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真相是什麼?

說歷史的小子


大家好我是腦洞歷史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秦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玄武門附近發生流血政變,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將繼承帝位。太子及齊王親屬皆被誅殺,無一倖免。

然而,在當時的世界上最為繁華宏偉的都市長安依舊顯得那麼從容繁忙。在尋常百姓看來,這不過是司空見慣的皇族政權更替而已,頂多就是多了一個飯後的談資。在實際上看來,這就是真相。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這場皇室家族內部的流血政變“玄武門之變”。

首先,玄武門之變的根本原因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黨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高祖李淵甚至曾讓李世民到洛陽去,自立天子旌旗。意思就是說你到洛陽去另建國自己當皇帝吧。

可見,太子與李世民之間已是水火不容之勢。但在李淵的偏袒下,太子黨是佔據了上風的。當矛盾到達沸點,導火索自然就來了。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觀測天象)傅奕密報上書:“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對歷史有些興趣的小夥伴應該已經懂了,意思就是——秦王要造反。

李淵召來了李世民,把這封密令拿給他看,讓李世民自行了斷。

秦王李世民在朝堂上低著頭,長長久久的沉默,他或許在想:好,這可是你們逼我的。

他先是舉報太子李建成跟齊王李元吉跟後宮嬪妃私通亂倫。這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但李淵答應說,明天一早上朝審問此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人先入朝,在玄武門伏兵。此時的李世民已經策反了玄武門總領常何。當太子走到玄武門之時,他隱隱感覺到空氣中有一股淡淡的殺意。剛想掉轉馬頭,只見李世民走了出來,將手裡的弓對準了自己。他的眼睛裡,有火一樣的殺氣。

身軀重重的墜馬,二弟,我輸了。


此時的高祖李淵,正召集大臣準備審問亂倫的事,只見門外走進一個渾身是血提著刀的壯漢。這壯漢就是秦王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恭。尉遲恭說:秦王因為李建成李元吉犯上作亂,所以率兵誅殺了他倆。怕驚擾到皇上,於是派我來護駕。李淵心裡mmp:有你這樣提著刀滿臉寫著“不老實就剁了你”的護駕嗎。

此時,朝堂中的大臣也看明白了形勢,於是紛紛指責太子李建成,請高祖李淵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能答應,於是尉遲恭請李淵寫手敕,意思就是寫個憑證,防止日後不認賬。之後李世民入宮見李淵,允上乳而泣。至此,塵埃落定。

“玄武門之變”實際上非常的乾淨利落,從誅殺太子,到李世民的手下控制軍政大權,過渡十分自然順滑。<strong>

但李淵的心裡應該是十分悲哀的,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而自從晉陽起兵奪下這天下後,家就沒有了家的樣子,骨肉相殘,兄弟相殺。兒子們在乎的並不是自己,他們的眼睛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身下的這張椅子,以及其所代表的這大唐帝國最至高無上的位置。對於一個老人來說,何其悲哀。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監國。兩個月後,李淵選擇退位,李世民登基為皇。

身居高位的李世民坐著輝煌無限的大唐帝國最尊貴的椅子,接受著百官的朝拜。然而這其中的苦楚,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年幼時那些與兄弟嬉戲玩鬧、無憂無慮的日子,晉陽起兵時與兄弟策馬殺敵時的相視一笑,互相信任將後背交給兄弟的日子,或許也會時常被唐太宗李世民想起。

這裡是腦洞歷史菌,謝謝各位閱讀!


