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满清当时坚持不入关,自己在东北发展,历史会怎样改写?

不要迷恋哥的发型


如果满清当时坚持不入关,在关外自娱自乐,好好经营他的东北龙兴故地,百年之后,必亡于强明,尽管在后金崛起于关外的时候,明朝的日子过的已经非常艰难,但明朝气数不会尽。相反的,因为清朝没有入关,反而让明朝有了翻盘灭掉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重新统一中原的可能。




清朝入关之前,天下的形势是这样子的:明朝自万历起,统治腐朽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变乱四起。明朝这个运转了200多年的国家机器,已经明显不堪重负。特别是席卷北方半壁河山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更是给予了明朝统治的沉重打击。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他的老巢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开始公开与明朝争夺天下,同年在西安誓师东征,兵发北京,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同时,一直在西南活动的张献忠也于同年进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加上关外的清朝,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权,天下此时呈现出四强鼎立的分裂局面。




由于崇祯帝朱由检在殉国之前早有安排,叫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等皇子出城。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有一套和北京一样的中央机构。这为明朝迅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但崇祯的几个儿子逃出城后先后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至五月(1644年),留在南京的明朝官僚乃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政权,南明的建立,使明朝迅速稳定了南方局势,得以全力以赴对付大顺军和大西军这两股实力强大的农民政权。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是迷一般的存在。从第一次的全国性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到后面的西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朝的瓦岗寨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和元末的红巾起义,其起义成功率都极低。除了出身赤眉军的西汉远支宗室刘秀最后建立了东汉,还有一个就是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们两个人都是当时的世之英雄,有吞吐宇宙之志。但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全都失败了,对于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皆是难成大气候,张献忠在四川有“屠夫”之称,暴虐成性杀人如麻。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一入后宫便留恋温柔乡不能自拔,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学着开始过起太平生活。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依然非常明显,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1644年的天下形势非常不明朗,四股割据力量谁有有可能做天下之主。这其中又属清朝的优势最大,而一旦清朝放弃入关,则南明复国的希望就大大增强。一来身处四川的大西军早有出川争夺天下的想法,南明只需许以利好,以张献忠之为人,必会趋利避害,与明军一起攻打大顺军,同时,明朝在关外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明平西伯吴三桂和他手下的7万关宁铁骑。南明依长江天险,对这两股农民起义实力分化瓦解,还都北京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清朝一旦不入关,则形势危旦。尽管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摆脱不了一朝不过300年的魔咒。但至少也有东汉承西汉正统统一中原的个例。南明一旦再复崛起,统一中原,则关外的清朝危在旦夕。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是立国的根本,但关外毕竟属苦寒之地,且清朝作为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如果不向外扩张,始终难成气候。更严重的是,清朝四周尽是实力不俗的对手,北部有对东北早已虎视眈眈的沙俄,东北部是逐渐壮大的蒙古诸部,东南有一直对明朝奉行“事大主义”的明朝藩属国朝鲜王朝,关内有强盛不可一世的明朝,不管哪一方对清朝都是致命的威胁。清朝不入关,历史肯定会改写,明朝的汉人天下会得到延续,以明朝一贯“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血性,肯定容不下清朝的存在,只能说,守着祖宗基业的清朝,难逃亡国之运。


大国布衣


1642年,皇太极曾向崇祯皇帝主动议和,满清不入关,明清和平相处,并且议和条件对于当时的明朝是非常的优厚。

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此时的明朝,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

而皇太极对于明朝的使臣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并且提出了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非常优厚的议和条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看到这个条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渊之盟”,同样是和平共处,同样是互通互市,同样是交付岁币,也同样是兄弟相称。

这次议和,因为明朝和崇祯皇帝所谓的“铮铮铁骨”而破产,也有人说皇太极并不是真心议和,而仅仅是设下的又一个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议和对于清朝、对于明朝,乃至未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朝、清朝能够按照这次和谈的约定执行,哪怕是仅仅只执行个三五年的时间,那么中国明清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将出现极大的变化。


