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身不回汉朝,既然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李陵的人品是低下的。按照汉朝法律将士出征,家属是要被控制做质的,李陵明知老母亲做人质还要投降,畜牲啊。看史书片段: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陵为啥不能像那四百人一样回归汉朝,他爷爷李广最起码有点骨气,就是死也得回汉朝,最后拿钱赎罪。李陵呢就是个汉奸,人人得而诛之的耻辱,败光李家几百年声望,从此李家在汉朝少有大成就者,李家在两汉败落了,古人讲究舍生取义,忠君报国。他一条也做不好。



你d感覺


李陵大战匈奴之后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无数人辩解了千年,司马迁是为他辩解的人之一。司马迁死后,汉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马迁看错人了吗?当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况和初衷不可耻。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既是将门之后,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司马迁称他有“国士之风”,在边关屯兵多年未与匈奴作战,为了避开汉武帝夹带的私货小舅子李广利,李陵请求单独作战,结果只拿到五千兵马,武帝命令伏波将军博德迎接,结果博德上说此时不宜作战,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战,李陵军只有五千,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万大军追杀,又遇匈奴增兵,最后十万大军截击,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杀敌一万余,山穷水尽,粮草耗尽,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汉朝。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汉的家属亲人悉数被杀。李陵战败投降以后,汉武帝刘彻将李陵的家人全部杀掉,“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在匈奴这边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亲人。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劝说苏武时有书信来往,根据“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也想着暂时保命,将来反戈一击,为大汉效命,不料汉武帝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后来汉武帝死掉,霍光掌权后,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愿意再回来,很多人由此怀疑李陵的品格,试问,这时的李陵家人悉数被杀,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还怎么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时代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当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只知道投降卖国的小人,霍光作为首辅大臣,也不会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回归。恰恰正是基于李陵正直的“国士之风”和杀敌报国的功劳,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与汉为敌的情谊,汉朝才会派人去劝说李陵回归。而此时的李陵已经受尽了汉家的侮辱,先是汉武帝诛杀李家人,再是满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辩解了两句的司马迁被宫刑受辱。李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汉朝的信任和热爱,变得心灰意冷,在与苏武的书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彻心扉的悲愤!以五千人马对抗十万匈奴兵,斩杀上万人头的李陵将军,哪有什么品格问题?有问题的是刘彻!


4.这不是什么投降言论,这是真实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为汉家王朝做出贡献的人,是击杀匈奴保护边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杀了全家的孤儿!


话说春秋


在东方思想中,李估计是最受同情的叛徒

李陵是将门子弟,李广孙子,公元前99年,率领5000步兵遭遇8万匈奴骑兵追杀,血战八天八夜,在即将逃出升天时,因为叛徒出卖透露了己方虚实,突围未果兵败被俘。后来这批5000将士,有四百左右撤回了关内

在武勇和战术指挥上,李陵无愧将门出身,但是在这场战事中,李陵有两大黑点


其一,战事末端,李陵和成安侯带领少数人脱离剩余将士,独自出逃

这里面到底是出逃,还是吸引追兵让剩余将士有一条活路,难以说清楚,一般战事不利需要撤离时,都是留有断后部队让主帅撤离。个人分析,这儿应该是李陵认为自己是大鱼,大军围困之下,小鱼或许能漏网,大鱼必死,有了这个认识,他用自己为诱饵调动敌军,让围困之网能有一丝空隙,从而让剩余将士有条撤离机会。当然,说他丢开袍泽临危脱逃,也说得过去,毕竟那时候李陵底牌已经用尽

其二,在成安侯战死后,李陵扔刀投降,而非自杀殉国

在西方社会,战败投降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打不过投降是很正常的,大不了支付赎金,自己把自己赎回去。但在东方社会,讲究的是忠君报国杀身成仁,战将山穷水尽突围无望,举刀自刎是条路。有道是人死为大,一来青史留名死后哀荣,二来家人会得到厚待

但最后时刻,李陵选择了弃刀投降,不清楚李陵为什么这么选,说贪生怕死,李陵应该算不上,身为将门子弟,又是领兵之人,李陵早已经见惯生死,或者叫置生死于度外,但事实就是投降了

