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只为春风传佳讯

——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

王新华同志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华(左一)生前在农户家走访

春二三月,豫东平原天清地明,和风轻拂,碧野无边。三里五村的父老乡亲,有的悠然地走在赶“二月会”的路上,有的在田间地头忙着施肥播种,还有的七手八脚整治村容村貌。聊起即将开始的扶贫工作验收,一张张脸上掠过喜悦的光芒,这个说俺村这次“出列”没问题,那个说你们家不是已经“摘帽”了吗,好日子在后头呢!也有的若有所思,无限感慨道:“王书记要是听到这消息,该有多高兴啊!”

是啊,作为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您要是听到这消息该有多高兴啊!年纪稍大的称您“王新德”,年纪轻些的称您“王新华”,半大不小者时常称您“王书记”。无论哪个称呼,此时都会使您黑红的脸上绽开花朵,都会让您把大拇指翘得羊角似的为老少爷们点赞。春风传来的佳讯,不正是您这些年所渴望的吗?脱贫志、致富梦,不正是您和“一班人”殚精竭虑的努力么?街坊邻居日渐富裕的生活,十里八村百姓脸上的笑容,不正是您和同事们起早贪黑带领大家描绘的愿景吗?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华的扶贫手记

您年长我10岁,既是我的亲人、长辈,也一直是我青春岁月的世范人师。我很小的时候便常见您骑着自行车下乡检查督导工作,那时的您阳光帅气、务实敬业、风趣幽默,是一位风华正茂、活力十足的基层干部。您十六七岁就参加工作,早早踏入社会,也早早地认识了生活。您从一兵一卒干起,凭着满腔的坚毅和热忱,靠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刘振屯一干就是37年,做过通信员、放映员,当过计生队长、城建所长、林业站长和中片党总支书记兼环保站长、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每个岗位干得都很出色,多次获得“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乡干部”等荣誉称号。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您从骨子里热爱生您养您的这片土地,热爱基层群众,从内心深处了解农民的疾苦、理解农民的心思,也善于把党的声音和主张创造性地传达贯彻到田间地头、村村户户。工作,有时候兑现着责任,也有时耕耘着良知。您先后在多个岗位任职,在好几个片和行政村工作过,朝夕相处之中您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多少次,您和大家促膝而坐,举例子、打比喻,耐心宣讲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征求大家对城镇建设的看法和想法,畅谈乡村农林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多少次,您和同事们代表基层党组织走村入户、访贫济困,为老病之身送去爱和温暖。您心里装着群众,把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乡亲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东院娶媳妇,西院生孩子,您总是用自己捉襟见肘的工资包个红包表达一份祝福。您由衷地爱老敬贤,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支香烟,是客套更是尊敬。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了,您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帮着忙前忙后,甚至扶柩送行。您把最真最深的情感寄予这片土地,把心掏给父老乡亲,也深得一方百姓的爱戴,大家见了您或亲切地喊声“王书记”,或直呼其名,路边站一会,闲聊几句,说说心里话,一切都自然而然。

我是在您的鼓励和帮助下,带着对您的丝丝依恋离开故乡的。命运似乎不动声色地在昭示我们之间特殊的缘分,我踏上从军之路时也正是您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龄,而我迈上人生起点时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也大抵与您相仿。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常年与故乡也与您相隔千里。但是,时空的距离恰恰拉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早年旷日持久的鸿雁往来,到近年频频不断的电话、短信、微信;从我每次回乡探亲推心置腹的交谈,到您每次来京时酒酣茶淡无所不聊,转眼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相知忘年。无论是哪一种交谈,我们都说得尽兴侃得投机,聊生活,聊亲情,当然也聊工作。因为在我们看来,特别是在您的认知中,工作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您作为亦亲亦师亦友的长辈,对我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相聚时的每一丝微笑,生活中的每一点教益,工作中的每一点心得,低落时的每一句安慰,都在我心中相伴朝朝暮暮,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惠风甘泉,甚至成为我向着未来纵横拼杀时精神的长旗。亲情蕴含友情,友情催发亲情,两个男人之间深沉悠远而朴素的情感宛如醇酒酽茶弥漫于岁月之河。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华在扶贫一线

但是,有段时间,我们之间似乎有些疏远了,甚至联系稀疏,音讯暌违。有时我打您手机,您没接,也没回;有时我发短信或微信,您也是迟迟才予回复,而且多是寥寥数语,或是“忙”,或是“开会”,或是“回头再聊”。有一阵子,我怀疑您有意疏远我,心里很是不安,甚至有过反思和自责,是否对您有所冒犯?是否在有些事情上令您失望?

