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地位最高的诸侯,为何在春秋战国一点建树都没有?

自然卷小美


周王朝地位最高的诸侯是鲁国,所谓“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但是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后,鲁国成为了长期打酱油的。

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后,分封天下,将对自己有大功劳的姜子牙封在山东北部的齐国,而将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封在山东西南部的鲁国,但是武王英年早逝,儿子周成王年幼,于是周公姬旦留守周成王身边辅佐成王,掌握西周大权,所以没有去鲁国,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去了鲁国,于是伯禽就成了鲁国的开国君主,而姜子牙则没有贪恋周王朝的权势,直接去齐国上任,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

西周初期的分封图

早在周公姬旦秉政西周王朝时期,当时山东地区只有狄人生活地区,姜子牙和伯禽分别到达齐国和鲁国之后,仅仅5个月,姜子牙就像周公汇报情况,说是齐国已经稳定住局面,形势一片大好,而周公的儿子伯禽足足花了三年时间,才向周公回报工作情况,周公就询问为何姜子牙如此快而伯禽如此慢,得到姜子牙的回答是“到达齐国之后,入乡随俗,迅速建立起统治。”而伯禽的回答是“我花了3年的时间,移风易俗,教当地人懂得礼仪和章法,因此很慢”而周公听了以后,感叹的说“鲁国以后必然受制于齐国,齐国入乡随俗必然与当地亲近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自然强大,而鲁国改变当地的习俗,必然与当地人疏远,国家必然弱小”而后来的事实正向周公预言的那样,鲁国在政治军事上一直受制于齐国。

复杂的周礼

鲁国在西周王朝时期情况还算好,因为与周王室密切的关系,混得还算不错。但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鲁国就成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打酱油的角色。

之所以在周王朝权威不在以后,鲁国也没落的原因有这样:

一是鲁国顽固坚持的古制不知变通。

鲁国号称礼仪之国,本是周王朝众多诸侯过周礼最完备的国家,甚至在东周以后,在礼制方面甚至超过周天子,“周礼尽在鲁”当时很多人都以到鲁国来参观周礼为荣,但事实上春秋以后,各诸侯国之间早就没有礼制束缚,变革、争霸、强国而鲁国还在讲究着道德,玩弄着礼法,最后成为各大强国的跟屁虫。

春秋时代的各国形势

二是鲁国坚持分封制削弱了鲁国。

作为周王朝的铁杆拥趸,鲁国不仅在礼法学到周王朝的精髓,还将周王朝的分封贯彻的淋漓尽致,而鲁国本身不大,又极少对外扩张,土地不大,但是分封制坚持却很彻底,比如鲁桓公死后,除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成为鲁庄公外,其他的几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也都获得分封,成为鲁国中的三桓中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大家族左右鲁国朝政,甚至随意废立鲁国国君,因此鲁国长期内乱,很难强大起来。

战国晚期楚国攻灭鲁国,将其纳入版图

战国末期,秦军大举入侵楚国,并攻占了楚国的国都郢,烧毁了楚国王陵。而后楚国武力对付秦国,便向东发展,灭亡了鲁国。值得一提的是,秦末天下大乱,后楚怀王曾经将项羽分封在鲁国,而项羽战败后,鲁国也一度拒不投降刘邦,后来再确认项羽死后,才投降刘邦,而项羽最后也是按照鲁公的封号安葬。


大东北的小豆包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的周天子在昭王之后逐渐的走向没落,但对分封的各诸侯来说,仍然拥有极大的权威。当时东方最大的诸侯齐哀公被纪国国君说了坏话,周天子要将齐哀公用大鼎烹杀,齐哀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乖乖受罚。

  在整个西周时期,有一个诸侯国长期得到历代周天子的赏识,这就是虢[guó]国。几乎每位周天子与每代虢国国君都非常亲近,这绝对是无上的殊荣。周天子不但亲近虢国,虢国的爵位在诸侯中也是最高的。西周一共封了八个公爵诸侯国,其中古代圣贤的后裔占了六个,其余两个是姬姓宗室国虢国及虞国,虢国比姜太公的齐国和周公旦的鲁国要高一个等级,是西周地位最高的诸侯国之一。

虢国原本是文王同母弟武王嫡叔虢叔的封地,镇守西周与中原之间的虎牢关,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关口。虎牢关以东是中原和商朝故地,还留有强大的商朝残余势力,必选派一个周天子十分信任又有能力的人镇守此处。由于虢叔年纪幼小,就由二哥虢仲辅佐(虢仲是庶出,地位要低一些)。

