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欧媚媚


还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到达了西天雷音寺后,佛祖令阿傩、迦叶带唐僧师徒去取佛经,并向唐僧收贿赂么?在86版《西游记》中是最后一集,在原著中是第九十八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这一回唐僧师徒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原文这样写道:

阿傩、迦叶带着唐僧看遍了经名后居然要收人事,人事指的就是赠送的礼品,就如《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这里的人事也是 赠送礼品的意思。奇怪的是阿傩、迦叶向唐僧收贿赂是不是佛祖故意考验唐僧的呢?我们先看原文,孙悟空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阿傩担心收贿赂的事被人知道,说明这是他们两个私底下做的事,佛祖并不一定知道。而是另有含义。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唐僧没有给他们礼物,得到的全是无字经书。第二次来的时候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最后才取到了真经。我们看原文: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写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

从这里可以说明并不是佛祖刻意安排考验唐僧的,如果是考验,那么唐僧这一关就是贿赂人家,也不可能取到真经。那么这说明阿傩、迦叶收贿赂是他们私底下的事情,从阿傩、迦叶直接向唐僧要贿赂中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经常做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那么通过这件事,反应出佛门弟子收贿赂可能成了风气。

那么作者吴承恩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是在毁谤佛吗?从西游记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扬佛的。这样写其实隐藏了一个秘密,我们首先看看阿傩、迦叶是什么人。阿傩、迦叶本是佛陀的弟子,在佛教中确有其人。阿傩其实值得是阿难陀,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傩的身光净如明镜,他容貌端正,经常遭受妇女的骚扰,但是他的意志非常坚固,是佛头十分喜爱的一位弟子。

我们在看伽叶,伽叶一般值得是摩诃迦叶,他是释迦摩尼成道后的第三年做了佛陀的弟子,是佛陀弟子中最没有执着之念的弟子。

这两个弟子代表无欲无执,为什么作者却写他们收受贿赂?说明阿傩、迦叶代表无欲无执的象征,而无欲无执的形象其实是有欲望有执著的。我们都知道佛门弟子,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就是无欲无执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是有欲望有执著的。作者并不是争对所有的佛门弟子,而是揭露及讽刺就着无欲无执的形象做有欲望有执著的事情。

而作者披露的就是佛教中一直存在的乱象,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处,日子是清贫的,思想是丰腴的。他要看破的是人对物质的欲望以及意念的执著,然后消除烦恼,到达觉悟解脱。所以僧人的衣服叫百衲衣,就是许多家的废布缝补做成的僧袍。要做到僧人不取财,不占有私人财物。但是佛教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佛陀圆寂后,这种乱象就更加厉害。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寺院无处不收钱,都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团体。《西游记》这本书成书以来到现在400多年了,但是吴承恩披露和讽刺的更像是今天的佛教寺院。


怪谭先生


另类君答题^_^

这个是典型的对“免费服务无价值”的捍卫。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坎坷,可当让他们抵达西天后,却被如来这伙西方势力忽悠了一把,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人事”。

所谓“人事”,其实就是如来的手下向唐僧索贿。

按如来的说法“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这是在向唐僧挑明他的真实态度:佛经是有价值的,绝非阳光和空气那样免费到予取予求的地步。

《西游记》是吴承恩在考场和官场双重失意情况下撰写的作品,他对明朝官场积重难返的腐朽生态圈深恶痛绝。

在当时,寻常百姓想要告状,得给看守鼓槌的皂隶五文钱,这个五文钱也有个名字,就叫做“人事”。而讼师和师爷在经受案件的时候,无论原告被告,也统统都要收取“人事”,否则的话,有理变没理,让你欲哭无泪。

其实照理说,唐僧取经无论初衷如何高大上,过程如何辛苦,拿人家的经书,应该给点钱的,即便唐僧前世曾是如来座下二弟子,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他现在是御弟,代表李唐王朝和东方的玉帝阵营,而如来代表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两种文明的触碰,都得有个所谓的“文化自信”。

唐僧取经是想教化世人脱离苦厄,而如来想搞价值观输出,又不能让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轻易得手,所以他岂止是纵容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他根本就是在“授意”!

