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何美國打日本比較困難,而蘇聯紅軍打日本關東軍卻“摧枯拉朽”?

知未是也


這個區別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已經被美國打的半死,紅軍打死狗打的比較漂亮而已。

關東軍是日本用來防範蘇聯的主要力量,鼎盛時的關東軍有百萬之眾,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關東軍的主力部隊也多次被調到太平洋戰場去救急,武器裝備也被大量調走。到蘇軍對日宣戰前,關東軍雖然還有70萬大軍,但是武器嚴重不足,步槍、刺刀缺口在10萬左右,坦克、飛機也大多殘破不堪,只能爬在修理廠裡休息,能用的坦克不過100多輛。而且在主力部隊調走以後,剩下的日軍里老兵數量也大為減少,戰鬥力和戰爭初期的日軍不可同日而言。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美軍也是緊急進入戰爭狀態,部隊大多是臨時擴充,戰鬥經驗不足。而且珍珠港事件以後太平洋艦隊損失巨大,在海軍上日本暫時有著優勢,在太平洋戰爭這個特殊的情況下美軍自然打的辛苦。即使戰爭後期,美軍的戰鬥也是以攻擊島嶼上的日軍要塞為主,損失當然會很大。

而蘇聯紅軍在對日宣戰時,已經經歷了蘇德戰爭,部隊已經身經百戰,有著充足的戰鬥經驗。加上蘇聯是從陸上進攻,適合發揮蘇軍裝甲部隊和炮兵的優勢。加上關東軍戰略部署錯誤,大軍都部署在邊境線上,沒有做縱深防禦,被蘇軍突破以後根本無法組織起防禦。但是即使如此,在攻擊虎頭要塞等日軍要塞是蘇軍也不輕鬆。

所以美軍和紅軍打日軍不同,主要是美軍是以自己最弱的時候就開始和日軍最強的時候開始打,而等紅軍以最強的態勢加入戰爭時,日軍已經處於最虛弱的狀態,自然好打。


不沉的經遠


實際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也不是完全順風順水,大家可以看一下”驚天動地“的“蘇日虎頭要塞”戰役。

虎頭要塞是日本關東軍耗時六年,役使一萬中國勞工修築的。地理位置之關鍵,建築之牢固,曾一度被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日方宣稱一旦日蘇戰爭爆發,只要在虎頭要塞堅持三天即可贏得勝利。

在此戰役中,蘇軍遭到了關東軍瘋狂的抵抗,傷亡慘重。甚至在8月15號,天皇宣佈“終戰”後,大勢已去,還進行了11天“死戰”式的交鋒。直到8月26日,剩下的守備日軍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決定全體“玉碎”,全軍覆滅。由此,虎頭要塞被稱為“二戰真正的終結之地”。

現今,灑滿蘇日鮮血的虎頭要塞的部分地道、碉堡已經開發成了成了黑龍江省著名旅遊景點,每年的門票收入非常可觀。

不過,除了“虎頭要塞戰役”,還有一些日本飛行員不顧停戰命令,駕駛飛機自殺性質的撞擊蘇聯裝甲部隊以外,關東軍的確沒再進行過大規模“玉碎”式抵抗。

究其原因:

第一、日軍的短處碰到了蘇軍的長項。

蘇聯經歷了歐洲戰場的洗禮,已經直接把紅旗插到了德國議會大廈;而日本方面,從明治維新開始,海軍的發達程度就遠高於陸軍,陸軍是日本軍隊的短板。

之前,關東軍的對手主要是裝備更簡陋的中國軍隊、抗聯游擊隊,所以,沒覺得差勁,還挺有優勢;然而,跟蘇聯的鋼鐵洪流比較,那絕對不是一個級別的。

關東軍從未有過裝甲師,主要以步兵為主,配置極少量的所謂的“輕型坦克”,雖然叫輕型坦克,但其實在西方標準裡,甚至連裝甲車都算不上,個小、皮薄餡大,皮還特別脆。不但上面的火炮無法對蘇軍坦克構成任何威脅;而且自身防禦能力很差,用不著專門的反坦克榴彈,重機槍都能打爆它。所以,武器裝備上,兩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短小的士兵與迷你坦克)

