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之殤——如何更好地守護“全人類的瑰寶”

中新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巴黎聖母院之殤——如何更好地守護“全人類的瑰寶”

中新社記者 劉旭 刁海洋

當地時間15日晚,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造成塔尖倒塌,建築損毀嚴重。直到當地時間16日上午10時,大火才全部撲滅,目前進入調查和損失評估階段。這場大火也引發一連串有關如何重建和維護這座地標性建築、類似的世界文化遺產該如何守護等方面的思考。

巴黎圣母院之殇——如何更好地守护“全人类的瑰宝”

當地時間4月16日上午,法國消防部門宣佈巴黎聖母院大火被完全撲滅。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法國人心中的文化地標”

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始建於1163年,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青鋒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巴黎聖母院是最重要的中世紀哥特建築範例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巴黎聖母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自建成以來,作為法國最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它凝聚了法國一些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已經成為法蘭西璀璨的建築與藝術文化的象徵,具有無可匹敵的重要性。

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場坐鎮指揮,並在推特上表示,“(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命運的一部分”,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整個國家都感到心情沉痛”。法國《費加羅報》說,這場大火“燒在整個法國的心上”。

巴黎圣母院之殇——如何更好地守护“全人类的瑰宝”

當地時間4月15日晚,法國著名的巴黎聖母院起火。在大火中,除巴黎聖母院祭壇和十字架外,還包括荊棘王冠在內的部分珍貴文物獲救。圖為媒體在巴黎市政廳的一個房間內看到巴黎聖母院的珍寶。

曾在法國旅居22年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法國文化教育騎士勳章獲得者劉昶對記者表示,巴黎聖母院是這座城市的地標,也是法國人心中的文化地標,其地位早已超越宗教範疇,它承載了太多歷史記憶,其文化藝術價值難以估量。這不僅是一座屬於法國的建築,也是屬於全人類的瑰寶。

“每一處細節都無比珍貴”

據法國《世界報》報道,巴黎聖母院神父帕特里克·肖維(Patrick Chauvet)表示,“我們已經搶救出了耶穌受難荊棘冠和路易九世的長袍”。他還稱,在大火發生之前的4月11日,有16尊雕塑已從聖母院的尖頂裡轉移出來,以便進行修復。

青鋒介紹說,火災損毀的主要是木質框架的上層屋頂以及中心尖塔,下層的石質結構主體尚好,但是拱頂也有一部分坍塌。對於一座重要的歷史建築來說,這種程度的損毀已經是令人極為震驚了,所幸最有特色的哥特石質結構沒有遭受大的損失。

青鋒表示,由於教堂的屋頂和尖塔都是木質結構,結構較為細密,再加上屋頂部分規模龐大,歷史建築又缺乏完善的消防設施,導致火災難以控制。哥特建築往往高聳,而屋頂與尖塔都位於建築頂部,一旦失火難以撲救。而且對於這樣珍貴的歷史建築,每一處細節都無比珍貴,因此在滅火時不能使用過於激烈的方式,這也增加了滅火難度。

巴黎圣母院之殇——如何更好地守护“全人类的瑰宝”

當地時間4月15日晚,法國首都巴黎的著名地標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受損嚴重。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巴黎聖母院文物基金會主任埃裡克·費希爾(Eric Fischer)認為,修復聖母院的工作規模龐大,幾乎整個建築物的主體都必須進行修復。

青鋒也表示,重建難度會很大。雖然主體石質結構損害不大,但是對於一座有著800年曆史的古老建築,每一塊石頭都需要珍視,任何改動和調整都需要審慎。而這次的火災影響範圍很廣,因此在重建中需要嚴格的檢測、評估,重建方案也需要大量的討論研究,最後的實施也一定是極為謹慎的。具體的方案制定會牽涉到一系列的歷史考證與價值評估等問題,但是對於法國來說,無論多長時間和多少花費,都一定會重新恢復這座歷史建築的偉大形象。重建之後,按照當代歷史建築保護修復的原則,會在總體的歷史樣貌統一的條件下,保持新建元素與舊建築元素之間可以識別的差異性。

“不可有半分鬆懈”

《福布斯》網站發表評論說,巴黎聖母院大火令人悲傷,但遺憾的是,它“幾乎是可以預測的”。

劉昶表示,巴黎此前也曾發生過大火燒燬天文臺、電影博物館等建築的情況。這警醒人們,無論多麼嚴密的維修工作都有可能出現問題,稍有閃失便會釀成大禍。

事實上,文物保護在全球範圍都是重要課題,面臨著嚴峻挑戰。

青鋒提醒說,中國也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建築遺存。而且,由於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為主,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火災侵襲。在中國建築史上很多知名建築曾毀於火災,世界上也不乏一些重要文物設施同此命運,令人扼腕。這提醒我們,即使是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可能隨時處於危險之中,因此對於它們的保護必須是全時性和全方位的,不可有半分鬆懈。(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