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八烈村裡有八烈,八烈族人話八烈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點擊上方“海門發佈”關注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八烈村

海門市的中部偏西、常樂鎮的北面有個行政村叫八烈村。它的西邊緊靠青龍河(原稱川洪)與如意、為群兩村相鄰,南端的通啟運河是與中南村的界線,北面與振復村以平山烈士陵園北邊的橫河為界,東側的北段以太平港為界與常勝村相連、南段以日新河為界與匡北村毗鄰。八烈村和它的周邊鄰村都隸屬於常樂鎮。

它的名稱來歷和轄區變化

經歷了數十年的演變過程~

1958年

在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指引下,平山人民公社誕生,轄管的20個大隊名稱都以阿拉伯數字順號編排。

1960年

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落實“農業六十條”,將以公社為核算單位,改為以大隊(當時稱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並將公社和大隊的規模調小,大隊以自然村為單位。

1962年

認真貫徹中央七千人大會精神,加速糾正當時“一大二公”的問題,整個平山公社將生產大隊數量增加近三分之一,許多大隊被劃分為兩個大隊。當時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為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獻身精神,在命名新增單位時,很多大隊名稱起用了烈士的名字,如當時的十三大隊一分為二,南部改稱為道亮大隊是為了紀念張道亮烈士;十六大隊調整時,南部為紀念李德高烈士而命名為德高大隊;七大隊劃開後增添的順榮大隊是為紀念陸順榮烈士。

1983年5月

撤社改鄉,全面恢復鄉、村建制。平山人民公社改稱為平山鄉,所屬的八烈大隊改為八烈村。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八烈村八烈

十二大隊的南部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經發生過一次戰鬥。這次戰鬥的目睹者、八烈村9組的盛玉林老人十分清晰地回憶戰鬥的經過:抗戰勝利後進入瞭解放戰爭時期。那年臘月初七一大早,他就被國民黨中央軍的張海青隊伍強行抓去,到今八烈村5號橫河附近搶修掘青路。那天民工們稍有怠慢就被中央軍拳打腳踢,中央軍規定從那時起必須每天按時報到不得有誤,如有違令嚴加懲處。新四軍海西區隊和通海獨立營知曉情況後決定打擊這股頑敵的囂張氣焰,當晚就擬定戰鬥方案,選擇在今平山車口南邊的小橫河北側的原施山官石橋地段打擊敵軍。拂曉前部隊聚集在掘青路東側的楊雪洲宅和沈計達宅及青龍河西側的李秀章宅。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戰鬥目睹者盛玉林

第二天正逢臘月初八,盛玉林帶著工具去修路,中途突然從南邊傳來“噼裡啪啦”的槍聲。原來上午約9點,中央軍的隊伍由長興鎮向北進發。到了預定的戰鬥地段,海西區隊教導員陳洪鈞一聲令下,頓時,全部火力一齊向敵軍怒吼,敵人被突如其來的打擊嚇呆了,有的向外逃竄,有的伏在地上,有的舉手投降,真是狼狽不堪。此時,我方的機槍突然發生卡殼,敵軍乘機組織火力反撲,戰鬥非常激烈。我軍的一名戰士一梭子打過去把敵機槍手打倒在地,西側的部隊以為敵機槍手被打死,已無力反擊,一個個如猛虎下山從施山官石橋勇猛地向東衝去,準備搶奪河東敵軍的機槍。在這關鍵時刻,長興鎮據點的守敵在走狗潘某的引領下趕來增援,在公路上架起機槍,並利用東側袁家高大的墳墩又架起兩挺機槍。此刻敵軍把所有的機槍、步槍一齊掃射,戰士們應聲而倒。

八名勇士當場壯烈犧牲,這些都是年齡不滿30歲的青年小夥,最小的只有17歲,其中海西區隊班長曹國慶是盛玉林的鄰村同鄉。據有關資料介紹,戰鬥發生在1947年農曆12月,另外的七位烈士是排長李文學

