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推動“三個經濟”快速發展 打造萬億級現代服務業

西安推动“三个经济”快速发展 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

為全面推動西安市“三個經濟”的快速發展,打造萬億級現代服務業,近日,市委、市政府印發《西安市關於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到,到2020年,西安“三個經濟”發展的承載體系基本形成,樞紐、門戶、流動經濟總產值佔全市GDP的20%以上。

西安推动“三个经济”快速发展 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

大力發展“三個經濟”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 竇翊明 攝 資料圖片)

意 義

助推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和國際化大都市

《意見》提到,樞紐經濟是依託綜合交通樞紐的聚流和輻射作用,吸引物資、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要素流在本地區集散,構建多種資源協同發展的經濟體系;門戶經濟是依託門戶對外開放的地緣便利條件,擴大經濟要素的交流與合作,增強資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構築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經濟體系;流動經濟是依託資源要素快速流通和匯聚的優勢,提升流動範圍和速度,增強流通活力和效率,形成對囯際要素資源高效整合的經濟體系。

當前西安正處在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囯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中心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等國家戰略不斷聚焦,眾多機遇疊加的黃金髮展期。大力發展“三個經濟”,對加快西安優質資源要素向經濟新動能轉化,增強引領、輻射、集散功能,重振西安歷史輝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三個經濟”,有利於西安市把握機遇,實施追趕超越,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加速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展“三個經濟”,有利於發揮西安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增強國際高端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打造“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高地;發展“三個經濟”,有利於構建雙向開放體系,擴大向西開放,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構築國家內陸開放高地;發展“三個經濟”,有利於培育西安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實力,做強西部經濟中心,推進萬億級現代服務業發展。

目 標

到2020年境內外

國際合作園區不少於20個

《意見》分別確定了西安發展“三個經濟”的近期、中期及遠期目標。其中,近期目標實現階段為2019年——2020年,到2020年,“三個經濟”發展的承載體系基本形成,西安綜合骨架網絡全面建成,公鐵空信全球樞紐服務能力全面提升,門戶區域影響力和門戶產業效益顯著提高,國際產能合作初具規模,物流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到2020年,樞紐、門戶、流動經濟總產值佔全市GDP的20%以上,物流業增加值達到 1000億元以上,快遞業務量達到5億件,進出口總值不低於500億美元,年接待中外遊客數量不低於2億人次;國際通航國家達到40個,囯際航線數量超過100條,囯際通航點達到100個,國際聯運線路數量超過10條,“長安號”年開行班列超過2000列以上,鐵路集裝箱吞吐運量達33萬標箱;境內外囯際合作園區不少於20個,年舉辦國際會議會展次數超過100次,博物館數量超140個。“三個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輻射作用全面增強,成為“3 + 1”萬億級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新增長點。

到2035年(中期目標,2021—2035年),西安市發展“三個經濟”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國際樞紐、國家門戶、要素流動的優勢充分發揮,助推西安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引導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不斷增強。“三個經濟”真正成為西安建設“一帶一路”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際商貿物流中心、絲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產業合作高地、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強力支撐和創新引擎,成為引領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主動力。

遠期目標階段(2036—2050年),“三個經濟”實力和活力顯著增強,成為西安與世界溝通和對話的載體,成為參與世界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助推西安建設國際開放合作高地,躋身世界城市、文化名都行列,成為全面代表國家形象、引領開放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措 施

增強政策支撐

強化項目支撐 完善人才保障

為確保“三個經濟”的快速發展,《意見》也提出各項保障措施。首先,增強政策支撐,優化“三個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研究謀劃有利於促進西安樞紐功能、門戶地位、流動動能提升的財政、金融、投資、產業、稅收政策和支持性措施。並依據“三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政策更新調整,細化配套落實方案,加強部門政策間的相互銜接和支撐,加大對口岸合作、對外通道、通關便利化、跨境經濟合作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支持,促進形成市場化、國際化的體制機制,提升營商環境。

同時,強化項目支撐,圍繞構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樞紐和現代產業體系,打造萬億級現代服務業集群。依託中國 (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港務區、空港新城、高鐵新城等載體組織策劃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進度,強化招商引資和發展“三個經濟”的目標導向。加大政府投入,積極爭取中省財政資金支持,發揮好政府資金對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不斷優化交通運輸發展環境。

完善人才保障,加強人才支撐保障,圍繞“三個經濟”引進高層次、高技能、高端專業人才,改善人才培育基礎條件和軟硬件環境,重點培養企業家、科技領軍、業務骨幹、現代管理等國際化人才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營造促進人才有序流動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機制,研究出臺特殊貢獻人才獎勵辦法和政策,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國經營等領域領軍型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西安推动“三个经济”快速发展 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

城市骨幹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首席記者 李明 攝 資料圖片)

