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李陵的人品是低下的。按照漢朝法律將士出征,家屬是要被控制做質的,李陵明知老母親做人質還要投降,畜牲啊。看史書片段: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為啥不能像那四百人一樣迴歸漢朝,他爺爺李廣最起碼有點骨氣,就是死也得回漢朝,最後拿錢贖罪。李陵呢就是個漢奸,人人得而誅之的恥辱,敗光李家幾百年聲望,從此李家在漢朝少有大成就者,李家在兩漢敗落了,古人講究捨生取義,忠君報國。他一條也做不好。



你d感覺


李陵大戰匈奴之後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無數人辯解了千年,司馬遷是為他辯解的人之一。司馬遷死後,漢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馬遷看錯人了嗎?當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況和初衷不可恥。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既是將門之後,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業,司馬遷稱他有“國士之風”,在邊關屯兵多年未與匈奴作戰,為了避開漢武帝夾帶的私貨小舅子李廣利,李陵請求單獨作戰,結果只拿到五千兵馬,武帝命令伏波將軍博德迎接,結果博德上說此時不宜作戰,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戰,李陵軍只有五千,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深入匈奴境內,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萬大軍追殺,又遇匈奴增兵,最後十萬大軍截擊,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殺敵一萬餘,山窮水盡,糧草耗盡,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漢朝。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漢的家屬親人悉數被殺。李陵戰敗投降以後,漢武帝劉徹將李陵的家人全部殺掉,“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這邊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親人。後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勸說蘇武時有書信來往,根據“答蘇武書”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實意的,也想著暫時保命,將來反戈一擊,為大漢效命,不料漢武帝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後來漢武帝死掉,霍光掌權後,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願意再回來,很多人由此懷疑李陵的品格,試問,這時的李陵家人悉數被殺,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還怎麼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時代的李陵已經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當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隻知道投降賣國的小人,霍光作為首輔大臣,也不會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迴歸。恰恰正是基於李陵正直的“國士之風”和殺敵報國的功勞,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與漢為敵的情誼,漢朝才會派人去勸說李陵迴歸。而此時的李陵已經受盡了漢家的侮辱,先是漢武帝誅殺李家人,再是滿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辯解了兩句的司馬遷被宮刑受辱。李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漢朝的信任和熱愛,變得心灰意冷,在與蘇武的書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徹心扉的悲憤!以五千人馬對抗十萬匈奴兵,斬殺上萬人頭的李陵將軍,哪有什麼品格問題?有問題的是劉徹!


4.這不是什麼投降言論,這是真實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為漢家王朝做出貢獻的人,是擊殺匈奴保護邊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殺了全家的孤兒!


話說春秋


在東方思想中,李估計是最受同情的叛徒

李陵是將門子弟,李廣孫子,公元前99年,率領5000步兵遭遇8萬匈奴騎兵追殺,血戰八天八夜,在即將逃出昇天時,因為叛徒出賣透露了己方虛實,突圍未果兵敗被俘。後來這批5000將士,有四百左右撤回了關內

在武勇和戰術指揮上,李陵無愧將門出身,但是在這場戰事中,李陵有兩大黑點


其一,戰事末端,李陵和成安侯帶領少數人脫離剩餘將士,獨自出逃

這裡面到底是出逃,還是吸引追兵讓剩餘將士有一條活路,難以說清楚,一般戰事不利需要撤離時,都是留有斷後部隊讓主帥撤離。個人分析,這兒應該是李陵認為自己是大魚,大軍圍困之下,小魚或許能漏網,大魚必死,有了這個認識,他用自己為誘餌調動敵軍,讓圍困之網能有一絲空隙,從而讓剩餘將士有條撤離機會。當然,說他丟開袍澤臨危脫逃,也說得過去,畢竟那時候李陵底牌已經用盡

其二,在成安侯戰死後,李陵扔刀投降,而非自殺殉國

在西方社會,戰敗投降不是什麼恥辱的事,打不過投降是很正常的,大不了支付贖金,自己把自己贖回去。但在東方社會,講究的是忠君報國殺身成仁,戰將山窮水盡突圍無望,舉刀自刎是條路。有道是人死為大,一來青史留名死後哀榮,二來家人會得到厚待

但最後時刻,李陵選擇了棄刀投降,不清楚李陵為什麼這麼選,說貪生怕死,李陵應該算不上,身為將門子弟,又是領兵之人,李陵早已經見慣生死,或者叫置生死於度外,但事實就是投降了

