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走出新路——來自“粵西糧倉”廣東湛江的春耕調查

种地走出新路——来自“粤西粮仓”广东湛江的春耕调查

圖為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恩江灌區稻田春耕圖。劉浩軍 攝

核心閱讀

在湛江,種地正悄然發生新變化。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興起,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朝著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方向轉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現代農業發展蹚出一條新路。

今年插秧趕晚集,新型主體想新招

雲海接天,草長鶯飛。廣東湛江,田間地頭春意湧動。

雷州市東西洋糧食產業示範區裡,22萬畝連片良田盡染新綠。示範區內的附城鎮河北村,海風吹拂,稻浪翻滾。

“今年插秧趕晚集。”為啥?為銀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莊為銀道出原委,“雷州半島早春時節容易旱,伏夏颱風又多,水稻生產的安全期非常短,趕上年景差的時候,可能一年的辛苦就全白搭了。”

在專家指導下,通過對10多年氣象資料的梳理,老莊決定把早晚稻種植時間都往後推。這一來,水稻產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單季畝產穩穩地超過1000斤。

“水稻推遲10多天種植,生長環境變了,農機農藝跟得上。”莊為銀說,合作社有“秘密武器”——100多臺“大鐵牛”整裝待發,保證誤不了農時;噴藥用上無人機,上百畝一掃而過,防蟲防病不留死角。

同一塊地,換了種法,效益提升。“1000畝多水稻早被預訂了。”心裡託了底,莊為銀喜笑顏開,“農業企業主動找到我們,簽訂種植合同,專門種優質稻,300多戶社員,每畝至少增收200元。”

在莊為銀看來,種地不能再走尋常路,“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務農的多是留守老人,再一家一戶地種,即便增產也難增收。必須走適度規模化道路,抱團闖市場。”

雷州市客路鎮恆山村村民黃學宏感同身受,“村裡人均一畝地,年年都是水稻加花生,剛夠口糧。大夥兒都知道優質水稻價格好,可選品種、學技術、找市場都是難事,希望村裡有能人站出來帶帶大家。”

破解“誰來種地”,需要更多像莊為銀這樣的“新農民”。雷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朱銳說,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保證量的供給是前提,但隨著人們消費需求升級,糧食供給質量也迫切需要提升。需求端的變化,倒逼生產端轉型,亟待更多活力滿滿的新型主體,帶著農戶抱團生產經營,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

新型經營主體一頭連田頭,一頭跑市場,盯著行情調結構。

蘇義傑的家庭農場是當地一道別致的“夜景”。夜幕降臨,農場裡“星光點點”,璀璨奪目。果園坐落在遂溪縣城月鎮邦機村的高速路口,人車往來,總有好奇的過客駐足觀賞,甚至跑到果園裡打探究竟。蘇義傑自豪地揭曉謎底,“100多畝火龍果裝了補光燈。”

“小燈泡發揮了大作用。補光燈增加夜間光照,不僅引來了遊客,還讓火龍果提前結果,躲開集中上市高峰期。早上市20天,一斤多賣2塊多。更划算的是,果樹能多結4輪果,全年增收200多萬元。”在蘇義傑的家庭農場帶動下,越來越多農民參與火龍果種植,遂溪火龍果種植面積已超2萬畝,產值接近2億元。

和莊為銀、蘇義傑一樣,如今30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活躍在湛江的廣袤田野。“他們發揮在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攻克農業生產難題,讓湛江現代農業的‘身板’更加健碩。” 廣東省農民專業合作推廣中心主任洪生說。

摸準土地的“口味”,“田保姆”精心服務

雷州市客路鎮樂尾村的辣椒地裡,一個個黃辣椒如同盞盞小燈籠般藏在枝葉裡。正是追肥的時候,可地裡卻見不到一個人影。

“不需要那麼多人嘍!”只見種植大戶吳志繡打開手機,屏幕上顯示配肥界面,輕輕點擊,配肥機就轟轟作響,科學配置的“營養餐”流經細細管道,從地裡探出的一個個噴頭裡噴湧而出,水霧瀰漫。

“過去哪有這麼講究,買肥不是去鎮裡銷售點扛,就是僱卡車到市裡拉。”吳志繡說,施肥更是靠感覺。覺得苗情不好,就撒遍“傻瓜肥”。時間一長,土硬了不說,還變得更“饞”。種出的果瓜味道寡淡,“收購商都看不上咱的。”

