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春日融融好時光,鄉村處處新氣象。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隆區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奮力書寫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答卷。2017年11月9日,武隆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均達到貧困縣退出條件,如期實現了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全區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18年底,武隆區全年脫貧660戶204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78%,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8991元,增長17%。

“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更嚴的要求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堅決確保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在中央第四巡視組對重慶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動員會上,向全區幹部群眾發出的動員令。

當前,武隆圍繞鞏固脫貧成果,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提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武隆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石橋湖畔搬遷移民新居 攝/王俊傑

政策兜底“織密網” 精準幫扶助脫貧

“我多次在醫院住院治療,真是多虧黨的好政策,不然我都不知咋過下去。”家住武隆區長壩鎮茶園村生基坪組的村民張吉憲提起治病過程,心裡滿是感激。原來,張吉憲因病、因學致貧,2014年6月張吉憲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夫妻倆通過在外務工掙錢,在2016年底脫貧。

去年5月,張吉憲被查出患上“完全性葡萄糖”疾病,在武隆福康醫院、重慶腫瘤醫院5次住院治療共計住院醫療費用42339.51元,經各種政策的報銷補償後,張吉憲僅自付了3137.29元,自付比例為7.4%,“現在我的病基本治好了,還有門診兜底保障,等完全康復我還會出去務工,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張吉憲信心滿滿地說。既保如期脫貧,更要防止返貧,在健康扶貧大格局下,這樣的故事和幸福正在武隆不斷上演。

因病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征途上的“攔路虎”,為使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拔“病根”斷“窮根”,武隆區將健康扶貧配套政策形成了以基本醫保、大病醫療補充保險、精準脫貧保險等在內的六大保障機制。此外,還通過加大投入廣覆蓋貧困人口救助,不斷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實施“三個一批 ”行動計劃,堅持分類施治和魯渝健康扶貧協作,全力改善群眾就醫環境,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用健康扶貧為貧困戶點亮新生活的希望之光。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全線貫通的江後路龍溪烏江大橋 攝/曾光全

截至2018年底,武隆區未脫貧人口減少到978戶2915人,其中因病致貧貧困人口減少到602戶、1858人,比重達63.74%。

與此同時,2018年,武隆區將本區5189名喪失勞動力,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和無法通過其他措施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實行政策性兜底保障發放低保金2366萬元;民政醫療救助貧困戶22705人次,發放救助金額412.6萬元;對全區2763人特困供養對象發放供養金2575萬元;5281名殘疾人“兩項補貼”全面落實,共補貼226萬元。

在住房安全上,對291戶深度貧困的無房戶和窩棚戶,按照每戶5萬元的標準予以兜底保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立了貧困大學新生入學託底資助5000元,武隆籍在校貧困大學生生活費每生每年補助3000元,貧困家庭兒童學前教育免收保教費、生活費等政策,確保不讓一戶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困而輟學。

脫貧,“不留鍋底”;保障,“不留死角”,鞏固脫貧成效持續發力,武隆區靠政策兜底,織就精準扶貧“保障網”,兌現了“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承諾。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高山蔬菜俏 攝/陳慶發

夯實基礎強筋骨 脫貧按下“快進鍵”

3月,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在武隆區後坪鄉新修的江(口)後(坪)公路部分路段,壓路機轟鳴,施工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對道路進行水穩層鋪設。

“現在路修好了,大夥兒不僅出行更方面,農副產品也更好賣,脫貧奔小康我們的信心足著呢!”後坪鄉高坪村貧困戶李仕俸望著向遠方延伸的新公路難掩激動地說。

江後公路是後坪鄉的主幹道,起於江口鎮龍溪烏江大橋北橋頭,接國道319線,止於後坪鄉魚子接省道S204。全長44.3公里,按三級公路建設,路面寬7.5米,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該項目於2016年5月開工建設,經過2年零3個月的連續奮戰後,在群眾們的殷切期盼下,去年8月中旬實現全線貫通。目前,江後公路路基工程目前已完成90%,部分路段開始實施水穩層鋪設,計劃今年6月完成鋪油路並正式竣工通車。後坪鄉交通瓶頸制約、貧困制約即將突破,已經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

