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朱元璋從一介草民做到皇帝,著實不易。這樣前後身份的懸殊想必歷史上並不多見,然而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是謀反起家,正是因為自己出身貧苦對失去權力有著異乎尋常的恐懼,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選擇了對身邊那些當初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們下毒手。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對於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卸磨殺驢的舉動,人們是很自然地要將他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劉邦相提並論的,俗語言“漢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劉邦殺的功臣不過了了,再說株連也沒有如此之廣,而且劉邦殺的基本都屬於“異姓王”,並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團。

唯有湯和倖免。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藍玉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後一共殺害了兩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劉伯溫算上,則有三個。他們是:淮安侯華雲龍、德慶侯廖永忠,以及劉伯溫。前兩個人的罪名都是違制。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胡惟庸

到了洪武十三年,歷史上著名的胡藍大獄才拉開序幕,具體的案件內容在此便不贅述了,只是再提一句,此案歷時14年之久,前後牽連著達到45000人,其中便有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這些開國大臣。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1、來自歷代屠戮功臣的傳統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當一個王朝塵埃落定的時候,也是這個新君大開殺戒之時。局外人往往覺得這樣的帝王無情無義,但是設身處地思考後,不免會覺得這是無奈之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然無義,但還是充滿了人情,即便當初那些打天下的兄弟沒有造反之心,但很多事情,已經身為人主的皇帝卻無法迴避。朝廷畢竟不是梁山泊的聚義分贓廳,這裡是延續了幾千年的禮法,什麼時候該跪,什麼時候該殺,這些都清清楚楚。

朱元璋何嘗想這樣,誰不想給自己多幾個心腹朋友,但他卻做不到。京城不是濠州,禁軍也不是紅巾軍,當初的老友成了鎮守一方的將軍,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當初自己作為一方諸侯,兄弟們還都是自己手下的驍將,如果哪一天,某一位兄弟也效法自己,那麼這朱家的天下,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如此,劉邦、趙匡胤也大概如此。新君上位,不只是對於前代人的屠殺,更有對一同建立王朝的同伴的清洗,你們在,我放不開手腳,或者說,我登基前的那些事,你們就幫我永遠保密吧。

2、朱元璋童年的經歷

對於朱元璋的瞭解,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身貧寒,甚至短暫出過家。其悲慘來源於前朝的暴政與貪汙,此事也對朱元璋影響頗深。

他執政期間處分貪汙、挪用、空印、盜餉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以功亂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駙馬也因為亂法而被處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話下。

洪武九年,空印案案發。這本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一種傳統,

“元時,官府於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

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官員赴京城報銷而開具了空白文書,到了京城再根據實際數字填寫。但朱元璋發現後卻認為自己被內外官員聯合捉弄,在朝廷內外興起新的殺戮。

殺雞儆猴

按理而言,明朝初立,本是用人之際,如此大規模的屠殺功臣,實在令人疑惑,但再看彼時的明朝社稷,似乎也能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1368年,當朱元璋從元朝的廢墟中白手起家,他一定在想自己能給後代留下來什麼?這一年,朱元璋41歲,李善長54歲,徐達36歲,常遇春38歲,胡惟庸雖然沒有確切年齡的記載,但根據他投靠朱元璋的時間,大概與徐達、常遇春年紀相仿;而此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僅僅13歲,未來的燕王朱棣僅僅8歲,建文帝離出生還有十一年。而據林萬孝的《我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書載,有明一朝人均年齡僅僅只有三十多歲。

自己死後,後代的子孫誰能接過這樣的重任?太子朱標“為人友愛”、“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這符合歷代開國之君二世的標準,劉邦以武開國,劉盈以文治國;曹操為武皇帝,曹丕為文皇帝。正統看來,一個朝代應以一個強勢的皇帝開國,以一個知書的皇帝治國。但漢朝二世之後便被呂后亂政,曹魏從第三世開始便出現了衰頹的現象,西晉二世便有八王之亂,於是乎便出現了讀書=仁慈=軟弱的說法。

現在無從知曉朱元璋當時的想法,但透過一些歷史的蛛絲馬跡,他的皇位第一人選還是朱標,當然,也只能是朱標。朱標自幼師從名師宋濂,鮮有機會與父親征戰前線,因而,其能否服眾便是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當然是有,最直接的便是用刀劍封口。

明書《名山藏》記載,朱元璋在朱標勸誡自己“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時,怒斥朱標“(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若真是如此,那麼胡惟庸與藍玉無奈成了被殺的雞。在社稷面前,所謂的出生入死,也不夠是一紙空文吧。

朱元璋稱帝后,為何大殺開國功臣,比劉邦更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