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大声叫我董先生


浏览了一下这个问题其他答友的回答,大体都没错,从技术角度都有可能防止青春期孩子走极端,不过,恐怕都没说到点子上。教育孩子难道目的仅仅是为了防止他面临挫折走极端吗?

上海这起17岁儿子与母亲因争执而跳桥自杀是一起具有偶然性和极端性的个案。母亲在桥上行进途中将车停到车行道上下车数落孩子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交通违规行为,哪怕她是在普通道路上靠边停车,也不会酿成跳桥悲剧。





至于17岁孩子,母亲停车并下车数落他显然应该是刺激他的导火索,在极端的冲动下,就近翻过桥栏坠亡,带有意外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更多类似亲子冲突的情形是,孩子撞墙,或划伤自己,以自残等方式来对抗父母的斥责。

换言之,这起偶发的极端事件背后,是亲子冲突长期演变恶化的结果。有答友认为是缺乏挫折教育,有答友甚至认为是从小太娇惯,打少了,其实都不对。

由于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特异性,有些孩子感受性耐受性好,皮实,经揍;有些孩子感受性耐受性敏感而脆弱,不经揍。传统的棍棒教育或能使前一类孩子扛下来,成长成人,似乎无大碍;但是却很容易使后一类孩子成长畸形,罹患上各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及自杀。

说起来,60、70后普遍是经过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而60、70后又普遍是多子女家庭,但是,在有3个及以上多子女的家庭中,很少有各个子女都正常,通常都有一两个子女是废柴,或者精神疾病导致不能正常生活,或者自暴自弃自我放逐。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对各个不同的孩子都是积极的,而不是对一些孩子似乎没问题,对另一些孩子却是灾难性后果。特别是,现在家庭,独生子女比例相当高,如果沿用传统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模式,那不啻是扔骰子赌一把,赌输了就像儿子跳桥坠亡的母亲一样失独;更多输没这么惨痛的,孩子也几成废柴。

那么说回来,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对每一个特异性的孩子都是积极的,都能引导和帮助孩子自信、健康、快乐、坚强地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积极发展?

概要地说,三个关键词:发现、悦纳、支持。



首先是发现。做父母的,从孩子一出生,就要不怀偏见地去发现和充分了解孩子具有怎样的天资禀赋、性向特质。“不怀偏见”意味着父母不宜事先地预期孩子应该怎样,或者执着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而应该从零开始发现、了解、认识孩子。他可能与父母相似,也可能与父母迥异,甚至截然不同,这都是基因组合可能的结果。

爱孩子,就是要爱那个不同于自己的独立生命,而不是自己期望的那个生命。爱的前提是发现和充分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如果父母爱的是自己想象中、期望中的那个孩子,那父母本质上是爱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爱孩子。

其次是悦纳。发现的目的是要无条件地悦纳自己的孩子,包括他不完美,甚至与生俱来的缺陷。如果父母存有“如果他能怎样怎样就好了”的念头,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并影响到他的安全感、自尊以自我概念的发展。悦纳的目的不是娇惯或放任,而是要因势利导地给予孩子教养和引导,以适合孩子,至少不违拗孩子天性的方式实施教导。

然后是支持。支持什么?支持孩子积极成长。支持不是简单的出钱出力,也不必耗费巨资富养,而是父母为了孩子的积极成长,要不遗余力地支持。

怎么不遗余力地支持?

这包括,父母以身作则,如果试图让孩子有良好的行为养成,父母就要先让自己成长起来,在孩子面前展现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对孩子要求连父母都做不到的标准。这包括,父母要不断学习成长,特别是陪护第一个孩子时,父母至少要做好准备,知识上和方法上,如何第一次养育和教导二岁的幼儿,如何第一次养育和教导初入学龄的孩子,如何第一次养育和教导青春期的孩子……

给孩子支持,还包括要给孩子自己处理情绪、人际关系、课业问题、发育困扰等等的机会和空间,父母提供资源和建议,而不是越俎代庖。支持意味着尊重孩子,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式;也意味着支持孩子自己学会飞翔,自己学会克服困难,自己学会面对挫折。越俎代庖的父母表面上看是在帮他们的孩子,而实质上是在抑制和扼杀孩子的成长。

不仅如此,支持孩子还意味着当孩子受到侵害或损害时,父母要能挺身而出维护孩子的权利;意味着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厘清责任,即使是自己孩子的错误,在批评他的同时情绪上要予他以支持。即使在亲子分歧冲突的时候,都能在情绪上尽量避免与孩子对立。



以上,发现、悦纳、支持,就是积极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如果读者认为这样对家长未免要求太高,那么做父母的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打折扣,但同时也意味着不要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 一个孩子未必要成为栋梁之才,但即使是一棵普通的小草,也应该快乐、健康、积极、坚强。

回到上海这起跳桥坠亡的惨剧,这位母亲显然没有悦纳,更没有支持她17岁的儿子,她只顾宣泄自己的愤懑,丝毫不顾可能对孩子的刺激。虽然不了解她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教养和引导孩子的,但由果及因,估计大概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孽缘,收获苦果。


唐映红


看到视频的那一瞬间,脊背发凉,心痛到极点!