如果清朝放弃入关,明朝放弃东北,尽管失去了辽东的领土,但是与李自成、张献忠的战争结局则有可能发生改变。

明清的议和,对于当时的明朝的来说,可以用“雪中送炭”来形容,尽管会丧失领土,但是至少可以缓解甚至是挽救明朝被李自成攻灭的局面。

一方面,明清停止了东北地区的战事,同时也是对于明朝京畿重地军事威胁的解除,明朝的军队彻底摆脱了两线作战,受到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明朝可以放心的把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兵力投入到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上,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就是东北的军费支出,为了同满清作战,明朝五次加收“辽饷”,每一次加饷都加重了农民负担,才使得农民起义是愈演愈烈。而与满清的议和将会让明朝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缓解内部矛盾。根据议和的约定,明朝每年为此支出的100万两白银以及1万两黄金,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毕竟在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崇祯年间数额更为巨大,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辽东与满清的战场上,将辽东节省下来的军费用在剿灭农民军上,也就不会出现明朝灭亡时、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战而降的局面,平定农民起义军也将指日可待。


清朝可以继续在东北安心发展,但是依然要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蒙古和沙俄。

满清与明朝议和,可以安心在东北发展,继续经营东北,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东北不是现在的东北,现在的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还是富饶的北大仓,可是在明朝时期的东北,依然是蛮荒之地,不仅人口稀少,开发程度很低,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原差距甚远。

但是满清政权还要面对两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一个就是蒙古,一个就是沙俄。

此时的蒙古已经分为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包括科尔沁、察哈尔等部落已经被满清征服,但是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依然是对满清政权的极大威胁。

而沙皇俄国此时也已经开始了东进的步伐,与满清政权的争夺也是不可避免的。

纵观没有入关前的满清王朝,全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明朝降将带来的军队,巅峰时期也就二十多万。再加上东北的开发程度,在兵员补充和军需补给上,都不能与后来大一统强盛时期的清朝同日而语,毕竟后来清朝的军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绿营的官兵,清朝打仗更多的依靠江南地区的钱粮,少了这两样的支持和支撑,如果真的是与蒙古和沙俄进行长期的征战,未必有绝对的胜利的把握。


明亡清兴,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自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没有存续时间超过300年的,当然,汉朝要分前汉和后汉。1642年的明朝也已经存续了270年,也是走在行将就木的路上,即便可以撑过300年,但是面对已经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和已经凋敝的国家根基,很难支撑太久,即便不是被李自成所灭,之后也将会被新的政权所取代,后者会开启新的王朝统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明朝对于西藏、新疆地区都没有实施实际性的管控,控制能力较弱,北方除了满清,还要面对蒙古各个部落的袭扰;而满清政权如果偏暗东北地区,也将无法独自面对沙俄和蒙古的进攻。

也正是因为此,明亡清兴,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清朝继承了明朝原有的领土,以及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同时带来的是长城以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和八旗铁骑军队,并且加强了对于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控制,又持续性的平定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这也才成就了清朝鼎盛时期近13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版图,而这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基础。

历史没有假设,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我,谢谢。


雍亲王府


如果满清当时不入关,估计到现在,有可能还是明朝天下!我们来解读一下!

满清接手的是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是崇祯皇帝!要说这明朝灭亡原因真是历史所罕见!他不像一般的封建王朝灭亡那样,都是昏君当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推翻统治!有人可能要反对!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来说说崇祯皇帝!这位皇帝17岁登基!治理朝政17年!不能说他昏庸!因为崇祯上台以后还是干了不少大事件的,并且也有决心想要治理好国家!我看他有那个能力!至于详细事件,我就不举例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个民不聊生!要说大明朝灭亡!真有点国运到头,老天不容的情况!崇祯皇帝17岁登基治理17年!阿拉伯数字谐音都是要去的意思!这个稍微有点牵强哈!崇祯时期正好赶上小冰川时期!完后引起各地粮食连年欠收!老百姓没饭吃,各地纷纷发动造反起义!消耗不少明朝国力!明朝在镇压的同时,也有安抚动作,这说明,统治阶层从管理上还是有体恤老百姓的地方!