“江後路通車後將成為鄉親們的民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後坪鄉黨委副書記冉雲權介紹,江後路全線通車後,從後坪至武隆城區距離將從目前的103公里縮短至63公里,開車從3小時縮短至1.5小時。屆時,後坪鄉1935戶7640名群眾以及沿線火爐、桐梓、土地、滄溝等鄉鎮4萬多群眾將徹底解決出行難問題。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蜿蜒致富路

這只是武隆區建好“四好農村路”,促進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修通一條公路,搞活一帶流通,繁榮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武隆區“四好農村路”建設有序推進,截至目前,通暢項目設計工作已經全部完成,開工建設667.753公里,其中已建成415.395公里,在建252.358公里;招標已完成即將啟動施工112.952公里。去年9月,武隆被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此外,武隆區還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努力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轉變。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武隆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775處,累計完成投資2.95億元,實現了鄉鎮場鎮和重要旅遊節點標準化水廠覆蓋率100%,全區集中供水率由2014年的50%上升至85%,供水入戶率由2014年的62%上升至100%。

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謀跨越,武隆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矯健步伐,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動力。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武隆脆桃花開爛漫 攝/李政

產業興旺添動力 托起鄉村振興夢

沐浴著春日陽光,武隆區鳳山街道楊家村蘆池堡組的村民嚴曉東和妻子在蔬菜地裡忙活,他們正將鮮嫩的白菜收割裝車,運往縣城售賣。從曾經的建卡貧困戶,到如今發展種植蔬菜30畝的種植大戶,嚴曉東心裡充滿了展望更美好生活的底氣,“今年,我家的蔬菜種植面積還要擴大,收入還會增加,生活還要更好!”

原來,嚴曉東因病、因學致貧,家中5口人,僅靠他在家附近打零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嚴曉東被納入建卡貧困戶。在扶貧幹部的幫扶引導下,嚴曉東開始學習蔬菜種植技術,通過發展高山蔬菜種植,盤活了自家曾經撂荒的土地。2015年,嚴曉東種植了5畝白菜、甘藍,獲得1500元產業項目資金補助,蔬菜豐收後,他收入了1.5萬元,順利摘掉貧困帽。

去年,嚴曉東種植蔬菜30畝,享受貧困戶產業項目資金補助3750元,總收入7萬元,年人均純收入14054元,在武隆,像嚴曉東一樣通過產業扶貧擺脫貧困的並不是個例。

產業挑大樑,脫貧有希望。為拓寬致富渠道,鞏固脫貧成效,武隆區大力發展農業與扶貧產業示範基地,培育打造27個鄉鎮(街道)的特色產業示範基地,集中連片打造農業產業和扶貧產業示範基地,已發展高山蔬菜40萬畝、特色林果30萬畝、生態茶葉10萬畝、草食牲畜200萬頭(只),基本形成了以示範帶為支撐骨架的優勢產業集群。

山水的自然稟賦,孕育了豐富優質的農產品,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武隆交出一張優異的成績單:2018年,武隆積極爭創全國農村電商綜合示範區,建成仙女山O2O體驗館、電商產業孵化園、電商運營中心、物流分撥中心和186個村級電商服務網點;成功打造“尋味武隆”電商品牌,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第35類、29類、31類商標註冊。整合上線品牌105個,單品4137個,實現電商交易總額 25.44億元,其中農產品交易額3.1億元;培育了羊角豆乾、仙女紅茶、芙蓉江野魚、土坎苕粉等20餘個特色品牌。

以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為目標,武隆區深度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把做大做強農業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並積極將農村電商與產業相結合,使產業成為促進當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強勁引擎。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犀牛寨鄉村旅遊節 攝/楊潤渝

鄉村旅遊開新景 從美麗升級到富裕

走進武隆區趙家鄉,絕美如畫的美景讓人心醉,新華村白院子就鑲嵌在這片綠水青山之中。

一輛大巴車停在了村口的旅遊集散地,看著下車熙熙攘攘的遊客,村民楊成貴喜上眉梢,“這只是淡季,要是遇到暑期避暑高峰,我們村的農家樂可是一房難求。”