專家一指點,吳志繡恍然大悟:土地得先做個全身“體檢”,再按結果進行配方施肥。“體檢”報告顯示,土性偏酸,要補微量元素。追施鉀肥,噴灑葉面肥,對症施策,不僅療效變好,每畝還節約成本500多元。

客路鎮後灣村,村民種番薯最常遇到的也是“打藥”難題。“番薯容易被地下害蟲咬噬,按照老習慣,起壟時,農藥隨著肥料打入地下,但番薯成熟期短,農藥殘留不能充分分解。可不打藥,番薯就滿身蟲眼,品相差又賣不上價。”

村民馮妃四的300多畝番薯,總是被搶購一空。他靠的是啥?綠色植保套餐。採用綠色農藥,無公害,無殘留。好產品受到市場認可,他與批發商簽訂訂單合同,價格穩定在每斤1.6元。

無論是吳志繡的測土施肥方案,還是馮妃四的綠色植保套餐,都出自中化農業廣東雷州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這位“田保姆”為農戶提供的技術指導和農資農機、產銷對接等服務,深受農戶歡迎。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傳統小農生產,從種到收一肩挑。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旅途更復雜,涉及種植規劃、投入品使用、標準化採收等環節,出現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洪生說。

“田保姆”應運而生。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緊盯農民的生產需求,按需提供貼心服務。

中化農業廣東分公司總經理劉傑介紹,為改善種植精細化不足的情況,中化農業制定綠色標準的地下害蟲防治方案;與中國農科院合作,測量土地營養元素含量,結合作物生長情況,提供科學肥料配方。

“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在資源、技術、人才上有優勢,可針對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點問題,建立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運用科學的解決方案幫助經營主體提升效益,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中化集團新聞發言人張寶紅說,截至2019年3月,中化集團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服務糧食作物面積已達148.24萬畝,經濟作物服務面積40.2萬畝。

打造產業全鏈條,農產品身價“三級跳”

從0.15元到1.5元再到15元,辣椒身價“三級跳”,讓吳志德成為公認的辣椒能人。

吳志德是雷州綠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這位老把式沒少被“辣”過,“前些年食用椒市場好,大家盲目跟風,價錢起起伏伏,收購價最低跌到一斤1毛5。”

吳志德很著急。他到珠三角探行情、找市場,與廣東惠州食品企業簽訂單,帶領300多位社員,改種“黃燈籠”“墨西哥”等醬用品種,每斤收購價穩定在1塊5,一畝地至少多收6000元。

企業為啥願意出高價?城裡流行吃蔬菜沙拉,配餐的辣椒醬少不了,一瓶辣椒醬至少得賣到15元。吳志德說,“現在合作社準備引進生產線,研發生產適合不同區域口味的辣椒醬產品,讓辣椒產業鏈條從種植覆蓋到加工、銷售,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

採訪中發現,不少新型經營主體都積極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但因實力相對弱,這些主體也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助其成長。

技術難題待突破。普通番薯一斤1元多,經過分揀、清洗和糖化等初加工,番薯“顏值”飆升,身價水漲船高,一斤能賣到10多元。客路鎮邁港村番薯種植大戶劉清裕動了心,但卻在技術工藝上卡了脖子。

原來,番薯要變成合格加工品,水分含量得達標,這對採收環節提出新要求。“全程機械化不說,技術工藝也得全部升級。真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機構能夠研製實用的採收機械和技藝,幫助我們排憂解難。”劉清裕說。

金融扶持盼解渴。“一袋鮮水果切片能賣到幾塊錢,我正在謀劃上馬水果加工。”蘇義傑算起賬,建冷庫和引進設備是投資大頭,沒個幾百萬下不來。可跑了幾家銀行,按家庭農場的資質只能貸到30萬元,根本不“解渴”。

“延伸產業鏈,資金需求量大,現在身邊不少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都在為資金髮愁。其實目前相當部分的新型主體經營水平提高了,運轉也更規範了,希望銀行能摘下有色眼鏡,為有能力有意願的經營主體提供更加給力的信貸服務。”蘇義傑說。

一條產業鏈,牽出一串,帶動一片。“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構建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是發展方向。當前需要針對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強化政府服務,加大扶持力度,讓產業鏈條運轉更順暢,帶動農民更穩定增收。”洪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