工程建設

機場城際鐵路將與四號線同臺換乘

多個交通工程三年內完工

機場城際鐵路將在西安北站與地鐵4號線同臺換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擴建工程(三期)新建航站樓約70萬平方米……《意見》中的《西安市發展“三個經濟”支撐項目名單》也顯示,多個市民群眾較為關注的交通出行工程建設週期都將於近年結束。

其中,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建設週期為2015年—2022年,包括銀川至西安高速鐵路,將引入西安北站、咸陽機場東航站區;西安至延安高速鐵路,引入西安北站、西安站;西安至十堰高速鐵路,引入西安紡織城站;西安至安康高速鐵路,引入新西安南站。同為鐵路客運專線建設項目的西安北至機場城際鐵路,將引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在西安北站與西安地鐵4號線同臺換乘;西安至韓城城際鐵路,引入西安北站;西安至法門寺至機場環線城際鐵路,引入西安北站、新西安南站。

此外,西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建設週期為2015年—2020年,建設內容包括新增車場4臺7線,新建北站房和高架候車室5.2 萬平方米,對南站房進行適應性改造,在西安東站建設客運機務車輛整備及檢修設施,新建地區車場,西安至灞橋站間增建三、四線,同步實施新豐鎮至窯村段、西康線增建二線工程。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擴建工程(三期),建設週期為2019年—2022年,將新建南二、北二跑道,北移北一跑道;新建航站樓約70萬平方米、交通中心35萬平方米;配套建設平行滑行道、停機坪、貨運區、陸側交通系統、輔助生產設施、市政配套工程。

包含西鹹南環線建設工程與京昆高速改擴建工程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建設週期為2017年-2021年,其中,西鹹南環線建設工程,項目起於鄠邑區穀子磑,與已建的西鹹北環線順接,途經我市鄠邑區、長安區、藍田縣3個區縣,終點接滬陝高速藍田東立交,建設里程70.137公里;京昆高速(閻良區至澇峪口段)改擴建工程,全長73公里。

國道及城市快速路建設項目,建設週期為2017年—2020年,項目包括西戶快速路工程、東三環-臨潼快速路工程、西閻快速路工程、G210西安段改造工程、G211國道西安段改造工程,五項國道及城市快速路建設工程總里程185. 5公里。

重點工作

抓好三大任務十八項重點工作

積極推進西安北至機場城際鐵路建設、推進5G等前沿數字經濟發展、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意見》明確,要抓好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三大任務以及十八項重點工作的落實。

構建樞紐經濟

加快西安綜合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

充分發揮國家支持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利用第五航權優勢,積極拓展國際客、貨運航線,構建通達歐美、澳洲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貨運航線網絡,著力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加大西銀、西延、西武、西渝等高鐵建設推進力度,進一步完善西安“米”字形高鐵路網;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和陸海聯運大通道,拓展囯際貨運班列運營線路;加快城市骨幹交通網絡和城際通道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國家已批覆的西安北至機場、機場至閻良、西安至法門寺環線、西安至韓城等城際鐵路建設。

加快西安樞紐經濟載體建設

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高標準啟動新西安南站工程,著力完善“四主一輔”客運樞紐佈局,構建“軌道交通+常規公交+慢行”一體化公共交通經濟體系,強化樞紐交通服務能力;改造提升地鐵換乘站的經濟服務功能,加強“地鐵+物業”人性化設計與綜合開發運營,加強城市慢行系統的綠道景觀建設,增強交通樞紐體系服務群眾城市生活帶來的幸福感。

加快“一帶一路”樞紐核心區建設

在空港新城,推動發展“保稅+口岸+臨空產業+總部經濟”產業,增強全球資源要素集配能力;在國際港務區,依託“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圍繞國際合作,擴大“多式聯運+開放口岸+商貿服務”的效應,增強資源要素全球吸附力;高鐵新城要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建設,圍繞“人流+城CBD+城市門戶”,建設商貿文化經濟區。

加快信息樞紐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改造升級現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5G、智能製造等前沿數字經濟發展;發揮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連點優勢地位,啟動新建一批互聯網數據中心、超算中心和雲計算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全力打通國際陸港、航空港、高鐵港、自貿港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信息絲路通道,提升西安國際服務水平。

加強國際樞紐經濟能力建設

依託歐亞經濟論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產業園區發展聯盟的引領作用,深化“一帶一路”城市聯盟,組建絲路自貿區聯合會、絲路製造業聯盟等跨國組織,支持空港、陸港和各開發區在境外發展跨境產業園,提升西安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推動門戶經濟

加強開放門戶高地建設

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引領,聚力開放創新和產業集聚,提升經濟開放度,構築西安對外開放新格局;對標國際門戶城市,優化西安既有國際服務功能;加快西安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科創中心建設,構建外向型城市功能體系。

推進門戶經濟區建設

圍繞城市發展格局,全面提升西安國際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高西安在國際交往中的科技、金融、文化、旅遊影響力。加快高新區中央創新區(CID)建設,推動西安滻灞生態區國際文化交流核心區建設,加強曲江新區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速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暨西安電子谷、西安科學園、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著力推動提升空港、陸港、鐵路樞紐的囯際門戶功能,打造囯際化門戶經濟展示區。

