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现代科学对于药物的研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

对于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机制的理解要求更加精准,以使得药物产生副作用少,应用效率高;而对于药物的改良和优化方法也要求更加经济,最好能够做到定点经济修饰,高效得到目标药物分子;此外,对于制药方法也需要更加健康环保,发展绿色制药方法。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针对以上制药领域各个阶段的难点和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P2X3受体变构抑制示意图

P2X受体是由细胞外ATP激活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在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此离子通道作用机制的探索对于精准制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锐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烨研究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服部素之研究员合作研究,结合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以及电生理等多学科技术手段,鉴定并验证了一个P2X3受体的具有成药性的变构调节位点,该研究成果为以P2X3为靶点的药物设计与发现提供了结构基础。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NatlAcadSciU.S.A,2018,115,4939-4944)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多肽药物的定点修饰技术

此外,基于对于药物作用靶点的探索和多年来在多肽药物研究领域的工作基础,王锐教授认识到对多肽精准高效的定点修饰具有重要的药物研发意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坚持,终于在此瓶颈技术难点取得突破。

王锐院士与教育部多肽药物创新团队成员:基础医学院许兆青教授合作攻关,报道了可见光催化的甘氨酸及多肽中甘氨酸残基Cα-H键的直接烷基化方法,用于非天然α-氨基酸的合成和多肽分子的精准药效团修饰(Angew.Chem.Int.Ed.,2018,57,15841)。该方法条件温和,适用范围广,在多肽新药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绿色制药为导向,探索绿色制药新途径对于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探索资源广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合成方法也是药物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求。基于在此领域多年工作的积累,王锐院士与教育部多肽药物创新团队成员:基础医学院杨东旭教授合作攻关,在细胞(Cell)出版社的旗舰杂志Chem总结了此领域的研究工作(Chem.2019,5,DOI:10.1016/j.chempr.2019.02.002),为探索绿色制药新途径提供了研究基础。

人物简介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王锐,男,汉族,1963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博士后。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负责“多肽药物”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肽关键技术课题。

率领团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

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际学术奖励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通讯作者发表一区论文120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H指数(H-index)为58,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成果被Nature引用并亮点报道。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件,申请国际专利PCT 4件,多项技术用于多肽新药研发与生产,获中国专利奖。

在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多肽科学与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兰州大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三个学科分别进入美国ESI前1%或前1‰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内容来源 | 兰大新闻网

主编 | 肖坤

兰州大学王锐院士团队在绿色精准制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