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风采丨赵世英: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法槌起落肃穆间赵世英

人物简介

标兵风采丨赵世英: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赵世英,1980年1月出生,法学专业本科学历,200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1月参加工作,2016年4月进入航空港实验区法院至今,现任第四审判团队负责人、员额法官,2016至2018年结案数分别399件、450件、447件。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法院先进个人、郑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市法院系统青年岗位标兵等,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

唯心存民生,

行公平与公正之责,

方不负法者所托。

这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法院员额法官赵世英的信条,

也是其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妥善办理每一起案件

标兵风采丨赵世英: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员法官的赵世英,始终坚持“为人民司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努力实现了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2016年6月的一天,炙热的太阳照在航空港实验区冯堂办事处大辛庄村,一场“马锡五式”的审判正在当地进行。原告与被告系大辛庄村同村村民,双方因履行农村建房施工合同产生纠纷,原告承建的房屋系被告张建荣和三位邻居共同所有。考虑到原、被告以及本案第三人不但同村而居,且还有亲属关系,如果庭审在法庭内进行,不仅庭审的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于是赵世英法官将庭审现场搬到了建房现场。

炎炎烈日下,他一方面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现场勘验,穿越杂草丛生的工地,登上三楼积水平台,并扶梯爬上四楼房顶现场勘验房屋质量,以自身实际行动让当事人看到处理纠纷的决心和诚意;另一方面不厌其烦解释法律程序,告知举证责任,说明鉴定不仅时间长,而且经济成本高,且会给农忙时节添乱,帮助当事人计算亲情、时间、金钱等成本;同时还结合当事人的同族先人——明代宰相张孟男及其子张林宗的先贤故事,劝解双方互谅互让。

经过一个月不断走访、调解,最终当事人握手言和,不仅当场履行了义务,甚至争着主动承担诉讼费,真正实现了当事人满意,案结事了。

这起案件只是他审理的诸多民事案件中的一个,类似的场面还有很多……赵世英常说:“为民服务不是口头禅,而要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通过努力尽可能达到让双方当事人满意的结果,这才是对一名法官最高的褒奖。”

自创“加减乘除”,实现办案质效双提升

标兵风采丨赵世英: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创新是一种生产力,审判理论和实务创新是新时代司法工作对于一名法官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审判工作科学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赵世英法官总结其长期民商事案件办理工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减乘除” 调解法,对于“调什么”“何时调”“如何调”等问题均有着独到见解,该调解方法的有效推广助推了一大批诉讼案件的高效化解。

2016年8月,王某等6名农民工因劳务费纠纷将北京七建、郑州众品以及航空港实验区某学校诉至法院。案涉工程由该学校发包给北京七建,北京七建又转包给郑州众品,王某等6名农民工跟着郑州众品不认可的李东方进行工作,双方没有结算手续。庭审一开始便进入了“责任主体”“工程量”“付款额”等问题的争议,一方是不熟悉法律的农民工,一方是专业的执业律师,简单的举证、质证很有可能会使王某等6名农民工一年的劳务费“打水漂”。于是,在法官的耐心主持下,从一张张纷繁复杂的记工表开始算起,从一条条法律规定讲起,从一个个粗糙的大手和满脸的风霜说起,最终使四方当事人就劳务费的数额达成了一致意见。但是由于郑州众品没有付款能力,案件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2016年11月,王铁等人拿到了一审判决:“虽然官司赢了,但干一年活,没钱,这年咋过?”此时由于郑州众品提起上诉,案件已经进入到二审阶段,但是,赵世英法官并没有放弃调解的努力,郑州众品没有钱,北京七建有没有要付给郑州众品的钱,航空港实验区的学校有没有要付北京七建的钱,随着深入的沟通交流和持续的协调推进,终于在大年二十八晚上,相关各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学校代替郑州众品当场履行了100多万元的付款义务,王某等人终于在回家过年之前拿到了劳动报酬。

“调解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审判工作也是,办案既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也要在遵从客观规律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佳办案效果。”赵世英法官说道。

勇挑重担,用心守护一方安宁

标兵风采丨赵世英: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宁办普通案十件,不办破产案一宗”。破产案件办理涉及主体众多,影响面广,周期长,任务重,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加之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企业管理混乱等,往往令案件的办理难上加难。

2018年10月5日晚10:20,“赵法官,有人从瓦萨齐拉东西,我们已经把他们堵住了,现在公安机关已经到现场,你什么时候来?”“我马上赶过去!”刚带孩子从上海迪士尼出来的他决定当即就“走”,一路上红牛、纯净水提神,终于在第二天早上9点多赶到了瓦萨齐门口。厂门已经被周边百姓用土封堵起来,还有二十多名村民拉着帐篷在外守着,“冷不冷?咋回事?没有人受伤吧?丢什么东西没有?”一句句掏心窝的话,顿时稳定在场人员的情绪。“大过节的,大家回吧,我把警车留着,我们的人也留着,节后一上班就安排安保人员到位。”看着他疲倦而凝重的脸庞,“赵法官,你要为我们做主呀,一家老小的拆迁钱全部在这了,你可一定要为我们想办法。”“走吧,没事,有我在呢。”一场可能引发械斗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

其实,早在受理瓦萨齐散热器公司和威尔森壁纸公司破产清算案之前,他就有心理准备,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公司高管因躲避债务而无法联系,公司内物品被留守人员多次倒卖,公司的主要财产已经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拍卖成交,公司近100多名职工和周边百姓多次因工资和借款无法讨要而围堵管委会大楼,接还是不接,成为他的“头等大事”,与群众职工代表沟通,向管委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打报告,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及新郑市人民法院送达告知函,和公司最大债权人郑州柳林信用社就判决书认定的事实进行协调,最终使破产企业的大部分财产由管理人顺利交接,稳定了公司债权人情绪,避免产生新的信访案件。

“我们不信访,我们就信你,无论案件到哪一步,我们都信你。”随着破产案件的推进,49箱的公司账册,118份银行流水,300多万的对外债权的回收,3家大型企业对破产重整的投资意向,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成效,不但使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债权数额得以查清,获得了众多债权人的肯定,也让群众看到了成果,感受到了希望,为下一步企业重整和债务的清偿奠定了基础。

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法官,再到团队负责人,从年办案不足100件到年办案超400件,从办理普通民事案件到第一起涉外案件、第一起破产案件等,赵世英法官不仅顺利实现了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从容。他深知,人民法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维护社会平安和谐是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新时代不断对司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懈努力,奋发有为,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声明:本公众号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意味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校对:付加才 刘 伟

审核:丁 岩 张 帆 安士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