腦洞歷史菌


玄武門的真相是什麼,由於史書有修改的地方,這段諱莫如深的歷史,我們很難了解,所以在這裡折緣只能推測一二。

玄武門之變是儲位之爭的必然結果

李世民自打李唐立國之初就從李建成手中結果唐軍主帥職位後,在部署房玄齡等人的啟發下,便已有志於奪取天下,取李建成而代之,隨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李世民政治地位急劇上升,而太子李建成則因學習政務之需,軍事上功績不顯,政治影響日漸削弱。李淵亦越來越有意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這種意圖已被建成和世民察覺,導致了兄弟之間失和與明爭暗鬥。

雙方之間你來我往,經過幾次鬥爭,已經勢同水火,都決心訴諸武力,來一次徹底了斷,至武德九年,京城上空已經瀰漫著濃重的火藥味。6月3日,李淵意欲讓世民自識避禍,乃以建成、元吉言其私蓄八百勇士入宮圖謀不軌的上表給世民看。世民情知行跡敗露,於是反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於是李淵決定次日審問兄弟三人。李世民連夜佈置,第二天一大早伏兵宮中,準備武力奪取儲位。

伏兵不在玄武門而在臨湖殿

因為歷來史稱“玄武門之變”,再加上舊史亦有“伏兵於玄武門”之說,許多人都以為李世民當日伏兵地點在玄武門,但仔細分析舊史記載,其實伏兵不在玄武門,而在臨湖殿。

《舊唐書》記載,六月四日晨,建成得張婕妤報信高祖將審問兄弟三人,乃召元吉商量,決定入宮探問消息,二人由玄武門入宮後,行至臨湖殿“覺變”,於是掉頭逃跑;世民從呼追趕,元吉即張弓射世民,因過分驚恐慌張而拉不開弓,世民於是射殺建成。尉遲敬德率70餘騎趕至,隨從射元吉墜馬後,元吉步行逃往武德殿;此時世民馬亦受驚。世民墜馬,披掛樹枝,元吉至,奪世民弓欲勒世民,辛尉遲敬德趕至,躍馬大喝,然後追射元吉。

《舊唐書》的記載,漏洞不少,如果伏兵在玄武門,為何不在門口徑將二人拿下,而要等他們走到當日高祖泛舟復變的臨湖殿,在高祖眼皮下追殺二人?臨湖殿內高祖為何不組織、不報告?如果伏兵在玄武門,世民為何在臨湖殿“從呼”二人?建成、元吉為何一見世民就掉頭逃命,而且速來驍勇的元吉嚇得弓都拉不開?世民與元吉相搏時,為何尉遲敬德來的這麼準時?如果他從宮外趕至,又怎麼知道搏鬥地點?這一切都說明,世民當日伏兵不在玄武門,兒子啊臨湖殿,而且在建成、元吉二人來前,已經襲殺高祖隨身衛士並伏兵殿內,世民在殿外等候二人、故二人一見臨湖殿情景和世民裝束,嚇得回馬便逃。

伏兵於臨湖殿而不是在玄武門,這是李世民伏兵計中重要的一環,可以確保萬無一失,因為,第一,伏兵臨湖殿,即可就近劫持該偶組,又可等待建成、元吉自投羅網,一舉襲殺,可謂一箭雙鵰;即使二人不入宮或襲殺不成功,亦可挾持高祖迫其改立,第二,伏兵臨湖殿而不是玄武門,還可不驚動東宮和禁苑中的禁軍,如果東宮衛士來攻,可以由玄武門衛士代人受過,阻擊東宮兵。


這大概就是玄武門之變的一個大概過程,這場政變,其實只是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長期鬥爭的一個必然結果,其中真相,並不是李建成、李元吉都是大反派,李世民迫不得已才發動政變,或者是李建成已經先欲準備伏兵了,說到底,李世民技高一籌,贏在了先手。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文話史


玄武門之變,真相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李世民及其支持者們發動了一場突然的軍事政變,其目的就是奪取皇位。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心結↑
<strong>

計劃分為兩步走: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用這兩人之死去要挾逼迫李淵退位,把皇位讓給李世民。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後,修改了許多歷史,重點修改在兩個地方:

一是削弱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政治形象,給李世民都上“天選之人”的榮耀光環,這是李世民構築自己統治合法性的一種春秋手筆。

另一個修改的地方就在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到底是不是到了李世民非搞軍事政變就無法生存的地步,此處當然是存疑的。

