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最糟糕的育兒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

在對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候,媽媽指著坐在馬桶上的孩子說:“你在這裡坐著,直到你拉出來才可以起來!”

強迫孩子長時間的坐在馬桶上,孩子可能會因為站得太久而變得焦急不安,最後哭著按照大人的要求勉強完成,對於兒童來說,這是大人對自己的控制,長此以往,孩子的無助感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也很難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家長強制性管教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自律性,但是他們家長的做法卻和自己的目的南轅北轍了。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強制性管教的弊端

1,容易造成孩子的逃避現象

有很多的年輕媽媽,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這也和他們小時候接受到的教育方法不無關係。

而家長這樣的成長經歷往往成為他們對待孩子的一種隱患措施,很多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通過對這個現象進行詳細的觀察,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過度強制的育兒方式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這也意味著,在孩子進行選擇的時候,會出現無法做出決斷的情境,比如生活中的“拿掉這個,那個就會掉下來,拿掉那個,這邊就會站不住!”的情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判斷了。

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會進一步受到阻礙,容易造成孩子隨波逐流 、用逃避來解決一切問題的現象。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2,孩子容易養成衝動的性格

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容易讓孩子在無意義的地方耗費過多的精力,有很多的孩子會出現強迫或者是完美主義的性格,與孩子的自律性的自主性恰好相反。在毫無意義的地方浪費自己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在重要的需要學習的地方反而會變得畏首畏尾,不知所措。

也許,孩子大一點,他們也會意識到這樣做得不妥,但是不這樣做孩子內心會覺得不安和焦躁,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於是,有的孩子便表現出了容易生氣的特徵,發生一點小事,就容易衝動和坐立不安。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

以埃裡克森為代表的眾多心理學家已經很清楚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大人只要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就可以了,用不急不躁的心情守護著孩子!”

事實上,也正如埃裡克森指出的,嬰幼兒時期如果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則更容易培養出孩子的自律性,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更加難以培養出控制自己衝動和逆境中做出決斷的能力,孩子們在長大後更容易缺乏自信。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1,家長需要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自覺地約束好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培養教育子女,是每一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都“望子成龍”,要達到這個目的,提高自身的修養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第一個模仿的對象都是自己的家人,他們對於周邊的事物都有著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天性活潑,可塑性極強。

在和家長的朝夕相處中,他們的年齡尚小,缺乏生活實踐經驗,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有限,都是受到家長的引導和影響的,“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就是最好的闡述。

關係親近的人的一舉一動,他們都喜歡並且熱衷於去模仿,所以,家長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工作,這一切孩子都是記在心裡並且貫穿到自己的行動中去的!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2,適當延遲滿足孩子慾望的時間

所謂的“延遲滿足”,更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忍耐”。“延遲滿足”並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的壓制孩子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看不到彩虹”。

事實上,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成長和進步的能力。

不是孩子想要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而是需要培養孩子抵制誘惑,剋制自己的能力,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好的成績來換取。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3,教會孩子學習時間管理

當你的孩子對於時間有一定的認識之後,就需要逐步趨培養孩子在時間上的自律意識,尤其是在孩子游戲和玩樂的時間,更要學會提前和孩子約定好玩樂時間。約定時間一到,孩子就需要自覺停止遊戲,如果孩子對遊戲比較的依戀,那麼就需要在遊戲的過程中做一些適當的提醒,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不能嚴格遵守當時的約定時間,就需要對孩子做出一定的懲罰,可以減少下一次的遊戲時間,讓孩子為自己的“失約”付出相應的代價。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讓他學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4,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權利

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經歷的風雨越少,孩子的成長就會越幸福,在他們的眼中,也許很難理解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會看到小孩在活動中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做著很多的事情,比如用積木搭一個城堡,他們可以找來所有的積木,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積累來完成他們的“奇想”!有的孩子甚至會忘記吃飯和睡覺,也要完成自己的“傑作”。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解決遊戲中的困難可以讓孩子感到興奮和滿意,至於這個傑作到底如何,對他們來說也是無關緊要的。

研究者認為,孩子的社會經歷和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才是孩子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孩子能否成功的解決問題,思考問題,這都取決於他們的經歷而非他們的聰明程度。

當孩子有機會幫助家長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意見都應該被尊重,幫助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經歷來增強各方面的能力。

強制性管教不如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律性你需要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