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日分子”要零容忍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髮展,民眾們找到了抒發情感、發表言論的廣闊平臺,這體現了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護。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特別是一小部分人,聚集在在網絡空間陰暗的角落裡,對抗日戰爭等歷史的大放厥詞,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號“精日分子”。

對“精日分子”要零容忍

“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簡稱,指極端崇拜日本軍國主義仇恨本民族,在精神上將自己視同軍國主義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其表現為迷戀二戰日軍制服、在日軍侵略遺址拍照留念、詆譭抗日英雄等。

歷史早已對日本侵華的不爭事實作出了定論,那些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早已受到了法律和正義的審判,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精日分子們卻在網絡上高談闊論,高呼著違背歷史的口號,企圖為日本侵略者“翻案”。外交部長王毅曾在新聞發佈會上痛斥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的確,精日分子的本質是對歷史事實地選擇性失憶。在他們眼中,英雄事蹟偉大光榮,就是經過了包裝;英雄的精神令人敬佩,那就惡搞到底。他們一次次的擊穿歷史的底線,一次次踐踏英雄的尊嚴,一次次激起全民的憤慨。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對精日分子採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懲處一起,處理一個教育一批。不久前廈門大學新聞網發佈的一條消息顯示,此前“潔潔良”事件的當事人田佳良被開除黨籍、退學。至此,“精日”女博士辱華網絡事件終於落下帷幕,當事人受到嚴肅懲處,網友們紛紛表示大快人心。

201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對歪曲歷史惡搞英雄的網絡公害亮起紅燈、劃出紅線。這也意味著英雄烈士們有了法律的保護,對懲處侮辱英雄的行為有法可依。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縱觀任何一段輝煌時代,只有堅持對歷史的正視和尊重,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總結歷史經驗中穩步前進。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安逸、舒適的時代,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死存亡不會發生。如若我們都選擇性失憶,任由精日分子蔓延,任由英雄被汙衊,恐怕被顛覆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更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居安思危,當下一場民族生死存亡的轉折點到來時,我們用什麼力量來抗擊敵人呢?又有誰衝鋒在前呢?保護英雄烈士神聖不可侵犯,對精日分子們零容忍,就是保護我們的民族,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因為這世界從沒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