周王朝建立不久,纣王的儿子勾结监视他的三位诸侯联合起来作乱,反对姬旦。虢仲打败了敌军,将叛乱挡在了虎牢关以外,为西周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天子为了表彰虢仲的功劳,就将虢国封赏给虢仲即东虢,将镐京以西的散关一带封给虢叔即西虢,这样东西虢国成了周王朝东西大门的守卫者。


  西周的每件大事后面几乎都有虢国国君的身影。西虢国君统领镐京天子六师中的一师,并且节制担任王宫守卫的虎贲军,东虢也统领成周八师中的一师,每次周天子出征,都由两个虢君统领一师,或者由虢君统领天子六师代替周天子去征伐四方。在出土的文物中,几乎一半的江淮蛮夷都是由东虢国君去讨伐,西北的蛮夷由西虢国君去讨伐。

  两个虢国君主的主要责任就是为周天子守好东西大门,或代周天子出征,在地位上是其它诸侯都不能比的,但东西虢国的整体实力却不如一些原来的边疆诸侯如齐、晋、楚等。 而且东西虢国和周王朝紧紧捆扎在一起,周王朝遭受挫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周朝末年,周天子影响力极度下降,西虢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前655年被晋国所灭,留下假道伐虢的典故。原地留有一小虢,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所以,虢国在春秋时期一点建树都没有,还没有传到战国就灭国了,也不可能在战国有所作为。


凤皇台上忆吹箫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了吧。这句话提到了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朝代,一个是强盛的汉朝,东汉西汉加起来差不多四百年的时间。另一个就是周朝了。

周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是奴隶社会制度。武王伐纣之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西周晚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与各路诸侯通信的烽火,戏耍了各路诸侯。最后在犬戎进攻周王朝时,没有诸侯来救驾,西周就此灭亡。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而东周又由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组成,这是一个诸侯大混战的时代。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华大地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诸侯各显神通,拼了老命的抢夺粮食、人口和土地,在混战的过程中,又先后诞生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可是纵观春秋战国的霸主,甚至稍微强盛一点的国家,都没有西周时期地位最高的诸侯的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很多人就会问了,西周地位最高的诸侯是谁呢?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形同虚设,但是在西周,周天子的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对各路诸侯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在西周时期,哪个诸侯国能巴结上周天子,它的地位自然也不会低。有一个国家却被历任的周天子所宠信,地位之高,连齐国、鲁国这等国家都无法比拟,这个国家就是虢国,假道灭虢的主人公。

如果有认真研究西周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西周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与虢国国君有关。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虢国镇守虎牢关这一当时最重要的关口,位于西周与中原之间。虎牢关以东是商朝的故地,商朝的残余势力尚未完全消除。

当时纣王的儿子离间看守自己的三位诸侯与周公旦之间的矛盾,三大诸侯与纣王的儿子联合起来谋反,这是虢国的位置就相当重要了。虢国凭借士兵的勇猛和虎牢关的坚固,愣是将威胁挡在了虎牢关之外。

经过此战,虢国的地位被正式确立,虢国成为了周王朝的大门护卫。每次周天子征讨四方,东西虢国极其后代一定跟随在侧,虢国国君甚至还节制王宫守卫的虎贲军。东西两个虢国国君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周天子收好东西两个大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虢国的强大与否与周王室的强大有直接关系,当周王室失去了统治力时,弱小的虢国再也威风不起来了。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压根就没有虢国的位置,甚至为了接济周王室,虢国还让出了自己的部分封地,虢国一天天的衰落,最后被其他诸侯国所吞并。好在周王室念及旧情,收留了他们,下场也不算太惨。


历史风云阁阁主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各个诸侯面对的局面大致也分为两个时期,即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西周时期的周天子虽然在昭王之后渐渐的走向了没落,但对于中原诸侯来说,周天子还是拥有极大的权威,可以征伐任意一个诸侯。就是周天子已经不能支撑天下的时代,东方最大的诸侯齐国国君被纪国国君说了坏话,周天子要将齐哀公用大鼎给烹杀,齐哀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乖乖受罚。所以,在西周时期,哪个诸侯要是跟周天子走的近,那绝对是无上的殊荣。

