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為何這裡的農民不樂意了?答案竟然是這樣

在安徽阜南淮河中上游,有一塊叫做蒙窪蓄洪區的地方。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運用最頻繁的蓄洪區之一,從1952年建成到2007年的55個年度內,共完成蓄洪任務15次,為保障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由此產生了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壩精神”。

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為何這裡的農民不樂意了?答案竟然是這樣

這裡居住著15.4人口,傳統農業種植是這裡的主要經濟收入。由於地勢較窪,水患災害頻發。15.4萬人不得擠在地勢較高的莊臺上,莊臺是用大量土方堆積夯實的平臺,全區域內共有這種莊臺131個,宛如一顆顆燦爛的珍珠點綴在淮河兩岸。由於人多莊檯面積小,人均居住面積極小,路窄、屋破、人窮,環境髒亂差,是這裡的典型特徵。

2008年伊始,阜南縣投入8個多億對莊臺的居住環境進行全面實施“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等“五化”整治,實施“一條文明路、一個小廣場、一口乾淨塘、一塊文化牆”“四個一”建設。部分莊臺上的密集住宅將會拆遷。

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為何這裡的農民不樂意了?答案竟然是這樣

但是,部分農民朋友卻不願意遷到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中。為什麼呢?他們給出了自己的解釋:1.因為故土難遷,很多人,尤其年紀大的老人留戀這個生育養育的故土,不捨離開;2.遷出地離自己的承包耕地較遠,不利於農業種植;3.莊臺整治後,環境、交通等設施的改善,生活更加便捷;4.部分拆遷戶對拆遷賠償問題持有異議;5.除了耕地,經濟產業門類不齊全,就業崗位不足。

好在,當地對以上問題逐

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為何這裡的農民不樂意了?答案竟然是這樣

一指定了解決方案,包括加大土地流轉、發展特色旅遊產業、適應性農業、柳編產業等一系列措施,助力莊臺農民攻堅脫貧。祝福他們的明天越過越紅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