,戰士李錦昌(乳名友才)、黃成興(乳名友康)、李福才李洪章、沈福明、章少賢。這次戰鬥由於敵強我弱,且敵人憑藉其裝備精良的武器,使我軍損失慘重,這些年輕的戰士犧牲得非常慘烈。敵人把烈士的遺體用罱河泥的木船運到常樂鎮北邊官泓圈旁的土窯場,將八位烈士合埋在一個坑裡。為紀念戰鬥中英勇獻身的八位烈士,十二大隊劃開後將南半部命名為“八烈大隊”。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八烈村從成立到現在已有57個年頭了,全村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行政區域的數次調整,轄區面積約有原來的5倍,人民群眾的生活由當時的難以溫飽到現在的基本達小康。目前村裡樓宇成群、鱗次櫛比;道路縱橫四方,交通便利,西界的S222省道緊靠青龍河貫穿南北,三萬公路從中部橫穿東西,境內水泥村道南北1縱、東西7橫,縱橫密佈,戶戶連通,行走方便;村容村貌改善,綠色生態,環境優美,連連綿綿960多畝的“中南園林”分佈在南部原來的雙閘、川平、長東等村的地塊上,佔全村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鬱鬱蔥蔥連為一體,使生態環境更加錦上添花。在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引領下,全村2條三級河道、5條四級河道、70條民溝全部實行“河長制”,150畝的水域面積,全面落實河清水秀的長效管理措施。

崇敬英雄、緬懷先烈、關愛英烈的情感激發我對“八烈”的探索之情。最近,走訪了常樂八烈村9組那次戰鬥的目睹者盛玉林和四位烈士的親屬,併到海門市、南通市、通州區的烈士館和民政機關進行調研、核查情況,現將有關的信息歸納,與大家共同分享。

排長李文學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李文學侄兒李明

正餘鎮新岸村7組(原王浩鄉小閘村)人。弟兄兩人,排行老二。屬蛇。1929年出生。1942年6月參加革命,194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海西區隊排長。原記錄“1946年12月海門長興鎮因戰犧牲”。李文學的侄兒李明告訴我:叔父從小與我的父親李文彩在今正餘鎮正其村原地主馮保華家打長工,叔父年幼只能當放牛娃,兄弟倆過著艱難的生活。1936年大哥參加了革命,抗戰初期在岸頭鎮打死過一個日本鬼子。1942年6月把弟弟李文學帶上革命路,參加了海西區隊。李文學好學上進,工作積極,表現出色,很快擔任了排長一職。在那次戰鬥前,他就提出這仗光靠一個區隊可能不好打,如果要打,一定要有友軍援助,上級採納了他的意見。戰爭中他關愛戰友,不怕犧牲,衝鋒在前。犧牲後一直撫養他的哥哥享受著烈屬待遇,從起初的每月8元到後來的2000多元。李文彩逝世前在弟弟犧牲50週年時,按照當地風俗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班長曹國慶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曹國慶侄兒曹蘊康

常樂鎮振復村6組(原平山鄉擺渡村)人。弟兄三人,排行最小。1921年5月出生,1945年11月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民主政府,任海西區隊班長,“1947年12月海門縣長興鎮因戰犧牲”。曹國慶的侄兒曹蘊康告訴我,小叔非常孝敬父母,犧牲的那年祖父母年邁體弱已無力種地,他帶領戰友們回家搶收搶種。在那次戰鬥中,叔父和排長李文學帶頭衝鋒陷陣,犧牲在長興鎮北原施山官石橋地段,犧牲地點在姑姑(烈士姐姐)居住地附近。當天姑姑得知烈士的遺體被埋葬在“國統區”的常樂鎮那兒,馬上籌措資金委託鄰居陸三郎幫助收回遺體,但當時在白色恐怖籠罩下,誰也不敢組織實施。現在每年的清明節,兄妹們都要到烈士陵園祭掃小叔。