有這兩條黑點,李陵回不回來,都沒辦法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變節者標籤是帖定了的

說李陵最受同情

其一,因為李陵戰敗,非戰之罪,沒有援兵,沒有補給,8000步兵拼八萬騎兵,射光了所有箭矢,打廢了所有武器,最後只能拆掉車輪當武器。除了帶將士平安歸來,李陵盡到了所有責任,後來漢武帝醒悟,也派使者接李陵回家

其二,李陵投降受到匈奴厚待,但初期多在借酒消愁,並未給漢朝帶來絲毫麻煩,但是漢武帝聽信謠言把李鬼當了李逵,殺了李陵三族青壯老幼。有功不賞,反而遭到族刑,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三族既死,也徹底斷送了李陵回家之路

後來李陵在送別蘇武時,唱了一首訣別歌,很能反應李陵心情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隕。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假如,當時就殺身成仁,李家估計就沒有滅門之災,太史公說不得也寫不出史記……

影響還是蠻大的


靈石蘊珠寶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馬遷要長。

在漢武帝死後,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他們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勸李陵返回國內,繼續為大漢效命。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在霍光邀請李陵返回國內時,司馬遷可能已經去世了,如何能夠評價李陵的這一行為呢?

第一,司馬遷在李陵兵敗時,站出來為他說了幾句公道話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欣賞李陵的人品的,因為李陵孝順,有信義,有國士之風。對於李陵的投降,司馬遷有一個大膽的推測,認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機會報效朝廷。

從後來李陵與蘇武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李陵當時確實是抱有詐降的想法。但是,後來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殺了,就斷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馬遷也因為替李陵說幾句公道話,慘遭宮刑的厄運。

第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李陵並沒有過溢之描寫

其實對李陵的故事敘述完整的是《漢書》,而不是《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陵這個敏感的話題,還是寫得十分小心謹慎,儘量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

對於李陵兵敗投降,《史記》只是這樣輕描淡寫:“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馬遷特地寫了這麼一句: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的投降,確實是聲敗名裂。李氏三代為將,門客不少,但這些門客都因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恥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李陵,並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立傳,司馬遷都本著客觀的原則

作為一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立場是比較公正客觀的。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為他立傳,司馬遷都儘量以事實說話,既不溢美,也不貶低。

比如說,他說李陵孝敬母親,這說的是事實;他說李陵對人有信義,這也是說事實;他說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數萬敵騎,即便古代名將也未必能超過之,這也是說事實。司馬遷的幼稚也在這裡,他的思維方式與皇帝根本不同。

對於李陵最後投降匈奴,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司馬遷當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這種行徑。因此,在《史記》裡,司馬遷如實寫下李氏聲敗名裂,門客深以為恥。表面上是寫門客對李氏的態度,其實也是司馬遷的態度。投降敵國是可恥的行徑,儘管司馬遷對李陵還是抱著些許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於言表的。


君山話史


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後,當時主政的大臣霍光、上官桀奏請漢昭帝同意,到匈奴準備把李陵接回來。但是李陵以“歸易耳,恐再辱”為由,拒絕回到漢朝。

要知道,李陵當時是受到漢朝舉國上下同情的人(雖然大家表面上都在罵他,其實是罵給漢武帝喊的,實際上是都同情他)。太史公司馬遷還因為替他辯護,說他“雖古名將不過也”,雖然投降了,但“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說起來,霍光、上官桀把他接回來,正是他實施在匈奴內部反擊,以此“報漢”的最佳時機,他為什麼卻又回去呢?他不回去,不是打司馬遷的臉,讓司馬遷白白地為他受腐刑嗎?

(司馬遷)

他說他不回去的原因是“恐再辱”,那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繼位。漢昭帝也是同意他回去的,而且朝中還是霍光、上官桀這些人當政,他還會受什麼辱?再說了,就算受辱,人家為你,“腐刑”都受了,你用你的行動,證明一下司馬遷說的是對的,也不枉司馬遷白為你受辱一場啊。

那麼,李陵為何不用實際行動加以證明呢?

李陵在歷史上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沒有投降之前,他是一個硬漢,是一個戰神。可是當他投降了匈奴以後,纏繞在他身上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了。

一、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

司馬遷說他是假投降,漢武帝最初也認定他是假投降,還派人去準備接他回來,不過並沒有接成功。

接的人沒有接回來,卻聽到了一句假話,說李陵在幫助匈奴練兵(實際上誤會了,不是李陵,是李緒),於是漢武帝殺了李陵留在長安的家人。後人認為,正是因為漢武帝誤殺了李陵的家人,李陵才從“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

不過,這裡也有疑惑。如果李陵真是假投降,為什麼不積極準備逃跑?而且還有人去接他。如果他不逃跑,是為了做內應,為何又一直沒有做內應的行動?

