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人打了不还手,只知道哭,家长应该怎么教育他?

朴灿烈ChanYeol


孩子被打了只会哭,不只是因为你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孩子自身的原因,是息息相关的。

(1)暴力孩子

身边多少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再怎么被父母批评,下一次依然会运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班里有一个爱打人的孩子,无论老师和家长怎么教育这个孩子,无论其他家长怎么不满意直接去批评这个孩子,可是效果甚微,到了某些时刻,这个孩子依然会打人!

(2)被动挨打的孩子

身边还有一些例子,就是:父母不断地教孩子还手,推着孩子让他用武力去维护自己,可是,孩子依然不去还手,依然被动挨打。父母看着干着急!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9岁,女儿7岁。

他们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能叨叨尽量不动手,一个是能动手尽量不叨叨。

都是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陪伴他们,他们接受的是我同样的教育,但是两个人的行为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两种:

(1)先天因素

有的孩子,天生安全感弱一些,做什么新的尝试,都需要父母不断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增强他内心的力量,如果让他面对冲突,对他来说,亚历山大。比如我儿子。

有的孩子,天生内心力量足够,有勇气有胆量去面对冲突,并付诸行动。比如我女儿。

(2)后天因素

有的孩子,父母很暴力,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就在他们的言行之中,学会了用暴力面对问题。

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去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孩子估计也离不开暴力的行为了。

还有的孩子,父母没有暴力行为,但父母不会引导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发泄和疏导情绪。孩子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愤怒,只知道在特别气愤的时候,通过打人或者摔东西来发泄情绪。

这类的孩子,通过后天的正确引导,是可以将行为改善的。


再来说一说你的孩子。

孩子一直被动挨打,我相信不是每个父母希望看到的现象,也不是每个父母都乐于接受的现象,包括我在内。

孩子不还手,不只是因为他觉得还手是错误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还手,没有其他可以应对的方式。

(一)培养内在力量

首先,父母可以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相信自己是有勇气的,有力量的。

培养出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冲突,这是最治本的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方式。

(二)面对冲突的方法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面对冲突。

可以分为这样三步:

第一步:

及时躲避其他孩子的拳头,并大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也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再打我也生气了,再也不和你玩儿了!”用这样明确的语言来维护自己。

我相信大多数孩子不是恶意去打,而是下意识地动作。这样一提醒,很多孩子,就会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停下来挥舞的拳头,并继续友好的玩耍。

第二步:

如果孩子不理会这些话,孩子可以选择走开,不再和他继续玩。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既然你这么暴力,这么不友好,我为什么非要冒着被打的风险和你一起玩?班里(或小区里)孩子那么多,我可以选择和我一样友善的小朋友结伴同行。

就像我们成人要远离渣男一样,明知道他有家暴习惯,难道还要知难而上吗?那岂不是找虐?

还有的孩子非常没有家教,他的父母们觉得孩子能打人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把别人打哭了,真的非常厉害!他们不但不去制止孩子,而且还会表扬孩子!对于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更要离得远远的!

第三步:

还可以继续警告他:“如果你再打我,我就要还手了!”孩子如果再打,那就果断还手。

<strong>你的果断和勇敢,会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好惹的,你不是可以随便打的!

通过这一次还手,可能换来的是以后所有日子的和平。

我们虽然不去主动欺负别人,但是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如何正确的反击。

<strong>比如:脖子以上不能打,隐私部位不能打,不能用坚硬的东西打……之类的。以免给别人孩子打严重了,影响以后的成长。还可能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这一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最后,作为一名“非暴力沟通”的推广者,我是不提倡以暴制暴的。

还是要教给孩子如何通过语言来降低对方的攻击性,更好的保护自己。或者,干脆远离有攻击性的孩子。

用语言避免暴力,用语言维护和平,用语言与周围的人友好沟通……达到这个境界不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也在不断学习和践行当中。

不管怎样,培养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是我们的目标。

也许,当孩子内心充满力量的时候,他自己就有了一套他的应对方法,也许比我们给到他们的更好呢!

