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把美國總統名字翻譯成特朗普,而不是川普?

無聞漠漠

第一,把Trump譯成“特朗普”由來已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針對全國的外文譯名很不統一的情況,周總理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於新華社。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新華社、外交部、軍委機關、教育部、中聯部等10多個單位派人舉行會議討論統一譯名問題。會議商定,首先由新華社制訂譯音表,並且確立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約定俗成”的原則,向全國譯名統一邁出了第一步。1956年7月24日,新華社黨組決定成立譯名組(後更名為譯名室),譯名組根據各單位參加的會議精神,接連制訂了英漢譯音表、法漢譯音表等各國譯音表。隨後,外文翻譯部決定集中十來個同志製作譯名手冊。當時,譯名組的同志把已有的譯名卡片、英語辭典中的外國人名以及各種工具書上的外國人名收集起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成草稿資料,後經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為《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俗稱“英語百家姓”,這是譯名走向統一的重要成果。該書於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後來又歷經修改、補充和多次再版,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姓名翻譯工具書。

翻開《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以及後來新華社譯名室委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Trump都是譯成了“特朗普”。可以說,這是美國新當選總統Trump的中文譯名定為“特朗普”的最重要依據。

至於譯名室的前輩們當初為何把Trump譯成“特朗普”恐已無從考證,而且現在看來,當初把Trump譯成“特朗普”也確實值得商榷。不過,鑑於這一譯名已經使用了50多年的時間,根據外文譯名“約定俗成”的原則,這一譯名也就輕易不做改動了。

關於美國新總統中文譯名之爭的一個有趣現象就是:不少人認為Trump應該譯成“川普”,但似乎很少有人質疑Donald譯成“唐納德”是否準確。其實,從發音來看,把Donald譯成“唐納德”,中文譯名跟其發音同樣對不上。如果現在譯Donald這個名字,應該譯為“多納爾德”而非“唐納德”。但是,Donald長期以來一直譯成“唐納德”而非“多納爾德”,就像長期以來Trump一直譯成“特朗普”而非“川普”一樣,這就是外文譯名的“約定俗成”原則在發揮作用。

也許有人會質問:難道以前做錯了的譯名就不改了嗎?就一直要錯下去嗎?

毋庸諱言,《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當中肯定存在諸多不足和錯誤,對於其中的一些明顯的錯誤當然應該改正、修訂,譯名室對此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不過,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長期使用的世界政要的譯名則必須謹慎,輕易改動則可能引發混亂。

眾所周知,在譯名工作中,“約定俗成”一直是個很重要的指導原則。世界歷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英國曆史上兩位著名的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和Winston Churchill,前一位譯為“張伯倫”,後一位譯為“丘吉爾”,美國二戰時期的總統Franklin Roosevelt譯為“羅斯福”,前蘇聯最高領導人Joseph Stalin譯為“斯大林”。當時的譯者楞是讓這幾位外國風雲歷史人物分別姓了張、丘、羅、斯,在外文譯名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如果按照現在的譯名規則,是肯定不會這麼譯的,但依照譯名“約定俗成”的原則,在涉及到他們的時候就必須使用一直沿用的名稱,否則就讓人不知所云了。

第二,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中文譯名已被我國官方認可和使用。

從美國大選拉開帷幕之日起,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等中國官方媒體在報道中就一直使用“特朗普”這一譯名。今年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式確認美國當選總統Donald Trump的中文譯名為“唐納德·特朗普”。

不僅如此,聯合國的中文網站,還有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簡體中文版)、金融時報這三家西方主流媒體,在它們的中文報道中都使用的是“特朗普”。

既然中國政府、中國官方媒體、聯合國中文網站、西方主流媒體的中文報道都使用的是“特朗普”,那我們的網站、媒體在報道中還有什麼理由不保持一致呢?

也許有人會反問:我憑啥非得聽你的?我憑啥非得跟著使用“特朗普”呢?在媒體和文章中使用“川普”不行嗎?