(李陵)

二、是假幫匈奴,還是真幫匈奴?

李陵到匈奴以後,當時確實沒有幫助匈奴練兵,而是另一個投降將軍李緒在幫匈奴練兵。但是,李陵難道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情嗎?沒有幫匈奴做事情,匈奴為什麼那麼器重信任他,單于不但把女兒嫁給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固然匈奴是想拉攏他,但假如他在言語上稍微強硬一點,匈奴也不可能那麼信任他啊。匈奴人也器重蘇武,希望蘇武能夠為匈奴所用。蘇武不同意,匈奴為何就沒有那麼器重他呢?還把他攆到寒冷的地方去放羊!

再說了,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雖然對他在匈奴的經歷,歷史上記載的不多,難道他就沒有幫匈奴做過事嗎?作為將軍的李陵,他應該做什麼事呢?肯定就只能是練兵。如果他真幫匈奴練過兵,還算是漢武帝冤枉他嗎?

李陵最終之所以不回去,他說的是“恐再辱”。為什麼會再受辱?肯定是他害怕他在匈奴的作為,回去後被國內的人打聽到,報告給皇帝,皇帝秋後算賬,又懲處他。否則的話,他怎麼會“再辱”呢?

(漢武帝)

三、是真不想回去,還是假不想回去?

李陵說他是想回去,但是害怕“再辱”。但很可能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對於他來說,在匈奴是單于的座上嘉賓,是單于的乘龍快婿,是“王”。回去以後,他能幹什麼呢?別說當“王”封“侯”,不被秋後算賬,已經是不錯的了。就算漢朝不對他秋後算賬,他所受到的待遇,肯定也是極差的。

再說了,他家裡的人都被漢武帝殺光了,他回去後,難免觸景生情,悲痛不已。而在匈奴,他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而且有了孩子。離開匈奴妻子倒也罷了,怎麼又捨得離開孩子呢?如果把孩子帶回去,在漢朝又怎麼可能有發展呢?

所以,李陵當時很可能是真的不想回去啊……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陵沒胡沙,這個問題歷史上頗多爭議!

李陵的祖父李廣,就是著名的飛將軍!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李廣終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漢朝的時候侯爵並不是很惜貴,像鳴雌亭侯許負,一個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廣一生沙場浴血,儘管功勳不著!後來卻不堪受辱自殺了!

李廣的兒子李敢為父討說法,冒犯了衛青,衛青隱忍,卻不想霍去病替衛青抱不平射殺李敢!

到了李陵這裡!李陵應該是個良將,儘管李陵被匈奴俘虜!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之後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這一戰李陵以五千步卒戰八萬匈奴軍,激戰八天八夜尚且殺敵一萬多!後來李陵得知是李緒替匈奴練兵致漢武帝誤會而誅殺李緒,差點身死匈奴!

我認為李陵沒有對不起漢武帝!李陵激戰的地方離伏波將軍路博德近在咫尺,卻得不到救援!後來漢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說情,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其實這應該是兩大軍功集團的博弈,李廣代表的隴西軍功集團與衛霍軍功集團互不相容!

漢武帝死後,與李陵關係不錯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請李陵回來!李陵說大丈夫豈能二次受辱,拒絕回來!其實換了誰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漢武帝所殺,有什麼臉面回來?

蘇武牧羊時,匈奴派李陵說降,蘇武說自己有必死的決心,李陵覺得無顏蘇武!

後來李陵帶去漢武帝死訊給蘇武,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以至吐血。

蘇武歸漢,李陵說,假使漢朝不誅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並做歌道: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這個悲情的男人終於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雜曲歌辭·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域,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飛書報天涯。


我意縱橫1


漢朝欠他們李家一個道歉!