加快國際產能合作園區建設

持續推廣“兩國雙園”模式,加快歐亞經濟綜合園區核心區、中俄絲綢之路創新園、中以創新示範園、中韓產業園、中歐合作產業園等囯際合作園建設,構建“國際樞紐+產業園區+領軍企業”的門戶經濟發展新格局,提升西安產業園區的國際化交流合作水平。

加強門戶城市人文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人文科教資源優勢,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創新,建設“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高地”研究推進國際語言學校和國際大學園區建設,推進西安國際旅遊文化合作基地、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設,爭取國家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絲路書香工程、“經典中國”囯際出版工程等項目落戶西安,建設西安絲路國際人文信息港。

推進大西安城市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調解工作機制,優化西安國際商事法庭門戶服務,健全出入境、外國人管理服務等制度。大力弘揚新時代西商精神,全力營造深化“親商助企”環境,為企業和項目提供“五星級服務”,創建最佳營商環境城市。

提升門戶城市的國際化形象

以品質西安建設為抓手,全面優化西安產業佈局和空間結構,圍繞“三個經濟”點線面,加快推進“四改兩拆”行動方案實施,加速西安宜居宜業環境治理,統籌謀劃在領事館區、高鐵新城、空港新城等樞紐節點、門戶區域、流動通道地區,高起點規劃建設門戶印象展示區,提升西安國際門戶城市的品質和印象。

提升流動經濟

強化國際口岸合作

提升流動經濟支撐能力

充分發揮西安囯際港務區國家一類鐵路開放口岸,進境糧食、肉類指定口岸,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進口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進境肉類、醫藥、水果指定口岸作用,圍繞貿易便利化、通關快捷化,加強西安港與國際港口、口岸的合作;推進出口加工區A區、B區整合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加快西鹹空港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和西安航空基地綜合保稅區建設進度。

著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

提升流動經濟動能

加快建設中囯(西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完善跨境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培育骨幹企業,持續推進對外開放,促進外貿轉型升級;鼓勵物流企業走出去參與和拓展海外業務,支持其加強與國際知名船運公司、鐵路貨運公司、貨代公司的合作,擴大西安國際物流運輸體系的業務範圍,推動形成西安國際商貿物流開放發展新格局。

加快發展多式聯運

提升流動經濟動力

創新多式聯運業務運營模式,支持多式聯運合作聯盟主體建設,通過境外倉、外集內配、綠色聯運、跨境電商等模式,吸引產業投資入駐,貨物中轉集散,國際供應鏈協同發展;建立陸空港聯動聯運體制機制,推進多式聯運在空—鐵—陸不同運輸方式間高效運行;全面提升物流通行能力和效率,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聯運銜接,促進冷鏈物流、醫藥物流、危化品物流、城鄉配送、快遞物流等不同類型的專業物流體系全產業鏈協調發展。

加快建設絲路國際金融中心

增強流動經濟活力

建設以高新科技金融區為核心,以灃渭能源金融區、曲江滻灞文化金融區、新金融試驗區為支撐的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推動西安金融囯際化;構建絲路金融服務平臺,促進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服務、出口信用擔保等業務發展;發揮西安產業基金、硬科技產業發展基金等政府基金引導作用,採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及擔保服務,支持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

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提高流動經濟效率

加強區域全方位合作,不斷拓展西安國際交流合作新空間,強化國際產業分工協作,通過產城融合、經濟要素空間集聚,推動西安流動經濟一體化建設,實現流動經濟產業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加快絲綢之路信息服務平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絲路囯際金融中心、跨國企業總部、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西安發展流動經濟的高效服務體系。

構建國際化人才體系

提升流動經濟發展水平

全面貫徹人才新政,積極引進國際化金融、商貿、法律服務人才,助力西安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注重人才培育載體建設,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事業單位等聯合設立博士後工作站,遴選培養中青年骨幹人才;鼓勵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學術組織)、專業論壇在西安舉辦或永久性落地。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

建設國際物流綜合樞紐

加快構建大西安空港、陸港、公路港三大物流集群,推進國內外物流龍頭企業在西安聚集發展。以西安新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為核心,西安北站、西安站、新豐編組站等樞紐貨站點為補充,著力完善三級貨運節點網絡,積極發展無車承運人、無機承運人、卡車航班、高鐵快運、冷鏈物流、智慧物流等業態。加快建設西安“兩港五園十一中心”現代物流節點,構建“一帶 一路”國際物流綜合樞紐體系。(記者 馮曉瑞 實習生 邵婭珍/文)

◇◆◇

來源/西安日報 出品/日報總編室

·END·

西安日報

權威·深度·責任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西安日報》數字報

西安日報

總編室官方微信公眾號:xarbttk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