后来从亲戚们那里才知道,电话那端的您之所以常常是只言片语、寡言少语,及至不言不语,皆因为形势任务的确是今非昔比,陀螺一般的工作节奏中您也是无暇他顾了。您担任刘振屯乡中片党总支书记兼环保站长、河长制办公室主任之后,人少事多,工作标准高、节奏快,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担任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之后,更是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乘车上班,常常是很晚才回家,有时一进门就累得斜倚在沙发上、倒在床上,还时常感慨“要是再年轻20岁多好啊”。

我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的一个夏夜,我有事拨通了您的手机,您的声音很疲惫,说刚从贫困户家里出来,要到责任田督导秸秆禁烧工作。我问,怎么这么晚?您说,脱贫攻坚已经开始,秸秆禁烧工作要日夜值守,两项工作都立了军令状!手机里传来匆匆的走路声和机器的轰鸣声,你说了句“如果没急事有时间再聊”,就匆匆挂了电话。我本想提醒您保重身体、注意休息,但话未出唇就被一阵忙音挡住了。我知道,迎接您的可能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作者雷从俊(左)和王新华

这之后,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各自忙碌,有时打电话,有时发微信,大多是寥寥数语的问候和祝福。您偶尔会来北京,无论是独自出差,还是陪领导公干,都会顺道来看我和家人,有时带来自产的花生油,有时带来家乡的黄花菜,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溢满我军营大院的小家。薄酒香茶在手,谆谆话语在耳,工作和生活被我们聊得生机盎然。

这两年我回乡渐少,且每次都匆匆忙忙而又非常短暂。近乡情怯时,总有您充满期待的眼神和暖如阳光的笑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您尽量抽出宝贵的时间接站送行,有时还陪我串亲访友,拜访家乡的父母官。或边走边聊,或边看边说,或坐而论道,或小聚小酌,这是我们最为惬意的时光。

地北天南,聚少离多。在支离破碎的相处中,在回乡探亲的所见所闻中,在亲朋好友的话语中,在村民百姓的闲谈中,在乡领导和同事对您的评价中,我更加真切地走近您,走进您的工作、生活和心灵世界,走近一个基层扶贫干部苦辣酸甜的日常。

对于勤劳而质朴的父老乡亲,您总是大爱赤诚。苦难、传奇、凄美而又温馨的家史,使您早早地对安稳的生活,对富足的日子,对“万物土里生”的田野有着深深的依恋,对最为底层的百姓的冷暖有着深刻的认知。您常说“咱们这儿的老百姓不容易,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到头不闲着,拼干卖净也挣不了几个钱”。言语中透着敬意与悲悯。多少次,您说咱们这儿的人都肯干认干,如果有资源有门路,日子一定差不了。您多次叮嘱我,借工作之便多搜集脱贫致富信息,我也多次给您发送文字和图片信息,多次让朋友为您寄赠与扶贫有关的报纸杂志。那次,我随部队赴安徽革命老区采风。一路上,我接连不断地通过微信,通过一行行文字、一条条语音和一幅幅照片向您介绍当地的扶贫工作。我告诉您,通过部队帮扶和政策扶持,革命老区贫困村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并入国家电网,有了这个项目,一个行政村很快脱了贫。听到这一消息,您惊喜万分:“咱们这儿一马平川光源充足,如果有政策支持,很适合这个项目啊!”从您的话语中,我分明听出了您对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殷切之心、渴盼之情。作为基层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您何尝不是天天想办法、到处找门路,只为乡亲们地里能多点收成、副业能多点收入。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王新华的扶贫手记

