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倾国倾城沈骚年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家长或教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得到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

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等。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只要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第二不损坏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

第三,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与B间选择。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想让他睡,不要问“现在睡觉好吗?”而要问“你打算直接睡了,还是听一个故事再睡?”总之,要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给他一个命令。当然,这一招不要经常使,或者适当变着花样使。

很多人担心这样是在“溺爱”孩子,或是纵容孩子,这是因为他们错把自由理解为放纵,这种误解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在错误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文字经常会误导人,“爱”和“溺爱”表面看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它们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所谓“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是走到了爱的反面,是反“爱”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恶果现在有目共睹,原因却一直被错误归纳。

给孩子自由,本质上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

宽容是这个世界的润滑剂,世上有多少痛苦和悲剧是不宽容造成的。而一个人不宽容性格的形成,很可能就是从婴孩时期的一些小事上开始的。

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无力主宰自己,他的放纵和毫无章法,是自觉意识的丧失,是选择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欲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别人,他的行为正是长期压抑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由于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如果大人不承认这一点,认为孩子不自觉是为了更快乐,那真是太不理解孩子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一个人若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便失掉自由。”

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体味了宽容,他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心胸狭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不要别人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只有这样一种人才是自由的,这种人愿意使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获得自由。”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就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走到悬崖边上会自动停止脚步一样,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也知道自由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他可能会由于缺少常识有一些小过失,却会自动获取经验,自动校正自己的行为,使小过失成为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尹建莉父母学堂


“自由”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状态,但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又是极度重要的环境之一。而“自由”其实往往都是需要有另外一个对应的条件给与一定制约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它就是“规则”,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自由”就是放任自由,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孙瑞雪老师创办的遵循蒙氏教育法的“爱和自由”幼儿园里,给到家长关于自由的三大家庭教育公约是如下三点:

(一)不伤害自己。所有能伤害到自己身体的事情都不可以做。

除了我们可以看到的很明显具有安全隐患的事情不能做,需要之我们的制止外,其实还有一些可能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例如,孩子有的时候会去觉得好玩而去拍打自己的头,这样的行为也请温柔地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很有趣是吗?这样会伤害自己,我们换一种方式玩好吗?

(二)不伤害别人。这一点应该很好辨识了。但是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在家里和外边规则一定要一致。举例来说,孩子在外边打了其他小朋友需要道歉解决问题,而在家里如果打了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尤其是隔辈的老人,一般都会笑笑就过去了,甚至还会和他们嬉戏。

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告诉孩子,你刚刚伤到了**,请你向他道歉;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及时地把他抱走,几次之后他就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可以了。

这样才是对外与对内的一致,孩子更容易建立清晰的规则,不会混乱。

(三)不伤害环境。比如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吵大闹打扰到别人;公园或绿化带里的花花草草不能摘,尊重任何的小生命。

家长可以利用以上三点与孩子制定家庭内部的规则,但是一定要大家一起制定,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执行需要坚决,如果有问题再一起协商进行调整。

另外在幼儿园里,还会有几点比较重要的需要遵守的规则:

1.不能打扰别人。

2.不能做粗野的行为,例如打人、说脏话。

3.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4.谁先拿到的谁先玩,后来者需要等待。

5.使用完的教具或玩具等要归位。

“家庭公约”与幼儿园里建立的规则一起给到孩子的是“适度的自由”的环境,在这些规则之外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尽情玩耍和探索。

最后想多说一句的是,“自由”和“规则”,一定要有“爱”的滋养才能有生命力,孩子才会真正从心底感受到安全感,所以父母和成人一定要记得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能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我是成长型宝妈“一枚有墨香的书签”,感谢关注,见证成长。


一枚有墨香的书签


我认为总的来说自由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时间自由;二是花钱自由。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并且每一笔开支都很合理。

其次,让孩子制订一个课外时间表。时间表可以把周一至周五列在一起,周六至周日列在一起。比如每天几点起床,上厕所需要多久、梳洗濑需要多久、吃早餐需要多久,上学几点从家里出发,在学校这段时间可以省略,然后晚上放学时间至到家时间,做作业需要多久、看电视需要多久、玩游戏需要多久,几点正式上床睡觉等。值得一提的是看电视和玩游戏可以分单双号,比如周一、三、五看电视;周二、四、六玩游戏,也可以互换。周六周日可根据情况另行安排,可增加一些户外活动。

再次,让孩子把现有的学习用品、玩具等进行盘点,查漏补缺,制订一份常用消耗清单。这样做好处是避免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买了一大堆闲置在那里。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这样孩子有成就感,接下来陪孩子按计划走。若有制订的不合理的地方边走边调整。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自觉得按计划走,家长放心了就不会唠叼了。偶然一两次该起床的点没起床,要叫一下,孩子毕竟是孩子。

总之,一方面教育孩子要有耐心,顺势引导。不要动不动说孩子这个不是,那个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强。比如一条水沟涨水了,如果你顺势引流,把沟里的淤泥残渣清理后,通畅了,水自然自上而下。反之,你垒个埂堵住它,反而会泛滥成灾。

另一方面遇事先肯定后否定。比如我家小孩有一次跟我说周五晚想跟同学们先去吃燃烤,然后去K歌。我立马说:好啊,适当的出去走走不错。不过呢,先回答我几个问题:

1、是哪个同学组织的?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共有多少人?

