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的最早发源地,是漳州还是泉州?闽南话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九鼎之中


闽南话,顾名思义,是闽南人说的或传播出去语言。闽南话又称河洛话,其源头是古代中原洛阳地区语言,与闽南地区古代原住民语言溶合演化而来的语言。



漳浦西庙建于唐朝,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及第一批开漳主要将领

现泉州、厦门和漳州,合称闽南,厦门是一坐新兴城市,属地古时分属漳泉两府治地。闽南语其实就是漳州话或者泉州话了。

福建的泉州话,厦门话,漳州话,直至广东的潮州,汕头,海丰,陆丰,浙江的苍南,楚门等县市区及台湾省的方言,基本都是讲闽南语。只是语音差别,语法基本一致,说慢一些都可互通,当属闽南语系。

既然闽南语母语是古代的河洛话,那么,就要分析古代河洛人来漳州或泉州地区的住民,那里比较早有大规模中原人定居,做为朔源依据!

泉州做为古代地理名称较早,但旱期"泉"指的是现福州地区,闽南作为一个整体初现,为南安郡,辖南安、龙溪(现漳州东部包括厦门一)和兰水(漳州西南部)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当时泉指福州),归德将军陈政及后续其子陈元光率光州固始县87姓平乱,并奏请设置漳州,这些将士及家眷成为闽南地区来自中原的最大一批定居移民,也就是第一批在福建讲河洛话的中原人!

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此时闽南漳泉两郡始立(但现泉州西部及厦门属漳州治地,且当时漳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漳南漳江湾地区)

五代王审之兄弟,随王绪统领的固始起义军入闽,选当地住民基本为河南固始祖籍的漳浦做为立足点,后取代王绪逐步攻占福建,建立闽国。


唐广明元年(880年),继黄巢起义后,安徽寿县人王绪在攻克寿州和光州后于固始县接收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及众多固始将士,于885年由漳浦入闽并攻克漳州,期间王潮发动兵变自立,第二年克泉州(现福州)任泉州刺史。三兄弟后建立闽国,后世称王审知为开闽王(有史料记载漳州在十国期间也是王氏集团的大后方,因漳州早期住民祖籍河南,与王氏兵眷有乡情连带之故)随王氏在闽国定居的兵眷,成为第二批在福建定居说河洛话的中原人!

五代十国以后,泉州建置才与今日基本相同,漳州则近半。由此可见,唐朝之前,闽南只是初步形成,此时因人员稀少,中原人分布不广。是唐及五代两次大规模的河南人进入,才逐渐形成闽南主体人群,经过十国时期闽国的繁荣发展,闽南才形成完整、稳定的区域文化,并开始对外传播。

其实,去争论闽南语的发源地是泉州还是漳州没什么实际意义。现在真正能被闽南文化圈广泛接受的还是居于漳泉之间的厦门话。这和厦门的地理位置,近代社会背景,海内外智名度有关。

而原汁原味的河洛话,理该是古代漳浦辖地——现在粱山两麓漳江湾区域的漳浦,东山,云霄等区县的方言(云霄东山两县从唐至清均属漳浦治地)。

因为这些地区不但是两批中原人入闽的根据地,而且又几度是漳州府治所,做为古代文化重要载体寺庙林立,(据漳浦县志记载,从唐至宋还有寺院数百所),曾被称东南佛国,由此可见文化底蕴之厚重!据使五代王氏兵眷第二批入闽的中原人,大部份居住泉地,其人口规模也不及,已在漳州繁衡200多年的陈政府兵后代众多!

所以,千百年来该地区不断向外——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移民,也同时将"加工后“的河洛文化(包括闽南话),向海内外传播!

另外,也是最主要的,五代以后,没史料记载有外地大批移民进入定居,故原语言少受外部语系的影响。因此,本人得出漳江流域的方言是"河洛话"自然进化,源头最渊远且相对纯正闽南话的结论。


梦寄乡情


两个派系,泉州与漳州。但泉州到闽南早点,是较早将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的,漳州是陈胜陈元光(武则天时期)进入的,较晚。漯河话(唐朝的官方话)就较早的泉州一带使用,泉州有洛阳桥,就是洛阳人来到这里生活,建造一座桥用洛阳桥这个名来纪念他们来自于洛阳。后来又有了山西的晋人来到泉州(建住在水边)才有了后来的晋江。要说漳州还是泉州是标准的闽南语,你就看看南管(南曲、弦管。即:南音。)吧。不管是在世界任何一个所在都是要以泉州腔调为标准。如厦门的高甲戏,当地人在台上演却要泉州人在后台唱。(参考参考,非专家言论)


龙152290615


闽南语的最早发源地,从闽南政区的沿革看,应该是泉州晋江流域,特别是南安丰州一带。

闽南语,作为闽方言的最大支派,几乎遍布整个东南沿海,从浙江一直到海南,无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无非是以漳泉两地为代表的闽南地区。

在闽南,公认的闽南语只有两个组成,那就是泉州话和漳州话,泉州话以泉州市区为代表,漳州话同样以漳州市区为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两种口音。

闽南在上古时期,属于蛮夷之地,从来没有因人烟辐辏而有所闻名,相反的,却是不毛之地。

一旦一个地区被中原政权发现并实施有效统治时,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区划也会随之跟上。闽南真正进入中原势力的视野,大概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那时还是东汉建安年号,于是福建的新开辟便以建安为名,而闽南的第一次出现便是这个时期新设定的东安县,也就是南安县的前身,县治就在南安丰州。