事情发生在上海,17岁少年汤某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母亲载其回家途中,途经卢浦大桥时跳桥身亡。


这个年仅17岁的孩子,从车上下来,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桥,整个过程都不到5秒钟。这是有多么决绝,才会在自己的亲身母亲面前纵身跳下,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剩下的只有妈妈绝望捶地和一生的泪水。

总是说要孩子学会敬畏生命,要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但是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教育之路上,作为父母,自已的一点一滴和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管好自己,再管好孩子。


1、倾听比说教更有力量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由于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所以才容不得孩子的半点错误。现在的父母要么容忍程度极低,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大发雷霆,访佛孩子就是父母家长的一颗棋子,让他向东,就不能朝西。容忍程度极高的家长就是万般的纵容,任由孩子发展,最后就是娇宠出一个小霸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一个遇错,改正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好脾气都给了外人,然而对于我们的亲生骨肉却发泄不满,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反而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手。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披荆斩棘的过程,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倾听,倾听的过程就是家长给予孩子信心的过程,有了信心,才会有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如果家长采取说教,给孩子的是刺耳的讽刺,那起不到任何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作用。

请家长管住自己的嘴和手,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基础。

2、爱孩子不是谩骂打击


有些家长,不杀人,却诛心。


喋喋不休,翻旧账是很多家长的通病,若家长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家长就能够保证自己能规矩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我们眼里孩子的缺点遍地,但是孩子眼里父母却是满分。家长的爱孩子可以看在眼里,但是变形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地狱。爱孩子是用心与心的交汇去感知对方,而不是用谩骂和拳脚相向来解决问题。


打骂孩子可以换来孩子的一时屈服,但是也增加了孩子叛逆的砝码。家长一时为了孩子好,接着就是谩骂甚至动手,这样只不过是自己一时解气的借口。没有耐心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打骂孩子也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



3、拿真爱才可以换真爱


父母做不到一流,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门门功课第一,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样样争前头。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是孩子受管制于家长。在平等的关系中,家长只有拿出十足的爱心,孩子才会在爱的滋养下成长为阳光向上的孩子。没有拿出真爱,却向孩子要优秀?没有这样成立的等式关系。


如果爱孩子,请拿出真爱。

有些人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只有用打骂才能换来孩子的乖巧听话,当触发孩子最后一丝希望的时候,孩子就会爆发,而那时候换来的就是永远都不能挽回的局面。那个时候,无论如何忏悔都不会换回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切的一切也成为了徒劳。


放下家长的“权威”架子吧,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比任何语言暴力和打骂都更有力量。


余争的世界


4月17日晚10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男孩当着母亲的面跳楼轻生。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坐地痛苦!


据其母亲讲述,当她驾驶到卢浦大桥时,与儿子因在校同学矛盾发生口角,其子突然跑出车门跳下大桥!看到这里心中很是痛心!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从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的难!也是多么的重要!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一个家庭平和的沟通很重要!事件发生后,网友各抒己见表达惋惜:可以想象这个当妈的平时肯定说了不少刺激孩子的话语,都是日积月累,就像气球一样,撑不了就爆了! 可怜这位母亲将会在自责中度过余生!



的确,我们痛心的同时,也该反思,做家长的如何正确的去跟孩子沟通!如何教导他们健康成长。生命只有一次,世间也没有后悔药,不要等悲剧发生了才追悔莫及!。

这是男孩对母亲最后无奈的惩罚,也是母亲一辈子的枷锁!这个社会孩子的压力其实蛮大的,无论孩子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横加指责。任何事情都没有对与错,请不要拿大人的主观思维去评判孩子的世界!在教育孩子方面,学校和家庭同等重要,学校也不能一刀切光看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和素质课!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适当让孩子体验成功,感悟挫折!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技巧,要知道“糖衣良药”比“苦口良药”效果要好得多。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提出参考建议,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最后深切希望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怪咖骚年i


4月17日,母亲把车停在有车流的上海卢浦大桥,母亲先下车,拉开车门对立面的人说了一通,然后一个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跑到桥边跳下,紧跟其后的母亲未能拦住,男孩死亡。

事后,很多网友都在指责甚至谩骂这个死去的男孩,我真的觉得现在的人太傲慢太冷血无情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男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态度对待男孩的,男孩死了,网友理所当然觉得男子的错,真可笑。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都是没有人权的,也是没有自尊的。我甚至看到有些言论说,谁不是在父母棍棒底下长大的,和父母谈自尊挺可笑的。为什么不能和你的孩子好好说话?不能和你的孩子讲讲道理?为什么不能分析分析原因?为什么不能从自己身上找找错误?

