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崖山海戰結束以後,中國全境第一次被外來民族所佔領。從這個角度看,南宋亡國與之前歷代的亡國相比,都更為嚴重。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語。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01.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是蒙元與南宋之間的最後一場戰爭。1278年,南宋末帝趙昺被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擁立為帝,隨後,就將朝廷前往崖山——今廣東江門,準備在此建立據點,做最後一搏。

1279年正月,蒙元水陸兩軍便直逼崖山,準備滅亡南宋小朝廷。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南宋大勢已去,無論如何抵抗,也只於保持氣節有益,難以扭轉大局。同年三月,宋軍敗掉了雙方間最終的決戰。左丞相陸秀夫知道亡國在即,便換上朝服,向末帝做最後朝拜,然後,便背起年僅八歲的趙昺,跳入海中,以身殉國。南宋所遺留的十萬將士、宮女和平民也紛紛隨之投海。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02.“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含義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在大多人的理解中,這句話的含義是:南宋崖山之戰以後,南宋歸於蒙元,幾千年華夏文化的積累被破壞,中華文明就此中斷。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當然,還有一種含義,是在上述含義的基礎上添附而成。大體意思如下。

在中國境內,中華文明已經停止生長,不過,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曾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制度、禮儀,中國也有勇如鑑真者赴日本佈道,所以,日本是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附著體。崖山之戰以後,中華文明在中國是死亡了,但卻在日本保留下了根基。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第二種說法一度大行其道,被許多人認作是支撐日本侵華戰爭的理念支柱——日本正是為了將中華文明重新植入中國而發動侵略。而其提出者,則被認為是日本的京都學派,甚至還具體到了中國史學家內藤湖南身上。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03.“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出處

那麼,這句人盡皆知的話就究竟出自何處呢?

首先,肯定不是出自內藤湖南。內藤湖南提出過唐宋變革論,認同中日文化同一說,然而,據鳳凰網歷史專欄作者蕭讓考證,內藤先生從未有過哪怕只是類似“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言論。相反,他對蒙元、滿清等異族政權的治國能力評價頗高。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既然如此,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就一定不是京都學派為了給侵華日軍創造合法性而提出的陰謀了。那麼,這句話的出處到底在哪呢?

其實,沒有一個具體的出處,但是,從明朝遺民的詩中,到可以看到相似的句子。比如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這句詩借崖山之戰感嘆明朝被滿清滅亡,算是與“崖山之後無中國”最相似的句子了。即便如此,其含義也與如今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有天壤之別。

雖然找不到“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出處,但是,卻可以大致推測出其被廣為傳頌的原因。就這句話來說,其第二層含義遠比第一層含義傳播的更為廣遠。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話真為日軍侵華創造了合理性嗎?

從90年代開始,中日關係一再惡化,尤其教科書事件,釣魚島事件發生以後,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高漲。這其中,當然有愛國的成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過激的成分。“崖山之後無中國”就是在反日情緒高漲的情況下被賦予了第二層含義,並憑藉著與仇日心態的契合而廣為流傳。說到底,都是民族主義過於膨脹所致。

參考文獻:

許靜波:《狂歡抑或失範: 新媒體場域下歷史類話題的發酵與傳播———以“崖山之後無中華”為例》

佚名:《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華夏文明的淪喪》

蕭讓:《“崖山之後無中華”真是日本學者提出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