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西河狼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范進中舉”是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老“童生”范進從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舉人,期間受盡凌辱,他最後一次要去考試,結果他的岳父胡屠戶非常生氣的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范進考試歸來,家裡已經幾天沒揭鍋了,范進渾渾噩噩,抱著家裡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一隻下蛋雞去集市售賣,只為換點米裹腹。

年老悽慘的范進抱著雞蹲在大街上等待買主,肚子空空,前途迷茫,就在范進被無群的壓力包圍的時候,別人告訴他:“範老爺,您中舉人了”,范進起初不信,最後確認之後,喜極而瘋,自此,上演了“範老爺鬧市狂奔,眾鄉親全力救治”的戲碼。

范進中舉,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那麼,為什麼范進中舉後,有那麼多人主動巴結范進,送房送銀子呢?

小哥詳細介紹那個時代人生百態。


《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清乾隆年間,全文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當時各類階層人生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非常真實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同時也對當時吏治的腐敗和科舉的弊端進行了批判和嘲諷,小說白話的運用純熟自如,代表了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開創了以小說直接批判現實的先鋒。

而傳統的古典四大諷刺小說為《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狀》。


清朝科舉制度。

想要知道範進中舉之後,為什麼鄉親們對范進的態度和之前判若天地,我們需要對清朝的科舉制度做個瞭解。

清朝科舉制度分四級。

初級:童生。

童生指所有士子,不論年齡大小,凡未取得國家正式學校學生資格的人,統稱為“童生”。

二級:秀才。

童生經過縣裡的考試,考試合格,升級成為“秀才”。

三級:舉人。

秀才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辦的“鄉試”,通過考試的人,升級成為“舉人”。

四級:貢士。

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辦,由禮部主持的“會試”,考中者升級成為“貢生”,“貢生”還要參加“殿試”,“殿試”之後根據成績分為三個檔次,稱為“三甲”,分別是一甲“進士及第”,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出身”若干年。三甲“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鄉試”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稱為副貢,也就是副舉人。

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之後,成為國家在編官員,享受國家俸祿。


“舉人”在清朝乾隆時期的地位。

要清楚瞭解舉人在清朝的地位,我們不妨先看看“舉人”這類人才在當時社會人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

清朝科舉考試規模宏大,有多少人呢?據粗略統計,單單童生就有200~300萬人,秀才約46萬人,清朝的人口為1億到4億之間,也就是說在清朝兩百六十多年間,數億人口,秀才人數也不過才四十多萬,舉人也不過才十五萬名。平均下來,一年全國不到600個舉人,當時全國有兩千多個縣,再一平均,那就是三個縣才能出一個舉人。

在明萬曆年間,由於人才匱乏,官員人數緊張,部分地區出現“縣官離任退休,提拔秀才暫時頂班”的情況,可見當時人才的匱乏程度。

清代官場流傳“滅門知府,破家縣令”“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俗語,而成為舉人之後,首先就進入了官員預備隊,起步都是縣令級別的官員,在古代民(農民,商人)和官的地位天差地別。

所以說,范進中舉之後,除了胡屠戶這樣的普通百姓,就連有錢有勢的張鄉紳都來巴結范進,送房送銀子,可見舉人在大家眼裡,真的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清朝科舉之“同年之誼”。

“同年之誼”不同於“同門之誼”,“同年之誼”是指同一年考中的人。

為什麼講“同年之誼”呢?