这个就像某些智商情商双高的女孩子,尽管爱慕意中人爱到死去活来,但如果对方示爱的话,那也得端着架子让对方费点劲才肯接受,如果还想啪啪啪的话,那就再费更多的心思才可以“得逞”!

有句话很有名: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不会珍惜,就是这个道理,然并卵。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真的是对佛教的一种讽刺吗?

收受贿赂的行为,在古今中外任何主流价值观里,都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如来佛祖作为佛教的精神领袖,他能不知道吗?

唐僧师徒第一次去藏经阁取经的时候,阿傩迦叶便提出,要求唐僧给他们“人事”。


唐僧师徒自东土大唐历时十多年、跑了十万八千里路,从来都没有想过还有这一出!在唐僧的感知里,取经不应该是“我来了,你把经书给我”这么简单吗?

更何况,唐僧虽是寺院长大,却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仁爱谦和的;收取贿赂的行为,根本就是小人之所为!

于是,唐僧婉言拒绝了二尊者的无理要求。

对于这种人,阿傩迦叶也是见多了。他们既没有对唐僧的话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成,只是幸灾乐祸的笑道:

“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阿傩迦叶此时已经把话说的非常明了:你们这帮泥腿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家都像你们似的装圣人,都来这里白嫖,那后人还过不过日子了?

唐僧还没发话,孙悟空可管不了这么多!直接嚷嚷着要去告他们。

猴子也是吃了猪油蒙了心,佛祖一念而洞悉四海之内。唐僧取经一路都在菩萨的严密监督之下,在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事情,如来能不知道?



由此,阿傩迦叶的这样公然受贿行为,完全得到了如来佛祖的默许。理由就如阿傩所说,白手传经会饿死人的。

在唐僧取走无字经书之后,燃灯古佛派白雄尊者前去阻挠,以告知他们经文有误。燃灯古佛阻挠他们的理由,非常奇怪:

“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燃灯古佛认为:一、东土众生愚昧无知;二、不想让唐僧白跑一趟。完全没有怪罪阿傩迦叶受贿的罪名。

由此可见,阿傩迦叶的这种行为,虽然让人不齿,却并无过错。存在即合理。

唐僧在重返灵山,问罪如来之后,如来也说了一段话,内容与燃灯古佛差不多: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佛祖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在哭穷。索取“人事”的理由和阿傩迦叶如出一辙: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看来他们早就串通一气了!

最有意思的,当属如来对于东土众生的描述,竟然也用了“愚迷不悟”!而东土众生愚迷不悟的后果,自然是只趁用“白本”了。

过去佛和现在佛为什么会有如此统一的意见呢?因为东土众生真的愚迷不悟啊!

在唐僧取经之前,东土大唐是个什么样子呢?人人尊信孔圣人,大家都学习孔子描述的君子的形象,皇帝也以儒家思想在王化四海!

儒家思想整到最后,整个社会布满了虚仁假义!以至于很多人都有这种错觉:拿别人的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来不用考虑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

这种恶习是会让人变懒的,而唐僧取经队伍就沾染了。比如说孙悟空去化斋的时候,可曾想过给人家念一段经?

唐僧在刚刚出长安的时候,尚且知道给刘伯钦唱个亡灵序曲换饭吃。出了大唐的地界,就只会念紧箍咒了。因为紧箍咒给他一种错觉:化斋是可以白嫖的。

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唐僧竟然默认了白嫖是一种对的价值观。于是,他们一路嫖,并且嫖到了灵山,嫖起了佛祖!然而,他们还是遇到了阿傩迦叶…

尽管唐僧师徒还想反抗,可是阿傩迦叶强大的背景,使他们想白嫖而没机会。最后,唐僧师徒被迫接受改变,重新做人。

因此,阿傩迦叶与其说在向他们收取贿赂;不如说是在如来的授意下,强行剥离他们本性上错误的价值观!很显然,阿傩迦叶成功了。


祗树


《西游记》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经不可轻传。

翻译过来就是:得来太容易的东西,你不懂珍惜。

当然,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其实就是:老子也是需要吃饭的,这么大的团队跟着我,喝西北风啊?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两位尊者说得非常明白了,白送你经,我们的后代儿孙不得饿死了?


