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終有一天會問你死亡的意義,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要怎麼告訴孩子死亡的意義?”

一位粉絲媽媽在她的朋友圈裡向大家詢問道。她家孩子5歲了。五歲的孩子接受不了奶奶突然離世的事實,忍不住問了她這個問題,頓時讓這位媽媽難以開口。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棘手的。因為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正確面對和理解死亡,在國內教育裡也是一個空白點,正如性教育啟蒙一樣(點擊可閱讀文章: )。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後,我們的習慣性做法就是閉口不談和逃避。以為把災難、恐怖和黑暗等隔離之外,我們就可以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但其實不是的,信息的扁平和極速傳播早已攻佔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孩子對壞消息處於絕對真空的狀態,他獲取的消息內容只是片面、和零碎的信息,是家長皺眉的神情,是家長哭泣的臉龐,是家長刻意的藏著捂著,那麼最後便有可能出現孩子崩潰的哭泣和莫名的害怕。

孩子終有一天會問你死亡的意義,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01 生命教育的重要

美國有一個教育是叫『生命教育』,而教習如何讓孩子從小學會正確地面對死亡,坦然面對死亡是其中的一部分。最好的保護是家長親自告訴孩子壞消息,並教導孩子如何去直面現實。

美國的生命教育體系裡,是有專門的死亡教育課,從幼兒園階段便會開展。老師會根據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死亡。飼養的小動物死亡,班裡的同學或者同學的父母去世等,老師會告訴孩子這個消息,告訴大家:『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因為身體已經不能動了』。

『我擔心是不是我有時候太調皮了,所以媽媽才會離開......其他小孩都有媽媽,不公平!』失親後最怕活著的人有自我否定的想法,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他才會離開之類的想法。如果孩子以為死亡是因為自己犯錯誤導致的,老師會安撫孩子:『並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事情才讓ta死去,我們也都希望ta還在,但我們一直都會是一家人』。

然後老師會幫助孩子安排各種方式來紀念,甚至還會安排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回憶,讓孩子在回憶中學習珍惜,重獲力量和走出傷痛。

『我們可以關心彼此,可以一起說說記憶力的故事,我們可以一起看照片,一會哭,一會笑』,然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會成長:這是一個打擊,但那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實,既然出現在生活中,那就有責任和必要去積極地承擔與面對,迅速成長,而不是一蹶不振。

孩子終有一天會問你死亡的意義,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02 如何和孩子探討死亡

可是面對死亡哪能那麼容易?如果父母並沒有跟著孩子的生理發展能力去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其實反而會適得其反。

以下內容是實例指導在和孩子討論死亡的時候,不好的回答的隱患,以及推薦給年幼寶寶的回答。由@萌芽研究所BUD 翻譯。

(來源:What Should I tell the Kids? A Parent's Guide to Real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by Dr. Ava L. Siegler (1994))

孩子終有一天會問你死亡的意義,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 01孩子問"死是什麼感覺?"

回答一般會是:"死就像睡著了一樣啊。"(把死亡與睡覺聯繫起來有可能會讓孩子害怕入睡。)

好的回答應該是:"人死了以後就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了,他們不再呼吸、說話、思考,他們不再活著了。"

  • 02孩子問"媽媽,我會很快死去嗎?"

回答一般會是:"別擔心,小朋友是不會死的。"(雖然這個回答短時間內解決了問題,但是卻並不是真的,而孩子很快會知道真相,這時候你就背叛了他的信任了。)

好的回答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出生和死亡,但是直到你很老或者發生嚴重意外的時候才會死。"

  • 03孩子問"奶奶是怎麼死的?"

回答一般是:"奶奶生病了,然後去醫院治病,最後死了。"(雖然這個解釋了事情的真實情況,但下次別人或者孩子自己生病去醫院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也要死了。)

所以好回答應該是:"奶奶病的很嚴重,沒有藥可以治得好""奶奶身體不再工作了,也治不好了,再也呼吸不了也再吃不下東西"。

  • 04孩子問"你和爸爸都會死嗎?"

回答一般是:"別擔心,爸爸媽媽永遠會陪著你"(雖然這個回答短時間內解決了問題,但是卻並不是真的,而孩子很快會知道真相,這時候你就背叛了他的信任了。)

所以好回答是:"人們只有在很老的時候才會死去,爸爸媽媽會活很久很久”。

  • 05孩子問"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回答一般是:"她走了,我們再也見不到她了。"(這樣回答阻止了孩子知道死亡的事實,也改變了孩子對於奶奶的感覺,他心愛的奶奶怎麼能突然走掉拋棄他呢?)

好回答是:"奶奶再也不能夠回來看我們了,因為她過世了,我們會非常想念她,但是當我們想她的時候她還活在我們的記憶裡面。"

另外一個回答孩子死亡問題的方法是:拋出問題,當孩子問"什麼是死亡時",問回孩子"什麼是活著?",每一個舉例都用"我活著,我能看見……"或者"我活著,我能呼吸……""我活著,我能跳舞……"等句式引出,這樣子就能夠給與孩子重複句子的機會,當他們說完所有以後,你就可以說"那麼當這一切都沒有的時候,那就是死亡了。"


誰也不願意面對生離死別,但生命中總是會有很多無法預計的悲痛。如何讓孩子正確、毫無陰影地面對這些,是為人家長都需要學習的過程。

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悲傷中充實生命的信念和力量:生命不在於長短,更在於寬度及內涵。

我好愛你

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會永遠記得你

因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別的,就像在我的心裡面,你也永遠是我最親愛的。

孩子終有一天會問你死亡的意義,你可以這樣跟他說...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