官場從來都是人情世故,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官場人員關係也是錯綜複雜,派系劃分自古就有,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東林黨”。到了清朝時期,同年考中的人都會一起舉辦慶祝酒會,一是釋放心情,二是聯絡關係,畢竟一入官場深似海,一不小心被免職也是正常的。這個很多小說都有描述,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賈雨村,裡面就有“官場保命符”,而《紅頂商人胡雪巖》裡面,王有齡得同年黃宗漢的幫助和賞識,在胡雪巖的輔佐下步步高昇。

所以范進中舉人,往小了說,再不濟也是個掌握一縣百姓命運的縣老爺,往大了說,用“前途無量”四個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種投資行為。

首先,無論是秀才、舉人還是進士,在全國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說,並沒有太多實權。

但舉人其實已經有些權力,進士更是官員的代名詞。

秀才在縣衙上不用跪,不能隨便用刑,還免除各種徭役和稅務。

其實秀才也是很難考的,根據人口比例的錄取率來說,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博士錄取率。

成為秀才以後,就可以順順利利的開館收徒,不愁生計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過,秀才並不是官,也無實權。

所以范進考取秀才後,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囂張,不把他放在眼裡,動輒臭罵一頓。

四周的鄰居,明明看到范進家窮得很,甚至沒米下鍋,也不願意接濟接濟。

說來也是,連丈人都不願意給考試的路費,更別說鄰居。

但范進中舉以後,就不同了。

每年全國的舉人也就幾百人,相當於今天中國的院士。

一旦成為舉人,距離做官也就一步之遙。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個周進,考取舉人以後很順利的考取了進士,被皇上任命為廣東學道。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僅次於巡撫。類似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

就算是最沒出息的書呆子進士,做一個縣長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秀才並沒有人搭理,但范進中舉以後也就成為一支非常強大的潛力股。只要誰去投資他,獲得十倍回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紳張鄉紳和范進套近乎,送錢送屋,為啥?說白了還是將來試圖利用它。

其實不要說張鄉紳了,就連當地的湯知縣,也對范進是比較巴結的。

說不準范進中了進士以後,官職就比湯知縣還高。


薩沙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往今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

范進中舉的故事

說起《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窮光蛋書生,家裡只有一個老母,年齡大了找不到媳婦,後來好不容易娶了胡屠的姑娘為妻,卻被老丈人看不起。

明清是科舉制度的巔峰,像范進這樣沒有一技之長的窮書生,只能通過科舉入仕做官,但科舉競爭十分激烈,加上官場腐敗,舞弊突出,像范進這樣沒後臺的窮光蛋,很難出頭。

後來,范進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但秀才不能做官,無濟於事,於是范進再去考舉人,卻屢試不第,在老丈人面前依然抬不起頭來,整天挨訓捱罵。

為了再次考舉人,范進無心過問家事,家中無米下炊,老母和妻子餓的頭昏眼花他也無心照料,最後只得把家中一個生蛋的老母雞賣掉,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突然有人報喜范進高中了。

這個時候的范進已經50多歲,但他中舉的事依然成為爆炸性新聞。

這下不得了了,不僅范進的老丈人對他的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就連很多陌生人,無論是當地官員、鄉紳,還是破落戶都來巴結他,送房送地,送錢送人。

眾人為什麼巴結范進

范進只是中了一個舉人,不是什麼大官,為什麼這麼多人來巴結他?

很簡單,因為明朝舉人可以做官。

明清時期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如果高中進士,可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一個縣城幾百年出不了幾個;范進中的是舉人,比進士低一級,但也可以做官。

一個人考中舉人就進入了朝廷人才庫,可以參加吏部組織的大選。當有合適官缺,吏部大老爺們又瞧上了你,你就可以做官,雖然官品很低,只能做諸如教諭、縣丞、主薄等正八品官,但好歹是公務員編制,國家正式幹部,放到現在也是副縣級,多少人奮鬥一輩子熬不到。

另外,舉人雖然起點低,如果你有真才實學,在地方上幹得有聲有色,也是有提拔機會的。明朝嘉靖年間的大清官海瑞,就是舉人出身,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來硬是幹到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死後贈太子太保,堪稱全天下舉人們的偶像。

巴結范進的不同目的

范進高中後,還沒等對外宣傳,消息就在全縣城傳開了,原本門可羅雀的范進家門,瞬間變得門庭若市,各色人等都來探望,他們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但出發點又不相同。