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猴子,嚷嚷着要给佛祖告状。两位尊者指着猴子的鼻子就骂:“你别闹,老子给你经就是了。”猪八戒也在一旁劝架,猴子这才压下怒火。于是有了第一字传经,是无字经。



事情有些不对头


到这里,你可别以为是两位尊者私索贿赂害怕老佛爷知道了。老佛爷是什么段位,你底下的人搞这些小九九他能不知道?原文说:

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意思是,这是清静之地,你在这里撒泼很不像话,要注意素质,我也懒得跟你多说。所以就传了假经敷衍过去。


这一番争执恰巧被燃灯古佛暗中观察了,于是他派出白雄尊者去捣乱,目的是把师徒一行人的行礼弄翻,使他们发现经中无字。


燃灯老头儿当然也没这么好心,搞这么一出其实是一难,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一行人受难还没圆满,这是在凑数。


不管怎么说,无字之经的事情败露,孙悟空又嚷嚷着要去告状,这唐僧也没办法,你总不能真拿着几百本白纸回去跟唐王交差吧?



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还没走进大雷音寺呢,一众金刚就笑嘻嘻地问唐僧是不是来换经的。你看,从内到外,从小到大都知道有这么一出,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刚踏上大雄宝殿,孙悟空就嚷着要如来给他一个交代,且看如来如何处理: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心里门儿清,说来说去就是你要给钱,还不能给少了,否则后代儿孙靠啥生活呢?顺便还diss了一下东土众生,说你们那边的人都是傻子,真经假经都一样,反正你们也不懂,嘻嘻~



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好


当然,话是这么说,过足了嘴瘾,真经还是要传的,安排了这么十多年,目的就是要传教,不管过程如何,以经治天下的方针不能动摇。


于是,传真经,佛祖说得明明白白,阿难、迦叶腰板儿就更硬了,继续伸手要钱,唐僧交出了紫金钵盂。


至此,传经任务完成,但事儿还没完,菩萨掐指一算,九九八十一难还少一难,怎么办?


再玩玩呗,不玩不死你,老乌龟,该你出场了!





也可自话


这毕竟是小说情节,只能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立意,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可虚实相混。

释迦牟尼佛远在两千五百年前创立佛教,公认的十大弟子分别是:

  1.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或称苦行第一)。也称"大迦叶"。
  2. 目犍连:神通第一。也称"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
  3. 富楼那:说法第一。全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4. 须菩提:解空第一。
  5. 舍利弗: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译成"鹙鹭子"、"舍利子"。
  6. 罗睺罗: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独子,"罗睺罗"有累赘、阻碍的意思。
  7. 阿难陀:多闻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许多佛经中也直接称为"阿难"。
  8. 优婆离:持戒第一。
  9.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也称"阿那律"。
  10. 迦旃延:议论第一。也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玄奘大师,也就是西游记故事原型的唐僧,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

历史上玄奘大师极其伟大,我总觉得西游记里把唐僧演变味了。 当你了解了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求法意志,就可以和电视形象说拜拜了。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七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始创于2500年前的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因此在时空上小说中的唐僧和西天的佛陀是不可能相遇的。



那么就小说情节立意来讲,这个“无字空本的”情节设计,恰恰说明吴承恩先生是懂得佛法的。

从佛法角度来讲,这个无字的恰恰就是“真经”。

昔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现今的禅宗,大迦叶尊者而为初祖。

所以正确理解无字经,从这里看也许方能得到吴承恩先生的旨意。

后来给有字经为什么用紫金金铂来换,也就是把吃饭的家伙收回去了。从佛法这个角度看就非常不客气了,但佛法若论法是没人情可讲的。怎么解呢,我认为就是送你“无字真经”的时候没有悟道佛法的根本,就没有真得法,所以后来给了有字经书,却收回了钵。