李陵是漢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是個悲劇英雄,司馬遷說他“數奇”,也就是命不好、運不濟。更可悲的是,他這個“數奇”還遺傳。

李廣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廣自刎後,認為父親的死都是大將軍衛青害的,氣憤不平,將衛青打傷。衛青比較低調,沒有聲張,但他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年輕氣盛,竟然在一次打獵中將李敢射殺。霍去病當時正紅,漢武帝袒護得很,對外宣稱李敢打獵時被鹿給撞死了。

他們李家的悲劇還沒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將門虎子,特別能打。但是,和他的爺爺、叔叔同樣不幸的是,他的老闆還是漢武帝。李廣和李敢作了衛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墊腳石,而李陵也逃不出這個怪圈。

此時,漢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廣利。為了讓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漢武帝開始佈局。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去統兵三萬去攻打匈奴右賢王。

李陵則被安排搞後勤,運送糧草。李陵此時已經35歲,正是當打之年,而且在軍中也小有名氣,他心高氣傲,不甘心給李廣利“做嫁衣”。

於是,他主動請纓,要求上前線。漢武帝這個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個誘餌,你既然主動要當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於是,批准了李陵的請求,但是,朕沒有馬匹了,你就帶著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來了,匈奴都是騎兵,善於騎射,以步兵攻打騎兵,簡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沒有退縮,而是帶著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歸路。

李陵和他爺爺一樣,是個大戰神。他帶著5000步兵,居然打的單于的三萬主力找不著北。單于急忙調集左右賢王來會戰,兵力達到10萬。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沒有後援。

打到最後,李陵的部隊“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慘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殺紅了眼了。可是,“兵盡矢窮,人無尺鐵”,奮戰8天之後,李陵殲敵1萬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最終,李陵長嘆一聲“無面目報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漢奸嗎?

李陵兵敗後,漢武帝以為他戰死了,結果消息傳來,他投降了!漢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觀色,紛紛指責李陵的“漢奸行為”。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文采好,但官場經驗不豐富,他對漢武帝說:李陵以少敵多,殺了匈奴那麼多人,已經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隱情,一定是想找機會報答漢室。司馬遷話裡話外,都在捧李陵,而貶低李廣利,觸怒了漢武帝,將其下了大獄。結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慘遭宮刑!

李陵自己怎麼看待這次投降行為呢?他在《答蘇武書》中說:然陵不死,有所為也。他和司馬遷一樣,都不想死。因為,“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婦那樣,徒然自殺,身死名滅。他還舉了兩個例子,范蠡沒有因為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也沒有因為三戰三敗之辱而自殺,後來,范蠡給越王勾踐報了仇,曹沫也給魯國雪了恥。一句話,李陵考慮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還想著“報恩於國主耳”。

國主無情?

但是,漢武帝等不及了,當他知道李陵投降後,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兒老小。後來,又有更壞的消息傳來,說李陵在給匈奴練兵。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下令夷三族。可憐,李陵的老母親、妻子、兄弟全被殺光光。

這就斷了李陵“報恩於國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這邊,單于非常欣賞李陵,把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成為匈奴的實權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變為了真降了!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從漢朝的角度來看,李陵做了漢奸,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兒,接受了人家封的官,還不是漢朝的叛徒嗎?

但從李陵的角度來看,漢朝對的起他嗎?他把漢朝看的也很透,蘇武對他說:“漢與功臣不薄。”李陵諷刺說,你就是個好例子,你壯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鳥不拉屎的冰天雪地裡,放了幾十年羊,顛沛流離,幾乎嗝屁,但你“持節”不降,等滿頭白髮回去的時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為漢朝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啊!我還以為你能封個萬戶侯呢,結果漢朝只給了你一個兩千石的典屬國,而無寸土之封!你都這樣,我回去還有好果子吃嗎?

李陵對漢朝是傷心透頂了,他說“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就讓我老死在匈奴吧。

這是李陵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套用老舍先生茶館裡的一句話:我愛漢朝,可誰愛我呀!


飲水君


李陵只是一個玷汙了乃父乃祖,辜負了君王朝堂的小人。


作為隴西李氏的子孫,他可謂是根正苗紅,祖父李廣被太史公認為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李當戶也是一員大將,漢武帝將他如栽培霍去病那樣栽培,全心全意待他,同時也是同情他父祖的遭遇,李廣因去戰場的路上迷路而自殺,漢武帝和整個朝堂看中他的資質,給他最好的裝備和人馬,讓他成才。

他出塞作戰,因路博德送輜重不及時,被匈奴圍住。在最後時,他與副將韓延年相約一起戰死,而在韓延年戰死後,他居然投降了!