1,張鄉紳,送白銀五十兩,房子三進三間

張鄉紳可是縣城裡的頭面人物,他也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現退休在家。按理說,以他的身份沒必要對一個剛中舉人,還沒正式做官的范進如此重視。

但張鄉紳混跡官場一輩子,很清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范進以後能仕途上進到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海瑞也有可能。自己現在退休了,影響力小了,攀下范進這個新晉舉人,也好日後有個照應,反正在官場上多交朋友絕對錯不了。

所以張鄉紳不但送給范進50兩白銀作為賀禮,還送給他一處三進三間的房子,另外還和范進攀起了關係,說范進的老師是自己先祖的門生,他和范進是親切的世弟兄。

2,其他人,送田產,送店房的

原著中沒有提及給范進送田產、店房(商業門頭)的是哪些人,推測應該是縣城裡擁有田產的地主、擁有店房的商人們,這些人送給范進田產、店房,意圖就更明顯了。

雖然范進還沒正式做官,但眼光得放長遠點,搞長期投資,趁現在還能巴結得上,抓緊拉攏感情,不然等範大老爺做官以後再巴結,就顯得太落後了。

另外,這些人贈送田產可能還有一個目的,因為舉人做官後可以免田賦勞役,那些地主把田產轉到范進名下,可以減免賦稅,這是古代官員和地主勾結偷稅的常見手段。

3,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的

所謂破落戶,是指城市或農村失去常產(土地或住房)的人,他們沒有了經濟來源,只能出賣勞動力謀生,典型的就是給官老爺家裡當奴僕,至少生活有了保障,能混個溫飽。


事實證明,張鄉紳的眼光確實毒辣,范進中舉後,因母親病逝守孝三年。這三年時間內,范進不需要勞動,不用擔心收入來源,可以依靠別人送的財產,從容準備考試。

三年後守孝期滿,范進入京參加會試,又一舉考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最後一路升遷,官至正四品的京官通政。可以想象,范進一定會對當初贈送他財產的那些人給予幫助和回報,這便是他們當初巴結范進的目的所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有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廣為傳頌。

范進是一個老童生,很多年來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進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氣,見到他時誠惶誠恐,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對范進經常破口大罵。

後來范進中了秀才,又中了舉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樣了。不僅胡屠夫見了他畢恭畢敬,而且當地富戶張鄉紳立刻前來拜訪,送上了五十兩銀子,後來還有很多人來奉承他,有人送田產,有人送店房,還有許多破落戶來投身為僕圖蔭庇。可以說,范進一下子從窮屌絲變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范進僅僅是中了舉人,並沒有考進士,更沒有當官,為什麼就陡然而富,成為社會精英了呢?

其實,在古代,舉人的身份是很值錢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舉人,就有了當官的可能性。雖然舉人只能當個芝麻小官,比如學官、縣丞,最多也不過是知縣,而且只是在名義上有候補的資格,未必能輪到你。但是,你的身份從此完全不同:你從被統治階級一躍進入了統治階級,雖然只是統治階級中身份最低的一級。

你中了舉人,就不再是平頭百姓了,而是成為了縉紳,在地方事務中的治理中有很多發言權,也可以積累很多官場人脈。要知道,古代中國皇權不下鄉,只能到達縣一級,而治理鄉村必須靠地方縉紳的配合。所以對於中了舉的范進,知縣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舉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權的,舉人可以免稅,比如舉人名下的田產不需要納稅。因此范進考上舉人後,會有很多沒有功名的富戶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掛名在他名下,這樣就不需要向國家納稅,只需要向范進交租子(比向國家納的稅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范進幾十年苦苦考秀才,考舉人,為什麼他在得知考上舉人後立刻發瘋了。因為前後的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對於范進來說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獎一樣。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范進中舉前後的種種經歷,體現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沒有錢和社會地位,至親至愛的人甚至都看不起你,而一旦擁有了財富和地位,無論認識不認識的人,都來阿諛諂媚了。