中国父母永远都不会错!中国父母死要面子就算错了也是对的!孩子算什么,不过是成材了赚大钱了,都是你教的好,自杀了跳桥了就是孩子心理素质差,就是活该,就是不孝,就是自己找死!别忘了,孩子随你的基因,他不好是你给他的基因不好,他心里素质差是你教育有问题,是他生长环境差!

孩子17岁死了,没有一个惋惜年轻生命逝去的!全都在可怜母亲,母亲他在车流的桥上停车,打开车门,愤怒说一些话激怒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就该为这一切承担后果!她不就是仗着自己是孩子的母亲,不就是仗着自己生了他,所以才有恃无恐,她是在拿自己孩子的命开玩笑,那一刻,她有把自己孩子当一个单独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对待吗?为什么爱着孩子的母亲会选择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停车?那是爱孩子的表现吗?为什么明明有矛盾的情况下还故意开车门激怒孩子,我看她就是想自己孩子去跳桥吧?好了,现在孩子如你的愿真去跳桥了,你开心了?

在中国孩子永远都被认为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原以为父母是自己的靠山,是会和自己站在一边,会帮助自己,可是错了,父母比陌生人更绝情,嘴里说最爱自己的妈妈在桥上打开车门,用言语激怒他,不用猜就知道那个母亲说什么,无非就是“有本事你就真去跳桥”,不就是死么?这下好了,单方面死生不复相见了。

所有的幸福都葬送了,梦里见面母亲你还是不会和你的孩子道歉的吧?就算见面还是会指责他狠心,到底谁狠心?不过这下你的孩子也不欠你的了,因为他把命还给你了!

如果是儿子和母亲吵架,儿子停下车,打开车门,母亲跳桥,网友肯定就骂儿子畜生了,就不会说母亲心里素质不行了!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心里,有争吵出事情了永远都是孩子错!

中国的父母可以打骂自己的孩子,就算父母错了也永远不会道歉!可是当他们老了,孩子只要顶嘴一句就会被认为不孝!父母可以和孩子不讲道理,做了错事可以用棍棒教育,可是当父母老了做了错事,孩子们也可以用棍棒教育他们吗?

都反思一下吧,否则今天这样的悲剧以后还会上演。孩子死了没有思维了,你却要懊悔整个后半生,不过也有可能我太看得起人性了,通常啊这个孩子没了就没了,转头就又生一个了。原本就是,孩子算什么呢。后半生安生着呢。


我是渡君呀


我是昨天看到了这则新闻: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一个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跑到桥边跳下,紧跟其后的母亲未能拦住,男孩死亡。

那一刻,真的感觉难以接受!虽然我知道,我们国家每天都会有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可是当亲眼看到孩子跳桥的视频时,还是觉得特别心痛!

为什么在一切正好的花季年华,为什么在被母亲批评之后,就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欠缺!

我想起了2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我们正在教室上课,突然有个老奶奶冲进教室,冲我一个同学大喊:“快回家,你姐姐喝药了!”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也立刻安排我同学跟着老奶奶回去。

后来,我从我妈妈口中得知,我同学的姐姐因为考试没有考好,被她妈妈批评了几句,结果,她姐姐想不开,直接喝了农药,抢救无效,死了。

当时,两口子吵架,妻子喝农药吓唬丈夫、结果真死了的事情很多,但是孩子喝农药自杀,还是第一次,这事一直被老一辈人念叨到现在。我妈也说:“可惜她姐了,如果当时没喝药,现在孩子肯定都很大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孩子。我发现,在孩子们看似乐观的表象下,隐藏着高敏感、高自尊、高脆弱。其中,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女孩性格稳重、心思细腻,从小就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奶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她身上,陪她上各种艺术班,补习文化课。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惊呼真是“别人家的孩子”。舞蹈跳得超级好,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成绩也是数一数二。

如果不是那天上课时她突然呕吐,如果不是她后来经常呕吐,如果不是她奶奶告诉我要带她去北京治病,我永远想象不到,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孩会突然抑郁、厌学,甚至需要天天吃药维持健康。