戰士黃成興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黃成興胞弟黃成啟

常樂鎮玉竹村24組(原常樂鄉進南村)人。弟兄四人,排行老大。1921年出生,1946年參加革命。1947年12月海門施三官石橋因戰犧牲。原記錄任海南區隊戰士。在《由來》一文中其名被寫為“黃興順”。施洪俊的《尋找“八烈”》一文中已核查到《海門英烈》中記載其名為“黃存心”。我看到《海門烈士傳》一書中有個“黃成興(黃友康)”的出生地點、戰鬥經歷與其相似。為弄個明白,筆者專程到常樂玉竹村找到黃成興胞弟黃成啟核對。他說:“前兩種的記錄都有誤,第一種名字的音顛倒了,第二種音對了,但字不對。我們弟兄的字輩為‘成’。我叫黃成啟,乳名叫銀祥;大哥叫黃成興,乳名叫友康。”他的敘述說明《海門烈士傳》一書的記載正確無誤。黃成啟非常咬文嚼字,他反覆強調他名字的最後那個啟字,要有一個反文。他說:“當年黃成興的遺體恰巧是被強行拉夫的同村的龔成郎,從船上拉上岸的。當時人已死,他看樣子像我大哥,但又不敢肯定。那時頑軍當道,所以他未敢告訴我們。直到解放後他才說出實情,1952年我們才拿到烈屬證。那時候母親為烈士館捐獻了大哥生前的一件上衣。”《海門英烈》中黃成興犧牲時的單位名稱也有誤。筆者問及烈士犧牲時在海西區隊還是海南區隊,黃成啟說:“當時他們居住的村是屬海南區。大哥是在那時的陳洪鈞部隊當兵。據查那次戰鬥就是由陳洪鈞指揮,時任海西區隊教導員。因此,黃成興應是海西區隊戰士,而非海南區隊戰士。可能是原記錄有錯,也可能是印刷之誤。”他又說:“頑軍頭目張海青對人民欠了血債,人民群眾也不饒他,那次戰鬥後不久,他到麒麟鎮去為親友送面祝壽,途中被新四軍結果了他的狗命。”黃成啟大哥犧牲後母親享受著烈屬待遇,20多年前99歲的母親過世後待遇就終止了。

戰士李錦昌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李錦昌侄兒李裕衝

常樂鎮常勝村29組(原平山鄉港東村)人。弟兄二人,排行老二。1929年6月出生,1946年2月參加革命,任海西區隊戰士,原記錄為“李進昌,1946年12月海門施山官石橋因戰犧牲”。李錦昌大哥的兒子李裕衝一見到我,就拿出登載《尋找“八烈”》的《海門日報》,興奮地告訴筆者,文章寫得好。他說:“我父親沒有上過學,只有乳名叫才林。我叔父叫李錦昌,那是個學名,原來寫成“李進昌”是音同字不對,他的乳名叫友才。”為了解小叔的情況和戰鬥經歷,他曾專程去如東兵房尋找叔父的老領導屈連長。叔父犧牲時家中還有個比他大三歲而未完婚的童養媳丁美蘭,現在還健在,後又出嫁他人,所以從未能享受過烈屬待遇。同時,我還走訪了與李錦昌同齡的鄰居季雪康 。他講述了那次戰鬥經過,非常敬佩李錦昌的獻身精神。

在走訪四位英烈家人時,只見到了黃成興的烈士證,李文學的烈士證家中有但一時未找到。曹國慶和李錦昌的烈士證早已遺失。這四位英烈都是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參加共產黨領導下的地方民主政府,犧牲時都很年輕且均未成家,沒有一個親生子女。他們誰也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犧牲後的遺體都被合葬一起,遺留在異地他鄉,現在已尋找不到確切的地點。他們留下的只是他們的英名和為國捐軀的事蹟.

(陸炳生)

荐读 | 海门:八烈村里有八烈,八烈族人话八烈

審核:鄒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