而且,早前的1938年,關東軍的確試探性的揪了過毛熊的尾巴,這就是中蒙蘇邊界的諾門坎戰役。結果手段用盡,還是以關東軍慘敗而告終,日本陸軍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1938年的關東軍氣焰正盛,算是精銳之師,還慘遭蘇軍碾壓;而1945年的關東軍,核心的優勢兵力早已被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剩下一些能拿得出手的軍團和裝備也被陸續調往日本本土和朝鮮南部,所儲備物資的1/3和大量幹部也運往日本國內,準備應對登陸的美軍,進行本土決戰,實踐所謂的“一億玉碎”。

而且,此時的號稱70萬關東軍,裡面的職業軍人已經不佔多數了,夾雜著不少混飯吃的開拓團日本農民和“二鬼子”~朝鮮裔日本兵。

所以,此時,關東軍已經沒有什麼抵抗的資本和能力了。

第二、再看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日本海軍是日軍的精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被調往太平洋對抗美軍。

太平洋戰場地勢崎嶇,雙方主要以叢林戰、山地戰以及島嶼登陸戰為主。日本人利用主場優勢,依地形、山脈挖地道,修築堡壘,使得美軍的重武器根本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火力優勢。況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讓美國士兵十分忌憚,尤其是他們那種自殺式的”萬歲衝鋒“,往往一下子就擊垮了美國大兵的精神防線。

太平洋戰爭前期,與美國對打的是日本精銳的海軍部隊(日本空軍隸屬於海軍部隊);後期日軍憑藉堅固的工事和靈活的戰法也給了美軍沉重打擊,比如硫磺島戰役。

而1945年8月,關東軍面對的是蘇聯的“鋼鐵洪流“,加上東北大平原缺乏戰略緩衝帶,弱勢的日本陸軍自然難以同強悍的蘇聯裝甲部隊抗衡。

第三、兩顆原子彈下,面對蘇聯的閃電般的裝甲部隊,關東軍軍心開始動搖,越發捨不得“玉碎”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蘇聯把咱們的東北看成所謂的“滿州國”,所以當做了戰敗國對待,在佔領東北的初期也做了許多不光彩的事兒.......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蘇聯真正進入東北的時候,日本已經宣佈投降了。

蘇聯軍隊,1945年8月9日向日本宣戰,蘇聯軍隊在邊境上磨蹭了好幾天,遲遲沒有進入到東北腹地。

1945年8月10日日本已經通過瑞士大使館,向外界宣佈日本準備接受無條件投降。

8月14日,日本天皇錄製了投降詔書。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佈投降。

在這段時間,蘇聯紅軍一直磨磨蹭蹭地,在中國東北邊境上徘徊,蘇聯軍隊,也不願意無謂的增加自己的傷亡,等到日本軍隊投降了以後,直接接受關東軍的投降,才是最有利的。

蘇聯軍隊在日本投降之前,沒有進入到東北腹地。沒有和東北的關東軍,真正進行戰鬥。

蘇聯軍隊是到關東軍司令部,去接受日本人投降。關東軍的絕大多數是投降的,有60多萬日本軍人投降,絕大多數日本鬼子不是打仗消滅的。

美國和日本軍打仗的時候,日本還沒有宣佈投降,雙方是真正的戰鬥。絕大多數日本軍人都是戰死的。

很多人不知道歷史的真相。


風華


小編你這麼想就能想通了。你讓蘇聯海軍和二戰時候日本航母戰鬥群幹一架。就明白了。

日本二逼,在我國東北以關東軍和國內的一些精銳師團一起組建了日本當時唯一的一個全機械化軍。就這樣還有一些騎兵部隊和動用了731部隊。

而蘇聯從歐洲調過來的部隊高速了舊日本陸軍什麼叫機械化大兵團作戰。首先,日本在二次諾門坎戰役一開始就沒了制空權。日本集中500架戰機,蘇聯來了2000架。其次蘇聯得火炮不說口徑了,數量也是日軍的幾倍。朱可夫也壞。用了在歐洲用的戰術。在日本發動進攻前幾個小時,突然發動了一次炮襲和閃擊戰。日本直接打懵了。