一起加油吧!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原创文章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是个人感悟,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其实关于儿童教育的很多问题,家长都知道该怎么解决。之所以解决不好,原因是。遇到自己的孩子,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面叫做你情转移现象。


父母有时候会把孩子身上发生的际遇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因为过多的情感纠结而影响的理智的和智慧。

大家不信来试一试。假如你和邻居家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然后交换孩子之后来教育,当你同样面对别人家的孩子被打了,只知道哭,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能会选择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告诉孩子,没关系,这次你输了,下次打回来。如果不会打,下次带你去参加一个跆拳道培训班。咱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让别人欺负。

第二种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和孩子讨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避免下次被其他孩子打了。

第三种是。首先用轻松愉快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那个打你的孩子他是不对的。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也可以选择告诉父母来帮你解决。同时也告诉孩子我们也不能去打别人。但是我们也需要学会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下次带你抱一个跆拳道培训班如何?

大家察觉出什么了吗?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上述三种方式都可以。但之所以很多父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到解决自己孩子问题时,举重若轻,同时又能够做到举轻若重。

他们往往会把孩子被打与你自己人格被羞辱联系起来。你会失去理性,这个时候你的态度会直接让孩子敏感的察觉到。孩子会慢慢的模仿习得你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的方式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态度决定了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一旦态度是偏激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所以什么方法到了你手上都不会做的好。

其实,人和人之间交往,包括孩子和孩子交往。往往最重要的要点是在于应对方式的态度。你的态度会让对方察觉到,因而改变对待你的方式,这才是人际沟通中最核心的要点。就像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态度说出来,对方,接收到的信息会完全不一样,应对的方式也会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个人过于看重自我,往往就会处置不当。一个人,总是能够轻松愉悦的应对任何事情,他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儿。你就会发现很多孩子被打了,他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他并不把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打闹游戏当做是一种伤害。因此这种伤害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和他心理的成熟。

如果你观察全世界的孩子,会发现,其他国家的孩子在上学期间的打闹嬉戏比我们的孩子还要严重得多。关键在于你把这看作是一种打闹嬉戏游戏,还是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伤害。孩子们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慢慢学习,慢慢成长。只要这一切并不构成对她心理的伤害。不构成严重身体伤害的前提下,有时候打打更健康。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分享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上幼儿园了,性格有点弱,不太爱讲话,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就哭,慢慢的其他小朋友都习惯惹他哭。老师又没太多精力一直哄他……这件事让我朋友的老公知道了,他就去幼儿园告诉老师给别的小朋友家长带句话,让小朋友远离孩子,如果做不到他就让这些小朋友远离他父母。打那以后,我朋友的孩子再也没被别的小朋友惹哭过。后来,听我朋友说,他老公平时挺霸道的,他崇尚哪怕自己孩子在外面把别人的头打破了,大人赔医药费,也好过孩子被打,接受别人的道歉。有点跑题,意思就是打和被打,二者只能选一个的时候,选择打,大人承担后果,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孩子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当然大人承担后果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和平衡,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出手。



家长的心理

作为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既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之下,孩子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 就是被欺负了吗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看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教他们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经常这一秒还你推我搡的打个不可开交,下一秒就又擦干眼泪你追我我追你。也许只不过是好朋友之间一次再平常不过的闹情绪,到了大人眼中却变成了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她打你,你怎么不还回去?别跟他玩了!”对孩子是一种“他打你你就要还回去,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好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比被好朋友打了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可能你的孩子以后真的受到伤害了,却再也不愿意告诉家长了。

永远不要小瞧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当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的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判断,而是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以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没有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必要主动引导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如果孩子真的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你可以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反抗”和“打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结语:你是怎么教育你家孩子的?