再从崇祯杀女,景山自尽!这里可以看到,这是历代大王朝灭亡中很少见的一种!死的非常有气节!也不愧是朱元璋的后代,没给朱元璋丢脸!尤其是临死前留下的几句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看看多么壮烈!尤其最后一句!让敌人来分裂我的尸体吧!不要伤害一个老百姓!本身这种度量就足以见得这个人的能量!

说明朝灭亡真是冤枉!可能是气数已尽,天道循环!如若满清不入关,我估计崇祯就有时间扭转乾坤了!在加上,当时洪承寿守还是没多大问题的!崇祯在大好局面下,逼洪出兵,主力被灭,葬送河山!真是有点天意使然的感觉!

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说,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党争,宦官乱政!但是崇祯在上台以后大为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那些不是主要原因!他的灭亡好像印证了那句冥冥之中皆有定数的感觉!天意使然,气数已尽……


九富盛


满清要是不入关,在东北发展,东北包括长城以北的蒙古都将并入大清国领土。

没有清兵的攻击,明朝不会灭亡那么快,也许还会延续两代三代。但是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转的。明朝共276年历史,中国朝代有300魔咒,276年离300年就差24年,就让它多些年,再延续两代三代也就差不多了。



明朝灭亡,新的朝代建立。新朝代新气象,朝气蓬勃,必然对大清国有所考虑。结果会有两种,一种是遇到强势皇帝,大清国被收回,即便不收回也会变成附属国。另一种是,没有强势皇帝,像宋朝一样,大宋和金成为分别独立的国家。



大清成为独立国家可能性很大,明朝灭亡,时间不长,大清强劲的势头不会快速消亡。在军事上,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历来都不占优势。中原王朝要灭掉势头强盛的大清很难。

新建的中原王朝,如果不能在王朝初期灭掉大清,那么终极一个朝代也很难灭掉大清。灭不了大清,中原王朝的版图将大打折扣。延续下来,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可能缩水很多。



清兵入关,取代明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之一。清朝灭亡,把它所管辖的满蒙新疆西藏全盘交由中华民国管理,很好的保持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性。

应该说,中国有今天的版图,大清朝是做出了贡献的。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事实明摆着,如果满清坚持不入关,对于中国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客观上讲满清给中国带来了三样东西即,落后、挨打和愚昧,但是也不否认其为中国所贡献的版图基础。至于历史会怎么改写,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还会灭亡

明朝最终走向灭亡源自于万历怠政,万历皇帝长达几十年的政务荒废,从而制造了各种社会矛盾的诱因,到崇祯朝时集中爆发,所以才会出现焦头烂额、内忧外患,形势失控的局面。而此时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并是摆脱不了300年就是一个朝代大限的桎梏。因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当权者的施政理念和为民举措息息相关,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但规律是人把握的,人也可以左右其方向。如果把一个朝代的灭亡赋予太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为统治阶级的不做为去开脱。


二、满清还能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

满清本身就是一个奴隶制的游牧民族,所以它代表不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王朝与时俱进的推动力,更不会让一个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与繁荣。如果满清停留在东北,也许结果会更好,因为与其没有提升华夏文明的能力,倒不如被动接受其他民族先进文明的洗礼。而现在的蒙古就是其一个类同的缩影,因为两者之间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上都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和默契。蒙古族虽然也历经无数次时代的大变迁,但其民族自身许多鲜明的文化特征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满清虽然可以把曾经入主中原视作一种无上的荣耀和辉煌,但现在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局,因为自身的民族特征已经荡然无存。


三、中国的发展要高于现在的水平

如果一个民族既不能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世界,也不能以包容的胸怀去学习新事物,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伍,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我国从汉朝就有了雄视世界的眼光,并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万国来朝摩肩接踵,与中国频繁交流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宋朝的海上贸易高度发达,而清朝却在大航海如火如荼的时代选择了闭关锁国。尽管闭门造不出车,还盲目自大,不但对国外的科技发明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而且视为雕虫小技、奇淫技巧。所以说,正是由于满清统治阶级的短视,才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背道相驰,差距也越来越大。