范進是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在中舉之前,因為家庭貧困,而且社會地位不高,所以連他老丈人也看不起他,甚至經常找機會敲打他。原著中也曾經提到范進中舉之前,他丈人胡屠夫怒罵范進是個現實寶[丟人現眼的傢伙]。

後來范進想找胡屠夫借盤纏趕考,結果胡屠夫一口濃痰吐在他臉上,怒罵道;“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尖嘴猴腮、不三不四,還想著癩蛤蟆吃天鵝肉。”



過了一段時間范進高中舉人,曾經不理睬范進的鄰居開始熱情招待他,送來了雞蛋米酒。而老丈人胡屠夫更痛快,直接送來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錢,還說范進是文曲星下凡,自己早就看出來了,惹得鄰居們鬨堂大笑。吳敬梓也在這時刻畫出了一幅諷刺意味極高的浮世繪。

除了老丈人和鄰居們之外,讓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張鄉紳也帶著大量的禮物來拜訪范進。這個張鄉紳也是個舉人,而且還做過一任知縣,是一個典型的地主官僚階級,可謂是家大業大。他出手也極為闊綽,送給了范進50兩銀子,以及一套三進三間的宅院。



范進舉人的含金量

范進的舉人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街坊鄰里和老丈人巴結就算了,為什麼曾經的舉人兼知縣還要來巴結他?

實際上,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雖然有“窮秀才”的說法,但絕對不會有“窮舉人”出現。

首先說明清時期秀才需要考試,通過針對童生的童試便可成為秀才,但獲得秀才之後僅僅是自己獲得一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見官不用跪拜,或者可以搞一些教育事業,靠著興辦私塾謀生。也正是這個原因,范進的老丈人胡屠夫依然沒有拿范進當根蔥,因為不關自己的利益。



但范進參加鄉試中舉之後,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來范進從此可以呼奴喚婢,因為明朝時法律規定,庶民之家不可以蓄養奴婢,否則杖刑一百。而蓄養奴婢是身份的象徵,從此范進成為了胡屠夫眼中的“城裡老爺”。

二來、范進有機會做官了,秀才雖然不可以為官,但舉人是可以出仕為官的。經常會擔任一些府、縣教學、主簿類的八、九品官員。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也會當一些縣裡的主官。

第三、舉人可以免稅,可以把一些地主家的土地掛在自己的名下,以此免除國家的稅收。而地主家留下的財富當然也必須分給舉人一部分。

當然除了這些現實的利益,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形式上的特權,比如公堂訴訟的時候可以獲得優待,或者是享受政府的一些福利補貼等等。



范進中舉之後

范進中舉是一篇諷刺性小說,但也確確實實的是一部底層人物逆襲的小說。或者說范進不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而是科舉制度的受益人。


曾經在我們熟知的故事中,范進中舉之後便沒有了下文。但實際上范進在中舉之後有了田產和奴僕,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完成了逆襲,同時也讓自己的家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另外,范進在中舉之後,又進京參加了會試,並且考中了進士,被朝廷授予了官職。一路上范進順風順水,最後竟然被欽點為山東學道。這個職位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屬於正三品高官,僅次於巡撫,職位和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類似。



以此來看,在那個階級固化的年代,如果沒有科舉考試,或許范進永遠都只是一個社會底層、終生受人冷眼的人。也正是因為有了科舉考試,像范進一樣的社會底層人士才有了一些上升的希望。


我是越關


范進中舉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源自於儒林外史,因為這個故事實在是太有趣,又太具有諷刺意味,所以被選入中學課本,讓人們知道了范進、胡屠戶一類的神奇人物的存在。

因為這個故事太過膾炙人口,所以就不再過多贅述了。只說一下,當范進中舉之後,可以轟動了鄉里,各種人員都開始粉墨登場,送錢的送錢,送禮物的送禮物,就連縣太爺,也向范進投來橄欖枝,來表現出自己對范進的重視。

有人會問,范進只是中了一個舉人,為什麼會惹出這麼大的動靜呢?

