睢阳城下,以襄公性命威胁宋人开城投降,宋人说宋国已另立新君,

楚人要杀襄公便杀,并拼死抵御楚人攻势。可以说,这两个人真正做到了为国尽忠,而不是狭义的效忠于某个君王,某个人。


于谦为的是大明社稷,绝没有私心,打退瓦剌之后也是兢兢业业,恪守臣子本分,为大明尽忠。可英宗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社稷之臣?


一·英宗虽然复辟,代宗此时仍在,代宗虽然是在危难之时登位,但毕竟是正统皇帝,自己抢夺帝位,难免代宗朱祁钰他日复辟,于谦足智多谋,而且在朝中很有威望,众多大臣都支持他,不杀他,自己如坐针毡。


二·朱祁钰登位时,答应离英宗之子为太子,后来英宗之子被废,英宗一脉与皇权彻底断绝,英宗自然怀恨在心。


三·小人陷害和权力的诱惑。徐有贞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曾主张南迁,被于谦怒斥,徐有贞也并非一无是处,于谦还曾向代宗举荐过他,但是代宗因为徐有贞主张南迁一事,对徐有贞向来鄙夷,没有升迁徐有贞,徐有贞认为是于谦从中作梗,从此怀恨在心。复辟之后,大权在握,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徐有贞更要借此机会除掉于谦。英宗也犹豫过,说“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意思就是说,不杀掉于谦,我们名不正言不顺,反而可能被人斥为乱臣贼子。英宗知道于谦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匡扶社稷,但是于谦不死,自己师出无名,就算做了皇位,朝中难免有大臣不服,皇位无法稳固,于谦和皇位,自然是皇位更重要。


于谦一生忠于国家,他的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是明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嵩山派左盟主


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句诗的意思很浅白,也很真实。西湖因为有了岳飞和于谦,世间才觉得西湖的美丽。而于谦的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当官有没有功不重要,有没有能力不重要,屁股坐在哪里比什么都重要 ,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件事里也看的出来,当年赵构的作法是多么的正确。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于谦是必杀无疑的。

于谦让大明续命二百年,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就在1457年明英宗复位以后立即把于谦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最混蛋的就是这样的小人)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如果说”徐有贞执意要杀于谦是泄私愤的话,明英宗这个扣门天子要杀于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换言之,只要明英宗登基。于谦的结果就只有死,有没有徐有贞,他都得死,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封建政治的必然结果。 于谦缺乏政治头脑。最大的错就是不应该接回混蛋的扣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回朝。明英宗混蛋,那么景帝呢?一丘之貉罢了,就凭那句”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可以说,假以时日,于谦早晚也得死在皇帝手里。大明王朝皇帝杀功臣从朱元璋就是根。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来说,他们和于谦有着“深仇大恨”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朱见深继位的,虽然这样明英宗朱祁镇个人的政治环境彻底转变,但他们将永远成为罪人,成为历史的恶人,必须也只有让<strong>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他们才能制于谦于死地,而这一点和明英宗的个人目的完全契合,只有自己复位才有可能洗刷自己被俘7年。扣门天子的丑恶行径。朱祁镇是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做汉奸的皇帝。他也许不懈知道,如果没有于谦,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像遂溪的教谕吾豫这样的小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的人远远比徐有贞,石亨更可恶。天下既然觉得有冤、必然也就有恨,恨谁,恨的就是徐有贞,石亨这些乱臣贼子。而朱祁镇一个皇帝亲自喊话让自己的臣子卖国,实在也是一代奇君!对比一下朱由检自杀殉国,实在是太同情他了。扣门天子实在是对他最好的“赞赏”!朱祁镇复辟之后给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还给太监王振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天下最滑稽的也莫过于此了。而于谦这样的人,忠于的绝对不是大明天子,而是家国天下,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于谦这样的人准则。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华夏的脊梁。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就是他关心的只是他的那条命。他的皇帝之位,他的身后之名。朱祁镇是十分标准的昏君,但只要当皇帝,昏不昏的没有关系,我俘虏都当7年了,谁当皇帝还能昏过我,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和朱祁镇无关。后主刘禅虽然“乐不思蜀”,但也没有扣门招降。就这样一个混蛋皇帝,居然也能够善终。真是老天无眼啊。一个经历坎坷的皇帝,他的智商和能力都应该有所提高。可偏偏这位朱祁镇是一位“只磨练不成长”混蛋、。用最简单的话话说。于谦是封建体制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再温故一下于大人的石灰吟吧: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大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