总结:

满清统治中国,很多的时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无奈,因为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中国与世界争锋,也没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只是一唯的不择手段的去维护自己的政权稳定。因此,如果满清在坚持在东北发展,于国家于民族,都是一件幸事,至于中国的版图面积只会比现在更大,因为真正的领土是用鲜血拼搏、捍卫而来,而不是靠别人施舍不去劳而获。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哈,如果满清不入关的话,那整个东亚的格局都会有新的变化。

首先是大清自己,如果不入关定天下,满清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势必还会入关劫掠,抢夺人口和财富,用来开发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东北地区可以说除了冬天冷以外,是资源丰富,要啥有啥。中国的优质煤矿,东北就要占一大份额。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皮草资源,东部沿海还有珍珠一类奢侈产品,可以说是一个“聚宝盆”了。

另外当时满清贯彻的政策是和蒙古和亲,在1644年之前,大清便已经收拢了所有的科尔沁蒙古,还在争夺喀尔喀蒙古的控制权。如果满清不入关,会更早的和沙俄发生交流,就是打仗也好,贸易也罢,其力度必然是要大于后来统一了中国的大清帝国的。因为总体资源的减小,满清会更倚重和沙俄的贸易,兴许还会获得更多的毛子军火。



同时期西北的准格尔帝国也在崛起,最后必然会跟大清争夺漠北蒙古的控制权,相信短时间内关内是没有实力干涉北方争端的,所以到时候很有可能是沙俄这只大尾巴狼夹在中间搞事情,意图削弱满清和准格尔,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没有内地庞大的资源做支撑,清帝国想干掉准格尔可以说是非常困难,最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不过这并不影响大清成为辽国一样的区域帝国。


再就是关内局面,首先李自成和黄巢是一种类型的人,所以这个新的大顺王朝根本不可能站得住脚,一旦落败,就是张献忠和南明反攻的机会。如果清军不入关,左良玉去打马士英必然不会被终止,纵容左良玉死了,他儿子和手下将领也会继续东进,以左军的实力,干掉马士英的部队是不成问题。到时候大明纵然能够慢慢的复国,也会出现唐末汉末那样的军阀割据,然后关内必然混乱十几年,再加上明代的经济制度比唐代的还差,所以大明覆灭的速度会很迅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军阀割据,会有一个新的王朝诞生,然后根据历代中国王朝的规律,这个新王朝如果能长时间存在,势必会在前四代对准格尔和大清发动战争,在吸取了宋代军制和明代财政的弊端后,想必这个新王朝是可以创下和大清帝国领土相当的扩张伟业。


另外要提一下郑芝龙,没有清军入关,大明政府也管不了他,那他必然还是东亚东南亚的海洋领主,西方的殖民势力若想获得新的利益势必会和郑氏集团发生冲突,这也会刺激郑家集团海军的进步,也是为中华帝国的海防事业做了功绩。

所以如果清军不入关,应该在百年之内,东亚的发展历程会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多样性。


火器工坊



满清坚持不入关,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满清不入关,会在混战之中出现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灭李自成、杀张献忠、亡南明、收满清。然后作为一个新兴的王朝,持续发展着,到了近代不一定会有百年国耻。

说这些肯定会有满遗骂我,但其实历史读多了就会发现,清朝为什么会落后呢,不能笼统的归于封建社会的惯性,认为换那个朝代都会落后的。固然封建社会的惯性是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清朝当年是靠着李自成灭明朝,关内群龙无首,才趁机入关夺取的天下,所以清朝统治阶级的重心在于“对内”,而不是对外。不然那么多清朝皇帝,他们都是傻子?都不知道外国已经发展先进了?主要在于他们太过“对内”,所以对外界的发展下意识忽略了,只想着维持现状,所以才落后。