多米好可爱


想起儿子读幼儿园的经历来了。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些调皮,书包不会背,就提在手上,睡碰他一下,就用书包撞人家,为这事,我常常给孩子讲不能欺负别人。

但是有一天回到家,孩子的脸被小朋友挖了深深浅浅的指甲印,望着孩子的脸,我很多难受,但作为一名老师,我不想让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就告诉孩子让他找老师反应。孩子给老师反应了,但隔了两天,孩子的脸又被挖了。我只能跟孩子家长交流,等待着孩子受伤的脸恢复。

隔了几天,孩子的右脸却出现了长长的四道口子,他的脸连续被同一个找朋友挖了三次。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直接向儿子吼到:下次再被挖,就挖回去。第二天,他和那个挖他的孩子一起回家,两个孩子的脸上都有伤,儿子被挖,他则挖了那个小朋友。

看着那个小朋友受伤的鼻子,一有些内疚,又给他讲道理。不知他有没有听明白,不过两个孩子终于没有出现打架的现象,儿子的脸到幼儿园结束都没被挖过,也没有出现被打事件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我们不能叫孩子欺负别人,但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孩子被人打了不还手,只是知道哭……也不知道平时家长给他灌输了多少‘只要打人就不对’的思想,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遭遇,像这样教育严重畸形的家庭不在少数。父母只知道教育孩子不要打别人,不知道告诉孩子正确的对待方式,这种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注定是只能被其他人欺负的。



前面说了许多大道理,现在我也来说说我个人经历吧。我侄子今年12岁,春节时回家过年,小侄子看我玩游戏,他也很喜欢玩,我就想只要控制时间,小孩子偶尔玩玩游戏是有益智力发育的。没想到小侄子半个小时没玩到,他妈就找到我家来,看到自己儿子在玩游戏,她就朝我看了一眼,我也听邻居说过:‘她管孩子太严了,手机都不让孩子玩下’,所以我就明白了她这一眼的意思。‘小智,把手机给伯伯,我们回家了……’


我是‘柳三舍’,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那就关注我吧,小舍同志每天都会有更新,期待你的关注!感谢阅读。



柳三舍


乖巧文气腼腆的孩子,一般都会被打而不知道还手,性格使然。家长如果再叮嘱过,千万不能和小朋友打架,要与人友好相处...孩子被打就更会手足无措,只剩下哭了。

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是被打不知道还手,然后哭着回家的小主。一次被欺负哭着回来时,正巧被舅舅遇到,舅舅又心疼又上火,吼了孩子,说去打回来,否则不许吃饭...孩子硬着头皮出去了,正好这个小朋友手又犯贱,又想打孩子,结果我家孩子恶向胆边生,在小朋友伸手的同时,也伸手推开他,大声喊道:我舅舅说我不还手,不让吃饭!结果就此,这个小朋友也不敢再欺负他了。

由此,我也思考了一番,“让”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告诉孩子,自己一个人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被打时,首先要知道躲开或掀开对方,然后要严厉的警告他,不许这么做,如果这样做,我也会打(当然,要势均力敌),或者告诉老师和家长。有些孩子就是欺软怕硬,越让越事多,欺负别人会觉得开心,这样的孩子一定要隔他远远的。


嘉妈育儿经


这是一个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也是遇到此问题,以我自己的经历,想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的儿子现在读小学六年级,经历这六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越发感觉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在这样的集体里,不同性格的孩子集合在一起,摩擦不断。

我平常教育孩子的原则也是,不去主动惹别人,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平常的小打小闹,孩子自己就消化了,也不会告诉你家长。

但可怕的是,你的孩子在班上很弱小的话,性格很温和,一个孩子欺负他,会引来更多孩子效仿,几个孩子一起欺负他,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不还手,那孩子真的是很无助。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跟您反映此问题,一定不要责怪他,而是要特别重视此问题,因为孩子此时需要你的帮助。家长要帮助他和同学们进行沟通,疏解他内心不满的情绪。因为此时孩子是弱势的一方。如果不闻不问,孩子会把不满的情绪压抑住,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出来了。

因此,对于孩子之间,因为孩子玩耍之间引起的小打小闹,不必放在心里,这样的小打小闹,也不会构成孩子什么心理问题,你打我,我打你,你赢我输,他自己就消化了,家长不必干预,不必在意。但学校里有喜欢惹事的孩子,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老惹你,甚至行动已经对孩子构成了一种麻烦,这时还是鼓励孩子用强硬的手段解决吧!因为欺善怕恶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一样。当他发现你比我还厉害,他就不敢再惹你了。所以孩子遇到了这样的打架,那还是还手吧!长痛不如短痛!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评论和关注。