我曾经听一个家长指责孩子:“整天供你吃喝、供你学习,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可是,孩子就是不快乐。

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可是我们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快乐。在我们眼中的一件件小事,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问题”,我们的孩子都有向上的本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优秀,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否认、并责备孩子,结果孩子更会因为逆反心理做出傻事。

我有一个朋友,在孩子2岁时,选择了自杀。在娘家人“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指责中,她崩溃大哭:“我也不想死,可你们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在她的哭诉中,我们才知道,她一直遭到丈夫的家暴和婆婆的刁难。虽然她也想过离婚,可是妈妈总是劝她忍耐,嫌她离婚丢人。她求救无门,在被丈夫毒打后,才不得已选择了自杀。

孩子也是一样,除了冲动自杀外,很多孩子的自杀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的恐惧、绝望、愤怒、委屈等导致的结果。如果还有选择,如果生活快乐,孩子怎么舍得自杀?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千万不要让孩子生出“既然你们都不喜欢我,那我死了算了”这种念头。

在面对孩子时,除了更有耐心,努力理解孩子的错误行为和情绪外,我们还需要给孩子上一堂重要的课——生命教育。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

别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其实对生与死的理解,也不是多么透彻。当孩子误以为,死是一种解脱,死了就没有任何烦恼时,就非常有可能冲动行事,酿成惨剧。

所以,我们要努力改变观念,生命中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孩子的幸福、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孩子都没了,成绩再好有什么用?

每一次有孩子不幸离开人间,都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逝者安息,活着的人也要更加积极地生活,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小灿亲子教育


我是非著名作家客凌溯,今日浅谈17岁少年跳桥事件惨痛的背后。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从孩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到成人时期的自我学习,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受着教育。所谓教育,分为教与育,是教导与育人,把一个价值观、人生观等未成型的人引导向成熟与正确的道路上来。

近日,一个十七的少年跳桥自杀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疯传,少年跳桥自杀后,其母亲的无助与懊悔也让人心痛,看过的人无不扼腕叹息,也引人深思。


这母子之间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导致少年跳楼呢?

这个问题的根源,客凌溯是不知道的,可这却充分体现出教育问题。

学校的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不是一味地依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感情的英文单词与物理公式是无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师更大的作用是育人,而非单纯的讲课、补课。当然,对于知识与道理的吸纳,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可对于这个视频的少年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的教育才是教育的主体!

从视频中简单分析,司机是孩子的母亲,她把车子停在了高架桥上,显然是母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却在此地停车。影响交通问题与危险不说,至少能看出这位母亲的性格与脾气一定不太好,至少可以说有些强势。孩子因为矛盾而纵身跳桥,这一悲惨事件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很偏激,很冲动。由此看来,母子间的性格脾气都不太好,这里面的根源究竟在哪呢?

惨痛的背后是家庭失败的教育与父母的强势和过高的期望。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制定学习计划,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以致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让孩子不理解自己,便更缺乏沟通,加大矛盾。对孩子的期望没有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错,孩子爱玩没有错,这是他的天性,这都没有错,错在哪里?


其实还是那句话,错在了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就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性格与日常的行为,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学在了心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何况还是心智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呢?

与其他人如此,与孩子也是如此,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沟通。不要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由,即使再繁忙,也总能找到沟通交流的时间,毕竟未来的希望是自己的孩子,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


最后,愿这个少年一路走好,愿来生开心幸福!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客凌溯删除!


作家客凌溯


一个17岁的孩子在母亲面前消失,那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撕心裂肺,经过这事,希望能引起很多家庭的重视,我的儿子17岁叛逆期,我是小心翼翼的度过,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我为了生活漂泊在外,孩子那是念高中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由爷爷奶奶陪伴,我和儿子的交流,他根本不听,只是把妈妈当成一个提款机,我绝望过,甚至想用自己的死来换回儿子叛逆的心,我曾经告诉过我的儿子,我说妈妈也年轻过,妈妈也是一个女儿,后来才当上了妈妈,我没有当妈妈的经验,但我想当一个合格的妈妈!你可以把我当朋友,教我怎样当好妈妈,儿子现在27岁了,也当了父亲,但由于我常年在外,儿子对我还是不怎么关心,我还是同样的话告诉他,等我学会了怎么当女儿,又学着怎么当媳妇,等我还没学会怎样当媳妇就在学着当妈妈,还没学会当好妈,又在学着当婆婆,人生苦短,其实我也想为自己活几天,但谁又能懂我的心?