对于艰巨而繁重的扶贫工作,您贯于掏心见胆。谁不知道农村工作难做,谁不知道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但是,您知道大事难事见担当。您常说,在事儿上见人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您常常早出晚归,有时“两头不见太阳”,但从未有一句抱怨。在一件又一件涉及群众利益、关乎乡亲脱贫的大事难事面前,您总是扑下身子,捧出热情,使出浑身解数,耐心细致的工作精神令人动容。多少次,您和同事们走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户,对村情概况和群众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您常和大家坐在一条板凳上聊收入聊生活,在贫困户油渍麻花的方桌旁,昏暗的灯光下,核对动态管理人员状况和收入明细。那几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的一个个名字、一组组数据、一条条信息,承载着家家户户的心事,也记录着您扶贫助贫的故事。有的贫困户房子坏了,您找人借车,多方筹料,精心帮助修缮。有的重病户由于长期的医疗负担,经济入不敷出,您拿出并不富裕的工资带头捐款接济,还把自己平时不用的衣物送给他们,在他们心头点燃生活的希望,而没有人知道您经常使用的那张银行卡里时常只有2000多块钱。有的残疾人户由于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差,生活无着落,情绪很悲观,您积极帮助申请政策帮扶,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大计,讲述那些身残志坚的先进典型,使他们重拾生命的激情。还有个别“懒人户”,只知道夏天吹凉风、冬天晒太阳,见到您就“哭穷”要钱要东西,您耐心细致地鼓励引导,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使其端正心态,自己动手创业增收。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您对上了解政策、对下掌握实情,及时筛选项目搞好引导帮扶,使分包的5个贫困户如期脱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回顾这些,您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还有许多事情想做而没做成,但您的付出和努力,群众是感恩的,组织是满意的。“王新华同志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深入辖区,夏顶酷暑、冬冒严寒地开展走访宣传,把党的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身为中片总支书记,他对所辖6村工作都能有效促进,为全乡工作一盘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您听到了么?这是乡党委书记李怀坤对您的评价,也是人民群众的心声。

对于现实而长远的家乡建设,您始终充满激情。工作中,您是个有热情、有激情的人,无论在平时还是急难险重任务中,都是坐言立行、动若风发,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体现着基层干部的务实作风。2017年8月,省道S324重点工程清表工程开工,时间紧,任务重,标准要求非常高。涉及工程的刘振屯乡6个行政村,您所负责的中片占3个,可谓是重中之重。当时正值汛期,有时雨一下就是几天。为了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您带领工作组发扬“小雨不停、大雨搭棚”的战斗精神,顶风雨、踏泥泞深入工程一线,带着大家丈量土地、动员拆迁,常常是白天干满点、夜里加班干,渴了喝点瓶装水,饿了泡包方便面。在您的有力带领下,中片刘振屯、耿楼、腰庄三个村,比县里确定的工程时限提前3天完成了征地丈量、协议签订、房屋拆迁、款项拨付等工作,受到了县乡领导的好评。由您参与浓墨重彩抒写的刘振屯“S324精神”,成为家乡建设的传奇,成为豫东大地的精神“地标”。您满腔的热情、无限的激情,不仅在于对现实的建设和创造,还在于对于未来的坚信和期许。我们多次开心地谈起正在建设之中呼之欲出的郑合高铁,畅想将来回乡、出行的情景;我们多次聊起家乡的发展,您说:“咱们这儿有历史有文化有美景,只要交通方便了,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2018年10月25日晚,您转发给我一条新媒体消息,还发来一条微信:“从俊忙吗?看来飞机场选址在曹李集不远,最近在张林园西选气象站。”我知道,您正为传说中的机场建设一步步成为现实而欢欣鼓舞,正为家乡父老乡亲无限美好的诗和远方而无比兴奋。以您提供的消息为线索,我写出了散文《凤凰飞处银鹰翔》发表在家乡的报刊上,并参加《解放军报》“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遗憾的是,这篇蕴含着您激情梦想的文字,您却无法看到了。