據正史記載,李淵太原起兵,首功是李世民,李淵為了答謝李世民的功勞,聲稱:“如果我們李家事業能夠成功,那麼天下都是你打下的,應該立你為皇太子”,李世民拜謝後推辭。

待李淵被其扶植的傀儡隋恭帝封為唐王之後,將領們請求再立李世民為世子,李世民堅辭不受,李淵才不得已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就是明顯不合邏輯的謊言了。

↑李淵絕不是糊塗蟲,只是心太軟↑

李世民憑什麼當世子?當時他任何軍功尚未建立,而李建成身為嫡長子,自然擁有天然的政治優勢地位,而且,當時李建成也已經參與到李唐事業中來,並非懵懂人世,任人玩弄的孩童。

在李淵事業剛剛起兵,天下遠未統一的情況下,如果搞出立李世民為太子,無視嫡長子繼承製的政治優越性,那麼,李家不會擁有天下,肯定在內鬥中就滅亡了。

《資治通鑑》裡也寫到,李建成性情鬆緩懶惰,喜歡飲酒,貪戀女色,愛打獵,毛病一大堆,還說李淵內心不喜歡李建成,可惜從歷史上的事實來看,這種說法明顯是被李世民加工了。

武德五年,李建成接受王珪和魏徵的建議,向李淵請求親自帶兵平定劉黑闥,“(武德五年十一月)甲申,詔太子建成將兵討黑闥,其陝東道大行臺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諸州並受建成處分,得以便宜從事。”

↑李建成並未想過加害李世民↑
<strong>

可見,李淵對李建成是非常信任的,並沒有排擠的想法。甚至在“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李淵及時止住了懷疑,採取冷靜理智的方法處置了此事,破滅了李世民的政治陰謀,其中,李建成負荊請罪這一手段,比當年劉據起兵反抗自己老爹漢武帝,高明到不知哪裡去了。

真正是酒色無能之徒的,反倒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那樣的貨色。

近年來,很多史學界的看法也公認李淵是一個非常有城府,有手段,而且政治能力也極強的開國之君,他唯一沒處理好的,就是擺平自己兒子們之間的殘酷鬥爭,尤其是低估了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的可能性。

李建成,作為千古失敗者,不只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包括自己所有兒子也死於弟弟刀下,自己的形象更是被歪曲成意圖謀害弟弟李世民的狼心狗肺之人,實際上,李世民越是在史書上寫明李建成意圖謀害他,只能說明李建成心腸軟,捨不得對弟弟下狠手,所以才一次次放棄殺掉李世民的機會。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而且,李建成究竟有沒有殺害李世民的意圖呢?站在李建成角度來說,他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他處於太子之爭的絕對優勢地位,李世民軍功再大,也動搖不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以至於李世民搞出“楊文幹事件”這樣的政治陰謀來坑李建成,還沒有得逞。

李建成只需要採取保守的方法就可以了,建立自己的勢力,爭取李淵的信任,買通李淵的後宮枕邊人,並且儘可能為自己積累功勞和聲望,他做的其實很不錯,而且手下也有魏徵,王珪這樣的名臣輔助。

他犯了和李淵一樣的錯誤,低估了李世民武裝政變的可能性,從而成為徹底的失敗者。

玄武門之變的背後,是慘絕人倫的政治鬥爭。

↑李建成鬥爭失敗,付出了無比慘痛的代價↑
<strong>

值得慶幸的是,李世民受到玄武門之變的刺激,強迫自己成為一個明君,儘可能通過政績來穩定自己的統治基礎,這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算是一件好事。