大航小曦


我想讲个真实的故事: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初中时 这孩子曾经想退学,爷爷问了原因,原来是班里几个同学经常在路上截住他 揍他;告诉老师 老师也是应付 。爷爷说:孩子别怕 你尽管去上学 带上一块砖头 路上再被打 谁打就拍谁的脑袋 往死里拍 。结果下午爷爷接到电话通知去学校了。

班主任大发雷霆,…爷爷道出事情原委 前前后后;结果老师说了什么呢:人家怎么不打别人 怎么专打你孙子!?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你还是老师?!我也是干教育出身(退休教师),我看你最该挨揍了!!!

……

之后孩子阳光明媚了许多 他说我像重生了一样;即使老师不喜欢 那有什么要紧 我学我的她教她的 。

之后孩子的成绩蹭蹭的涨 最后考上重点高中 曾经的一切结束了 高中一切祥和

所以 所以 真的不想说了 自己领悟吧


美鸟捕鱼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告诉他:出去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一定不能先动手打别的小朋友,也不要没事去推或者碰其他小朋友,上幼儿园后,发现有小朋友欺负他打他时,他也不还手,去亲戚朋友家玩时,有小弟把他身上抓出血印,孩子也没有还手,后来回家洗澡时问他疼不疼,他点头说洗澡会疼,听的我们心里好心酸,一度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跟他说让他还手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部美国电影,里面的父亲对儿子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羊、狼和牧羊犬。有些人天真的认为世界上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他们更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这些人就是羊;后来,掠食者出现了,他们使用暴力、掠夺弱者,他们天性残忍,没有节制,这些人是狼。还有一类人,他们拥有强大的攻击力和保护羊群的天性,他们是少有的可以和狼对抗的人,他们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羊群的安全,这类人就是牧羊犬。他告诉孩子们,他们家里不需要羊,但是如果有人变成狼,爸爸会揍扁他,爸爸希望你们都是牧羊犬,你们需要保护好自己,同时如果有人要打你或者欺负你的弟弟,爸爸允许你尽全力去解决他!



后来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自己去选择做哪一种人,告诉他不能先动手打人,但是当自己被打时一定不能坐以待毙,要勇敢的面对,告诉他,他的做法不对,让他道歉,如果他还是不听,那就勇敢的打回去吧!



每个孩子都各不相同,咱们都各种尝试才知道哪种对自己的孩子最有效,让我们一起努力前进吧!


TT晴天妈妈


小朋友莫名其妙被打,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最近,有家长跟我咨询过类似的问题,让我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家长说,他们家的小男孩还没有上小学,男生两次都跟比他大的女孩发生肢体冲突。一次,在小区里男孩看见小姑娘推了一辆好看的自行车就过去看,小女孩让他:“让开”,顺便还踹了小男孩一脚,小男孩也还手了,家长调解开之后,小男孩说:“我不原谅她,她为什么打我?”第二次,在小区周围小男孩在弄鞋带,正好小学放学,有一个放学的小姑娘从背后踹了他一脚说:“真懒,不讲卫生。”当时孩子就懵了,家长也在边上看着,打人的是个小孩儿,家长也没什么办法。所以这种事件确实很常见。

我们可以教育自己家的孩子有教养、维持一些公序良俗,但我们管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将来的生活圈子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大,怎么去处理同龄人对他的冒犯,确实是我们家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因为这会牵扯到孩子将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社交圈以及人身安全的问题。

小朋友和家长如何应对与别人的矛盾、争端?