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方面,是中舉到底又多難,第二個方面,就是清朝時,舉人到底有怎樣的地位,第三個方面,舉人的政治前途如何。

首先,我從第一個方面開始說明,中舉有多難

因為這個故事的背景是清朝,所以只說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簡單來說,明清時期的科舉分為三次考試:鄉試、會試、殿試。

其中,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元,而殿試的第一名則叫做狀元,不要說連中三元,就是中一元,都是非常困難的。

在小說中,范進也只不過是在鄉試中得了個第七名而已,就已經高興的發了瘋。可見,第一名有多難中。

對於范進來說,他可是一個老童生。在明清時期,你作為一個讀書人,需要到官府的學校讀書,然後經過考試,獲得生員的資格,這才有機會走到下一步,而獲得資格的人,人們常常稱他們為秀才。這是第一關。

范進算是一個很笨的人,從胡屠戶的嘴裡就可以知道,范進考中秀才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人已經到了中年才是一個秀才,被胡屠戶一陣奚落。

想來范進這個人,從一開始讀書,都已經讀傻了,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作,又不想經營小買賣,就連大街上賣雞,也都賣不出去。可這麼一個把全部精力放在讀書上面的人,也還是差了很多。

這個原因,除了競爭激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八股文實在是太變態了。八股文分八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字數、文字風格的要求,一點差錯都不能有。這已經非常困難了。

而在考試時,出題必須在四書五經裡出,四書五經總共也沒多少字,很多考試題目,都是從四書五經裡,隨便挑出一句話,這還算是簡單的。當這種題目用爛了,就開始挑幾個字,甚至打亂順序。

鑑於此,這種出題方法,就導致考生連題目可能都看不懂。

范進考了半輩子,考中一個秀才,可等待他的依舊是漫漫的考試之路,因為秀才只不過是一個准考證,下一個關卡鄉試才是第一關。

鄉試和考秀才的方式相同,但難度更大、錄取率更低,按照胡屠戶的說法,鄉試中舉的,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都不是凡夫俗子,至於范進這種尖嘴猴腮,自己先撒泡尿照照。

胡屠戶當然是個沒文化的粗人,也沒見過什麼大世面,但他的態度表明,在十里八鄉(至少在他所能觸及到的地方)能夠中舉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所以胡屠戶很看不起自己的女婿。也正是因為這種鳳毛麟角,可以看出鄉試的困難程度。

<strong>第二個方面,就要說說舉人的社會地位

用范進中舉和胡屠戶的話,把舉人叫做舉人老爺。他還舉了張家周家的舉人老爺。

我們知道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趙老爺、丁舉人都是舉人出身,也都是一方的大佬,他們可以掌挄阿Q,打斷孔乙己的腿,老百姓除了嘲笑阿Q和孔乙己,卻不敢說舉人半個不字。

那時候,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了十多年,可在老百姓心裡,舉人依舊是不可觸及的神聖。何況那時候科舉還沒有廢除。

所以在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時期,在地方上舉人雖然沒有官府實際的身份,不可能由政府安排一官半職,但對於地方來說,已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處理許多地方上的事務,而且就算是縣令也不敢對舉人稍有不敬。

因此,當范進中舉之後,他的地位已經可以與胡屠戶口中的周家老爺,張家老爺相提並論。這也難怪,很多人都要巴結已經中舉的范進。

第三個問題,就是舉人的政治前途

這個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從明清時期法律角度來說,舉人只是一個學歷證明,比如鄉試中舉之後就是舉人,這些人再努力一下可以參加會試、殿試,如果沒有這個舉人的身份,他是不可能走向仕途的。

