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何家四合院坐落于五龙壮族乡狗街村委会水寨村,始建于1920-1930年。四合院坐东朝西,占地520平方米,大小房屋计24间,共1个院落。由正厅、倒座、天井、两侧厢房及耳房组成四合院布局,悬山顶穿斗式砖木(原为土木)结构,属于典型的走马转角楼、四合五天井建筑。当时,何家四合院建盖了两所风格一样的四合院,一所为民国期间当地武装势力首领何绍周之弟何绍文的居所,五龙解放后被政府收归做学校使用,一直到1993年仍然保持原状,1993年的夏天,由于房屋内的电路老化着火,被大火烧掉,现在原状全无。另-所是现在保存完好的五龙乡政府办公用房。该建筑为何绍周的居所,五龙解放后被政府收归管理,为乡政府办公用房; 2007年,何家四合院因结构朽坏作过大面积维修,其形制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风貌。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院门为青石拱券门洞,整座大门嵌人山墙,与山墙融为一体,两侧以砖砌,拱顶以条形石嵌为弧型,上左阳刻“青天白日”、右阳刻“霁月风光”、中间阳刻“福”字,可惜“文革”中被毁坏。门洞间置两扇木质门,左门上以椒图装饰,取镇门安宅之意。整座门洞造型简洁,结构简单,坚实牢固。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走进院落,第一感觉就是一种对称美:正房与倒座房、东厢房与西厢房皆为一楼一底、面阔3间,柱、屏门、栏杆等结构形式一致;正房东侧的配房、天井与西侧的配房、天井大小相近;正房两侧的楼梯构造形式和长度相同;与二层的走马转角楼结构相映,一层为四通的走马廊。此外,在走马转角楼的边缘,四面都安置了既有防护作用又具有装饰作用的栏杆,显得整齐、气派。这种“形态上的对应,性质上的一致,结构上的重复,规律性的不变”的特定的对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着力追求的准则。其次是错落美:以对各类建筑的规格的合理控制形成大与小,高与低的错落感,阔大高峻的正房、端庄秀丽的厢房、稳重敦实的倒座、小巧精致的耳房,参差交错,层叠起伏。其三是秩序美。在整个院落中,所有建筑都朝向一个中心——正房,端坐于中轴线上,台基高,进深大,整个建筑阔大高耸,气势威严,唯我独尊。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对面的倒座房,形制收缩,敛身陪衬。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厢房为晚辈居处,倒座房门窗北向,采光较差,一般为客人或下人居住;正房两侧的耳房,又称鹿顶,檐瓦当上有龙纹图案,专供仆人居住。这大小交替,主次分明,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的建筑风格,在外观上往往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但其功能的核心,却处处体现出旧时代森严的等级和秩序。其四是环境美:浓浓淡淡的远山、郁郁葱葱的绿林、清澈透亮的流水、繁华热闹的街市与白墙灰瓦相辉映,周围鳞次栉比的旅馆、商铺、农家乐,现代风格与民族风情相交融,相互比衬,更显出了这座四合院独有的建筑风貌。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正房为整座四合院的中心,通面阔3间,通进深8米,台基高1米;正房前设一道须弥座垂带式五级台阶,前檐柱为方形八面柱础;正间和两次间共20道屏门,均为一码三箭格心木窗,裙板、绦环板未作任何雕饰;门、窗、柱、檐枋等均为褐红色,色调统一,结构形式-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柱,内柱为圆形,外柱为方形,寄寓着方正与圆熟相结合的哲理。

师宗五龙水寨村何氏四合院

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在1949年5月解放五洛河的战斗中,何绍周.何绍文等势力覆灭,五龙回到了人民手中,这曾经为何绍周独有的四合院,亦被充为公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