也是从那时候起,闽南开始慢慢集聚人口,以丰州为中心,最南到达九龙江畔,是为龙溪县(梁代),就是现在的漳州市区和龙海,最北止于木兰溪,是为莆田县(陈代短暂存在),也就是今日的莆田市,中间还有个晋代短暂出现的同安县,这大概就是闽南的最早滥觞。

有人,有政权,就意味着有语言,那时的闽南语还没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样的,至于说什么,没人会知道。闽南真正能有规模,是在两晋时期,东安县摇身一变成了晋安县,一个以当朝名字为名的县必然不会太逊色,同时晋江这个江流的名字也产生了,显然闽南和晋的关系挺密切的。

唐代张籍在永嘉县时,曾经这样感慨过,“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县就在温州,而永嘉之名来自西晋五胡乱华的那个年号,时称“永嘉之乱”,既然北人都越过雁荡山到达了闽越的前沿温州,那么很自然的也进入了福建,所以,闽南语的最早源头一定有晋语的成份,而晋语所分布的区域,从温州一直到闽南,这事实上是整个闽方言的基本构成。

至于闽南,其地界也就只有九龙江和晋江一带,也就是几个大江的中下游,但看起来已经包含了泉漳两个方言中心了,虽然确实有点偏差。

比如,两晋的泉州中心在南安丰州,唐以后则转移至鲤城;同样的状况,早期的漳州中心在龙海古县,唐以后则转移至芗城,这是受政区中心变化而随之产生偏差的现实。

真正闽南语的形成,并不在两晋南北朝,而是唐代。

特别是以陈政、陈元光带领的光州子弟兵在漳南的开拓,这些将士直接将光州的土话带入漳南,并使之在漳南和潮汕地区生根发芽,这算是比较地道的唐语了,姑且不管是不是唐人官话,但总是河南地方话吧。随着漳州的建立,以及其郡治的北移,这时漳南唐语开始与漳泉晋语发生碰撞,并在九龙江流域形成了最原始的漳州话。



那么唐语和晋语本身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或许不大,因为漳泉口音虽有差异,但沟通并无障碍;或许很大,因为闽南和闽东完全无法交流。

我个人认为差异并不大,因为漳南的闽南语和泉州话本身在语法和用词上并无明显差别,只是音韵差异而已。

造成漳泉差异缩小的另一因素是王潮兄弟在唐末又带来一批固始人融入了泉州的地界,这使得漳泉两地都有晋唐两代的口音,只是泉州晋语占优,而漳州唐语更强势而已。



于是我们也找到了规律,泉州以北晋语占大部分,漳州以南,唐音后来居上,因两种口音本身差异不大,所以闽南语从莆田一直到潮汕,呈现递变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就是同一种方言。

因此,从闽南语的源头看,最早滥觞于泉州丰州,偏晋语的发源地是泉州,偏唐语的发源地是漳州,但彼此都可以互相交流。

.........................................

闽南语,语音颇獠,到底是听者已经忘却了晋语还是深喑晋语之道,时至今日已经无人知晓。


圭海四记


泉州比较早,泉州的闽南语也更原始!现在的闽南语大概可以分为三支体系,泉州以及新加坡等海外的闽南语比较接近。厦门漳州台湾的比较接近为一支。潮州汕头的为一支。而泉州的是属于最接近原始的闽南语!可以说,是比较地道的,但是由于台湾腔的闽南语歌曲的流行,导致现在的人把台湾的闽南语作为标准的闽南语来看待。经过几十年的引导,可以说现在的台湾腔的闽南语已经是公认的标准闽南语。如果非要论正宗,那么真的是非泉州的莫属了。本人是漳州人,以事论事。


谁家的羊123


闽南话最早的是南安的丰州。

现在南安属于泉州地级市代管的地方!所以可以算泉州,但是如果较真只能算南安!

后来泉州开港而移府治,漳州开府,就分出了明显的两个流派,泉州话和漳州话。而在宋元泉州话强势,因为那时候泉州经济政治强势!到明清变成漳州话强势,因为月港崛起和漳州农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换厦门腔更强势,但那是因为台湾的原因。

题目说的是最早的发源地,那就是丰州!


yellowbo1


漳州?算哪根葱?


吕律师谈法


闽南语最早起源于永春,永春原为州,管理今天的晋江,南安,丰泽,鲤城,安溪,德化,莆田,三明的大田和尤溪。永春州分内半州和外半州,到唐代,政府就以都命名地方,所以,现在才有一都,二都,三都,到200多都。这个都,要老一辈的人才懂,就是现在的镇。都就是镇的行政名,宋以后,因为沿海经济发展,就把永春州划分各个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县市区域大概范围


18复仇者联盟


闽南话最早起源于揭阳,秦设郡于揭阳,辖今潮汕,惠州,梅州,泉州,漳州,赣州一带,随着揭阳郡的发展向未开化的泉州,漳州等地方进行教化,逐渐形成如今的闽南语。所以现今的闽南话可以说是潮汕话的一种变种。


chenchulian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是发源于河南中原黄河、洛河一带,之所以现在称之为闽南语,是因为现在的河洛语在闽南地区落地,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永嘉南渡,大批老百姓纷纷南下避难,当时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当然也包括河洛语,由于在闽南地区落地所以又称闽南语。经过上千年变化,今天的黄河洛河一带反而不说河洛语了


用户5842326096


原来以为晋江是东晋时代,后来发现惹在漳读Ze,泉州读le,前者上古音,后者中古音以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