我清楚地记得,2018年12月19日中午,我从来自老家的电话中得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您于当天上午8时许因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自己无限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您未竟的扶贫事业。53岁!您正值盛年,怎么会如此匆匆地不辞而别。后来才知道,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积劳成疾,您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扶贫点与同事一起就餐时,县民族宗教局驻村工作队负责人窦华杰两次发现您头晕恶心,吃饭很难下咽,当提醒您注意身体时,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没事”,还叮嘱不要跟家人提起,免得让家人担心。为了早日完成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任务,您夜以继日地工作,似乎完全忽视了生命发出的“信号”。去世的前一天,您还去检查刘振屯各组环保工作,很晚才回家。当天早晨7点21分,同事约您准备同行从淮阳出发赴刘振屯参加脱贫攻坚领域第13次会议。没想到,十多分钟后即失联了。再见到时,发现您着装整齐地倒在家里,不省人事。随即120赶到,医生确认,已无生命体征。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我携妻将子连夜从北京赶回刘振屯,要送您最后一程。一路上,我思潮翻滚,往事重逢,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新生再造君恩重,华年痛别我心伤”。我想,嵌入您名字的这幅挽联,不仅能够表达我的哀思,也能够表达晚辈们、朋辈们以及在您的帮扶中走向幸福生活的人们心底的感念。出殡那天,阴冷的天空下起了雨夹雪,洋洋洒洒,淅淅沥沥,落在送行的队伍中,落在目您远行的父老乡亲脸上,与人们的眼泪融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上帝派来的雨雪,哪是带着人们体温的泪水。出殡的队伍缓缓而行,在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街道上。街道很短,但此刻时间和空间都显得特别漫长,相似联通着不同的世界,相似承载着过往数十年的种种情愫。我拖着沉重的步履,踏着雨雪,握着泪水,和大家一起葬您于老街之南,耳畔却始终回荡着追悼会上的那段话:“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事。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对事业的忠诚、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为人正直、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严守纪律、执着追求的政治站位,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话语虽短,却正是对您38年工龄、31年党龄最为生动的概括。

诗人说,“您走了,留下完整的您”。您真的走了吗?您微笑的脸庞,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目光,以及您对亲人温馨的挂念与希望,对家乡父老的爱与付出,对这片土地富裕幸福的期盼,一直都与我们相伴,不曾远去,从未离开。清明已至,阡陌之间那隆起的新土上渐生的芳草,不正是您对人间的絮语吗?春风吹来,那一派蓬勃向阳的别样的生机,不正是您对我们的祝福吗……

雷从俊

近日,报道我县优秀基层干部王新华同志扶贫攻坚事迹的长篇通讯《只为春风传佳讯》(作者雷从俊)陆续在《周口日报》《龙湖》报等媒体刊发,并在多家新媒体陆续推出,各地干部群众纷纷点击阅读、转发跟帖、评论讨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扶贫攻坚工作汇聚了磅礴力量。现摘要整理,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领导关注

马明超(中共淮阳县委书记):文甚感人!新华的牺牲,对我们是少了一名好战友,对国家是少了一个贡献者,对家庭是少了一个顶梁柱,对妻儿则是失去了爱的天空。人到中年,死不起,我们为此痛惜。脱贫、扫黑、环保,一场场战斗,在基层从没停止过。有带病工作的,有新累病的,有自身困难硬扛着上的,也有像新华这样牺牲的。我们的政权能够稳固,民生能有改善,也正是靠这些人在拼在扛在撑。逝者长息矣,生者当续进。让我们共同纪念这位脱贫战的贡献者!也感谢从俊作品为基层干部重塑了形象,为战友们提供了正能量! 我们将以实际行动纪念牺牲者,报答期望者,感恩奉献者。对逝者最大的纪念,是接续完成好他未竟的事情与心愿,让我们把哀思化为前进的动力!