我見青史多嫵媚


玄武門的真相就是皇家奪嫡歷史狗血劇的又一次重現。

在名、利、權的誘惑下,皇家(王家)父父子子兄弟姐妹親情關係,還不如一塊裹腳布來的實在。自有史記載以來,這出禍起蕭牆的狗血劇就在不斷上演。

這出狗血劇或是代理人戰爭。

代理的也許是一個國外勢力。如春秋時期,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的繼承權之爭,莒國與魯國想好事,分別資助鮑叔牙與管仲輔佐的小白和糾,一旦成功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利益,至於最後誰成功各安天命。很僥倖齊桓公成功了,但管仲也沒有失敗,最後以“春秋首霸、第一賢相”而蓋棺定論!君臣雙方各得其所各自歡喜,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代價就是公子糾及家人和鐵桿支持者的生命和支持國的國運為代價!當然莒國作為齊桓公的支持者也沒撈著好,那是後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怨不了誰,怨就怨貪慾太重,老想撈好處。

代理的或許是一個階層。如秦國二世而亡,扶蘇的支持者是以蒙恬家族為主導的山東軍功階層。蒙恬家族本是齊國人,因各種原因事秦而興盛,如同大多數秦國的山東(崤山以東)新晉貴族一樣是新進軍功貴族的代表。與之對立的便是以嬴氏、孟西白等貴族為代表的老秦貴族。兩者自商鞅變法以來矛盾和仇恨不死不休!趙高,嬴姓,趙氏,與秦宗室同宗,但卻是趙國人,與蒙毅與秦國有深仇大恨,所以他與失去特權的秦國宗室有共同的利益,他們恨秦始皇遠勝於恨六國故人,因此趙高背後有可與蒙氏集團一較高下的實力。而趙高本人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加上說服東方貴族集團的叛徒--丞相李斯,從而合謀偽造詔書,發動沙丘政變,逼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帝。結果這出殺兄政變的後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雖然老秦集團重新掌權,但最後秦國亡了。山東集團(或者說山東+楚人集團)造反成功,楚雖三戶終於滅亡了秦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又一力證。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李世民集團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都描述為戰功顯赫,猛將如雲。不管玄武門之變如何玄妙,也不管詩書如何渲染,其實只要李世民不服,李建成無論賢明還是暴虐,兄弟二人早晚都有一戰!只是戰場和戰爭時機的選擇都掌握在李二的手裡,李建成反抗的慢一點,爆發的晚一點,李建成反抗的早一點,戰爭就會早爆發,可惜李建成反應還是很快的,結果不言而喻,結果就是死的更早!也許很多人以為他們勢均力敵?錯,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獨立打下半壁江山的領軍元帥,和一個微有戰績,不堪領軍的人一戰,沒有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也許有人認為李世民玄武門一戰勝的有僥倖成分,那都是在人云亦云,整個玄武門之變,印證了一個軍事道理,戰爭的突然性、隱蔽性、欺騙性和殘酷性!通俗的說來就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無毒不丈夫!結果大家都知道!

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又一力證。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李世民集團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都描述為戰功顯赫,猛將如雲。不管玄武門之變如何玄妙,也不管詩書如何渲染,其實只要李世民不服,李建成無論賢明還是暴虐,兄弟二人早晚都有一戰!只是戰場和戰爭時機的選擇都掌握在李二的手裡,李建成反抗的慢一點,爆發的晚一點,李建成反抗的早一點,戰爭就會早爆發,可惜李建成反應還是很快的,結果不言而喻,結果就是死的更早!也許很多人以為他們勢均力敵?錯,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獨立打下半壁江山的領軍元帥,和一個微有戰績,不堪領軍的人一戰,沒有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也許有人認為李世民玄武門一戰勝的有僥倖成分,那都是在人云亦云,整個玄武門之變,印證了一個軍事道理,戰爭的突然性、隱蔽性、欺騙性和殘酷性!通俗的說來就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無毒不丈夫!結果大家都知道!

玄武門之變,李二無論如何掩飾,篡改歷史,都無法遮掩他陰謀與戰略戰術方面高人一籌的實力,所以李世民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認,以他的實力別人不服又如何?打服你就是,他一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皇位就是地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所以事實的真相就是,李二為了掩蓋自己的軍事謀略的才華、搶班奪權做一代天可汗的決心,以及體恤老爹心力不足的拳拳孝心!狗血只是手段,承受才是本質,繼位才能讓大家記住他的無奈還是無奈!所以政變了,流血了!