當然,使用“特朗普”還是“川普”屬於個人自由,但是,如果在媒體和文章中繼續使用“川普”可能會引發報道混亂和讀者混淆。我曾經看到過某中文網站的文章中,有的文章用的是“特朗普”,而有的文章則是“川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是非莫辯。尤為滑稽的是某報的一篇報道,標題用的是“川普”,文內則用的是“特朗普”,這怎麼不會讓讀者莫衷一是!

第三,外文譯名的對錯有時候並不重要,譯名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在譯名問題上,譯名室多年來取得的一點共識就是:譯名的對錯有時候並不重要,譯名統一、避免引起報道混亂和讀者混淆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2月,中宣部召開了包括新華社、外交部和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單位參加的座談會,專門討論曾遭到恐怖襲擊的法國刊物Charlie Hebdo和美國金融巨頭Soros的中文譯名問題,我本人也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宣部之所以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因為媒體報道這兩者的譯名長期不一致,甚至引起了中央領導的注意、重視和關注。

問題是怎麼出現的呢?原來,新華社譯名室根據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的原則,把法國刊物Charlie Hebdo譯為《沙爾利週刊》(Charlie依據法語發音應該譯為“沙爾利”),把祖籍匈牙利的金融巨頭Soros依據匈牙利語發音譯為“紹羅什”。為了保證這兩個譯名的準確性,譯名室還特地請教了懂法語和匈牙利語的同志,並獲得了他們的認同和肯定。但是,包括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在內的眾多媒體在報道中都一直使用的是《查理週刊》和索羅斯。

應當指出的是,把上述兩個名字譯成《查理週刊》和索羅斯是不對的,因為它恰恰違反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這一原則,而是把法國的Charlie和匈牙利的Soros都簡單地按照英語譯寫方式給譯成了“查理”和“索羅斯”。

但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當時,與會的多家單位,除了新華社外,都紛紛表示:他們不清楚、不知道《沙爾利週刊》和紹羅什,只知道《查理週刊》和索羅斯。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說譯名室把Charlie Hebdo和Soros分別譯成《沙爾利週刊》和索羅斯有根有據,從專業技術角度來看無可挑剔,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面對《查理週刊》和索羅斯更為大眾所熟知的現實情況,為顧全大局,我主動讓步並表態:在譯名問題上,譯名統一更重要,譯名的學術性應該讓位於統一性。為了保持譯名統一和不引起讀者混淆,譯名室願意把Charlie Hebdo和Soros的譯名改為《查理週刊》和索羅斯。主持座談會的國新辦副主任郭衛民也指出,《查理週刊》和索羅斯的譯名在媒體報道中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這麼改也符合譯名的“約定俗成”的原則。

作者李學軍系新華社譯名室主任



阿衛叭叭

英文中tr發音“戳”,但是在德語及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多數情況下發“特勒”。這是因為r在歐洲其他語言裡多發“日勒”類似的音,只有在現代英語裡發“若”,古英語裡類似德語的發音“日勒”。(說到這裡,knight在現代英語裡發音“奈特”,在古英語裡發音“克奈特”,knee在古英語裡發音“克尼”)。所以在現代英語裡,travis發音“揣維斯”,古英語裡發音“特萊維斯”,德語裡也發音“特拉維斯”。

在現代英語裡,trumpet(小號)發音“欻chua姆佩特”,trump發音“欻姆普”,而不是古英語裡的“特拉姆普”;有趣的是,trumpchi(傳祺)可以分開為“特拉姆普奇”,卻音譯加意譯為“欻姆普祺”。“欻姆普”即川普,“特拉姆普”即特朗普。其他例子比如trust發音“欻斯特”,按照古英語習慣是“特拉斯特”,實際就是托拉斯(信託)。

true處(特魯),

truman處滿(特魯滿),即杜魯門(真人);

troop處普(特魯普),即列隊。


科學與智謀

實在地說,美國現任總統的名字Trump發音最類似漢語“戳姆普(戳普)”,也可以翻成川姆普(川普),或特熱姆普(特熱普),甚至也可以叫特勒姆普(特勒普)。


但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最講外交友誼,向來把外國人的名字譯得讀起來最是朗朗上口,給足外國人面子,當然我們中國人也把給一個人取名字當成頭等大事,力求音、形、義三者俱佳,總是選取最好的名字。