可能哪个周天子特别赏识某个无法继承王位的儿子或一个有才能的大臣,特别亲近他们,并将他们封为诸侯。但这种亲近是不能长久的,比较每个周王的喜好和同诸侯们的亲属关系都是有区别的。但在整个西周时期,却有一个诸侯国长期得到了各代周王的赏识,这个诸侯国就是虢国。几乎每个周王同每代虢国国君都非常亲近。

虢国我们听着都有点陌生,甚至还不知道虢的读音。周天子不但亲近虢国,虢国的爵位在诸侯中也是最高的,比姜太公的齐国纪国及和周公旦的鲁国都要高一个等级。西周一共封了八个公爵诸侯国,其中古代圣贤的后裔占了六个,还有两个是姬姓宗室国虢国及虞国。

虢国我们对它没有了解也蛮正常,因为我们提到诸侯就想到了春秋或者想到了战国。哪个诸侯在西周时期有什么作为,我们都是陌生的。但你要是认真研究一下西周史,你会发现西周的每件大事后面都有虢国国君的身影。虢国原本是文王同母弟武王嫡叔虢叔的封地,镇守西周与中原之间的虎牢关,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关口,但虢叔年纪小,就由二哥虢仲辅佐(虢仲是庶出,地位要低一些)。虎牢关以东是中原和商朝故地,那是的商朝统治者还留有强大的残余势力,必选派一个周王朝十分信任的人又有能力及实力的人镇守此处,因为虎牢关的后面就是周朝极为重要的成周地区。周王朝建立没有多久,纣王的儿子就离间监视他的三位诸侯与实际掌权者姬旦之间的矛盾,后来三监与纣王儿子联合起来作乱。

这时的虢国就相当于七王之乱的梁国,虢仲联合勇猛的虢人和依靠自己统领的虎贲军,将叛乱挡在了虎牢关以外,并打败敌军,为西周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经过此战,西周的才稳固下来。周王为了表彰虢仲的功劳,就将虢国赏赐给了虢仲就是东虢,在镐京以西的散关一带封给了虢叔就是西虢。就这样东西虢国成了周王朝东西大门的守卫者。

后来虢仲和虢叔都成了王室大师。每次周天子讨伐四方都有虢仲和虢叔及其后代的身影。镐京的天子六师就有一师就西虢国君统领,并且还节制担任王宫守卫的虎贲军。东虢也统领成周八师中的一师。在有限的西周文物中,我们发现,每次周天子出征,都由两个虢君统领一师,或者要虢君统领天子六师代替周天子去征伐四方。在出土的文物中,几乎一半的江淮蛮夷都是由东虢国君去讨伐,西北的蛮夷由西虢国君去讨伐。

两个虢国的君主担负的责任就是为周天子守好东西两个大门,或为周天子出谋划策。他们肯定没有精力将心力放在自己国家的治理上。而且他们取得了胜利,也是为周天子取得的,周天子除了给他们荣誉和财宝,也给不了他们土地了。时间长了,虢国的国君在地位上,是其它诸侯都不能比的。但东西虢国的实力却不如一些原来的边疆诸侯如齐国晋国及楚国了。 而且,两个虢国和周王朝紧紧的捆扎在一起了,要是周王朝遭受挫折,这两个虢国也将是覆巢中的完卵。

后来,周天子已经完全不行了,而西虢又和平王作对二十年最后还失败了,虽然西虢东迁了,但已经是一个小国了,爵位也从公爵变成了子爵。东虢为了接济周王室,拿出了之间的大量封地,这就注定虢国在接下来的虎狼时代不会有好日子过。后来西虢在春秋前期就被晋国灭了,过了几十年东虢也被晋国灭掉了。好在周王室看他们为了之间辛苦了几百年,收留了他们,国家虽灭亡了,但下场却不悲惨。

所以,虢国在春秋时期一点建树都没有,只是为周天子大声呼喊了几次。他们还没有传到战国就灭国了,就根本不可能在战国有所作为。


中华文化网


西周时期,有宋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杞国、虞国、虢国八个公爵诸侯国,宋国因为是殷商后裔,所以被周王室以“客礼”对待封为公爵,黄帝、炎帝、尧、舜、禹的后人,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也被封为了公爵。虞国的开国君主虞仲和虢国的开国君主虢仲,因为都是周文王、周武王一脉血亲,所以也被封为了公爵。这些公爵诸侯虽然在西周时地位很高,被封为了公爵,但封地并不大,有的又近周都,对周朝起拱卫作用,周王对他们表面信任,实则也加以防犯,所以他们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另外,先贤之后,过分讲究礼义,不象其他诸侯国崇尚暴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在军事上难以与其他做大的诸侯国抗衡。宋襄公与楚王争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战场上讲仁义道德,最后只会自食其果。所以不管是周朝的皇亲国戚,还是先贤之后,亦或是殷商后裔,在残酷的春秋战国争霸战争中,不是被兼并,就是被灭国,消亡于历史硝烟中。