但這個舉人,只能算是一個身份,朝廷不會給舉人任何官職,不可能進入國家的官僚體系。只有經過殿試,才能被國家正式任命官員。

可見,舉人雖然沒有官府的正式身份,卻是一直是潛力股,而且可以長期持有,即使舉人最終只是經過了鄉試,沒有再往前走一步,但在地方上的身份地位,以及在老百姓之中的名氣,也足夠讓很多人想要長期持有。

一支潛力股,而且是穩賺不賠的潛力股,誰都想持有。

而范進這支潛力股,還有更多的好處,那就是他是一支“跌停”的潛力股,沒有下跌的空間,持股人可以以最低價持有。

而范進的當時境況,家裡窮的不行,連老丈人都看不起他,這種情況下,只要對他好一點,哪怕滴水之恩,對於范進而言,也是雪中送炭,范進一定會感恩戴德。

這就好像去買“跌停”的股票,不用買太多,也不用花太多錢,等到上漲就是賺,就算不漲,至少不會繼續跌,也不算虧。

除了都想持有這支潛力股,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在作祟,打個比方,只要也有人來持有,就會有更多人想要持有,這也是一種從眾心理,就好像胡屠戶慶賀,周圍鄰居也來慶賀,接著那些鄉紳也來慶賀。

最後,連縣太爺都來了,就像是滾雪球一樣,個別人可能真的知道範進是潛力股,但後來的人,完全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或許想不了太多,但會從眾一般的一起過來,反正別人都送了錢糧甚至房產土地,相比自己送一點,一定不虧。

范進中舉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世態炎涼的寫真圖冊,誇張荒誕中,卻又把人性揭露的淋漓盡致,讓人讀起來想要捧腹大笑,又想要低頭沉思。


小小嬴政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科舉制度給了普通讀書人一個加官進爵的途徑,多少學子,一生為之努力。

一、范進何許人?

范進是一個貧困人家的讀書人。從二十歲開始應試,連續考了二十餘次。五十四歲作為老童生進入院試考場時,“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交卷時,“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裡又扯破了幾塊”。穿著打扮就像個乞丐,狼狽不堪。

家裡兩間茅草房,家人已經餓了兩三天,全靠老丈人胡屠戶救濟。發榜那天,老母親巳經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他捧著一隻生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指望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

他一輩子什麼都不幹,也不會幹部,一門心思讀書應試,天憐見碰到了同樣經歷的周學道,圈他為第一名,賞識他的文才,並鼓勵他繼續應試,讓他有勇氣去鄉試,終於中舉。

二、范進中舉意味什麼?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目的是為了讓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讓優秀的人才走進仕途,為國家效力。

科舉分四級,縣試、府試過了的稱為童生,童生不是指年齡,而是指考試的類別。童生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像范進那樣的讀書人,五十四歲還是童生。

第二級是院試,通過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范進遇到周學道就是鄉試,得到周的賞識,圈為第一名。

第三級是鄉試,有了秀才資格才可參加鄉試,通過後就是中了舉人。第四級是會試和殿試,通過後就是進士。殿試是隻決名次,沒有淘汰,所以和會試合在一起。

范進參加院試,中了相公,就相當於參加高考錄取了本科,成了國家的學生,“進學了”。中舉就是作為本科畢業生,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績優秀,錄取為公務員。

公務員只是一般的科員,想升職到科長、處長、廳長,很難。舉人就牛多了,只要有空缺,可以直接做縣處級官員,掌握土地、稅收、徵兵、司法、用人等權力。

舉人還有一個機會,通過會試成為進士,這就更牛了。可以直接授部屬,升御史,成為京城高級官員。

對於四鄰八鄉的鄉親們來說,范進中舉就相當於茅草出筍,雞變鳳凰。平時看不起他的人秒變成了崇敬他的人。

明清時代,官就是老百姓的天,官員一聲吼,老百姓抖三抖,所以范進中舉是轟動鄉民的大事,許多人都來巴結他。

<strong>三、送錢送屋何所圖?