就這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現任總統的名字,被我們翻譯成特朗普,而不是戳姆普、川姆普(川普)、特熱姆普(特熱普)或特勒姆普(特勒普)。特朗普這個漢語名,發音接近英文名,叫起來朗朗上口,也有點像中國人名字的意思,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



類似的上屆總統Obama,發音更接近歐巴馬,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也建議使用歐巴馬,但後來官方還是使用了“奧巴馬”,而很明顯,以中國人的習慣,後者明顯優於前者,也被固定使用了下來。


彭城居士潁州客

我感覺在發音上最接近的,是“勸”字,“勸業”、“勸學”、“規勸”的“勸”,“勸普”聽起來比“川普”字更接近於 trump。

不過呢,“勸普”的輔音部分聽起來是比“川普”更接近,然而“勸普”的元音部分聽起來又不如“川普”好,只能說各有千秋。

這裡,不期然地,遭遇了兩個問題:(1)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某些漢字上的發音變異問題。比如“勸”這個字,還有“遠”、“願”、“原”,等等,古人的念法是有一個後鼻音的,現在沒有了。(2)“uan”這個音,跟在不同的輔音字母后面發音有輕微的不同,“川,chuan”和“勸,quan”,在口齒動作上有輕微區別。

完整不缺的,大概是“去昂普”,以“去昂”代替“勸”,發音是“quang'p”,而且要念得快,三個字出溜一下子念過去。(*^ワ^*),因為英文的 “tr” ,在漢語拼音裡對應的是 “qu”。


TeaC

都對,但是《川普》特別像一個日本名字,誰都不希望讓一個小日本當美國總統吧,還是《特朗普》更加靠譜一些。


麼麼噠-花千骨

因為譯成川普給讀者造成"四川普通話"的混淆。不利於兩國關係,比如美國總統是川普,人家會誤認為美國總統是講四川普通話,這樣就把四川話推廣國際化了。😅😅🤣🤣


樓蘭之美

這個問題很好啊,大多數人都很奇怪,這和英文發音區別也太大了!!!其實很多英文翻譯成中文並非來自中國人,而是來自日本人!清末民初,中國積貧積弱,臨近的難兄難弟日本經過脫亞入歐獲得極大的成功,使得中國有識之士發起了向日本學習的思潮。而日本迅速成為了中國人留學最大的目的地,這些人如飢似渴通過日本學習西方先進科學和政治制度。所以非常多的西方詞彙通過日本人的翻譯最終拿來主義進入到中國,其中就包括西方人名。可惜的是日本人的英文發音存在太多缺陷,比如Trump,日本人基本上不能發“吃”這個音,只能發“特樂”這個音,所以川普日本人只能發出特朗普的音。同樣,“Trouble ”英文讀作“吃屋啊博”,日本人唸作“特樂啊博”,所有tr開頭的發音都是如此!解放後,我國頒佈了標準外國人名的翻譯,就參考了之前日本人的那套翻譯方式。所以,基本上這種人名翻譯方式和英文發音不一樣的錯誤就是來自日本人!


流寇

臺灣香港把現任美國總統的名字trump譯作川普,大陸則譯作特朗普。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主要還是翻譯規則不同。大陸是把tr分解為t和r兩個字母分別讀,港臺則是把tr作為一個固定字母組合來讀的。事實上,讀作川普更接近英語的實際發音。


用戶5509181792


ningwang98

特朗普這名字聽起來特別的朗朗上口,此人還特別靠譜!所以宗合起來就是特朗普!川普的“川”字拆開是三把箭,殺氣太重!中國人不想面對!這三把劍中間軍事要短一些,左邊的外交之劍企圖迂迴包超,拉攏別國圍堵中國!右邊經濟之劍已經殺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