有这两条黑点,李陵回不回来,都没办法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变节者标签是帖定了的

说李陵最受同情

其一,因为李陵战败,非战之罪,没有援兵,没有补给,8000步兵拼八万骑兵,射光了所有箭矢,打废了所有武器,最后只能拆掉车轮当武器。除了带将士平安归来,李陵尽到了所有责任,后来汉武帝醒悟,也派使者接李陵回家

其二,李陵投降受到匈奴厚待,但初期多在借酒消愁,并未给汉朝带来丝毫麻烦,但是汉武帝听信谣言把李鬼当了李逵,杀了李陵三族青壮老幼。有功不赏,反而遭到族刑,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三族既死,也彻底断送了李陵回家之路

后来李陵在送别苏武时,唱了一首诀别歌,很能反应李陵心情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絕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陨。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假如,当时就杀身成仁,李家估计就没有灭门之灾,太史公说不得也写不出史记……

影响还是蛮大的


灵石蕴珠宝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马迁要长。

在汉武帝死后,汉室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同李陵是旧日的好友,他们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劝李陵返回国内,继续为大汉效命。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在霍光邀请李陵返回国内时,司马迁可能已经去世了,如何能够评价李陵的这一行为呢?

第一,司马迁在李陵兵败时,站出来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李陵兵败投降,当时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好话。他说:“李陵对母亲孝敬,对朋友有信义,为国事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范。他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敌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欣赏李陵的人品的,因为李陵孝顺,有信义,有国士之风。对于李陵的投降,司马迁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机会报效朝廷。

从后来李陵与苏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李陵当时确实是抱有诈降的想法。但是,后来汉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杀了,就断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说几句公道话,惨遭宫刑的厄运。

第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李陵并没有过溢之描写

其实对李陵的故事叙述完整的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李陵这个敏感的话题,还是写得十分小心谨慎,尽量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

对于李陵兵败投降,《史记》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马迁特地写了这么一句: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陵的投降,确实是声败名裂。李氏三代为将,门客不少,但这些门客都因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耻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陵,并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立传,司马迁都本着客观的原则

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为他立传,司马迁都尽量以事实说话,既不溢美,也不贬低。

比如说,他说李陵孝敬母亲,这说的是事实;他说李陵对人有信义,这也是说事实;他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数万敌骑,即便古代名将也未必能超过之,这也是说事实。司马迁的幼稚也在这里,他的思维方式与皇帝根本不同。

对于李陵最后投降匈奴,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司马迁当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这种行径。因此,在《史记》里,司马迁如实写下李氏声败名裂,门客深以为耻。表面上是写门客对李氏的态度,其实也是司马迁的态度。投降敌国是可耻的行径,尽管司马迁对李陵还是抱着些许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于言表的。


君山话史


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后,当时主政的大臣霍光、上官桀奏请汉昭帝同意,到匈奴准备把李陵接回来。但是李陵以“归易耳,恐再辱”为由,拒绝回到汉朝。

要知道,李陵当时是受到汉朝举国上下同情的人(虽然大家表面上都在骂他,其实是骂给汉武帝喊的,实际上是都同情他)。太史公司马迁还因为替他辩护,说他“虽古名将不过也”,虽然投降了,但“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说起来,霍光、上官桀把他接回来,正是他实施在匈奴内部反击,以此“报汉”的最佳时机,他为什么却又回去呢?他不回去,不是打司马迁的脸,让司马迁白白地为他受腐刑吗?

(司马迁)

他说他不回去的原因是“恐再辱”,那时候汉武帝已经去世,汉昭帝继位。汉昭帝也是同意他回去的,而且朝中还是霍光、上官桀这些人当政,他还会受什么辱?再说了,就算受辱,人家为你,“腐刑”都受了,你用你的行动,证明一下司马迁说的是对的,也不枉司马迁白为你受辱一场啊。

那么,李陵为何不用实际行动加以证明呢?