这只是从佛法角度来看作者的立意,至于其他反映社会的就先不去管他了。只是不要把电视里的唐僧等同于真实的玄奘大师就好。


晴之黎明


一切都是如来幕后指使。

话说取经团一行历经艰险来到西天,如来让他们跟着阿傩、伽叶二尊者去藏经阁取经。二尊者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

没想到阿傩、伽叶给的是无字真经,取回去也看不懂,取经团一行只好再次返回。行者见了如来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

终上所述可以看出,阿傩、伽叶二尊者向取经团索要人事是得到如来亲口授意的。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阿傩、伽叶是藏经阁的保管员,每天来藏经阁读经取经借经的佛爷菩萨相当多,他们是雁过拔毛都要人事呢,还是看人下菜碟只向唐僧的取经团要人事。从如来的解释来看,貌似是后者。因为某段时间一帮比丘圣僧曾经借了无字真经下山到舍卫国一家大户念了一遍,化回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上缴雷音寺金库,结果受到如来的严厉批评,卖的这么贱,教后代儿孙喝西北风啊(和尚哪来的后代儿孙,小编表示不解)。如来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这帮比丘圣僧卖的贱了,这叫轻传。就是说他们开始不用给阿傩、伽叶二尊者送礼,但事后必须上缴经营收入,不能私自留存。但是取经团却得给点人事方能取经,因为他们取了经之后,鳌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没有回头生意可做。

但是阿傩、伽叶二尊者收了唐僧上贡的人事(紫金钵)之后,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上缴了雷音寺的金库。可见这个紫金钵是如来让他们要的,不是他们自己要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来为啥要向唐僧索要这个紫金钵?要知道唐僧身上的值钱玩意很多,除了紫金钵起码有两件,一件是锦襴袈裟,一件是九环锡杖。袈裟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无论哪一件,都比紫金钵贵重一亿光年。为啥他要舍宝玉而求顽石?原来紫金钵虽然不值钱,但是意义重大。

唐僧手中的紫金钵,是唐太宗李世民御赐的,供唐僧途中化斋而用。西游记中一共有两个紫金钵,一个是如来的,一个是唐僧的。如来当年抛却王子之尊出家为僧,从宫中就带了一个紫金钵化斋用。如来成佛之后,紫金钵成了他降魔的法器,六耳猕猴就是被紫金钵降服的。但是天竺国毕竟是小国,制造业没有大唐发达,所以如来的紫金钵制作粗糙,远没有唐僧的精细。紫金钵其实就是吃饭的碗,如来现在成佛了,成为西天话事人了,所以吃饭的碗也不能太磕碜,因此他要把唐僧的碗要过来自己用。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唐僧的紫金钵就是李世民给如来的信物,意思自己愿意在大唐传播佛教。本来李世民还派了两个亲信和一匹白马保护(监视)唐僧上西天与如来接洽,只可惜唐僧还没出国门两个亲信就被老虎吃了,后来白马也被小白龙吃了,只留下一个紫金钵。如来扣住这个紫金钵,就是生怕李世民反悔,不履行自己的承诺。如果如来不把紫金钵留下,那么唐僧回到大唐述职的时候,就得把紫金钵上缴大唐国库,到时候如来就啥都捞不着了。

参考书目:《西游记》


唐风宋月


这是吴承恩对于当时佛教乱象的一种讽刺。

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是清贫的佛教。释迦牟尼建立佛教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消除人的物质欲望,这样才能去除烦恼,消灭无明,达到觉悟解脱。

所以释迦牟尼规定,僧人不能积蓄财产,不能拿取金钱。僧人唯一能持有的私人财产,只有几件衣服和一个钵盂,而且衣服还不能是好衣服,必须是用破衣烂布拼成的百衲衣。僧人吃饭也必须靠乞食,别人给什么吃什么,而且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