如果换成另一个大一统王朝,可就没有这么多“对内”问题了,对外多起来,自然不会落后到哪里。

还有为什么说会出现一个大一统王朝呢,因为大家仔细看看历史,中国封建社会越到后面越是分裂时间短。像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算上特别短命的西晋,这段乱世将近400年。到了唐朝灭亡以后,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多少呢,是70多年。宋朝结束五代十国乱世以后,接下来是一段诡异的大分裂时期,整体来说并没有大的乱世出现。到元明清革鼎之际,压根没有出现过乱世,所以说封建社会发展到后面,分裂基本上没有,大一统王朝的交替越来越顺利,所以满清不入关担负这个统一中国的角色,自然有其他人顶上。

还有清朝的疆域的确很大,也是各种压力之下的成果。下一个大一统王朝,如果没有清朝那么多压力或者说那么多巧合,那么疆域身为大一统王朝肯定不会少,但是能不能达到清朝的程度,就有些不好说了,有可能更大,有可能会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陷入一种乱世,毕竟历史的走向本来就是诸多巧合之下的成果。

如果满清不入关,可以参考西晋灭亡的情况。

首先北方大地李自成因为太过压迫地主阶级,所以南明再度拥有了人心,维系了南方半壁江山,但因为延续了明末的各种弊端,所以应该会如东晋一般,只能苟延残喘上百年。

而北方大地上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搞破坏可以,但是治世不会,所以北方大地陷入很久的混乱期,满清在关外稳坐钓鱼台。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满清会成为宋之西夏的存在。

可以假设李自成在北方压迫地主阶级,所以南明收拾了人心,有了偏安一隅的实力,甚至可以趁机恢复一些北方疆域,然后李自成回到西北经营。

南明时常与李自成和满清交锋,就好像当年宋辽金夏谁也统一不了谁一般。最后出现一个元朝,风卷残云般将几方势力消灭,然后再度统一中国。

以上只是宋安之的个人猜测,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宋安之


如果清军没有在1644年入关,那么40年后,明朝就要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式。

在北方是占据了东北,内蒙古和外蒙古的清朝,在西北方向是占据了青海,西藏,新疆,哈萨克斯坦等地的准噶尔汗国。我也知道清朝后来的继承者,从康熙,雍正一直到乾隆,准噶尔汗国的几位大汗都是野心勃勃,而且还很有能力的人。

那么这两大汗国轮番入侵明朝,就成为了大概率事件。同时有着土耳其,俄罗斯军事技术的准噶尔汗国在火器上是超过明朝的,清朝到了1644年在火器上也是超过明朝的。

而且,从历史来看,这两大汗国还都保持了百年兴盛,也就是说可以持续对明朝发动高压进攻。明朝就要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囤积重兵抵抗清朝,在陕西甘肃囤积重兵抵抗准噶尔汗国。

在陕甘和冀晋,这个相对贫瘠的地方,同时保持数十万精锐部队,还要有数百万人搞军事运输。这种军事压力,经济压力和运输压力,将会导致明朝的灭亡。

另外不要忘记,就是1644年清军不入关,明朝要想彻底打败李自成和张献忠,也要继续打几十年,没准还是两败俱伤。但是此时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强大的军事压力,同时从东北和西北压下来,无论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南明都很难阻挡。结果就是1644年以后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是关内大混战。再过40年,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南下加入大混战。然后就是清朝与准噶尔在中原进行大混战,可想这将很可能是百年战争,从1616年一直打到18世纪。


深度军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王朝如果坚持不入关,还不和明朝达成和议,很可能会形成内部离心,走向瓦解。

(没有和平就没法关外安心发展)

只有实现了对明的和平,清朝才能进行贸易,实现互通有无,自身的特产能换回明朝的铁、粮食、银子、布匹,实现经济流动,改善衣食严重缺乏的困境。

而且实现了和平才能减少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减少军事的虹吸效应,一心发展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辽宁的无霜期在150天以上,吉林无霜期在130-140天,比雁北的120天强多了,如果投入得当,农业还是可以维持自给的。

(袁崇焕、毛文龙都与清有使者往来,后果都不好,这是明朝的结构性问题)

所以可以发现,清朝想在东北发展只有和明朝达成和议,安心发展。其实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都在想以战促和,通过胜利逼迫明朝和平。