一般来说,遇到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他们自己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个人当时就争吵理论,过后会和解、继续一起玩。第二种是小朋友们会本能的去告老师或者找大人,对于小学低年级,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

在第一种情况中,如果大人都在场,不要进行干预,让孩子自己处理,是比较明智的。但大前提是孩子之间的体量相当、而且矛盾的双方应该是长期一起玩耍,大家彼此比较了解。这时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不要鼓励孩子:“打回去”,也不要单纯的为了教养或者面子告诉孩子:“你不要跟小朋友争执。”学会处理跟别人的争执,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可以先从跟自己熟悉的小朋友闹矛盾开始学习如何自己去面对矛盾、自己去处理矛盾。

第二种处理方法,找成年人来评理是一个自我保护比较可取的渠道。之前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的时候也遇到过别的孩子向我“告状”,说我家的小孩儿破坏了他们的游戏规则。这种情况下,我作为家长会过问一下,然后找自己的孩子去了解情况,尽量平等的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中,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说用大人的体力优势去吓唬他们或者说教。家长应该做的是帮他们分析、让他们形成一个自己处理矛盾和争端的方法。

我们会遇到自家孩子莫名其妙的被陌生的小孩儿所冒犯,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要看孩子的监护人在不在,如果在,孩子们解决不了的时候,大人们可以有一些沟通,可以让监护人安抚一下自己家孩子的情绪或者对孩子约束一下。

如果攻击性很强的小孩儿,只有他自己在场,监护人缺席时,我们不能像“熊家长”一样跳出去对别人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动手,但也不能看见自己家孩子明显处于劣势时无动于衷。在这样的矛盾现场,我们可以用大人的身体优势挡在孩子中间(千万不要动手)用肢体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保护。然后蹲下来跟打人的孩子询问:“你们家大人在哪里?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一定注意语气和态度,有的时候家长在现场特别暴躁的反应,可以震慑对方,但也会吓到了自家孩子。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一个暴跳如雷的爸爸妈妈远比别人踹他一脚、抢他一个东西更可怕。

所以我们大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利用成年人的身体优势只做防御不进行攻击,绝对不能不闻不问,当孩子受欺负时,家长不过问会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这种事我没办法,我爸妈也没办法。以后孩子万一受到更大伤害时就不会来找家长商量。小朋友之间,只是小打小闹就不用小题大作,比如抢玩具、吵个嘴等等只要静静的看着他们自己处理就可,如果孩子哭了或者情绪非常失控时,大人再进行干预。

如果家长认定:孩子频繁被人打,是一个事实,而且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跟你一样,有的孩子会用先动手再动口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你遇到这样的小朋友,你要学会自己应对。”

很多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很着急说:“你怎么这么笨,叫你打回去,你为什么不打?”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语言,因为孩子面对这种事情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他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迫切的希望知道一个他能做得到的解决手段,家长要跟孩子分析原因: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是因为每一个小朋友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面对这种事情如果小孩儿本身没有攻击性,从小家长没有对他动过手,他也没有习惯采取用动手的方式,强行让他动手打回去,肯定是做不到的。

在实践中,没有动手打回去能力的小孩儿,家长可以帮他想想办法,比如说:“要不要爸爸妈妈帮你买一个哨子,挂在脖子上,有人打你就吹吓唬对方,或者是去找老师,如果老师当时不帮你解决,一定回来跟爸爸妈妈讲,我们来帮你想办法。”

平时可以跟孩子在家里多玩一些情形重现之类的游戏。把某一些新闻事件,比如说两个小朋友玩滑梯踩到了,家长出来大喊大叫,跟孩子进行重现,当游戏一样让孩子去提前面对这些他们预想不到的别人的冒犯。

做一个善良又有铠甲的人!

我们教育自己家孩子不跟别人动手,肯定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你要有铠甲”。面对一个真实世界,每天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攻击,有时候能躲开,有时候躲不开,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从他性格出发,把相应的解决方法梳理出来,在平时的游戏中跟孩子反复的强化和演练,在遇到矛盾时才会很容易的解决。

希望孩子都成为一个既善良又有铠甲的人。

我是一个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的妈妈,因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他给你的远远大于你付出的。上述观点供您参考,欢迎留言讨论,也欢迎关注我的号——讲常识、说真话,认真探讨养育孩子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亲妈:留英双硕士,传媒经济学博士在读,高校媒体专业教师,致力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