李陵在历史上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没有投降之前,他是一个硬汉,是一个战神。可是当他投降了匈奴以后,缠绕在他身上的谜团,实在是太多了。

一、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司马迁说他是假投降,汉武帝最初也认定他是假投降,还派人去准备接他回来,不过并没有接成功。

接的人没有接回来,却听到了一句假话,说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实际上误会了,不是李陵,是李绪),于是汉武帝杀了李陵留在长安的家人。后人认为,正是因为汉武帝误杀了李陵的家人,李陵才从“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不过,这里也有疑惑。如果李陵真是假投降,为什么不积极准备逃跑?而且还有人去接他。如果他不逃跑,是为了做内应,为何又一直没有做内应的行动?

(李陵)

二、是假帮匈奴,还是真帮匈奴?

李陵到匈奴以后,当时确实没有帮助匈奴练兵,而是另一个投降将军李绪在帮匈奴练兵。但是,李陵难道就没有帮匈奴做过事情吗?没有帮匈奴做事情,匈奴为什么那么器重信任他,单于不但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固然匈奴是想拉拢他,但假如他在言语上稍微强硬一点,匈奴也不可能那么信任他啊。匈奴人也器重苏武,希望苏武能够为匈奴所用。苏武不同意,匈奴为何就没有那么器重他呢?还把他撵到寒冷的地方去放羊!

再说了,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虽然对他在匈奴的经历,历史上记载的不多,难道他就没有帮匈奴做过事吗?作为将军的李陵,他应该做什么事呢?肯定就只能是练兵。如果他真帮匈奴练过兵,还算是汉武帝冤枉他吗?

李陵最终之所以不回去,他说的是“恐再辱”。为什么会再受辱?肯定是他害怕他在匈奴的作为,回去后被国内的人打听到,报告给皇帝,皇帝秋后算账,又惩处他。否则的话,他怎么会“再辱”呢?

(汉武帝)

三、是真不想回去,还是假不想回去?

李陵说他是想回去,但是害怕“再辱”。但很可能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对于他来说,在匈奴是单于的座上嘉宾,是单于的乘龙快婿,是“王”。回去以后,他能干什么呢?别说当“王”封“侯”,不被秋后算账,已经是不错的了。就算汉朝不对他秋后算账,他所受到的待遇,肯定也是极差的。

再说了,他家里的人都被汉武帝杀光了,他回去后,难免触景生情,悲痛不已。而在匈奴,他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而且有了孩子。离开匈奴妻子倒也罢了,怎么又舍得离开孩子呢?如果把孩子带回去,在汉朝又怎么可能有发展呢?

所以,李陵当时很可能是真的不想回去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陵没胡沙,这个问题历史上颇多争议!

李陵的祖父李广,就是著名的飞将军!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李广终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汉朝的时候侯爵并不是很惜贵,像鸣雌亭侯许负,一个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广一生沙场浴血,尽管功勋不著!后来却不堪受辱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为父讨说法,冒犯了卫青,卫青隐忍,却不想霍去病替卫青抱不平射杀李敢!

到了李陵这里!李陵应该是个良将,尽管李陵被匈奴俘虏!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这一战李陵以五千步卒战八万匈奴军,激战八天八夜尚且杀敌一万多!后来李陵得知是李绪替匈奴练兵致汉武帝误会而诛杀李绪,差点身死匈奴!

我认为李陵没有对不起汉武帝!李陵激战的地方离伏波将军路博德近在咫尺,却得不到救援!后来汉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说情,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其实这应该是两大军功集团的博弈,李广代表的陇西军功集团与卫霍军功集团互不相容!

汉武帝死后,与李陵关系不错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请李陵回来!李陵说大丈夫岂能二次受辱,拒绝回来!其实换了谁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汉武帝所杀,有什么脸面回来?

苏武牧羊时,匈奴派李陵说降,苏武说自己有必死的决心,李陵觉得无颜苏武!

后来李陵带去汉武帝死讯给苏武,苏武闻后对南哭拜,悲哀过度以至吐血。

苏武归汉,李陵说,假使汉朝不诛杀我的家人,我或许能像曹沫那样立功赎罪。但皇上杀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并做歌道: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后,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这个悲情的男人终于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杂曲歌辞·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域,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飞书报天涯。


我意纵横1


汉朝欠他们李家一个道歉!