但这就是个恶性循环。清朝觉得你不和平,我就去打你,把你打的同意和平。明朝泱泱大国,你打我,我就坚决不和平。所以结构上就实现不了和平。

不管是边方的谈判,诸如辽东袁崇焕、宣府沈启、东江毛文龙;高层的谈判,兵部杨嗣昌、陈新甲,实际上是崇祯亲自主持的。但每次没法给舆论交待,不是当事人身败名裂,就是谈判胎死腹中。

(三顺王估计在担心和平后,皇太极会不会把我们卖了)

这个死节就注定了明清战争注定是一方胜出,一方灭亡。最后的历史也是这么走的。

其实对于清朝而言,和平也很难实现。他的经济形态从劫掠转向生产这个时间差中出现的动荡,皇太极有没有能力管控住;那么多汉臣要入关的强烈诉求能不能稳住。就《清实录》而言,汉臣皇太极勉强能压住,但劫掠确实难以压住,因为靠生产他提供不了那么多物资。

如果强行和平,把握不好很可能引发内部分崩离析。

一枚明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明朝被清朝代替,其实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无论从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那么,如果当时清朝不入关,或者推迟入关,那么,历史又将怎样改写?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明朝的国内局势。



明朝前期,对国内思想控制很严格,并执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禁止与外国贸易,也不允许外国与国内贸易,永乐年间海禁稍有松弛,但永乐之后,东部沿海地区,倭寇盛行,为防止倭寇作乱,海禁政策又被强化。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权力衰退,宦官干政,党争不断,明朝对民间已逐渐失去了掌控。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专制盛行的年代,专制力度越大,中央集权越高,民间发展也就越缓慢,而相反,专制力度越小,中央集权也弱,民间发展也就越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海禁政策其实已经有名存实亡的趋势,民间走私贸易盛行,沿海地区官员收受贿赂,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顾自己捞取好处。



甚至到了隆庆年间,海禁被直接取消,开放沿海贸易,民间经济犹如遇到了催化剂般迅猛发展


尽管明朝当时腐败无为,底下官员私设路障以各种名义收取行商税费,但对于商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盛世。

重农抑商的观念自古有之,但如今的局面却是官员对行脚商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交钱即可,这些官员也不会过分打压商人,这些人都是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谁也不会做断了自己财路的事,于是这般,官商勾结,不论是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都不会有人横加干涉

而大家所熟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中产生的,以江南地区最盛。

江南地区尤其以棉纺织和布业发展最为突出,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贸易盛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促使江南的整个经济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多层次市场逐渐形成,丰富的商品资源大量涌入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模式逐渐松动,甚至产生了一批脱离土地,专业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当然,那个时候的工业也就是作坊模式。



国内贸易盛行的同时,海禁的松弛,也进一步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壮大,海外贸易络绎不绝,不光光将中国优质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也将世界各地各种奇物带入中国,也带入了西方的思想和科技。

然而,随着清朝入关,对全国思想文化,和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重新闭关锁国,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未产生真正的火花时,就被拦腰截断,民间又陷入了被专制统治控制思想的时代。

明朝的经济科技发展如果更进一步,那个时候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可能的结局是出现一个东方君主立宪制国家,因为当时明朝已有内阁制,在分散了皇权的情况下,商人们不会真的废除皇帝,皇权与商人相互妥协的产物必然是君主立宪制。



而入关那时候,清朝打过来了,已中国相对比较成熟的经济和科技底蕴,只要不是一夜之间亡国,在不断的拉锯战中,中国的战争科技必然进一步发展。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今社会热武器之所以发展迅速,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刺激了交战双方不断革新战争武器,也刺激了交战双方不断相互学习。

明朝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也有良好的可以支持,更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和平年代,发展会受到封建制度的重重压制,发展缓慢,而战争年代,为了生存,比如凭借自身优势,想尽一切方法,抵御外敌,而在这不断的拉锯中,明朝政府可能会瓦解,但民间团体一定会百家齐鸣,政党雏形产生,清朝会被消灭,因为清朝的人口底蕴无法与明朝相比,而清朝败退之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形成共和制帝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