 


與世無爭的小強


李唐建國之後,在全國統一戰爭的勝利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漸顯露了出來,李淵諸子各樹黨羽,圖謀奪取皇權。李淵原配夫人竇氏共生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歿),四子元吉。按封建法統,長子建成被立為太子,他同齊王元吉相互勾結,形成了一個派系,企圖消滅功高權重的秦王李世民集團。而李世民並不示弱,由於他起兵以來戰功卓著,在唐帝國享有很高威望,朝中眾多文人武將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溫大雅、尉尺敬德、秦叔寶等人,都是他的支持和擁護者。他們以李世民為首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政治集團,廣招各路豪傑,不斷擴大勢力範圍。兩派之間的鬥爭,隨著唐王朝趨於穩定而日益尖銳化。各派都十分重視建立和擴充武裝基礎,太子府、秦王府、齊王府都有自己合法的武裝,此外,還私養一批敢死隊。如建成於長安及四方招募勇士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於左右長林門,謂″長林兵"。秦王李世民蓄養″勇士”八百餘人。在中央力爭朝中重臣支持,文武大臣也形成兩派,一派支持建成,一派傾向世民;在地方培植個人勢力,兩人彼此間力求收買爪牙,以削弱對方。李建成還曾以重金收買李世民手下將領尉遲敬德、段志玄等人,被回絕。李世民收買李建成心腹大將常何,作為應變可用力量。武德七年(624年)雙方鬥爭激化。李元吉企圖刺殺李世民未遂,彼此在李淵面前互揭,鬥爭表面化。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進犯唐朝,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為帥,節制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人去邊關抗擊犯敵,並乘機把這些人拉攏到自己陣營,以孤立秦王,然後將李世民一舉消滅。這一機密消息,被太子率更丞王晊透露給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便同長孫無忌等人密謀策劃,為防意外,必須先發制人,伏殺李建成。六月初,常何當值玄武門。在此前一天,李世民曾向父皇李淵告發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影響很壞。李淵決定笫二天招見建成、元吉鞠問。李建成以為常何是自已人,所以這天早晨照常入朝。而李世民在常何的協助下,早己在玄武門四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入宮行至臨湖殿前發覺有變,便撥馬馳歸宮府,李世民緊追趕上大呼,一箭把建成射落馬下。李元吉搭弓射李世民不中,這時尉遲敬德率七十騎兵趕到助戰,李元吉體力不支,亂軍中被殺。此史稱"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在兩派鬥爭中取得勝利。李世民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李淵迫於形勢,只得退位。同年八月,在朝中大多數文臣武將的擁戴下,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改為″貞觀",是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渤海綠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就不可能得到皇位了,而且基本就是坐以待斃的結果。

李淵幾個兒子中,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最突出,唐朝在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戰功最卓著,李建成軍事才能不及李世民,而且主要被李淵留在身邊學習和輔助處理政務,他的戰功也不及李世民。李世民在征戰中,招攬籠絡了一大批謀臣良將,成為當時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實際上已經具備爭奪皇位的實力,心裡自然就會有想法。李建成作為長子被立為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當然不可能忽略李世民這個可能的皇位競爭者。

當時李建成聯合李元吉為一派,李世民為一派,朝臣也主要分為兩派各支持一方,各宮除各有自己的護衛軍隊還私養死士,同時兩派也互在拉攏收買對方陣營的人。李建成作為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相對優勢一方,是不必要主動發動政變的。

李淵表面上沒有明確的態度,但因為李建成是太子,所以李淵內心實際上是傾向和支持李建成。李淵看到李世民實力強大,後期已開始不讓他帶兵,轉而讓李元吉率軍且讓李世民陣營的良將跟隨出征,另一方面對李世民陣營的謀臣也有另行任用的趨勢,這些做法其實就是在逐步削弱李世民陣營的實力。一旦這種做法持續下去,局勢就不可挽回最終結果就會是李建成繼承皇位,而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下場必然是非常悲慘的。