李陵是汉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是个悲剧英雄,司马迁说他“数奇”,也就是命不好、运不济。更可悲的是,他这个“数奇”还遗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广自刎后,认为父亲的死都是大将军卫青害的,气愤不平,将卫青打伤。卫青比较低调,没有声张,但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竟然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当时正红,汉武帝袒护得很,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被鹿给撞死了。

他们李家的悲剧还没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将门虎子,特别能打。但是,和他的爷爷、叔叔同样不幸的是,他的老板还是汉武帝。李广和李敢作了卫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垫脚石,而李陵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此时,汉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了让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汉武帝开始布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统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

李陵则被安排搞后勤,运送粮草。李陵此时已经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且在军中也小有名气,他心高气傲,不甘心给李广利“做嫁衣”。

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汉武帝这个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个诱饵,你既然主动要当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于是,批准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朕没有马匹了,你就带着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来了,匈奴都是骑兵,善于骑射,以步兵攻打骑兵,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归路。

李陵和他爷爷一样,是个大战神。他带着5000步兵,居然打的单于的三万主力找不着北。单于急忙调集左右贤王来会战,兵力达到10万。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没有后援。

打到最后,李陵的部队“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惨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杀红了眼了。可是,“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奋战8天之后,李陵歼敌1万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最终,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汉奸吗?

李陵兵败后,汉武帝以为他战死了,结果消息传来,他投降了!汉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汉奸行为”。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文采好,但官场经验不丰富,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少敌多,杀了匈奴那么多人,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隐情,一定是想找机会报答汉室。司马迁话里话外,都在捧李陵,而贬低李广利,触怒了汉武帝,将其下了大狱。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惨遭宫刑!

李陵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投降行为呢?他在《答苏武书》中说: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想死。因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妇那样,徒然自杀,身死名灭。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范蠡没有因为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也没有因为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后来,范蠡给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也给鲁国雪了耻。一句话,李陵考虑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想着“报恩于国主耳”。

国主无情?

但是,汉武帝等不及了,当他知道李陵投降后,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小。后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说李陵在给匈奴练兵。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夷三族。可怜,李陵的老母亲、妻子、兄弟全被杀光光。

这就断了李陵“报恩于国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这边,单于非常欣赏李陵,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成为匈奴的实权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变为了真降了!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李陵做了汉奸,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儿,接受了人家封的官,还不是汉朝的叛徒吗?

但从李陵的角度来看,汉朝对的起他吗?他把汉朝看的也很透,苏武对他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讽刺说,你就是个好例子,你壮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鸟不拉屎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几十年羊,颠沛流离,几乎嗝屁,但你“持节”不降,等满头白发回去的时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为汉朝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我还以为你能封个万户侯呢,结果汉朝只给了你一个两千石的典属国,而无寸土之封!你都这样,我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陵对汉朝是伤心透顶了,他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就让我老死在匈奴吧。

这是李陵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套用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话:我爱汉朝,可谁爱我呀!


饮水君


李陵只是一个玷污了乃父乃祖,辜负了君王朝堂的小人。


作为陇西李氏的子孙,他可谓是根正苗红,祖父李广被太史公认为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李当户也是一员大将,汉武帝将他如栽培霍去病那样栽培,全心全意待他,同时也是同情他父祖的遭遇,李广因去战场的路上迷路而自杀,汉武帝和整个朝堂看中他的资质,给他最好的装备和人马,让他成才。

他出塞作战,因路博德送辎重不及时,被匈奴围住。在最后时,他与副将韩延年相约一起战死,而在韩延年战死后,他居然投降了!


好,这个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他也是抵抗到最后一刻了。他投降了之后呢,混的可好了,娶了单于的女儿,甚至把头发剪了,和匈奴人一样打扮。相比赵破奴,同样是被俘虏,赵破奴始终都在找机会回汉,后来也回去了。

的确,李陵全家被杀了。但是,那也是他活该,投降了匈奴,也就是该这个下场。放抗日战争,投降了日本,估计这样也没人同情。

在汉匈对峙几十年里,汉朝一直在向他释放善意,把路博德发配到边塞,甚至死在那里,汉帝也愿意彻查当年的事。他则坚定地和匈奴穿一条裤子。

他投降时许过不与汉军对阵的承诺,也算是他良心的一点点体现吧,但是这条他也没有遵守,前89年,阻击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


这说明他早就不是汉人了,而是匈奴的昆坚王。他不是伍子胥,而是中行说,是汪精卫。不足可怜。他领兵攻击汉军,这个行为是太史公怎么洗也洗不白的。


漫谈国史


我一直认为李陵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悲剧式人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苏武的!