李 鑫(《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少将):今天看到从俊写刘振屯乡王新华的文章,深深为之感动。我觉得,这和明超书记前段时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家乡扶贫的稿子是最好的呼应。从县委书记对穷则思变、脱贫致富的思考,到普通党员干部在脱贫一线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家乡戮力前行的现状。淮阳的脱贫攻坚,让很多人激奋,更让很多基层党员干部为之努力,这是我几次探家耳濡目染最强烈的感受。一名优秀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心力交瘁不幸牺牲,让人敬佩,值得褒奖。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有一大批像王新华这样工作勤勉、兢兢业业的干部,相信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我为家乡深深祝福!

王玉祥(总政歌舞团原政委、大校):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情四溢的怀念,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和新华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他却给我留下了坚毅、热忱的深刻印象。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更深地了解艰巨繁重的扶贫工作,也体味到了作者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和柔肠百转!

第二部分:媒体感言

唐 瑾(《中国水利报》社副社长):好人好走!他的事迹,现在就写,主要写他作为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王伟宏(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新华的事迹很感人,从俊的文章很精彩,李将军的点评推荐很给力。已和有关方面分别进行了沟通,都很支持,看下一步能不能推动向新华同志学习的活动。

高晓春(《龙湖》报副总编辑):像王新华这样的乡村干部有很多,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小道上,把青春和梦想都洒在热爱的事业上,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作为县级媒体,今后会多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好文一次发两个版也可以。《龙湖》报各位编辑、记者要深入采写这类新闻,让脱贫攻坚先进人物的精神感动淮阳大地。

胥得意(《中国应急管理报》首席记者):逐字读完,十分感人!我正在西昌扑火救灾一线,回去就做他的稿子。见照思人!我的好朋友,还想让他坐在我眼前,一起谈古论今。

倪 莉(《中原文化网》总编辑):从官方到民间,这也正所谓盖棺定论吧,一则告慰逝者的英灵,二来淮阳需要这样的典型,足以说明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胜利来之不易。

张 然(淮阳电视台记者):继续采访中,我让大家讲些具体事,事迹不少,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来更好。还得深挖,乡书记准备在会上讲讲。

第三部分:读者心声

朱晓芳(郑州):那些为人民赴汤蹈火的人们是英雄,那些致力于脱贫事业的干部群众也是英雄。致敬一直奋斗在脱贫事业一线,英年早逝的王新华同志,以及诸多和他一样的无名英雄。英雄远行,但光芒永不褪去!

雷从金(淮阳):文章是对王书记真实的写照!英年早逝,走的太突然了。他的为人处事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耀华(北京):他这种情况非常典型,辛苦和不易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应该让默默付出的基层干部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杨 震(郑州):王新华也是我儿时的偶像,帅气又有才,华年别离伤我心,这是我们对您最好的追忆了。

王全旭(郑州):看到文章,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的心好久没有平静下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祝愿他天堂无痛苦。

马祥云(北京):好干部,一路走好!

朱晓杰(杭州):情真意切令人心伤,清明将至此文意义不一般啊!

大 海(网友):感动!人民的好干部王新华同志一路走好!

奋 斗(网友):愿王书记在天堂无痛苦,永远幸福

王尚波(网友):感人!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

云 水(网友):我们淮阳人的骄傲!好干部!

米老鼠(网友):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真正做到了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无私奉献。辛苦了,人民的英雄,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劳苦与辛酸……

如此安好(网友):不觉得已是泪流满面,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一路走好!

第四部分:同事追忆

阮淮凤(淮阳县精神文明办):看到文章开头“追忆”二字,压根也没往“去世”上想,还觉得可能写错了吧!因为在开展“六村共建”文明村镇建设工作中,我多次到过刘振屯乡,与王新华打过交道,话不多心态特别好,感觉他很年轻,每次都是热情地倒水招待我们,认真整理文字材料,非常踏实认真。

王琳琳(淮阳县卫计委):王书记是我刚参加工作的启蒙导师,可谓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代表人物。

张述亮(刘振屯乡):他的离去使我现在的工作压力特别特别的大啊!心中有无限的思念,要有新华哥在该多好啊!希望他到那边也一切安好。

吴保学(刘振屯乡):清明节将至,停下你忙碌的工作脚步,从天堂到人间都放假了,你也好好地休息吧!!!老兄想你了!