幾年前,楊成貴一家4口住在新華村茶林灣的半山腰,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僅靠種莊稼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很艱辛。2015年,他被納入建卡貧困戶,同年6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他搬到了山腳的居民集中安置點居住。搬出新生活,踏上新徵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楊成貴開起了一家小型農家樂,當年7、8月份,楊成貴農家樂的純收入就有2萬多元,年底楊成貴順利脫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站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偏遠的高山變為村民手中致富的“金山”,隨著鄉村旅遊蓬勃興起,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好山好水好空氣是他們手中增收致富的制勝的法寶。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白馬茶山 攝/楊光葵

在趙家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4月成立了白馬山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現有農戶會員119家。合作社成立以來,對會員統一進行統一旅遊要素培訓、內部接待設施、外部環境打造等“八統一”建設,2016年合作社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80個優秀的“合作社+農戶”。

山水築夢,點綠成金。2018年,白馬山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接待遊客68萬人次,旅遊收入7600餘萬元,解決本鄉富餘勞動力500餘人就業,全鄉共有30戶148人通過辦農家樂脫貧,在鄉特色農業旅遊企業中務工脫貧的62戶253人,為遊客提供產品脫貧的125戶438人。

為強化鄉村旅遊與扶貧攻堅的深度融合,武隆區積極探索鄉村旅遊扶貧增收模式,除了探索專業合作社帶動型增收模式,還有廊橋帶動型、集鎮帶動型、景區帶動型等四大增收模式。2018年,武隆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2000餘人脫貧致富。

“發揮好生態資源這個最大優勢,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生態遊、鄉村遊、休閒觀光遊、農業體驗遊等旅遊產品,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武隆區長盧紅信心滿滿。站在發展新起點,武隆以美麗生態為底色,美麗鄉村為依託,正精細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火爐鎮“公序良俗”建設表彰大會 攝/代君君

潔淨美化整治佳 綠色家園煥新顏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武隆區仙女山鎮白果村,白牆青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整潔的柏油村道蜿蜒向前,遠處層巒疊嶂、綠意盎然,近處窗明几淨,花香四溢,美麗鄉村步步皆景,讓人流連忘返。

“我們村裡房前屋後看不到一點垃圾,生活在這裡可比城市更舒心呢。”村民柯賢林悠閒的在村裡散步,不禁誇讚起如今的幸福家園。

2017年11月,隨著仙女山鎮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市級示範片項目創建正式啟動,仙女山鎮白果村、廟樹村以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大美鄉村為導向,以村容村貌提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改造為主攻方向,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

全面實施汙水淨化、衛生潔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等整治工程。

如今走在仙女山鎮的鄉野之間,大地青山與潺湲綠水相得益彰,家家戶戶排出的汙水通過管道流入處理站,過濾淨化後排出;生活垃圾嚴格進行分類,由專人清運,“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的歷史一去不返;通過“整潔庭院”、“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漸深入人心……

武隆 決戰脫貧勇攻堅 鄉村振興譜新篇

雙河鎮高山蔬菜基地

美麗鄉村,美在山水、美在生態,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心有所棲,除了內在美,涵養鄉村底蘊“內在美”成為題中之義。對此,仙女山鎮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市級示範片項目實施了以“孝賢潔序、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牆畫630平方米,讓人們在“身有所棲”後“心有所寄”,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向善的鄉風民俗交融發展。

下一步,武隆將以涪陵武陵山示範片,仙女山示範片為基礎,爭取市級項目支持,打造雙河鎮木根村、蕎子村、梅子村市級示範片,打造完整的市級示範帶。同時,圍繞武隆鄉村旅遊,打造土坎、雙河、仙女山鎮、芙蓉街道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精品示範帶。武隆正以美麗的姿態,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品質,以鄉村振興為依託,積極打造示範亮點,以點串線、促面,推動人居環境由“一處美”“一時美”向“一片美”“持久美”轉變。

村落淨美,民風淳樸,武隆區湧動著建設綠色美麗家園的如火熱情和款款深情,以鄉村最質樸、最自然、最親切的樣子,讓市民更加嚮往。

來源 重慶日報 劉茂嬌 藍倩 圖片除署名外由武隆區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