想当年,他作为飞将军李广之孙,顶着将门虎子的光环,颇得汉武帝器重,是西汉帝国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陵事亲孝, 与士信, 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 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成,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深輮戎马之地, 抑数万之师, 虏救死扶伤不暇, 悉举引弓 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 矢尽道穷, 士张空弮 , 冒白刃, 北首争死敌, 得人之死力, 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 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论勇武,他不下年轻时的卫青,他曾孤军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勘察地形。论壮志,他亦不输霍去病,他在汉武帝面前敢立下以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的豪言。论能力,他颇有飞将军李广当年风范,浚稽山战场,五千步军迎战匈奴三万精骑,敌我力量悬殊,孤立无援,可匈奴数日不得寸近,强弩之下,躺着万具尸体。这一战,怎么算都不亏!

如果不是那一次投降,或许假以时日,他将会成为卫青霍去病式的千古名将。



没错,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投降是可耻的。即使有着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但他始终是投降了,而且还是投降的匈奴这样的外族,于情于理,他无可辩解。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司马迁所说的一切,仅仅是他基于对李陵的了解而做出的结论。到底当时李陵是为了还是苦肉计,谁也不知道。

所以汉武帝得知以后愤怒异常,就连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被迁怒,被处以宫刑,成了太监。当然,震怒只是一时的,汉武帝并没有就此放弃李陵,他派公孙敖深入匈奴想接回李陵,人没接到。公孙敖告诉汉武帝,李陵正在帮匈奴练兵好对付我们汉军。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母亲,妻子,兄。



后来有汉使来匈奴这边,李陵问使者:“当初我只不过无法敌过匈奴,只好假意投降,为什么汉武帝要灭我全家。”使者说:“因为汉武帝听说你在帮匈奴练兵对付我们”李陵回答:“那是李绪将军,不是我”李陵全家都被灭门弟都因此而死。

注意,汉武帝之所以杀李陵,是公孙敖误报。但是不管怎样,对于李陵来说,他全家都没了。他对于汉武帝任何的亏欠,我想都不足以来弥补家破人亡之恨。



正所谓,哀默大于心死。家人的死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特别是他母亲。李陵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结果却惨死。这个结果令他无法接受。所以他不想回去,如果回去了,他该如何面对汉武帝?

那么在汉武帝死后,司马迁等一众好友劝他回去,他为什么不回呢?在我看来,李陵是不想也不能回去了。忠义观念在当时备受推崇。李陵是军三代,家里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他的投降,让全家被抄,让陇西以李家为耻。他觉得自己给李家蒙了羞,也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而且不像苏武,他在匈奴已经成家,还有了自己的部众,如果他再背叛一次匈奴,这就是真正的不忠和不义了。

再者,即使他回了国,谁还会重用他。像这样一个喜欢叛变的人不会受到信任。最后李陵选择了不回汉朝,他的选择无非是忠义难以两全的结果。

他的结局是悲剧的,也是让人感慨的。


白话历史君


李凌不回大汉,因为他的家人已经被杀!他自己又在匈奴娶妻生子!而且单于给她的待遇也很好!公孙敖接他没接到!苏武牧羊十九年回大汉时,李凌就说了,我不能如你一样把皇帝当做父亲一样,从母亲被杀那时开始,我已不能回去,李凌后曾带匈奴兵马抵抗汉军的攻打!这时还曾有人劝他回汉,他说不能再辱也!李凌在匈奴地位极好!后来

班昭(好像是)在汉书里曾说到过司马迁私心替李凌说话,改变历史真相!对于大汉来说李凌就是一员降将!这不需要解释!叛徒就是叛徒,不需要解释原因为他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