吴保镇(刘振屯乡):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五部分:亲属怀念

张育文(王新华爱人):马书记将这篇文章转发朋友圈的截图,我看到了。这是个好书记,咱县的脱贫工作在这样的好书记领导下,一定会早日取得理想的效果。感谢领导的理解和肯定,心里感觉好受了很多。我们上坟刚回来,新华若在天有灵知道这些,会含笑九泉的!

王新民(王新华长兄):兄弟,虽然你的忌日百天已过,但我仍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前每次见面,你总是说扶贫是大事,一直没日没夜地忙,亲人几次住院,甚至舅舅家办丧事,都是弟妹代你去的,咱兄妹几个就你一人没有到场。后来听说你工作中晕倒过好几次,不敢跟家人说,怕耽误工作。为什么把自己的健康抛在脑后?你一走了之,知道家人有多想念你吗!

王亮亮(王新华之子):在我的记忆里,我爸一直都是忙碌的,目光所致大多都是他的背影。幼小时,最喜欢的就是放学后追赶他烈日下的影子。少年时,经常跨上自行车,环抱着他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青年时,每次离开家总忘不了他挥手的身影……

王晶晶(王新华之子):无以言表!叩谢亲恩!爸爸英年早逝令人心痛,但作为党员干部,为党奉献理所应当。父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王明营(王新华侄子):三叔,以前咱们大家庭团聚或家里有事时,您总是缺席,今后这将成为永远的遗憾了。但是,您在我心目中从未缺席,您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随我,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友好的态度将影响我一生。

张廷阳(王新华亲属):“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文章也是一种纪念,往事历历在目,只是时光不会停留,更不会倒流。

张怡馨 (王新华亲属):不是父亲,您却胜过父亲!在我离家求学的10多年间,是您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可是还没来得及孝敬您,您就离开了我们。没有您陪伴与呵护的余生,我们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好好的生活,不让您牵挂担心。

邱 红(王新华亲属):这篇文章虽然已帮着校阅多次,但再次看到心里仍无比难过。中午我是就着眼泪吃的饭,过往的一幕幕又重现在眼前。我们在老家做的结婚相册,都是姨父亲自送到北京来的……

雷祥东(王新华亲属):文章很朴实,融真情于其中,读后让我流泪,也许这是怀念姨父最好的方式。清明前夕,再次想起姨父的身影,永远感念姨父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是在姨父的关怀下成长的,纵然我们再努力,没有人甘愿扶梯搭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

雷俊霞(王新华亲属):星星点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这个家也是姨父“扶贫工作”的重要典型。永远难忘您的微笑与鼓励,永远难忘成长路上您的陪伴。

雷腹书(王新华亲属):新时代的楷模,华章里的先烈。清明我们一家回刘振屯,给姨父添添坟。

张 玲(王新华亲属):您远在天堂,可您的音容笑貌又一次闪动在字里行间。还记得最后一次相聚,大家都说您气色不好,得去看看医生,可您总说没事没事,就是忙的了,歇歇就好了。没想到……愿您在天堂没有疲惫,没有病痛,一路走好。

耿振亚(王新华亲属):三舅的溘然长逝,不仅对小家庭而且对整个家族都增添了无限悲痛,久久无法平复。“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愿天堂永驻幸福,再无病痛。

雷从俊(本文作者):没想到一篇文章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既是对主人公的关注,也是对扶贫事业的关注,特别是家乡马明超书记的转发和感言,不仅充满了对以身殉职部属王新华的大情大爱,更充满着率众聚力、接续前行的力量!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英模精神一往无前!

扶贫这条路,崎岖不平满目泥泞

但无数扶贫干部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着平凡而又壮烈的史诗

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点燃苦寒贫穷的土地

唤起千万百姓战胜贫困的希望与信心!

致敬,王新华同志!

您倒在了扶贫路上

却永远活在大家心里!

只为春风传佳讯:追记淮阳县刘振屯乡扶贫干部王新华同志

淮阳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审核:文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