陆弃


问题指向不是很明确,不过根据我的理解,应该是指封国的爵位吧。

我先给出我的答案,原因就是“地缘”,地缘的变化就是封国地位变化的关键原因。

周的封国分为公侯伯子男,地位最高的,应该是指封国之中的“公”国。

西周一共有宋、杞、祝、焦、蓟、陈、虢七个公爵诸侯国,其中前六国君主之所以被封为公爵,皆因其为之前的王者后裔。华夏历来有“灭国不灭祀”的传统,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炎帝、尧、舜的四个后代,分别被分封为蓟国、焦国、祝国、陈国。这六个公国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历代帝王而已,更多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补偿,不足为训

只有虢国是个例外。虢国开国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为公爵。

虢国在西周时期确实威风凛凛过一段时间,但在平王东迁之后,进入春秋战国之后,确实一点建树都没有了。

虢国之所以能在西周风光一时,是因为他的身份,因为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叔,真正的王亲国戚;但虢国之所以没落,也因为他的王亲国戚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封地的地缘劣势。

我们先来看一看虢国的地缘形势图:

网上找不到更好的,对付着看吧,我也不会作图。

但这张图其实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虢国由于是王室近亲,所以周王室把它安排在了对于维护关中镐京安全最重要的崤涵通道的东端,扼守函谷关——潼关一线,可以说周王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虢国的身上,当然,虢国回报了周王室足够的信任,在三监之乱等危害周王室安全的关键时刻,多次挺身而出。

但随着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虢国也就风光不再,直至“假途灭虢”被晋所灭。

原因从上图也看得很清楚。虢国的地形太狭小了,完全没有回旋的空间。图中三门峡一带就是虢国传统的地盘,当地被中条山、崤山、华山等包裹,中间是黄河,扼守茅津渡等,地形崎岖复杂,极其缺少扩展的空间。

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虢国可以依赖周王室提供后勤支持和缓冲空间,但是到了周王室衰落的时候,局促在崤函通道之间而没有发展空间的虢国,就只有等死了。

这是虢国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应该说,当时周王室的分封还是考虑得比较周到的,虢国为公国,扼守最重要的崤函通道;晋为侯国,守护西北;齐鲁则为周王室拓展东部边疆;南阳盆地边缘的汉阳诸姬则为周王室防备南方的蛮夷楚国。

但这一切,在周王室东迁洛阳,地位一落千丈以后,就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因为周王室已经无力支持各诸侯国,尤其是虢、鲁等地位高的诸侯国,在这种外力消失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的地缘优劣势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消失的自然是虢国,春秋初年,晋国就灭了虢国;而周公的鲁国,作为仅次于公国的侯国,虽爱到战国末年,但早就威风不再。原因也是地缘劣势。鲁国西边要面临三晋分裂后的韩赵魏的威胁,后方就是齐国的虎视眈眈,四战之地,能维持到战国末年已经很了不起了。

其实发展到后来,所谓的战国七雄,其实都是边缘地带的封国,西边的秦,南边的楚,西北的赵以及韩魏,北边的燕,东边的齐,中间的封国都被一一吞没了。原因是周边各国可以免除来自多方尤其是后方的压力,而中原封国则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再有能耐,它也承受不住不断的冲击。比如战国最早称霸的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之后,又被秦国夺走河西之地,退缩中原,随后就失去了争霸的可能,只能苟延残喘了。


江上一峰青


统治阶层腐朽没落、争权争利,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使其想变革以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步履艰难。连圣人孔子都拿鲁国没办法!孔子在鲁国的施政是以失败告终的。


跪射俑


风水轮流转。


adu的天空


和位置有关,一般爵位高的封的近,中原/河南周围那一带,就当时来说人口多位置好,可反过来讲,周围都是差不多的国家,扩张受限,即使强大一点也是四战之地,比如小霸一时的郑国,而分到外面偏远的地方可以放手扩张,


DingdingCat


诸侯地位最高的莫过于姬姓诸侯,一个字: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