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牛”出的好日子

从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曾经为解决一家温饱四处奔波到如今靠养殖本地黄牛发家致富,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光荣户,黄乙四么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庭收入越来越好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了。

3月14日,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沙坝塘村巷道里,拖拉机声音离家越来越近,这是一大早就出门运送砂石料的黄乙四么回来了,笑容里满是过上好日子的幸福。

早春的清晨还有几分寒意,几只麻雀飞落在黄乙四么家院子东头的果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循着牛的哞声走去,一边是3头小牛犊围着一头乳牛在食草,另一边是整齐拴着的9头种牛,不停地咀嚼饲草料,这些就是黄乙四么家的“金蛋蛋”,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眼前这位40来岁的魁梧壮汉,是几个兄弟中最小的,在哥哥们陆续分家后,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和惟一劳动力,家中五口人,上要赡养80多岁的母亲,下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束缚了他外出打工的脚步,只能在县城周边当当小工,少有的工资收入也只能维持家里的温饱,日子过得很拮据。

在还没有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农忙时他就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候到县城周边打些零工,当年如果活多了还能挣一万多元,要是活少也只能挣个七八千元,黄乙四么几度为生活发愁。

缺少劳动力导致家里经济困难,2015年,黄乙四么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被扶贫好政策“砸中”的种种福利,或许每年可以等着靠着要着各项补助来维持生活,但黄乙四么却没有这样,在他的意念里,这是他追求过好日子的一次绝好时机,他要 “绝地反击”,努力让家人沐浴着党的“春风”奔小康,当时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凭借多年的养殖经验致富。

2016年,他开始参加每次县上和村上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技术开阔眼界。终于,勤劳的黄乙四么把本已掌握的技术和学到的先进理念相互融合后,用4万余元贷款购买了乳牛和种牛发展起养殖业,几年时间过去,他家的“钱袋子”靠着牛鼓起来了,日子靠着牛好起来了。

2017年,是黄乙四么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家摘掉了穷帽子,成为了脱贫光荣户,一年多光景后的今天,他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了。

从昔日的靠地吃饭到如今成了村子里小有名气的养牛“专业户”,从曾经自给自足的生活到如今手头越来越“宽展”。屋子里,早上刚挤出的鲜牛奶还有一点点余温,一层厚厚的奶皮浮在上面,他说:“现在牛奶一公斤可以卖到10元,家里不仅可以靠着牛奶增加些收入,每年卖牛肉的钱成了家里的主要来源,2018年家庭收入已经超过两万五千元了。”

对于黄乙四么家而言,精准扶贫扶起的不仅是他家的生活条件,也让他家搬出了住了60多年的老屋,住进了新房。干净的四合院里,颇具年代感的河湟老居和南北两面的松木大房相映成趣,走进老屋,同行的沙坝塘村支部书记马建和指着地上的红砖和吊顶说,这些都是他们在去年翻修的,没翻修以前破得很,这时抬头看到的白色吊顶和圆形吸顶灯,让老屋尽显古老与现代融合的魅力。几间松木大房从墙面到地板,都贴上了光亮的瓷砖,屋里屋外连成一片,黄乙四么告诉记者,这个房子是危旧房改造项目,2016年,利用入股县公交公司的产业扶贫资金得来的2200元分红,给墙体和地面穿上了“衣服”,使得房子更显气派。

在马建和的介绍下记者得知,作为村两委班子,如何充分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他们动了很多脑筋,最终把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全部入股到县公交公司,每年可按照产业扶贫资金的8%进行分红,村里的28人可享受分红“福利”,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目前已经完成了两年分红,第三年的分红也会在这几天兑现了。

马建和告诉记者,沙坝塘村是纯回族村落,有268户1476人,村里耕地少,无法靠农业发展经济,很多人开始外出务工,靠“拉面经济”发家,也有少部分人开始发展养殖业。对于一些因残因病因学等原因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他们依托发展养殖业,2017年,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马建和在见到黄乙四么时高兴地说:“现在你的日子过得这么好了,就连脸上的笑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黄乙四么连连说道:“是共产党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我打心底感谢共产党让我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简短质朴的话语里,满是一个农民的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