但人的物欲并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释迦牟尼在时,总是不断同弟子们的物欲作斗争。比如印度湿热,蚊虫很多,僧侣们不堪其扰,释迦牟尼说:“你们可以用拂尘。”于是有些僧侣就拿着精美华丽的拂尘嘚瑟,释迦牟尼不得不定下规定:僧侣用的拂尘必须简单朴素。

释迦牟尼在世时尚且如此,他灭度后,风气更是江河日下。不捉金钱戒也被废除了,一些僧侣借着信仰敛财。我想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寺院参观,僧侣会劝人捐钱,说这样佛菩萨就能保佑你升官发财。这样的僧人其实是把佛菩萨当成受贿的贪官,侮辱了自己的信仰。当然我相信也有很多法师严守戒律,信仰精纯,但不能否认还有很多僧人眼中只有金钱。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寺庙异常奢侈华丽。比如南北朝时期有本著名的佛教文学《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院的盛况,那些寺院富丽堂皇,超出人们的想象。很多僧侣用的器具,也成了奢侈品,比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锡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袈裟等等。

《西游记》是一本崇佛的书,吴承恩见到佛教界的种种乱象,一定痛心疾首。所以他设计了迦叶、阿难索贿的情节,对那些贪财的僧侣进行讽刺。



梦露居士


《西游记》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出现在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四人刷完取经副本后,大boss如来佛明确表示,可以领取经书礼包奖励,他身边的阿傩、伽叶俩尊者,把奖励一件一件摆出来,书中是这么说的,“引唐僧看遍经名”,还未等唐僧点击全部拾取,阿傩、伽叶就搓搓手,说是要想获得奖励,还得额外消费,“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这就有辱佛门了,西天家大业大,赚钱方式是发展信徒,信徒越多,收益才会越可观,要是没得人了,也会跟寒酸的地仙之祖镇元子,差不多。同样的道理,支付宝也是一样,用的人夺了,才能更赚钱!每年还花大价钱砸到推广上面,大家心里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所以,如来才想着让观音菩萨,到东土找一个代理商,现在代理商派人过来洽谈完成,阿傩、伽叶两个小喽啰还没认清形势吗?

况且,唐僧走的是苦行僧的路子,一路上靠着化斋讨生活,身上最值钱的两件外物,是如来佛送的锦澜袈裟和九环锡杖,对了,还有个法宝,在孙悟空头上戴着,这三样哪一样不是烫手山芋?阿傩、伽叶敢接吗?

因此,孙悟空拿捏住阿傩、伽叶的把柄,叫嚣道:“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但孙悟空是谁?阎王小鬼都打到臣服的主儿,根本不担心把事情闹大,碰到这么一号人物,阿傩、伽叶只能自认倒霉,乖乖把经书传给他们。

经过一出勒索大戏,师徒四人突然觉得这灵山也不是善地,得赶紧带着经书回大唐,越快越好,“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看都不看,直接领取,马不停蹄的离开,原著中用了四个字:“下山奔路。”

然而,他们还是嫩了,没想到佛门清静之地,还会搞无字经书的把戏,要不是燃灯佛祖实在看不下去了,估摸着他们还得辛苦走一遭凌云渡!这下师徒四人不干了,义愤填膺的转回雷音寺,哪知遇到了更加牙痒痒的一幕,“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

原著里,借孙悟空之口说了这个副本的难度,“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娘希匹,又嗑药又换装备,真当我们只是找成就感啊?没有更丰厚的奖励,谁会脑残这么做?

