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要求中央集群南下,而不是奪取莫斯科是錯誤的嗎?

fujunda


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軍佔領莫斯科是否會使東線戰局出現根本性的改觀;另一個是德軍能否保證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在突進到莫斯科後漫長的右翼安全。



在東線的幾大戰略目標中,軍事上最重要的無疑就是莫斯科了,這裡是整個蘇聯的交通樞紐,還是巨大的工業中心,光工人就有100萬(斯大林格勒全部人口才50萬),而且還是政治中心。佔領莫斯科不僅對於蘇聯的工業造成嚴重的打擊,最關鍵的就是切斷了蘇軍的戰線,造成蘇軍南北調動的極大困難,蘇軍將難以迅速的向某一區域集中兵力,這在軍事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尤其在進行戰略決戰時。也就是大部分軍事將領認為將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轉向基輔是個極大錯誤的原因,正是因為耽誤了寶貴的兩個月時間,使得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拖入了冬季,導致德軍沒能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否則一旦佔領莫斯科,德軍將會在東線佔據明顯的優勢,可以隨意的決定進攻的重點,而蘇軍將無法迅速的應對。


認為德軍南下基輔沒錯的,基本上都是認為中央集團軍群不顧右翼的不斷拉長(這主要是由於南方集團軍群推進太慢)的危險在軍事上太多冒險,他們不反對莫斯科的戰略意義,但是他們擔心南翼的蘇軍會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發起進攻,從而使其面臨著被包圍的威脅,最終導致一場嚴重的失敗。這種威脅確實是存在的,不過值得懷疑的是1941年的蘇軍是否具有執行深遠進攻的能力和實力,尤其執行突擊任務的大型裝甲單位和為其提供掩護的空軍,這方面存在很大的疑問。從戰略上來看,即便德軍佔領莫斯科,蘇軍也依舊不可能放棄抵抗,戰爭必將拖入冬天,而德軍沒有冬季裝備,只能轉入防禦,那麼消除基輔這個巨大的突出部從而拉直防線對於德軍來說也同樣具有戰略意義,可以讓德軍防線得到加強以安全的度過這個冬季,待來年再發起進攻。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蘇聯遠比德國當時估計的要強大的多,德軍當時以為佔領莫斯科就能打敗蘇聯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東線戰爭必將是一個漫長的消耗戰。那麼德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殲滅更多的蘇軍,要注重對德軍的節省使用,避免在不利條件下實施大規模的進攻作戰。所以德軍最大的錯誤不是南翼基輔,而是選擇在即將進入冬季時仍舊向莫斯科發起進攻,從而導致了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德軍在結束颱風行動的第一階段作戰後,即佔領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後,就應該放棄再進行大規模的攻勢作戰,轉而進行局部的進攻以改善防線的態勢,並構築防禦工事準備轉入全線防禦以迎接冬季的到來,待來年後再繼續發起全線的戰略進攻。


戰略論


是的,錯誤的。因為希特勒奪取斯大林格勒的目的是為了高加索的石油,問題是就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勝利,也沒辦法奪得高加索的石油。希特勒這一戰略目標本來就是望梅止渴,根本不切實際。

高加索的石油運輸非常困難,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黑海——羅馬尼亞——多瑙河——德國的路線。這條路線原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有個問題,羅馬尼亞也是個產油國,羅馬尼亞運輸石油也是這條路線。高加索來的石油並不能提高多瑙河運輸的運量,反而造成擁堵。那把高加索的石油運輸到羅馬尼亞存放,再運羅馬尼亞的石油毫無意義,本來羅馬尼亞的石油也是天天運,存在羅馬尼亞的高加索石油還是運輸不出去。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高加索的石油從地中海運輸到意大利再到德國。高加索的石油是多少能運輸到德國的,問題是運輸的石油對德國的戰局有多少影響?可以說毫無影響。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勝利與否,影響都不大。


銫媒體


這是一個在軍事史上頗具爭議的問題。在我看來:當時,中央集團軍群主力無論是南下合圍基輔,還是東進,劍指莫斯科,在戰略上都是正確的決策。以德軍當時的實力,都能圓滿的完成戰略目標。

希特勒錯就錯在,非要在1941年之內,同時完成兩個戰略目標,本來,以德軍的戰鬥力,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是,時間不等人,等到南下完成基輔包圍戰之後,中央集團軍再重新集結,掉頭北上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已經是1941年的10月份了。

緊接著,俄羅斯歷史上最有名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極寒天氣”,就降臨了,德軍攻下莫斯科的希望也就破滅了!



臨時客


絕對是個錯誤!

首先進攻方向的選擇不是可以想改變就改變的,一旦確定下來就貫徹落實,更不宜半途更弦改轍,希特勒又不是搞聲東擊西,明明劍指莫斯科,就應該完全拿下,前鋒已兵臨城下看到紅腸的金色塔尖了,卻讓停下進攻改向南方去搶奪油氣田……這正如費玉清講的一個笑話:奶牛為啥鬱悶?原因是天天有人摸奶就是沒人做愛。如作戰就是要拿下高加索的油條,那何必在莫斯科消耗?如果就是要拿下莫斯科,端掉紅軍首都,打垮蘇維埃的意志,那就一鼓作氣拿下,或等後面的部隊跟上大舉進攻,總之,功虧一簣的做法到現在都令人費解!


風語者6406


我感覺無論集中力量攻打莫斯科,還是烏克蘭進而高加索油田的蘇聯主要經濟區都沒錯。錯在來回折騰浪費時間和燃油,還有寶貴的軍人的精力和士氣。

軍事講究集中優勢兵力,拿下最主要目標,打斷敵人脊樑。當然對德國來說,其他資源都好辦,石油是最大短板。個人認為應該首先衝向高加索油田,穩定後直接北上切斷莫斯科和西伯利亞聯繫,包圍莫斯科遠比消耗寶貴兵力打在莫斯科巷戰好。


鳩磨空


希特勒一戰只是一個上等兵!一個士兵對於指揮戰略性戰役的水平可想而知,幾乎全靠憑賭博性的聽天由命!希特勒自己有一句話:戰爭就像開啟一扇黑屋子的門,水也不知道門後是什麼?……有此可見其指揮之水準了!德軍前期作戰之所以順利的原因,是希特勒沒有干預,他一插手沒有勝利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及進攻莫斯科前的分兵……直指德國殘敗無一不是!


川峰戀佳


我認為不是錯誤的。當年拿破崙打下了莫斯科又如何呢?這種象徵意義並不大,所以虛晃一槍拿下高加索油田是對的,問題是他失敗了。其實核心失誤是對蘇攻勢發起的太晚了,如果三月就開始......也許會不一樣。而且希特勒重軍事進攻、輕政治瓦解。對英對蘇都如此,沒能在軍事優勢的態勢下瓦解敵人內部團結。


首通鋼V王超


第一錯在臨時起意,導致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二錯在分兵,導致兩面都不討好。第三錯在希特勒想要的太多,拿破崙就說過,將領最大的錯誤就是給他的軍隊賦予超過它能力的任務。第四錯在希特勒過於自信,也是最重要的致命錯誤,對蘇聯的情況不甚瞭解,原先的構想是迅速拿下莫斯科,可隨著戰爭進程一再被拖延,就不得不考慮軍隊的補給問題所以才不得不分兵南下。


玉皇天


不錯誤,蘇聯因為大清洗死了很多軍事人才,要不是該死的天氣鹿死誰手不一定啊


世界很大我們都很渺小


蘇聯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坦克飛機數以萬計,德國打成這樣已經是歷史最好水平發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