最後坦克 ,我先笑會。。。。

日本人完全不知道裝甲拖拉機和坦克的區別。而且蘇聯國內裝備了大量用來攻擊地面裝甲集群的攻擊機。

反觀美國蛙跳戰術。這不是一回事,諾門坎是一次戰役。

而太平洋戰爭那是一場全面戰爭。

美國打的是沒有任何騰挪空間的島嶼攻防戰。日本的守軍使用土木工事和野戰永備工事和美軍只能航渡的的輕裝備。比如:當時老美登島的第一批次裡坦克只有霞飛輕坦。火炮只有105榴彈炮和一些步兵120迫擊炮。面對日本的反坦克武器和岸炮就有點不夠看了。雖然你說美國有轟炸機,艦炮,可是日本守衛的島嶼很多是自己國土,不是的也輪渡了大量重武器。構築了可以抗重炮航空炸彈的土木工程。永備工事。所以美國看著就難打的多。

你讓美國在諾門坎和日本幹美國也能打的很好。當然和蘇聯沒法比。


紅豬的翅膀


這就好比中國援助朝鮮三個朝鮮師後朝鮮進攻韓國勢如破竹,援助在於這三個師實戰經驗豐富,反觀韓國五年沒打過大規模戰爭了。

珍珠港後初期美國只有50萬左右的軍隊實戰經驗幾乎沒有,蘇聯不同經過四年的實戰而關東軍精銳基本上全部被調走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蘇聯只有頭幾天進攻困難向前推進一百公里左右就演變成接受投降,受降速度當然比打仗快。

美國初期航母只有三艘主力艦隊受創菲律賓主力投降,軍隊實戰經驗又不多軍隊裝唄和日本差不多,軍艦和飛機處於弱勢地位看起來打日本困難也並不意外,隨著麥克阿瑟的軍隊換上新槍 軍艦建造速度提升 飛機的更新換代逐步在對日作戰中取得優勢。

美國海軍對日最大的損失反而是日本的颱風,這個蘇聯肯定不會遇到。雖然美國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和數量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受降距離上也比不上蘇聯。

蘇聯直接空降到東北大城市受降,美國可不敢這麼幹沖繩前線距離東北就連朝鮮半島都很遙遠,更何況美蘇受降區域應該已經有所計劃,蘇聯接受東北美國駐軍北京。


迷路的時間


這只是表面印象,完全沒考慮實際情況之下。

美軍對日作戰實際上是在相當不利的條件下開局,珍珠港之後,美國一度處於被動中,但是美國沒有決心優先打擊日本,採取先歐後亞政策,在太平洋上投入的兵力並不是很多,歐洲才是重中之重。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實力實際上到1943年以後才真正逐步領先,1944年才開始真正的大舉進攻,在此之前,雙方只是一種對峙爭奪戰,這才造成了人們的印象當中,打日本挺難的事兒,這屬於美國的戰略選擇有問題。

相比之下,蘇軍對日本完全是一場壓倒性的戰爭,蘇軍在經過嚴格準備,在佔據數量質量優勢之後才發動進攻。

關東軍在當時的狀態下非常糟糕,連日本人自己都有一個評價24師團只相當於8個師團的實力,且兵力部署相當成問題,給蘇軍與分割殲滅的機會,只不過到日本戰敗投降時,蘇軍也沒有能夠達到圍殲日軍主力的目的,主要是日軍跑的太快了,蘇軍追趕不及,形成了一個打的很容易的印象


麥田軍事觀察


美國的“弱”是有原因的,而蘇聯的“強”那也是有原因的!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雖然同時對日德兩國宣了戰,但卻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換句話說美國人根本就沒把日本太當回事!在美國人眼裡,希特勒的威脅要比小小的日本大得多,美軍作戰的重點自然也會跟著向歐洲傾斜。當然除了美國沒有用盡全力外,日本海軍自身的實力也不能忽略。

在太平洋戰場,美日之間主要是海軍之間的對決,而日本海軍的實力完全不輸美軍。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日本海軍在戰爭爆發前已經躍居到了世界第三位,其綜合實力更是已經遠超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艦艇數量以及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外,日本海軍還組建了擁有幾千架飛機的海軍航空部隊,所以無論是從技術水平還是從海軍實力上講,美國都不可能輕易戰勝日本。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看日本關東軍。1945年,雖然關東軍的名字沒有變,但這時的關東軍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精銳之師”了。從1943年下半年起,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式越來越差,兵力也越來越捉襟見肘。日軍統帥部不得不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部隊,派往太平洋戰場。除了大量部隊被運往其他戰場外,關東軍的武器裝備也沒能倖免。雖然在1945年初,日本大本營對關東軍進行了一次“武裝”,但“武裝”後的關東軍依然可憐的要命。不僅兵員素質極差,坦克、飛機等重型武器裝備更是奇缺,很難想象七十萬人的關東軍竟然只有160輛坦克!