可大boss如来却说,有一群比丘僧下山帮一家人诵了一遍经,要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觉得亏大发了。

但唐僧师徒确实没得钱财,如若再回东土大唐找一级代理商,生怕那个敢对兄弟动手的家伙,一怒之下撞个鱼死网破,让人看了笑话。所以如来只好勉为其难,再命令阿傩、伽叶传下有字真经。

阿傩、伽叶着实是个人才,到了这等地步,还是死性不改,“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一口老血吐了三升,窥一管而知全豹,难怪当年自己会怠慢佛法,也能想象得出,为什么锦毛鼠偷喝了几口香油,就被托塔天王父子追杀,委实是这西天佛门,太小家子气。

没办法,唐僧送上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阿傩、伽叶也不嫌弃,“拿着钵盂不放”,毕竟是唐朝的皇家之物,一看就档次不低,有了前车之鉴,唐僧也学聪明了,“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三人接一卷,看一卷”。

但是,唐僧师徒真的把真经取完了吗?原著中明确写道:“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

这个数量,只有“一藏”之数,观音菩萨在与一级代理商李世民洽淡的时候,说“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后来,李世民依“三藏”之数,让唐僧号为“三藏”,这就是唐三藏的由来。

但佛祖一点儿也不够意思,三藏只给了一藏,莫非当真应了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就像支付宝一样,最终还是安耐不住,宣布信用卡每月超出2000元的额度后,开始收取服务费?


西游言己


道理很简单,一句话——经不可轻传。

为什么不可轻传?因为世人对于轻易得来的物事,通常都不会珍惜。

任何宗教的发扬阶段,通常都会搞一些别的噱头来吸引人们入教,佛教也不例外。所以佛祖才会在生前讲述了那么多佛经,可是在离世时,却又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我用那些小乘的道理使你们入门,本是为了令众生在修持中勇猛精进,达到大成的境界,可是你们却偏偏执迷于小乘之道,实是令人遗憾。

为什么大家会执着于行善、尽孝、布施等行为呢(这样当然不是不好,只不过是和佛教的大乘之境有所差距),因为人们都深信这样会受到福报。而佛祖教导人们的是:你们要和我一样,参透世事空幻,终究不过是泡影而已,想要脱离这种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和我一样,成为佛祖,远离三灾八难,远离苦海轮回.....

所以佛祖允许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收贿,为的是让他们不可轻慢了这来之不易的大乘佛经,而不是真的要他们在乎世上的那些”阿堵物“。


围炉说野话


讲真,如果不是受限于唐僧取的是佛经的题材,吴承恩恨不得把西游记的故事换成寻找出函谷关的老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游记里,不止阿傩、迦叶俩人是坏蛋,基本上佛教的都是坏蛋。

我们先看佛家的反派都是怎么来的:

比如有个听起来就好吃的乌鸡国,国王有一次抓住了文殊菩萨,把文书菩萨掉起来捆了三天。

然后文殊菩萨就派自己的坐骑下山,把乌鸡国国王弄死,折腾了乌鸡国三年。

再比如狮驼岭,青狮白象大鹏鸟,这和如来关系都很近了,但是他们直接把狮驼岭整的荒无人烟。

相比之下,道家的反派可爱多了好吧:

比如平顶山莲花洞的金银角大王。他们就是下山考验唐僧师徒的——这还是观音菩萨求太上老君了好久才答应的。

再比如太上老君的青牛精,那是没看住偷跑下界的,也没干啥太坏的事。

而奎木狼,之所以下凡当妖怪,完全是因为他在天宫的女朋友被贬下凡了,所以奎木狼下去再续前缘的。

基本上人畜无害。

所以我们看到,基本上除了九灵元圣买东西还给钱之外,其他被佛教收编的妖怪,从佛教出来的妖怪,基本上都要祸害到民不聊生,杀人放火才行。

所以阿傩、迦叶这俩人受贿有什么奇怪的?佛教系统内部乌烟瘴气的程度,远超大家的想象。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堂堂盛唐气象,泾河龙王胡乱下雨,魏征做梦说砍了就把它砍了,也没人敢出头。但是在灵山脚下,有找老百姓要香油的,有吃人的……乌烟瘴气,这地方有大乘佛法,就和有一个人自称自己是“成吉浩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找你借钱是一个道理。

别闹了,我大唐就是正果,西游记里的和尚没一个好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