手机用户6821665187


这个视频我在抖音上看到的,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位母亲跪地的绝望,我就不明白了现在的孩子都十七岁了,你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能好好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呢,为什么心里这么脆弱,虽然说死者为大,但是这样的事情对于活着的来说是一辈子的痛,是永远的心里阴影,我真的为这个孩子的生命感到惋惜,也为这位妈妈感到痛心。



我青春期的时候也经常跟爸妈吵架,爸妈一生气的时候也会吼我,骂我,说出一些难听伤我自尊的话,虽然我也会从心底里觉得很难过,不能接受父母这样说自己甚至有一次还离家出走了,但是自杀的想法我一次都没有过。在我的记忆里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也没有过因为和父母吵架而自杀的,最多就是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抗议自己的不满,而如今的孩子却不知怎么动不动就要自杀这么偏激,所以现在的老师和父母也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教育孩子了。


我也有自己的孩子,说实话我被孩子惹生气的时候也会吼骂孩子,虽然我也想用更冷静的方式去面对孩子,但是人有时情绪一上来的时候就很难自我控制,毕竟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的,我有时候真的好希望孩子也能明白和理解这一点,所以我很赞同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感受,我们有时也应该要勇敢地跟孩子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让孩子明白有时我们吼了他其实我们心里更难受,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引导好他,我想这种适当的示弱能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易而不会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也不理解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Nicer个人成长


这件事情最根本的问题,没有给出答案。

比如说这个17岁的男孩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感觉到非常的委屈,然后他的妈妈为什么又批评他,导致他有了轻生的念头。事情的原因一句话也没有讲,或者一句带过。现在的媒体只关心结果。

那么我就试着梳理出一个脉络。

我觉得这个孩子是在家庭教育当中受到挤压的。可能在学校当中可能也属于那种比较弱势整体的一员。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的强势会导致孩子自由权利的空间受到挤压,然后被迫顺从父母的意思。那么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因为在他来讲说什么都是没有道理的,听话就行。

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以后。自我意识也在慢慢的形成,那么也想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可是在童年时期被压抑得过多的话。他到青春期就会显得迷茫,也会显得比较孤僻。情绪会不断的积压,而不知道该怎么来处理。

发生这件事的导火索是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一些口角,然后找到了妈妈的批评。看似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隐忍这么多年的情绪,终于在这一瞬间爆发了,他选择了死亡。所以这件事绝对不单单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这应该是一个长期情绪的力量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

只能说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时间真的要和孩子做一些沟通,不要天天拿着手机,玩着游戏,吃着鸡。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其实非常渴望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可是他的爸爸妈妈直接给他丢一些玩具,或者打开电视,甚至把手机给他。但是就是不陪他玩。孩子有时候故意会去抢爸爸妈妈的。其实最真实的目的就是想和父母发生联系。可是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调皮不懂事。甚至会出言呵斥他。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孤僻起来。


活跃小雨鱼


有句话叫:“不能控制好情绪,就无法控制人生。”可现实中,我们常常成为情绪的奴隶。尤其是家长们,三四十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白天要在单位看领导的脸色,下班接孩子还得听老师的训话,晚上回到家想和小兔崽子好好谈谈,偏偏他还跟你对着干。

于是,积压了好久的情绪瞬间爆发,你突然就成了易燃易爆品。本来和谐静谧的夜晚一下子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狼藉一片。等到弹尽粮绝,硝烟散尽,你才从失控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我刚才都说了什么?悔之晚矣。

王小波曾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发泄、暴躁、情绪化,只是浅层表象。究其根源,其实是人无法面对失控的现状,或者说,现实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和解决范围。此时,家长们最需要的就是自身情绪的疏解和引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允许自己感受某种情绪,这种情绪事实上已经开始消散。换言之,当我们失控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失控。当你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自己,情绪其实更容易被控制。

比如,当你意识到马上要发火时,给自己倒计时“3、2、1”,深呼吸。哪怕沉默,也不要说狠话。你知道的,那是伤人的利剑。

此外,要学会共情,试着对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当孩子向你诉说自己不开心的遭遇时,他其实是把你当成朋友在倾诉。

你想给他一个正确指引,但他最需要的其实只是关怀和抚慰。

所以,与孩子沟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你想告诉他,孩子,你这样不对,你应该如何如何。不如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温柔地告诉他,宝贝,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和你一样伤心。但是,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

教育孩子之前,每位家长都应自学成才、以身作则。父母与子女的缘分,只是短短几十年。除了正确的是非观,家长还应帮孩子形成平和的性格,稳定的情绪。那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底气和盔甲。

家庭中,没有爱解决不了的问题。前提是,我们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别让亲情变成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