2、燃烤、K歌具体地点在哪里?最近的站台或地铁口有多远?

3、k歌K到什么时候?有没有车回来?如果停班了怎么办?

他说只知道领头同学名字,其他都不清楚。

我摸了摸他的头,让他看着我的眼睛:‘’如果你丢了,家长上班辛苦了一天,还要满大街去找你,你觉得合适吗?先不急着回答我,想好了再说。‘’然后我忙我的,他忙他忙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走过来跟我说不去了。

不过后来,我让他叫上几个同学,买了他们各自喜欢的食材去烧烤了一次,还拍了照。孩子们吃的玩的还尽兴。回来的路上我告诉他们:烧烤食品偶尔吃一点可以,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孩子们一致认可。

以上呢,供参考。每个孩子后秉性不同,沟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放下家长的架子,我相信孩子们很乐意和我们交朋友的。


布衣闲话


嗯,小孩子天生好动,对外界也充满了好奇,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尝试的渴望。

我的原则是,只要不危险,不影响他人,而他本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心让他去做吧。

不能有危险:

这是第一原则,除非想培养他某方面的专业,否则,不要让孩子处于险境。比如,如果没打算让他学游泳,就没必要让他下水。

不影响他人:教养的第一原则,就是不影响他人,小小的生物人迟早一天要成为社会人,现代的社会人,要懂得礼仪与交换,不能因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无视他人的存在。除非,他正在试图完成一件拯救全人类的壮举。

自己力所能及: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期,具备不同的能力,比如,学个自行车,开始的时候,是要在后面扶着的,他就不能很自由的飞驰了。

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也得学会放手,给他适当的自由,有时候,会有惊喜给到你。

儿子骑自行车,基本完全就是他自己摸索会的。既没有理论培训,也没有亲身示范。

先给他一个三轮车,在安全的地方,让他自由的骑。骑得飞快了,换了台小自行车,但是左右各有一个小轮子。也能够飞驰了,下掉轮子。

他们担心,不敢骑,我说放心,爸爸在后扶着你。扶了半分钟,放手,他已经骑到前面去了,回头一看爸爸没扶,心里发慌,小嘴都瘪了,正准备哭。一句,你不是已经会了么?儿子一愣,恍然大悟,一摆龙头,哇,我会骑自行车了。到现在,遇到同学,还吹牛,自行车,我四岁就会了,自己学的。


风吹雪816


对于家长想给孩子自由,又唠叨的问题,我觉大多数得家长是怕耽误孩子学习才唠叨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看得很紧,作业写完了又让做练习题之类的,要么就是报辅助班,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将孩子看紧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样可能会是他们性格内向,影响人际交往


我们算一下,孩子上一天学也不轻松啊,小学上7小时左右,初中8小时左右,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上学的压力已经不小了

家长也应该将一些时间交给孩子们自己,让他们自己安排,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大多数孩子喜欢玩游戏,这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有限度,不能一玩玩半天,适度玩游戏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


报补习班更没必要了,这样会把孩子时间弄得很紧,连童年都没有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关键还是在上课

总之,我们要给孩子留一些业余时间,让让他们发扬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与孩子沟通,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知其不可而为之吖


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

那么,先给一个笼统的原则:“过犹不及”。适度是家长教育的基本准则。怎么做到平衡呢?

重要的一点是抓大放小,不要把事事都看在眼里。读书不认真要批评,吃饭前不认真洗手要批评,写字不仔细要批评……孩子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对,家长的要求又细又多,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听家长的意见了。

在一段时间内只纠正一件事情,其他事情暂缓。家长要做到眼里能容得下沙子。要求不要一次过高,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心理菌


首先,家长有义务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其次,要交给孩子如何管理时间,最好是帮助孩子学会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寓时间管理于学习计划之中,并借此与孩子形成约定;

再次,对于孩子按照约定办,并完成该时间区间内的任务可以奖励孩子玩耍时间,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惩罚孩子减少玩耍时间,有时甚至增加家庭劳动时间。

只要做到上述几点,所提问题自然解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名家事与规划导师


爱唠叨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其危害不小!

唠叨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做什么都是错的,导致孩子做什么都不能全身心投入,总担心什么时候又被家长唠叨了。因为不专注,才智很难充分发挥,无论是做功课还是玩,都如此!

给孩子自由,就是在孩子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扰。让孩子专注的做他们想做而且该做的事情,比如:做功课、玩耍等。更不必干涉孩子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比如,是先做功课还是先玩耍,让孩子自己决定!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心甘情愿的做事情时,才能做到最好!

给适当的自由并不是一味的放纵,涉及违法乱纪之事,当然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总而言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本该就是为人父母者该有的样子!


梦回校园1314


小孩子的自由应该是有选择的给予,人人生而自由,但又不自由!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角色,所以小孩子的自由建议在他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时给予。通俗一些说,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完成了以后再给他相对自由的空间!无原则的放任,是会透支青春的福利的!


imageboy


与名师零距离与名校零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