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被烧,回看圆明园被烧!

(说历史的女人——第733期)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着火了,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如果你是个基督徒,你肯定感到痛心,这没的说;但如果你是位非基督徒,或者是无神论者,你会怎么想?我们中国人都是怎么想的?这两天,从微博、微信等各大网络平台上传出的最“经典”的一句就是:“天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说这话的人自然把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跟159年前圆明园那场大火联系到了一起,说那时候法国人烧了我们的圆明园,而今天他们的圣母院也被烧了,活该!这就是报应啊!

两天来,围绕这这两场大火,网络上又烧起了大火。有对法国同情的,有冷漠的、无所谓的,也有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的。那么我们做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究竟该如何看待圣母院这场火灾?笔者以为,先不要下结论,咱们先来看看圆明园当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时,一个法国人,著名作家雨果是怎么做的。

从巴黎圣母院被烧,回看圆明园被烧!

一、历史不会忘记,圆明园的冲天火光

巴黎圣母院前后建造了180多年,它施工时间之长,工程难度之大,以及它巧夺天工的精雕细刻,这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不过,撇开宗教或神学意义,单就历史文化或者仅是建筑技艺上来说,圆明园也许比巴黎圣母院更加辉煌,因为圣母院只是一座建筑,说白了只是一栋房子,而圆明园是什么呢?它是一座园,确切的说是一系列园,而且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当时是康熙帝赐给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园林,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花费了大批人力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人的血汗,才最终打造成功的。它规模之宏大,景色之壮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圆明园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无疑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而且它珍藏文物之多,也是举世罕有。

然而,伟大的圆明园却像当年的项羽焚烧阿房宫一样,被付之一炬了。它为什么会被烧毁?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我们知道,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战舰便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先是清朝政府跟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中国得到了许多权利和好处。但后来英国不满足,提出修改条约,遭到清政府拒绝。于是英国联合法国、美国等列强侵入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一路打过来,清朝只有挨打的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落后必然挨打。他们攻陷广州,又打到天津,剑指北京。清政府慌了,拿出看家本事,求和,地点在通州。但在双方谈判时,中英代表为一些枝节问题产生了剧烈的争议。清政府虽无能,但还是有一些血性的人的,对英国的一些无理要求不予答应,这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爱国主义在这里表现的还算完美,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出现问题了。

谈判不成,清政府的代表就将英国一行39人扣押下来,并当做人质送往北京。这也似乎没有多大错误,你们外国人来我们的地盘上胡来,得给点颜色看看,以壮我大清国威。这在历史上不算罕见。可扣押就扣押,但你不该虐待人质。但清政府可能是失误,所派人不守规矩,就像虐待俘虏一样,对人家动刑。这就给了英国借口。于是,1860年8月,英国伙同法国以解救人质为借口,堂而皇之进入北京。

清政府当然要归还人质了,可这时候大问题出来了。人家被扣押了39人,可归还时就剩下18人了,少了一大半,哪去了?杀了。被杀的还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不但杀了,还有几个被肢解碎尸。这就过分了,虐待人质就不对,还杀人,还肢解,这搁哪都说不过去。自古至今,扣押人质都存在,但人质是不能杀的,因为人质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信用体现。就像银行贷款时,要让借款人抵押房子一样,银行是不能把人家的房子随便卖掉或者拆掉的,若拆了,就首先就失去信用了,借款者还会还钱吗?

这不是为侵略者辩护,一码归一码,杀人者和烧园子是两码事,但问题是给了人家借口。他们本就是来搞事情的,这下有借口了。一看人质被杀,于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便出手了。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3500余人直奔圆明园。

从巴黎圣母院被烧,回看圆明园被烧!

英法联军进园后,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便投福海(就是一个湖)自尽,是不敢抵抗,还是无力抵抗以身殉国,史书记载不明,不提。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便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疯狂纵火,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还有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英法联军还劫掠了圆明园大量文物,大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都被盗走。中国的损失不可挽回,这段历史国人绝不能忘记!

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法国作家雨果的做法。

做为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的热爱和崇敬是毋庸置疑的,他甚至为之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书中他对圣母院做了充满激情的浓墨重彩的描述,说它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制造的交响诗”。

此言不差,笔者很早以前就看过《巴黎圣母院》电影,尽管是黑白片,但也充分感到那座教堂的伟大和辉煌。

也许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对于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认识都来自这部电影或者雨果的原著作品。雨果热爱他们祖国的巴黎圣母院,但他对远在中国的圆明园是什么态度呢?圆明园被他的同胞焚毁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

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圆明园之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一位法国军官,巴特勒上尉(他可能是雨果的粉丝),就给雨果写了封信,炫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壮举,或者是想借助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英法远征军在中国取得的胜利捧场。但雨果接到这封信后,如何反应的呢?他毫不犹豫,立马回了一封信,怒斥英法联军这一丑行。

在信中,雨果首先肯定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他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他对圆明园是赞赏有加,说它是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说圆明园是“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

他还把圆明园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相提并论,并且还以人道主义精神的眼光指出,圆明园是为人民而建。而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圆明园只是个皇家园林,跟老百姓无关。他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所谓的皇家成为历史之后,圆明园总归是人民的。他把圆明园视为人类的财产。可见其远见卓识。

最后他笔锋一转:“但是,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最后他针对法国人抢劫了中国的财宝,极为愤怒,他提出,“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从巴黎圣母院被烧,回看圆明园被烧!

这就是雨果,一个法国人在100多年前对圆明园被焚烧后的态度。圆明园被烧,雨果这样说,巴黎圣母院被烧,我们该怎么说?

做为一个大国,做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是不是应该有大国的胸怀?是不是应该有雨果的良知?文化是属于人类的,而良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而今,当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燃烧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次火灾,还用多说吗?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全球已经成为一体,每个地方的不幸都跟自己有关,关起门来自我逍遥已经行不通了。(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