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軍部隊,經過了歐洲戰場的殘酷洗禮,不管是在兵員素質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具備著壓倒性的優勢。日軍本來就應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卻要面對剛剛鋼贏德國的蘇軍,不被狂虐才怪!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那是因為蘇聯出兵時間算得好,也就是說斯大林算盤打得精。

蘇聯出兵時間是1945年8月9日凌晨,而日本投降時間是8月15日。也就是說 蘇聯乘日本將降未降之際突然出兵,太早蘇軍傷亡會很多 再晚沒機會了。本來蘇聯軍隊集結在中蘇邊境遲遲不動,沒想到美國扔下二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 日本內閣已經討論是否要接受“波茨坦公告”問題,只是內部有爭執最後等待天皇聖栽。不說關東軍經多次抽調已經實力大降,當時日軍就是處在等待投降命令下達的壯態,軍心渙散 大家都在想後路的壯態,這時斯大林急了怕曰軍馬上投降命蘇軍立刻大舉進攻 這時候日軍有心思應對嗎。更何況 蘇軍 都是機械化軍隊 坦克 飛機呼嘯而至,日軍被迫抵抗 其實很勉強的。

此前日蘇在諾門坎打過一仗 其實打成平手,蘇聯消耗的物資是日本數倍。

美軍在太平洋上 實打實的和日軍幹 硫磺島戰役美軍犧牲了6821名士兵,而日本則損失了23,786名士兵,除1,083人被俘外其餘22,703人全部陣亡。美軍在進攻日軍堡壘時傷亡慘重。實際上美軍戰力遠勝於當時蘇聯。中國遠征軍曾在松山上進攻日軍堡壘,中曰傷亡比是一比十。

斯大林善於算計 打了一星期戰 從東北搶走二十億美元物資。他再精明也算不到死後不到四十年蘇聯帝國崩潰。




陳哥論史


謝頭條!🙏🙏🙏🌹🌹🌹



日美交戰,一是日本正處於戰爭瘋狂期。即剛剛偷襲珍珠港獲得大勝,把美國從亞洲戰場打敗,趕出了菲律賓,軍隊士兵正旺,戰鬥力正強之時。二是日本不是孤立作戰。在世界上他有同盟德國和意大利,而且德國在蘇德戰場和北非戰場節節打敗對手,明顯處於勝勢,某種程度上對日本也是一種激勵和鼓舞。三是亞洲戰場主要是海上作戰。美國此時太平洋艦隊剛剛受到重創,正處於最困難恢復和調整期,海軍戰力明顯弱於日本海軍。



蘇日作戰,盟軍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德國法西斯被徹底打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出於後期,戰爭態勢同盟國明顯處於優勢,蘇軍此時剛剛打敗德軍,士氣、戰鬥力正處於鼎盛。日本此時在中國戰場正節節敗退,在東線太平洋戰場也不斷吃到敗仗,美軍直逼日本家門口,中美蘇從三面同時對日本展開反攻,日本三面受敵,本國國土又受到美國原子彈打擊,此時處於驚弓之鳥,關東軍雖然有七十萬,但蘇聯紅軍有百萬之眾,明顯處於優勢,日本再厲害,也經不住中美蘇三國同時發動進攻。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軍事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故蘇聯打日本比較輕鬆,美國打日本比較困難。


知未是也


完全是不一樣的。

二戰初期,日本處於進攻狀態,而且日本海軍從戰鬥力來看是遠超英國的,而美國啟動軍工生產進入戰爭狀態需要時間,大多數資源用於歐洲打擊德國,所以美國海軍與日本作戰很艱苦,到1943年中才開始逐步反攻,日軍防禦圈縮小,兵力蝟集,美軍作戰難度再次提高,直到打到1944年底,日本才呈現失敗。

關東軍情況不同,太平洋戰爭後,日本抽取精銳加入對美英作戰,而日本陸軍始終是日本的次要發展目標,資金、技術、石油等資源都是優先供應日本海軍。所以蘇聯打擊關東軍是以最強而且參加對德戰爭的優秀陸軍進攻已經二三流的關東軍,而此時日本失敗在即,效果當然非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