買房子最好是在十年前,房價還未飛漲時。買股票最好是在低谷開始起動時。買官就得在官員落魄受難時,這叫最大邊際應。當官員已經在高位,別說攀不上,就算能攀上,成本一般人也承受不了。

范進處於貧困潦倒,將起未起之時,正時眾人投資的最佳時機,可以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

最典型的人是曾經中過舉人,當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心裡最清楚官場潛規則。想要享受特權,就得尋租權力。他聽到范進中舉,做了三件事,穩穩地要范進心裡紮下了根。

1. 送錢。第一時間來祝賀,給賀儀五十兩。這筆錢對於一貧如洗,急等用錢的范進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情深恩重。

2. 送華屋。“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乾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錢用完情可能就沒了,房子天天住在裡面,時時提醒他的恩情,你想忘也忘不了。

3. 攀親。“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兄弟”錢和房子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兄弟就不同了,那是割捨不了的親人。

張鄉紳做完這三件事,就在官場上買到了一把保護傘,今後不管他做多少坑害百姓的事,只要范進有能力擺平,就得罩著他。

那些送田產的,也許可以減稅護短。那些送店面的,也許可以狐藉虎威。那些破落戶,可以有口飽飯吃。如果范進一路高升,奴才也有發財機會,比如傳個話,遞個條,畢竟宰相門前七品官呢。



END.


博書


中國傳統社會有很多東西變了,比如馬車變成了汽車,帆船變成了輪船,茅草房變成了電梯房,紙製紅包變成了手機微信紅包,還有很多天翻地覆的變化,不一而足。然而,有兩樣東西沒變:人家有錢時恭維,人家升官時馬屁!

《范進中舉》最後一段載:“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他們為什麼來送錢送物,范進中了舉人了嘛,舉人就是隨時可以做官的身份了,什麼也不幹,他都是官府要關照的人了,是一方紳士、主持鄉里大事的頭面人物嘛,咱都得去恭喜恭喜不是?咱都得去關照關照不是?咱都得去送點人情去不是?這都是人之常情嘛,人情人情,多是人情少是意,以後與範舉人,就扯上了人情關係了嘛。

——雖然這“人情”後面,往往伴隨著“勢利”二字。

其實,不單人情,“親情”二字後面,又何嘗沒伴隨著“勢利”二字?他你看范進那個人模狗樣的岳父老大人,他中舉前,經常用自己的拳頭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女婿,一天到晚罵聲不斷:“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去鄉試,向岳父借錢,被他一口啐在臉上:“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你不看見城裡張府、周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

但是,范進中舉後,岳父的臉都斜了,他無限溫情地說:“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的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裡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回家的路上,女婿走前,岳父隨後,見范進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胡屠夫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真是:遇貧窮而作驕態,見富貴而生諂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權往;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記得多年前,某省衛視有一檔“我們約會吧”的情感類節日,一次,一位女孩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對男孩沒有任何要求,身高沒要求,長相沒要求。當一個小夥子說他的年薪3萬時,女孩忍不住笑著說:“他年收入3萬,養不起我”,立刻滅了那盞表示選擇的燈,現實得沒有一絲猶豫。還有位女孩嘲笑那個男孩說:“我以為他是月薪3萬,原來是年薪3萬!”