李世民面對處於優勢地位且李淵暗中支持的太子陣營,處境已經相當危險了,而且在手下的謀臣良將被李淵另行任用的情況下,李世民陣營有被瓦解的可能。李世民及其陣營當然不願坐以待斃,反覆權衡之下終於下定決心實施政變。政變的目標包括是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武力脅迫李淵主動讓出皇位,如果李淵不合作的話,不排除軟禁、囚禁、殺死李淵的可能,因為一旦發動政變就完全沒有退路了。

為了保證政變最大概率能成功,李世民陣營是以作戰軍事行動的標準謀劃和實施這次政變的,這是一次計劃周密血腥殘酷的斬首行動。首先,李世民向李淵密奏李建成淫亂後宮,李淵召集相關人等隔日在臨湖殿當面對質,因涉及皇室和後宮聲譽,不便安排太多貼身侍衛。其次,皇宮玄武門守將表面上是李建成的人實際上暗地裡是李世民的親信,李世民帶上尉遲敬德等勇將及部下七八十人全副武裝裝備精良提前通過玄武門進入皇宮埋伏在前往和接近臨湖殿的必經之路上。再次,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及伏兵一舉擊殺毫無準備只帶少量隨從沒帶多少武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實現了第一步斬首;然後個別逃出的隨從報信帶來的東宮護衛軍隊由玄武門守將擋住,李世民陣營再拎著李建成人頭到玄武門展示瓦解李建成陣營軍隊的鬥志。最後,在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完成後,尉遲敬德帶伏兵迅速控制臨湖殿內外,再拎著李建成人頭全副武裝進臨湖殿面見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叛作亂已經消滅,拎著的人頭起到個殺雞駭猴的作用(李淵就是那隻猴),實現第二步“斬首”。李淵立刻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如果不合作很可能就被殺死,尉遲敬德拎著人頭去見李淵有明顯的脅迫用意,要先明確李淵是否合作的態度,這就是李世民不先去見李淵的重要原因。李淵很明智地選擇了合作,短時間內將皇位讓於李世民。

由此,玄武門事變完全成功,李世民陣營大獲全勝。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決定了兩個陣營只能存一,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事變,他和他的陣營就將坐以待斃,他們當然不願坐以待斃,於是選擇了鋌而走險放手一搏。從這個角度看,玄武門事變是不可避免的。

順便說一句,當年玄武門守將的墓葬前些年被發現,其墓誌銘也提到他在事變中的功勞。


簡讀中國史


真相是,建成元吉幾次暗殺李世民,其中有兩個妹妹一個是擋箭,一個是擋劍,死在哥哥李世民的懷裡,所以李淵默許了兄弟間你死我活的現狀,也就默許了玄武門之變。這兩個妹妹現在在女媧娘娘手下。李淵是星域之主,玉皇大帝的手下。建成元吉元霸都是天星轉世,他們都在我的軍營。人間事,死後一了百了,換句話就是角色扮演。~~~李世民!!!


我是路希法


玄武門之變透漏了李世民的野心,殘忍,歷史上的李世民並沒有你想的那麼仁慈,李建成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廢物。為什麼要把李世民寫那麼好呢。第一,是因為他當皇帝做了很多有名的事件,然後為了誇他,所以就把他寫的很好。。其二就是因為,李世民很會得人心。


10why


歷史潮流把唐太宗李世民推逼出來,眾觀歷史成王敗寇的定理!李世民也算一代明君。得不到李淵的承諾、太子李建成又處處加害於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經過斟密的策劃終於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也算是內鬥,終迎大唐朝的盛世,孰是孰非留給歷史評說。


眾觀天下史01


真相是天無二日,李世民想當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