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好古琴?不妨先打好這些基本功

在洛水琴客學琴的時候,經常會跟身邊或者網上的一些琴友交流,看到琴友的指法等一些基本功不對,給琴友指出來的時候,有時候會有琴友說:“彈琴彈得是意境,只要能把一首曲子完整流利的彈下來,把曲子的意境表達出來,基本功什麼的不重要的。”對於這樣的說法,洛水琴客起初也有點相信。但是當我將這種說法傳達給我的老師的時候,我的老師劈頭蓋臉的將我訓斥了一番,大概意思就是基本功都沒練好,琴曲都彈不利索何來的意境,彈給自己聽自娛自樂的意境嗎?古琴也是有聽眾的,彈出來的琴音能讓聽眾聽出來琴曲中表達的是什麼才叫有意境,荀子《勸學》一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這樣的話,能夠讓動物都聽得出琴曲彈的是什麼才是真的有意境,當然普通彈琴者不一定能做到伯牙這麼厲害的境界,只需要做到能讓聽琴的人聽得懂琴音中表達的什麼就是有意境。

想學好古琴?不妨先打好這些基本功

老師的話就是告誡我,彈琴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功的練習,古琴的本質是一件樂器,是樂器就得學習,它有適合樂器本身的學習的法度和規則。就如同我們從小學習識字造句一樣,先學習每個字的意思,然後理解字與字組成的詞組的意思,然後學習用詞造成的句的意思,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科學完整的過程。同樣的,學習古琴,有了好的基本功,便可以向更深層次的專業的領域發展。墨子的著作《法儀》之中有“百工從事,皆有法度。”學習古琴與世上其他事物的學習與操作一樣,都有“法度”可依。那麼基本功的基本功的練習都包括哪些呢?

想學好古琴?不妨先打好這些基本功

  1. 首先是坐姿。為什麼要強調坐姿呢?因為坐姿是一個人精神面貌最直觀的體現,一個人彈琴的時候如果連坐姿都無法保持,彈琴的時候坐的七倒八歪的,那麼這個人彈出來的琴音可能也如同他的坐姿一般是凌亂的。彈琴的時候,要坐在古琴的四徽和五徽中間,鼻尖要正處於四五徽最中間的位置,腹部要和琴保持兩拳的距離,坐的時候只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即可,不用坐太滿,坐三分之一的位置是最容易讓人保持挺胸抬頭,腰背挺直的。兩腳應該自然分開,不要翹著二郎腿彈琴。
  2. 第二是右手的基本指法。清代古琴大家徐上瀛的著作《溪山琴況》中有“弦與指合”,這句話強調的就是古琴右手的基本指法。學琴者尤其應該重視右手八法的練習,雖然學琴之處單純練習右手八法會很枯燥,但是當開始系統的學習琴曲的時候,右手八法的基本功就開始顯露他的作用了。最開始的練習時間稍微一長的話,會感覺胳膊發酸,這時候只需要將胳膊方便稍作休息活動即可。右手操琴時應肩部放鬆,手臂自然下垂,小臂伸出後持平直,掌背平,指下即琴。右手八法如勾剔抹挑等指法,在練習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下手指的運力方法和運力角度,注意每一次手指擊向琴絃的擊弦點,不應該只停留在“挑”向外撥絃,“抹”向內撥絃這樣的層面。右手是彈琴發音的源頭,只有源頭的音色好了,才能保證彈琴曲的時候的按音、泛音同樣不差,由此也可見右手基本指法訓練的必要性。彈琴的時候,手的用力方向的不同,也會影響到出音的音色,就拿“剔”這個指法來說,剔的時候,如果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則出來的音色是飄而薄的,如果用力的方向是正向前的,則出來的音就更圓更實。練習右手指法的時候,要做到不看右手,不看琴絃也能知道每一根琴絃的位置和自己手指所在的位置,因為到了開始彈曲子的時候,眼睛基本都是看的左手按弦的徽位,最好是在練習右手的幾段就能做到閉上眼睛彈琴。最開始肯定很難做到,練習的時候可以放慢彈琴的速度,一根弦一根弦慢慢的彈,不必著急。
想學好古琴?不妨先打好這些基本功

  1. 第三便是左手的按弦指法。《溪山琴況》中的“指與音合”說的便是左手的指法的重要性。左手按弦主要是大指中指和名指,食指用到按音的地方比較少,只是常用來點泛音。彈按音的時候,左手按弦的手勢同樣重要,名指和中指按弦的時候,手指都是向手背的方向凸起的,此時手指的形狀如同弓一般彎曲,但不必太彎,曾見過名指和中指按弦的時候,手指是向掌心的方向凹陷下去的,這種情況稱之為“折指”,是不爭取的按弦方法,長時間用這種不正確的方法按弦會對手指的關節造成很嚴重的傷害,因此手勢的正確與否很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好看,還因為符合人體構造,不會對手指造成傷害。按弦的時候手臂肘部放鬆,自然下垂,其他幾個不按弦的手指也保持自然彎曲的形態。左指“走音”是古琴演奏的一大技法特點。走音有“運力原理與方法”、“音準”、速度、虛實等講究。運力原理與方法:左臂是原動力,它帶動腕、掌、指。但是左手手指左右“走音”時須做到“移步不換形”,不論是大指還是名指,“走音”移動時,原手型都不要輕易改變。不可呈被動狀態,被拖拉的姿態。
  2. 最後一個便是古琴的音準。古琴音準除了本能的靈敏的聽覺能力外,有必要進行後天的訓練。古琴因有著其他樂器所沒有的徽位,因此有著音準的參考標誌。相對的說較易掌握音準。且由於古琴的音位距離較大,九徽到十徽的一個大二度之間,有9釐米之多的距離。如果誤差半公分或2-3毫米,似乎不顯出音的不準,但嚴格意義上這還是個不嚴格的音準。何況常有一個空絃音“應合”著,空絃音是預先定準的,不變的,那麼按音的不準就被突顯出來了。古琴中比較難掌握的是“六徽四分”“五徽六分”等幾個高音區的位置,需要在後期的練習過程中不斷地聽,不斷的發現。
想學好古琴?不妨先打好這些基本功

“弦與指合,指與音合”其實是所有樂器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學好一件樂器而無法逾越的兩個過程、兩項標準。這兩句話在400多年前,1673年的時候就出現在了《大還閣琴譜》之中,而那個時候,西方是鋼琴還停留在在羽鍵琴的階段,這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在音樂範圍內的體現!

我是洛水琴客,喜歡古琴,喜歡傳統文化,就請用力的點贊轉發加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