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由清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相结合衍变而成的,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东北大鼓是白山黑水的特产,是祖先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更是属于东北老百姓的艺术。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今天,东北大鼓,这个早年间为东北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多数地方已经销声匿迹。然而,在吉林省榆树市,东北大鼓依然保持着少有的活力和人气。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清乾隆年间,在八旗子弟当中流行着一种名为“子弟书”的曲艺艺术,八旗子弟们写了严谨的诗词歌赋,交给艺人们演唱,他们在宫廷里自己也唱。“子弟书”从京师向外扩散,到了满族入关前的皇城——盛京(即今天的沈阳)后,便与东北民歌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弦子书”的表演,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有说、有唱,是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出自沈阳,最初也叫“奉天大鼓”,或是“奉派大鼓”、“奉调大鼓”。它的基本形式是二人表演。大鼓艺人在面前支一只大鼓,左手持板儿、右手拿鼓键子,旁边一人拉三弦儿,就这么简单地成了一台戏。

由于东北大鼓主要流行于田野乡村,民间俗称“屯大鼓”。早年东北大鼓演唱的曲调多是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内容以中长篇古书居多。

在不断的流传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东北大鼓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派”,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以黑龙江为中心的“下江派”、以吉林榆树为中心的“东城派”。榆树东北大鼓是“东城派”的重要分支和主要代表,具有主调曲牌优美动听、专调曲牌广泛丰富、曲牌连接自然流畅等特点,在音乐方面较具成熟性,曲目多具传奇色彩。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榆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收藏的榆树东北大鼓资料

榆树作为“松辽平原第一仓”,口粮足成为东北大鼓在这里繁荣的重要原因。当年山东、河南、河北人“闯关东”,榆树是个相当不错的落脚点、中转站。东北大鼓落地生根,从炕头唱到村头,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榆树东北大鼓出现过两次兴盛阶段,听大鼓书几乎是当时榆树乡下老百姓最大的娱乐。好多人没有上过学,知识都是从大鼓书上学的。农闲时,几家人张罗着出点钱,请来说书先生,十几元听一场。大人孩子炕上挤满了,很多人就在箱子盖上、窗台上、水缸沿儿上一坐,照样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生产队集体组织演出,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孩子大人在大队场院里拿着饽饽看,常常忘了吃。

最兴旺时,榆树县城里开了4家书曲茶社。1977年,榆树举行东北大鼓会演,参赛者竟达上千人,小小县城的所有旅店都住满了。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榆树东北大鼓传承谱系、演出服装与伴奏乐器

榆树东北大鼓自诞生以来,有不同时期,先后涌现出顾馨山、崔宝林、宋仿樵、张海泉、霍复光、田梓耕、王兆林、翟文彬等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和王馨河、刘玉玺等著名三弦演奏者,艺人们代代相传,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演唱的曲目和书目种类丰富、灿若繁星。按篇幅可分为长、中、短;按内容可分为走国类、袍带类、剑侠类、公案类、志怪类等。

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深受群众喜爱。目前流传和整理的重要书目曲目有《扫北英雄传》、《密建游宫》、《合钵》、《关公遇貂蝉》、《张辽提亲》、《曾子杀猪》、《捉放曹》、《焚书坑儒》、《陈州放粮》、《宋濂抄书》、《忆珍妃》、《华容道》、《酒色财气》等。

经大鼓表演艺术家夏晓华、三弦演奏家王洪兵等人研究整理,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的音乐,属于鼓曲音乐,即中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说唱音乐。从学术角度看,东北大鼓音乐是与当地语言契合得非常紧密、富于特色的音乐形式。

榆树东北大鼓艺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堪称瑰宝的“东城派”鼓曲音乐。它不仅具有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魅力、高超的艺术质量,而且还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折射时代精神、影响其他姊妹艺术。如为榆树二人转提供了《卖西城》、《英雄悲》、《大鼓四平调》等曲牌,使观赏者耳目一新,还为榆树周边各地的东北大鼓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养料。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东北大鼓日渐衰微,逐渐淡出人们的娱乐生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榆树农村的红白喜事还要请上大鼓艺人唱两天,而近十多年来东北大鼓在东北三省则到了要绝迹的地步。

此外,东北大鼓这种曲艺自身也有传统曲艺形式本身的通病,即“时代远、色彩淡、感情旧、节奏慢”。而由于大鼓艺人都散落在民间,传统技艺过去仅凭口传心授,导致一些长书唱段逐渐失传,无人能唱。

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很多传承者也都转行了,听众大批转移,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

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近年来,榆树市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对东北大鼓艺人进行普查、登记、资格评审,组织展演和艺术研讨会,加大宣传力度等。艺人们也纷纷重新拿起鼓槌和三弦,在农闲期间到农村演出。

2008年,榆树东北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榆树市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东北大鼓之乡”称号。

2011年5月,为了展示榆树东北大鼓的魅力,为艺人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大赛筛选高水平艺人作为传承人,东北大鼓迎来了近300年发展史上的破天荒之举——榆树市举办了首届东北大鼓艺人资格评审暨技艺大赛,共有94名选手参加比赛,上至70高龄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夫妻同参赛,父女齐上场。

2014年,榆树市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6年,榆树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东北大鼓》鼓词及音乐卷正式出版,《榆树东北大鼓》DVD专辑首次出版,集中了榆树大鼓艺人多年创作和表演的成果,也凝聚了抢救者多年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填补了东北大鼓艺术理论研究的历史空白。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昔日让农民魂牵梦萦的大鼓书,已成为遥远的乡村记忆;艺人们苦心保留下来的鼓曲与唱词,却依然印证着这项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尺书台一人表演,

生旦净丑行当齐全。

细品鼓词意犹未尽,

耳畔传扬鼓韵声声……

“寻脉”榆树东北大鼓,沃土千里,鼓韵留声……

作者 孟汐

策划 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