好,這個捏著鼻子認了,畢竟他也是抵抗到最後一刻了。他投降了之後呢,混的可好了,娶了單于的女兒,甚至把頭髮剪了,和匈奴人一樣打扮。相比趙破奴,同樣是被俘虜,趙破奴始終都在找機會回漢,後來也回去了。

的確,李陵全家被殺了。但是,那也是他活該,投降了匈奴,也就是該這個下場。放抗日戰爭,投降了日本,估計這樣也沒人同情。

在漢匈對峙幾十年裡,漢朝一直在向他釋放善意,把路博德發配到邊塞,甚至死在那裡,漢帝也願意徹查當年的事。他則堅定地和匈奴穿一條褲子。

他投降時許過不與漢軍對陣的承諾,也算是他良心的一點點體現吧,但是這條他也沒有遵守,前89年,阻擊遠征匈奴為主將李廣利分兵的商秋成帶領的三萬漢軍。


這說明他早就不是漢人了,而是匈奴的昆堅王。他不是伍子胥,而是中行說,是汪精衛。不足可憐。他領兵攻擊漢軍,這個行為是太史公怎麼洗也洗不白的。


漫談國史


我一直認為李陵是一個被道德綁架的悲劇式人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蘇武的!



想當年,他作為飛將軍李廣之孫,頂著將門虎子的光環,頗得漢武帝器重,是西漢帝國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 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 誠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輮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 之民共攻圍之。 轉鬥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弮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論勇武,他不下年輕時的衛青,他曾孤軍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勘察地形。論壯志,他亦不輸霍去病,他在漢武帝面前敢立下以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的豪言。論能力,他頗有飛將軍李廣當年風範,浚稽山戰場,五千步軍迎戰匈奴三萬精騎,敵我力量懸殊,孤立無援,可匈奴數日不得寸近,強弩之下,躺著萬具屍體。這一戰,怎麼算都不虧!

如果不是那一次投降,或許假以時日,他將會成為衛青霍去病式的千古名將。



沒錯,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投降是可恥的。即使有著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但他始終是投降了,而且還是投降的匈奴這樣的外族,於情於理,他無可辯解。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司馬遷所說的一切,僅僅是他基於對李陵的瞭解而做出的結論。到底當時李陵是為了還是苦肉計,誰也不知道。

所以漢武帝得知以後憤怒異常,就連為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被遷怒,被處以宮刑,成了太監。當然,震怒只是一時的,漢武帝並沒有就此放棄李陵,他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想接回李陵,人沒接到。公孫敖告訴漢武帝,李陵正在幫匈奴練兵好對付我們漢軍。漢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母親,妻子,兄。



後來有漢使來匈奴這邊,李陵問使者:“當初我只不過無法敵過匈奴,只好假意投降,為什麼漢武帝要滅我全家。”使者說:“因為漢武帝聽說你在幫匈奴練兵對付我們”李陵回答:“那是李緒將軍,不是我”李陵全家都被滅門弟都因此而死。

注意,漢武帝之所以殺李陵,是公孫敖誤報。但是不管怎樣,對於李陵來說,他全家都沒了。他對於漢武帝任何的虧欠,我想都不足以來彌補家破人亡之恨。



正所謂,哀默大於心死。家人的死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特別是他母親。李陵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結果卻慘死。這個結果令他無法接受。所以他不想回去,如果回去了,他該如何面對漢武帝?

那麼在漢武帝死後,司馬遷等一眾好友勸他回去,他為什麼不回呢?在我看來,李陵是不想也不能回去了。忠義觀念在當時備受推崇。李陵是軍三代,家裡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他的投降,讓全家被抄,讓隴西以李家為恥。他覺得自己給李家蒙了羞,也對不起自己的家人。



而且不像蘇武,他在匈奴已經成家,還有了自己的部眾,如果他再背叛一次匈奴,這就是真正的不忠和不義了。

再者,即使他回了國,誰還會重用他。像這樣一個喜歡叛變的人不會受到信任。最後李陵選擇了不回漢朝,他的選擇無非是忠義難以兩全的結果。

他的結局是悲劇的,也是讓人感慨的。


白話歷史君


李凌不回大漢,因為他的家人已經被殺!他自己又在匈奴娶妻生子!而且單于給她的待遇也很好!公孫敖接他沒接到!蘇武牧羊十九年回大漢時,李凌就說了,我不能如你一樣把皇帝當做父親一樣,從母親被殺那時開始,我已不能回去,李凌後曾帶匈奴兵馬抵抗漢軍的攻打!這時還曾有人勸他回漢,他說不能再辱也!李凌在匈奴地位極好!後來

班昭(好像是)在漢書裡曾說到過司馬遷私心替李凌說話,改變歷史真相!對於大漢來說李凌就是一員降將!這不需要解釋!叛徒就是叛徒,不需要解釋原因為他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