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是漢光武帝劉秀,漢光武帝劉秀有兩任皇后,一個是對他打江山有功的郭聖通,一個是他的同鄉,也是他很早就想要迎娶的夢中情人陰麗華。無論是從先來後到看還是從劉秀內心看,他都更想立原配妻子陰麗華為皇后,可是郭聖通以及她背後幫劉秀打贏江山的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無論是從建國的功勞上看還是從是否為劉家延續香火上看,郭聖通都應該被立為皇后。兩種說法好像都各有道理,作為原配妻子的陰麗華主動向劉秀提出立郭聖通為後,這定局了劉秀最後的決定,立郭聖通為皇后,立郭聖通的兒子為太子。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郭聖通一時得意並不能夠長久,陰麗華主動推辭皇后之位,卻更贏得了丈夫的心。後來郭後因不得帝心,屢屢有行為錯失,皇帝認為她德行不足以母儀天下,便將她廢到中山王屬地,後成為中山王太后,而她的兒子,原本是太子,卻在母親被廢以後主動辭職,這又是為什麼呢?裡面應該有不只一項的原因,作為一個少年人,聽信他人言語的影響而放棄自己的前程和利益,這種情況也是很常見的。郅惲就是這個誘導他主動辭退太子之位的人。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母后被廢,作為兒子的一國太子往往會有兩種動向,一種是不甘心,力保自己的太子之位,第二種是像郭後的這位兒子一樣,心甘情願地讓出太子之位,當然這裡也可以把心甘情願改成無可奈何的詞彙。郅惲對太子說:“自古以來子以母貴,現在您的母親不再是皇后了,您不如退位反而可以保全自身。”這樣的話無疑會給人一種擔憂感,太子想來是野心不夠,膽識不足,真的就去找劉秀要求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劉秀本來就希望立自己和陰麗華的孩子為太子,當然很高興地同意了。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一個非親非故的人一句話,哪怕正好說到這位太子的心坎兒上,當真會讓他立即做出這樣重大的決定嗎?於是有人對於此間情況做了各種各樣的猜想。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第一,太子已經感受到這位郅惲是自己父親劉秀的代言,父親早有廢他的心思,於是他知難而退主動引辭。本來也可以設定陰麗華是幕後驅動這個太子退位的人,可是歷史上的陰麗華完美無瑕,無懈可擊,這裡就不顛倒是非著來說了,哪怕從邏輯上來看,她洗脫不了嫌疑,但是從對其個人真實行為的記載來判斷更合適些。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第二,太子對於自身身份並不看重,而更看重情感與自由,於是感情用事或為恢復自己自由之身而做此選擇。其實想一想,做皇帝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這個少年早早就認識了這一點,也沒有多大政治抱負,也許做此決定對他來說如同開一個瓶蓋那麼簡單。隱士風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可是從東漢王朝開始,就陸續有了許多隱逸者,如果此風之源頭是在那一時期,那麼這個太子也許正受到某種思想風氣的影響,只想做個快樂王爺。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第三,郅惲原本是個忠厚之人,早已獲得太子的信任,一個信任的人對他進行誘導,他雖然有所察覺,可這種潛藏的警覺和自身原有認知發生衝突,這讓太子感到困惑不安,更加感到孤立無援,於是就會有一些衝動的舉動。如果是這樣,事後他當然不能回去告訴自己的父親劉秀:“爹地,我不想辭職了,我還想回來做你的太子。”這個位子又怎麼可能是沒有後臺的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呢?當時劉秀已經把他母親的孃家人削了權,他知道這個太子之位自己是很難坐穩的,與其如坐針氈,不如退位讓賢,許還能博得個賢明,得一份安逸和自在。

母后被廢,身為太子為何沒有埋怨父皇,反而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