世上越來越多隻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人們了,不求過程,但求結果。只是,沒有過程的結果,往往如同美麗的花瓶,稍一磕碰便會粉碎。


帝國的臉譜


首先要明白在封建社會擁有權力後,你會得到哪些便利:

1,你的薪資待遇和之前的童生相比有天壤之別,你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與之前截然不同。你享受的物質生活會是在那個社會中層以上的,自己自身條件的變化會讓你接觸到上層社會,讓你自身的更大更高更遠的眼界。

2,權利的便利有多好,這個舊時就有言,朝中有人好辦事。官位越往上,權利越集中,權利也更大,正是因為這種日趨向上的心理追求,會讓很多人進行攀附,送禮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鄰,更何況是商不如官。在封建社會的一言堂,可想而知送錢,梁,房屋等等,以小換大,其中得到的回報是以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增長,故古代賣官盛行,尤以漢代最為突出。甚至有言,沒錢買官可以打欠條,等賺夠了再還,有實權的官位更是富商,富人追逐的對象。




3,古代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官商勾結,官員要財,商人要權,互通便利。官員的俸祿有限,用商人的錢來改善生活,商人可以用物質來行方便,在官員權利的庇護下,更好的營生,不受打擊。

以此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何范進中舉後,如此多的人送財送物,非是祝賀,實想各取所需罷了。


小濤談職場


范進中舉雖是清朝人寫的,不過范進的年代卻設定在了明朝晚期,也就是八股文發展到頂點的時期。那個時代,所謂的科舉選賢已經成為了一個笑話,考生能不能考上,通常都要有一定的背景,需要打點好才行。

而想范進考了一生,最後還是考官可憐他太老了,這才給了一個秀才。但是范進卻因此看到了希望,更想考取舉人。他的想法遭到了丈人的恥笑,但還是在丈人那裡弄了一點盤纏,卻考了一遭。回來之後范進根本沒想到要中舉,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旁人更不會想到,這次他居然意外中舉。 於是在官差到范家報喜的時候,連他的老母都覺得是不是聽岔了。

但是周邊街坊卻聽的真切:范進不光中舉,而且名列前茅,居然排在了第七名。於是這個消息馬上就傳遍了這個小城。為了答謝來報喜的差役,周圍人們緊急湊了一些錢糧,而那位姓張的鄉紳不但慷慨解囊,拿出了50兩銀子給他用,更提出讓他搬到自己的一處別院居住。

為什麼在他中舉之前,常常受到丈人的奚落,家人經常窮得捱餓,也不見鄰居幫忙,更沒有有鄉紳這樣的人物登門結交,而在他中舉之後這些人爭著來討好自己,窮苦的鄰居都肯出錢出力幫范進打發官差,張鄉紳更是送了巨資又送房屋?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

在科舉考試的千年發展之中,各個層次的學員身份天差地別。秀才不會被任命為官員,所以沒有實權,考中秀才的作用,僅僅是不用服徭役、上堂不需要跪拜,類似這樣的一些權力,平時賺錢的法子,也僅僅是靠教書、給人當幕僚這樣不多的途徑。

但是考中舉人就不一樣了,考中舉人以後就可以參加會試,會試高中後,如果殿試進入一甲,那能夠直接被封官,如果排得靠後,也能去各地做幕僚等,學習三年後即可上任。 范進高中以後,那就意味著如果會試、殿試運氣好,就能直接面見皇帝,直接上任,就算是會試不中,也有很大的幾率去做知縣等小吏。所以他此時已經不再是沒什麼實用價值的秀才,而是一個看得見回報的老爺。

而之前他的家裡那樣困窘,在這種起步的階段,必然會用到很多人的幫襯,就比如打發那幾個報信的官差一樣,沒有那些鄰居的幫襯,是沒法完成的。所以這些人很懂得投資的時機,在確定了他考中以後,紛紛前來孝敬,期望拉近關係,一旦這位舉人老爺在日後做官了,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知縣,也足以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好處。 而且就算真的最後這個傢伙既沒有考中也沒有做官,那他們也不會絕望,因為按照范進的個性, 一定要活到老,考到老,只要他繼續考,沒準就像這次鄉試中舉一樣,突然就來個驚喜。

所以他考中以後,大家送他錢糧、房屋,說到底都是奔著他的未來去的,都想在他剛起步的時候結交好,以後他發達了,這些人憑藉這些舊情,就能能夠跟著發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